红楼梦明亡史全索隐 第176章 陈洪绶画作与红楼梦
看完了第二十二回之后,我们来看第二十三回,这回宝玉的小厮带回了一些禁书,有牡丹亭和西厢记等。
西厢记原名《会真记》,宝玉很快沉醉在这些书中,他在沁芳桥边的桃花树下看这些书时,落红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
刚好黛玉看到此时情景,忽然一阵风来,桃花落的他满身满书,满地皆是。
宝玉触景生情,他用衣襟兜起落花把花瓣撒入水中,黛玉看到之后觉的花瓣撒入水中是糟蹋了,便准备用花囊包好,要将这些埋起来,说这样才是干净的。
在前文里我们已经知道,作者将华夏拟写成花,薛宝钗则是风,是雪,是水,将花瓣摧落,所以这里比喻的就是满清入关之后的情景。
黛玉不忍花瓣落入水中,隐喻的还是不忍华夏的文化随着流水漂走,所以要埋在土里,华夏大地的土壤将来可以再次孕育出灿烂的文化。
这里脂批提到一个仙笔画家,他一定不是随随便便就提起的,既然提示了有这个画家,那么其中一定有非常重要的信息,我们先看原文:
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作什么?”
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
【庚辰侧批:一幅采芝图,非葬花图也。】
锄上挂着花囊,【蒙侧批:真是韵人韵事!】
手内拿着花帚。【庚辰眉批:此图欲画之心久矣,誓不过仙笔不写,恐亵我颦卿故也。己卯冬。】
【庚辰眉批:丁亥春间,偶识一浙省新发,其白描美人,真神品物,甚合余意。奈彼因宦缘所缠无暇,且不能久留都下,未几南行矣。余至今耿耿,怅然之至。恨与阿颦结一笔墨之难若此!叹叹!丁亥夏。笏叟。】
这里先评价黛玉的形象为“一幅采芝图。”又说想画这幅图很久了,再说“誓不过仙笔不写。”
我们要理解其中的含义,即不达到仙笔境界的画家,是没资格画黛玉的,此时我们还要明白的一点是:黛玉是谁?
如果是表面故事,黛玉就是林黛玉,则没有更多的意义,所以我们要明白,这里的画黛玉,指的是反面故事里的为崇祯皇帝画像。
那么历史上有机会为崇祯皇帝画像的浙省仙笔画家是谁呢?
经过查证发现,他就是明末画家陈洪绶。字章侯,幼名莲子,一名胥岸,号老莲,别号小净名,晚号老迟、悔迟,汉族,浙江绍兴府诸暨县枫桥陈家村人。
他自幼天资颖异,善诗词,工书法,尤精于绘事。早年启蒙于蓝瑛,后与崔子忠齐名,号称南陈北崔。言行思想深受刘宗周、黄道周、祁彪佳诸师友影响。
崇祯三年(1630年)应会试未中。崇祯十二年(1639年)到北京宦游,与周亮工过从甚密。后以捐赀入国子监,召为舍人,奉命临摹历代帝王像,因而得观内府所藏古今名画,技艺益精,名扬京华。但由于对当时政权的腐败的不满,当崇祯帝任命他为内廷供奉宫廷画家时,他抗命不就。
只在皇宫里转了几圈,他就辞官回家了。
后来南归隐居绍兴。明朝覆没后,清兵入浙东,陈洪绶避难绍兴云门寺,削发为僧,自称悔僧、云门僧,改号悔迟、老迟。
也就是后悔没有为崇祯皇帝画像。
他的作品数量很多,流传下来有《九歌图》、《西厢记》、《鸳鸯冢》、《水浒叶子》、《博古叶子》……
他晚年的作品,基本都能在《红楼梦》中找到描写,他画的人物女子男性化,男子女性化,所以称为变形主义,刚好《红楼梦》中的人物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
我们下回详细了解一下,他的画作与《红楼梦》中隐写的故事有什么关系。
《红楼梦》中脂批提到的那个仙笔画家就是陈洪绶,他晚期的画作呈现变形主义的特色,很多画作都是无人能看懂其想表达的意义。
它们与《红楼梦》这本书一样,让人一眼看去觉得搞怪,以为是喜剧,并不能看到其中的情感美,但是当你慢慢回味,慢慢领悟,就会发现其悲剧的内在本质。
