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红楼梦明亡史全索隐 > 第291章 贾母落水的隐射

红楼梦明亡史全索隐 第291章 贾母落水的隐射

    红楼梦第38回是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

    这回先来看螃蟹宴之前贾母说自己曾经落水的隐喻:

    话说宝钗湘云二人计议已妥,一宿无话。湘云次日便请贾母等赏桂花。贾母等都说道:“是他有兴头,须要扰他这雅兴。”

    【庚辰双行夹批:若在世俗小家,则云:“你是客,在我们舍下,怎么反扰你的呢?”一何可笑。】

    一面说,一面又看见柱上挂的黑漆嵌蚌的对子,命人念。湘云念道:

    芙蓉影破归兰桨,菱藕香深写竹桥。

    这副对联的大意是:破损的荷叶影子,最终归于木兰所制的船桨上,菱角与藕的芳香从水中深处透出,如同写在这竹桥之上。

    芙蓉也是荷花,指向英莲,菱指向香菱,知道它们所代表的意向之后,我们应该能看明白,这里大概是什么意思了!

    【庚辰双行夹批:妙极!此处忽又补出一处不入贾政“试才”一回,皆错综其事,不作一直笔也。】

    贾母听了,又抬头看匾,因回头向薛姨妈道:“我先小时,家里也有这么一个亭子,叫做什么‘枕霞阁’。我那时也只象他们这么大年纪,同姊妹们天天顽去。

    那日谁知我失了脚掉下去,几乎没淹死,好容易救了上来,到底被那木钉把头碰破了。

    如今这鬓角上那指头顶大一块窝儿就是那残破了。众人都怕经了水,又怕冒了风,都说活不得了,谁知竟好了。”

    贾母代表的是明朝的老祖宗,也就是列祖列宗,从太祖到宣宗,武宗,等明朝历代皇帝,都是由贾母来隐射。

    此处贾母说的往事,就是在透露历代皇帝的一些历史疑案了。

    我们先看贾母说的这件事:那时也只象他们这么大年纪,同姊妹们天天顽去。那日谁知失了脚掉下去,几乎没淹死,好容易救了上来,到底被那木钉把头碰破了。

    明朝有两个皇帝都有过落水的经历,分别是明武宗朱厚照,明熹宗朱由校,那么这里说的是哪个皇帝呢?经过对细节的比较,笔者认为应该是武宗朱厚照。

    首先此处贾母说“同姊妹们天天玩去,”这个应该是在说正德皇帝,朱厚照爱四处“玩耍”是比较有名的。

    而熹宗朱由校的死,与他的落水应该没有关系,因为他落水是在天启5年5月十八,而他因为疾病死亡是天启七年8月,有点医学常识的人,应该都不会认为他是因为落水而死的。

    而正德帝朱厚照是带兵南下剿灭宁王叛乱,在正德十五年返回途中,于九月落水,十六年三月发病死亡,前后大约6个月时间,为何说他的死与落水有关呢?

    贾母说的是落水后头碰了钉子,把头碰破了,所以说落水后钉子碰破了头皮,这就有可能致命了,因为在古代没有很好的医疗条件,湖水中头破很可能伤口感染,或者是破伤风也有可能。

    而破伤风发病之后的症状一般是:头晕,乏力,烦躁,发热出汗,咬肌酸疼,张口困难,甚至牙关紧闭。第二个特点是腹痛,呕吐,还会有其他一些肺部并发症导致呼吸困难,咳嗽。

    那么我们再看武宗朱厚照病症的记录,《武宗实录》记载:正德十五年九月丙寅,上之至清江浦,自泛小舟渔于积水池,舟覆溺焉。

    就是说正德皇帝经过淮安清江浦时,自己乘一小舟下水捕鱼,不料把小舟踩翻了,掉进了水里。当时是左右大惊,争着入水把他救了上来,不久之后朱厚照就感觉不舒服。

    太医卢志在诊断之后,给出了惊人的结果:冬得夏脉,于法不治,愿定皇储,以安国本。

    意思就是这种脉象是一种危及生命的征兆,治不了,准备找接班人吧!

    十日之后,又招来当时太医院最好的太医吴杰赶到临清复诊,当时他对近侍说:疾已深。武宗的近臣江彬握兵居左右,已经知道大祸临头了,十分焦虑。

    短短十几天,一个普通的落水,就发展成绝症,因此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不正常的,到十二月,朱厚照回京举行献俘仪式,但是他呕血于地,仪式终止。

    后来病情严重时,朱厚照主要症状是发热,咳嗽,腹痛,呕血,进食多不当意,直到最后死亡,这些都与破伤风的发病症状吻合,因此,武宗的死亡,应该就是落水时被钉子碰破了头皮感染破伤风所致。

