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清末,从船政开始打造最强海军 > 第180章 粮站

清末,从船政开始打造最强海军 第180章 粮站

    砰!

    东瀛外交大臣陆奥站起来猛的捶了桌子一下,桌子不堪重负的抖了抖。

    “清国这是欺骗!是在破坏和平!李大人您清楚吗?!!”

    “现在东瀛对清国已经充满了仇恨,想要停战不是这么容易的事情了,军方要清国付出代价!和平已经越来越远了!”

    陆奥强压着怒火,但其愤怒也是肉眼可见的。

    经年外交官都这样了,其愤怒可见一斑。

    “外交大臣阁下,我们都不愿意看到战争再扩大,但这并不是我所能控制的。”

    “我并不是主帅,无法命令闵军,这是闵军自发行为,和北洋无关,甚至我曾经阻止过他们,不过他们不肯听,我也没办法。”

    “而且如果不是东瀛迟迟不肯停战,甚至还想加码扩大战争,也不会有这种事发生。”

    “如果东瀛没有进攻威海卫、没有尝试用运兵船往鲁地运兵,如果东瀛海军主力防守本土。”

    “那么,闵军所做的一切都是无用功。”

    北洋大臣语气没有很尖锐,但也没有很懦弱,至少比前两次交谈的时候强了不少。

    毕竟战场上取得了一次胜利,虽然不是他北洋做的,虽然不是决定性的战果。

    但作为外交使者,他还是能拿来说的嘛。

    “外交大臣阁下,老夫私下送你和贵国一句话,叫做无欲则刚。”

    “现在你我两国都在战争中遭受了巨大损失,我认为还是坐下来谈谈比较好。”

    北洋大臣说完又补充道。

    毕竟他是想停战的,北洋已经被打残了,清国也已经快打不起了。

    很悲哀,数十倍于东瀛的体量,十倍于东瀛的人口,数倍于东瀛的军队规模,工业上除开船政,也不比东瀛差。

    但开战后,清国却节节败退,甚至所筹集的军费还比东瀛少的多!

    东瀛还能压榨国力继续打下去,但清压榨国力后,先得被皇室、各级官员、大臣、旗人贵族们分一杯羹(排名不分先后)。

    好不容易喂饱了这些人,皇室、贵族们还要把大量精力用在压制汉人势力上。

    辽东战役中,汉旗之争往往排在东瀛前面,双方互相仇视不信任,更不会说什么配合作战了。

    闵军歼灭第二师团给了北方战场喘息之机,但北洋大臣知道,继续打下去,清国依旧打不过。

    非常简单的判断方式——战线。

    清国没有在陆地上夺回过任何重要地区,哪怕东瀛当前人手紧缺,清国依旧处于防御中。

    所以,北洋大臣还是寄希望于和谈,只是底气稍微足了一些。

    “停战的话,清国能给出什么条件?”

    陆奥没有拒绝,东瀛其实也很艰难了,如果条件合适,停战也挺好,不过得有一个附加条件,

    “李大人,不论如何,必须处罚闵军!”

    北洋大臣低着头,不让陆奥看到自己皱着的眉头:

    “不知道外交大臣阁下想要怎么处置闵军?解散他们吗?您应该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具体条件自然可以谈,半岛让给你们如何?至于其他,那是万万不可的。”

    “不过如果东瀛同意交还辽东,并且在赔款问题上从实际出发,兴许老夫能说服闵军交还琉球。”

    北洋大臣还想做最后努力。

    是的,最后,毕竟他也是不同意由朝廷解散闵军的。

    今天能解散闵军,明天解散的是谁?淮军?

    不仅是他,所有地方实权派都不会同意这个提议,就算拿回去了,也无法通过朝廷那关。

    陆奥想了想,是得让让步,不过幅度不大,因为东瀛还有作战计划:

    “所有残害我天皇之凶手必须交由东瀛处理!如果不同意,那决不停战!”

    “至于其他的,赔款降低为一亿英镑,以奉天方圆五十公里为代价,交换琉球岛。”

    “二者面积差不多,你们还赚了。”

    北洋大臣摇了摇头:

    “这是不可能的……”

    陆奥见北洋大臣连价都不回,冷哼一声:

    “那么,李大人还是请回吧,咱们战场上见!”

    “下一次见面,条件就不是那么宽容了!”

    ……

    虽然说的厉害,但东瀛现在兵力紧缺,暂时是没有进攻能力的,甚至防守能力都很勉强。

    第十二混成旅团补充了一个步兵旅团后,改编为了第七师团,继续对威海卫进行攻击。

    不过第七师团遇到了一个小麻烦,闵军第三镇四处出击,快速在鲁地南部向东突进。

    侧翼受到威胁,第七师团不得不转入防御,重新分配兵力,先解决侧翼威胁。

    “大人,鲁地巡抚派人来了。”

    刚打下一个县城,王福生才把指挥部转移进去,鲁地巡抚派的人就来了。

    “正好,让他赶紧派人安抚百姓,恢复生产,抢种些粗粮杂粮,以免战后饥荒。”