他的画作追求古意,摸索出了“易圆以方,易整以散”的绘画方式,即描绘人物以方代圆,以散代整。
经过前面这些章节的解析,现在我们应该能看明白《红楼梦》描写人物也采用了这种方法。
他这样作画,并不是刻意为了追求古意,而是因为对现实的失望,内心那种无法表达的痛苦有多强烈,他的画就有多变形,完全是一种情之所至的鄙夷现实,推崇古意。
陈洪绶晚年的行为也是一个十足的“怪人”。他性情放诞,一般的事物都不能入他的法眼,唯独爱年轻女子,恰好《红楼梦》书中也写了这种话。
四百年过去了,人们终究是不知道陈洪绶的画有何含义?下面我们逐个来看陈洪绶的画,与《红楼梦》中的内容有多大关系。
先看一下陈洪绶早期的作品:
这是他早期画的屈原,很正常的。但是到晚期,他画风突变,画美女都是弯腰驼背的,画和尚都把头画的很大,头顶也不是正常人的样子;画石头总是镂空的,很脆弱的样子;花,荷一类的也总是要画一半枯萎的。为什么这样,没人知道了,人们大多只是根据他的生平猜测一二。
看《红楼梦》里这段描写:
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了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楼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
如果黛玉是崇祯,那么这个画面应该是这样的:
这幅图,刚好是反面故事里黛玉见到贾母时的情景。
《米癫拜石图》,画的是宋代大书画家米芾拜石的故事。
米芾,字“元章“,他是闻名古今的第一石痴,他举止颠狂,人称“米颠”,他玩石如醉如痴,最有名的就是“米芾拜石”的故事。宋人叶梦得《石林燕语》记载,米芾初入州廨,见奇石便“呼为兄弟”,见之三拜九叩。
他说:“石兄,我之所以拜你,就是因为天下没有像你一样硬气的人物了。”
看到这里,我们就应该明白,这个典故的用意了。
刚好书中也有对石头的描写,就在开篇第一回:
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甲戌侧批:是金陵。】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甲戌侧批:妙极!是石头口气,惜米颠不遇此石。】。
看这幅黄流巨津图,人们也不知道其中的深意,我们用书中的一首诗来解读一下:
薛小妹新编十首怀古诗第一首:赤壁怀古
赤壁尘埋水不流,徒留名姓栽空舟。
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我们后面再详细解释这些首诗与画作和贾宝玉的关系。
他的升庵簪花图,经过我们之前对《红楼梦》的了解,男子头上簪花,有把华夏簪在头上意味在里面。
我们再看陈洪绶画的仕女图,都是弯腰驼背的,为何要把仕女图成弯腰驼背的呢?几百年来无人能解释清楚的问题,同样可以在《红楼梦》中找到答案。
通过前面的解析我们已经知道,其实书中的美女,隐射的多是弯腰驼背的年老体衰的男子。
比如晴雯隐射的清流文官,袭人隐射的宦官。
这幅无法可说图,为何叫《无法可说图》呢?一定是有什么事是不能说出来的,就只能像《红楼梦》这样,真事隐去了。
这幅图也是没人能看懂其中的意思,我们结合红楼梦中林黛玉和史湘云凹晶馆联诗的“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就能看出来其中的寓意了,到时我们再详细了解诗句中暗藏的含义。
副《觅句图》,记录了作者写书时绞尽脑汁,斟酌炼字的情景,书中黛玉出场时,作者对黛玉的眉和眼作描写时,就用了“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露目。”