    作者为何在这里写这个细节?因为清朝为了抹黑武宗,编造谎言说他落水后得了伤寒,身体不佳,却依然荒淫无度,乱用药物,导致发病身亡。

    如果是感染风寒,引起肺部疾病,应该是咳血,而史书几次记载都很明确,是呕血。

    《石头记》作者精通医术,在知道清朝抹黑之后,仔细研究了武宗落水到发病的全部过程,知道清朝的这种污蔑。

    当时没有破伤风的概念,但是他能隐隐感觉到,钉子扎破头皮很可能是武宗疾症的关键,因此在这一回里为我们留下了这个重要的信息。

    现在依然有人拿这个黑明武宗,甚至是黑中医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在当时的条件下,破伤风就是无解的,甚至到现在也是死亡率极高的。

    因此,”满清给武宗编黑料的时候,完全没想到还有破伤风这种东西。

    在贾母的话里还有另一个疑案,那就是她额头上到底是凹还是凸的问题。

    《明史》里说明太祖朱元璋额头凸出,形容朱元璋“高额细眼,凹鼻阔唇,耳虽小廓都厚,颊虽突而颏硕,”如果按这个描述画一个画像,那一定是奇丑无比。

    而真实的朱元璋画像,与这个描述根本就不一样,在嘉靖年间吏部尚书张翰的《松窗梦语》中就有这样一段记录:

    余为南司空,入武英殿,得瞻仰二祖御容。太祖之容,眉秀目炬,鼻直唇长,面如满月,须不盈尺,与民间所传奇异之象大不类。

    可见圆脸画像里的朱元璋就是他真实的样貌,从这段记录中我们还可以得到一个信息,就是当时民间已经在传朱元璋的奇异之象了,那么《石头记》里这段话就说明了这个传说的由来:

    凤姐不等人说,先笑道:“那时要活不得,如今这大福可叫谁享呢!可知老祖宗从小儿的福寿就不小,神差鬼使碰出那个窝儿来,好盛福寿的。寿星老儿头上原是一个窝儿,因为万福万寿盛满了,所以倒凸高出些来了。”

    原来太祖皇帝额头凸高是王熙凤说出来的,神鬼碰出来,好盛福寿的,意思就是这乃是天生异象,命中注定要大福大贵。

    王熙凤为何要传这种说法呢?其实很简单,王熙凤代表领兵之人,那在这里就是隐射朱元璋手下的那些领兵大将。

    他们在起义时,向下层和民间宣扬朱元璋的“天生异象,”可以增加百姓对他们的信任,这种“天命说”在历代农民起义中并不少见。

    我们来看朱元璋的反应:

    未及说完,贾母与众人都笑软了。

    【庚辰双行夹批:看他忽用贾母数语,闲闲又补出此书之前似已有一部《十二钗》的一般,令人遥忆不能一见,余则将欲补出枕霞阁中十二钗来,岂不又添一部新书?】

    脂批说贾母的回忆,让人感觉似乎此书之前还有一部《金陵十二钗》一般,写的是贾母年轻时候的事,令人产生一种遥遥相忆却不能亲自见到的感觉。

    其实在背面就是指比这本书里更早的历史,批书人看到这里,追忆起了太祖当年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岁月,产生了可惜不能亲眼一见的感慨。

    贾母笑道:“这猴儿惯的了不得了,只管拿我取笑起来,恨的我撕你那油嘴。”

    从这里看,朱元璋并不喜欢这种说法,但是他也没有禁止,至少没有明确禁止,甚至是默许的。

    而满清在修正史的时候,没有选择官方的真实记录,直接采用了民间的说法。

    凤姐笑道:“回来吃螃蟹,恐积了冷在心里,讨老祖宗笑一笑开开心,一高兴多吃两个就无妨了。”

    这里又提到螃蟹,凤姐说讨了老祖宗开心,一高兴了多吃两个,也就无妨了,为何凤姐多吃两个螃蟹,还要老祖宗高兴,那岂不是不高兴的话,她就不能多吃,其实在背面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后面解螃蟹咏的时候再一起说明。

    贾母笑道:“明儿叫你日夜跟着我,我倒常笑笑觉的开心,不许回家去。”

    王夫人笑道:“老太太因为喜欢他,才惯的他这样,还这样说,他明儿越发无礼了。”

    贾母笑道:“我喜欢他这样,况且他又不是那不知高低的孩子。家常没人,娘儿们原该这样。横竖礼体不错就罢,没的倒叫他从神儿似的作什么。”

    【庚辰双行夹批:近之暴发专讲理法竟不知礼法,此似无礼而礼法井井,所谓“整瓶不动半瓶摇”,又曰“习惯成自然”,真不谬也。】

    脂批说的“近之爆发”,指的就是当时的满清朝廷了,贾母说“她又不是不知高低的孩子”,就是说在贾府,贾母与王熙凤之间相处,只要知道高低,其他的细节方面不会特别拘泥于礼法。

    而满清最讲礼法,其实他们并不知道真正的礼法是什么样的,他们只知道死守各种规矩,等级森严,处处劝人守规矩,就像薛宝钗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