在这里还有其他的版本,脂批也说【甲戌侧批:奇目妙目,奇想妙想。】说明作者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是很费了一番功夫的。
我们看这幅图,是不是如同宝玉入太虚幻境时,所见到的场景。有警幻仙姑,有癞头和尚,有跛足道人等。
再看这幅图,为何叫癞头和尚,陈洪绶画的这两个正在写作的和尚头顶正如《红楼梦》中描写的一个是“鼻如悬胆两眉长,目似明星蓄宝光,破衲芒鞋无住迹,腌臜更有满头疮”,另一个是“一足高来一足低,浑身带水又拖泥。相逢若问家何处,却在蓬莱弱水西”。
他们二人是不是陈洪绶亲眼见过的曹雪芹与脂砚斋,他们一个写作,另一个写脂批。
再看陈洪绶的《玉堂柱石》图,我们知道,书中的“玉”,即宝玉,代表的是大明王朝的末期,书中的贾府也是大明王朝。
在开篇的时候冷子兴介绍贾府的时候曾说过: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
这幅图叫“玉堂柱石”,可是哪有一点柱石的样子,你看这柱石漏空消瘦,反倒是十分符合冷子兴说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
关于这幅图与红楼梦的关系,续写后四十回的高鹗一定是知道的,他在续书里透露了极其重要的证据。
在第九十四回里,怡红院里枯死的海棠花突然起死回生,再次盛开,引得众人都来观看,贾政等人认为这是“花妖”作怪,是凶兆。
关于这个情节的隐射,后人并不能确定,大多认为这是预示着贾府的回光返照,李纨说此花是先来报信的,那就是“报信的”。
历史上自然是不会有死去的海棠花还能再开的,但是这里说的并不是真的有这样的事发生,而是指陈洪绶画了这样一幅画,那就是这幅《玉堂柱石图》。
这幅图里的花枝本是枯萎的,而枯枝上却开出了海棠花,《红楼梦》里写的正是这幅画,正是告诉了我们,书中所发生的历史时间,就是陈洪绶画这幅画的年代。
为了更好的说清楚这一回,等我做了视频,可以结合图画一起看,还是搜庖丁解梦就可以了。
西厢记原名《会真记》,宝玉很快沉醉在这些书中,他在沁芳桥边的桃花树下看这些书时,落红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
刚好黛玉看到此时情景,忽然一阵风来,桃花落的他满身满书,满地皆是。
宝玉触景生情,他用衣襟兜起落花把花瓣撒入水中,黛玉看到之后觉的花瓣撒入水中是糟蹋了,便准备用花囊包好,要将这些埋起来,说这样才是干净的。
在前文里我们已经知道,作者将华夏拟写成花,薛宝钗则是风,是雪,是水,将花瓣摧落,所以这里比喻的就是满清入关之后的情景。
黛玉不忍花瓣落入水中,隐喻的还是不忍华夏的文化随着流水漂走,所以要埋在土里,华夏大地的土壤将来可以再次孕育出灿烂的文化。
这里脂批提到一个仙笔画家,他一定不是随随便便就提起的,既然提示了有这个画家,那么其中一定有非常重要的信息,我们先看原文:
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作什么?”
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
【庚辰侧批:一幅采芝图,非葬花图也。】
锄上挂着花囊,【蒙侧批:真是韵人韵事!】
手内拿着花帚。【庚辰眉批:此图欲画之心久矣,誓不过仙笔不写,恐亵我颦卿故也。己卯冬。】
【庚辰眉批:丁亥春间,偶识一浙省新发,其白描美人,真神品物,甚合余意。奈彼因宦缘所缠无暇,且不能久留都下,未几南行矣。余至今耿耿,怅然之至。恨与阿颦结一笔墨之难若此!叹叹!丁亥夏。笏叟。】
这里先评价黛玉的形象为“一幅采芝图。”又说想画这幅图很久了,再说“誓不过仙笔不写。”
我们要理解其中的含义,即不达到仙笔境界的画家,是没资格画黛玉的,此时我们还要明白的一点是:黛玉是谁?
如果是表面故事,黛玉就是林黛玉,则没有更多的意义,所以我们要明白,这里的画黛玉,指的是反面故事里的为崇祯皇帝画像。
那么历史上有机会为崇祯皇帝画像的浙省仙笔画家是谁呢?
经过查证发现,他就是明末画家陈洪绶。字章侯,幼名莲子,一名胥岸,号老莲,别号小净名,晚号老迟、悔迟,汉族,浙江绍兴府诸暨县枫桥陈家村人。
他自幼天资颖异,善诗词,工书法,尤精于绘事。早年启蒙于蓝瑛,后与崔子忠齐名,号称南陈北崔。言行思想深受刘宗周、黄道周、祁彪佳诸师友影响。
崇祯三年(1630年)应会试未中。崇祯十二年(1639年)到北京宦游,与周亮工过从甚密。后以捐赀入国子监,召为舍人,奉命临摹历代帝王像,因而得观内府所藏古今名画,技艺益精,名扬京华。但由于对当时政权的腐败的不满,当崇祯帝任命他为内廷供奉宫廷画家时,他抗命不就。
只在皇宫里转了几圈,他就辞官回家了。
后来南归隐居绍兴。明朝覆没后,清兵入浙东,陈洪绶避难绍兴云门寺,削发为僧,自称悔僧、云门僧,改号悔迟、老迟。
也就是后悔没有为崇祯皇帝画像。
他的作品数量很多,流传下来有《九歌图》、《西厢记》、《鸳鸯冢》、《水浒叶子》、《博古叶子》……
他晚年的作品,基本都能在《红楼梦》中找到描写,他画的人物女子男性化,男子女性化,所以称为变形主义,刚好《红楼梦》中的人物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
我们下回详细了解一下,他的画作与《红楼梦》中隐写的故事有什么关系。
《红楼梦》中脂批提到的那个仙笔画家就是陈洪绶,他晚期的画作呈现变形主义的特色,很多画作都是无人能看懂其想表达的意义。
它们与《红楼梦》这本书一样,让人一眼看去觉得搞怪,以为是喜剧,并不能看到其中的情感美,但是当你慢慢回味,慢慢领悟,就会发现其悲剧的内在本质。
他的画作追求古意,摸索出了“易圆以方,易整以散”的绘画方式,即描绘人物以方代圆,以散代整。
经过前面这些章节的解析,现在我们应该能看明白《红楼梦》描写人物也采用了这种方法。
他这样作画,并不是刻意为了追求古意,而是因为对现实的失望,内心那种无法表达的痛苦有多强烈,他的画就有多变形,完全是一种情之所至的鄙夷现实,推崇古意。
陈洪绶晚年的行为也是一个十足的“怪人”。他性情放诞,一般的事物都不能入他的法眼,唯独爱年轻女子,恰好《红楼梦》书中也写了这种话。
四百年过去了,人们终究是不知道陈洪绶的画有何含义?下面我们逐个来看陈洪绶的画,与《红楼梦》中的内容有多大关系。
先看一下陈洪绶早期的作品:
这是他早期画的屈原,很正常的。但是到晚期,他画风突变,画美女都是弯腰驼背的,画和尚都把头画的很大,头顶也不是正常人的样子;画石头总是镂空的,很脆弱的样子;花,荷一类的也总是要画一半枯萎的。为什么这样,没人知道了,人们大多只是根据他的生平猜测一二。
看《红楼梦》里这段描写:
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了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楼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
如果黛玉是崇祯,那么这个画面应该是这样的:
这幅图,刚好是反面故事里黛玉见到贾母时的情景。
《米癫拜石图》,画的是宋代大书画家米芾拜石的故事。
米芾,字“元章“,他是闻名古今的第一石痴,他举止颠狂,人称“米颠”,他玩石如醉如痴,最有名的就是“米芾拜石”的故事。宋人叶梦得《石林燕语》记载,米芾初入州廨,见奇石便“呼为兄弟”,见之三拜九叩。
他说:“石兄,我之所以拜你,就是因为天下没有像你一样硬气的人物了。”
看到这里,我们就应该明白,这个典故的用意了。
刚好书中也有对石头的描写,就在开篇第一回:
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甲戌侧批:是金陵。】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甲戌侧批:妙极!是石头口气,惜米颠不遇此石。】。
看这幅黄流巨津图,人们也不知道其中的深意,我们用书中的一首诗来解读一下:
薛小妹新编十首怀古诗第一首:赤壁怀古
赤壁尘埋水不流,徒留名姓栽空舟。
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我们后面再详细解释这些首诗与画作和贾宝玉的关系。
他的升庵簪花图,经过我们之前对《红楼梦》的了解,男子头上簪花,有把华夏簪在头上意味在里面。
我们再看陈洪绶画的仕女图,都是弯腰驼背的,为何要把仕女图成弯腰驼背的呢?几百年来无人能解释清楚的问题,同样可以在《红楼梦》中找到答案。
通过前面的解析我们已经知道,其实书中的美女,隐射的多是弯腰驼背的年老体衰的男子。
比如晴雯隐射的清流文官,袭人隐射的宦官。
这幅无法可说图,为何叫《无法可说图》呢?一定是有什么事是不能说出来的,就只能像《红楼梦》这样,真事隐去了。
这幅图也是没人能看懂其中的意思,我们结合红楼梦中林黛玉和史湘云凹晶馆联诗的“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就能看出来其中的寓意了,到时我们再详细了解诗句中暗藏的含义。
副《觅句图》,记录了作者写书时绞尽脑汁,斟酌炼字的情景,书中黛玉出场时,作者对黛玉的眉和眼作描写时,就用了“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露目。”
在这里还有其他的版本,脂批也说【甲戌侧批:奇目妙目,奇想妙想。】说明作者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是很费了一番功夫的。
我们看这幅图,是不是如同宝玉入太虚幻境时,所见到的场景。有警幻仙姑,有癞头和尚,有跛足道人等。
再看这幅图,为何叫癞头和尚,陈洪绶画的这两个正在写作的和尚头顶正如《红楼梦》中描写的一个是“鼻如悬胆两眉长,目似明星蓄宝光,破衲芒鞋无住迹,腌臜更有满头疮”,另一个是“一足高来一足低,浑身带水又拖泥。相逢若问家何处,却在蓬莱弱水西”。
他们二人是不是陈洪绶亲眼见过的曹雪芹与脂砚斋,他们一个写作,另一个写脂批。
再看陈洪绶的《玉堂柱石》图,我们知道,书中的“玉”,即宝玉,代表的是大明王朝的末期,书中的贾府也是大明王朝。
在开篇的时候冷子兴介绍贾府的时候曾说过: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
这幅图叫“玉堂柱石”,可是哪有一点柱石的样子,你看这柱石漏空消瘦,反倒是十分符合冷子兴说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
关于这幅图与红楼梦的关系,续写后四十回的高鹗一定是知道的,他在续书里透露了极其重要的证据。
在第九十四回里,怡红院里枯死的海棠花突然起死回生,再次盛开,引得众人都来观看,贾政等人认为这是“花妖”作怪,是凶兆。
关于这个情节的隐射,后人并不能确定,大多认为这是预示着贾府的回光返照,李纨说此花是先来报信的,那就是“报信的”。
历史上自然是不会有死去的海棠花还能再开的,但是这里说的并不是真的有这样的事发生,而是指陈洪绶画了这样一幅画,那就是这幅《玉堂柱石图》。
这幅图里的花枝本是枯萎的,而枯枝上却开出了海棠花,《红楼梦》里写的正是这幅画,正是告诉了我们,书中所发生的历史时间,就是陈洪绶画这幅画的年代。
为了更好的说清楚这一回,等我做了视频,可以结合图画一起看,还是搜庖丁解梦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