    王福生正在头痛打下来的地盘如何治理呢。

    东瀛人来霍乱了一番,四处抢东西,虽然抢走了不少粮食和财物,但这并不致命。

    但是战争引发的混乱,导致流民遍地,流寇四起,毁坏了秩序,也破坏了当地的生产。

    对于恢复秩序,闵军是会的,曾经干过,大不了军管嘛。

    枪毙几个刺头,颁布条例,其他的就听话了。

    但恢复生产,王福生没办法,第三镇也没这个精力去种地。

    来了地方官正好,让他们去干。

    “王大人,下官平度知州,奉巡抚大人之命,前来请大人带兵赴泉城相聚,商讨讨贼事宜。”

    “南方各路支援前线的统兵大将都在泉城,东瀛来势汹汹,统一调配,互相配合,大人您的压力也小些。”

    平度知州是来拦回第三镇的。

    当初第三镇登陆,巡抚就准备把第三镇拖住,不让其支援威海卫。

    但是胶州各官员包括平度知州都跑了,后来胶州知州还被第三镇砍了。

    之后第三镇开始向东瀛军队发起进攻,巡抚也顾不上问罪了,就怕第三镇想戴罪立功。

    派人赶紧来拦第三镇。

    “什么东西?去泉城?还带兵?这是什么道理?!”

    “我军已经抵达前线,已经和东瀛人交上火了,还夺回了多个城镇,撤不了。”

    “若是巡抚大人有什么命令,例如要调我军去往何处,还请巡抚大人和我家大人,或者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商议。”

    “我得到的命令,是支援北洋海军防守,尽快把东瀛人赶下海。”

    王福生没有杀这个知州,哪怕他很想杀。

    但,他还需要用这个知州传话。

    当然,主要是王福生不清楚巡抚是想战败的主战派,不然也不会鸟他了。

    “统制,六标三营在东面遇到伏击,初步估计最少有一千名敌人。”

    参谋官带着战报走了过来,走到近前才发现在还有个外人在,

    “这是……”

    王福生没有介绍平度知州,直接准备起战争:

    “一千人,东瀛终于反应过来了吗?”

    “让侦查营展开大规模搜索,摸清楚周围的情况,如果只有这一千人,就围点打援。”

    “如果是东瀛主力过来了,就先吃点这一部分。”

    刘庆森干掉了一个满编师团,头顶着镇守使的衔给他炫耀了好久。

    王福生估摸着在国内应该拿不到镇守使了,而面对的还是两个旅团临时混合成的师团,又低了一级。

    要是再打不好,那可就尴尬了,以后和刘庆森见面都得矮一头。

    是,刘庆森打的防守,但刘庆森也就七八千人呀,他打进攻,兵力是刘庆森的两倍呢!

    “王大人!没有巡抚大人的同意,这仗你不能打!要顾全大局!”

    平度知州双目一瞪。

    要是叫不回第三镇,第三镇还发起了进攻的话,他就危险了。

    “笑话?我打仗何时要他同意?你快走吧,别在这儿碍眼。”

    王福生转过身,不去看他,免得自己忍不住一枪崩了他。

    “就凭这是鲁地,各路兵马必须要统一调度,要是人人都自己行动,一盘散沙,这仗怎么打的赢?”

    “你要是敢私自出击,吃了败仗,就等着掉脑袋吧你!”

    平度知州忍着恐惧放话威胁。

    说实话,单独理解这些话,他说的还挺有道理,特别是统一调度,是军队所必备的。

    而这,就是问题所在,坏人不会表现的像坏人,不然根本活不了多久。

    鲁地巡抚是帝党,渴望战争失败,后方下台,帝党崛起接过权利。

    所以他集中了各路支援人马,表面上是统一调度以便作战,实际上是拖住援兵,想坐等战争失败。

    能爬到这个位置,自然不会傻,他都有正当理由留下这些援军。

    “这就不劳巡抚关心了,若是战败,本将自会给出交代!”

    “卫兵,叉出去!”

    …………

    鲁地的小豆对淞沪的影响很大,受影响最大的就是物价。

    大量闵军集结于淞沪,准备从这儿坐船去鲁地,带来了消费,自然也造成了物价上涨。

    粮商们趁机乱传东瀛人要打过来了的谣言,一边收紧粮食出售,人为制造短缺,抬高粮食价格以牟取暴利。

    “大人,不如开仓平抑粮价,再从周围各州府常平仓调粮,七日之内,粮价可回归正常。”

    刘一鸣出着主意。

    清国是有常平仓制度的,就有应对这种情况的职能。

    “干嘛?无病无灾的,没必要动用常平仓的粮食,不仅不卖,还得吃进。”

    “战争结束后,鲁地怕是会有饥荒,得提前准备。”

    汤潇逸的心情并不沉重,甚至有些惊喜。

    “啊?”

    刘一鸣嘴巴微张。

    粮食价格已经涨了不少了,常平仓再吃进,那不得饿死一大片?

    “大人,常平仓的银子是有数的,以当下的粮食价格,怕买不了多少……”

    汤潇逸摇摇头:

    “挖船坞的钱不是不够嘛,这些粮商都是大户,拿下他们,钱肯定是够了,粮食应该也不差。”

    “日落之后,让徐希颜派兵戒严,许进不许出,然后把人都抓来。”

    “该挖矿的挖矿,挖不了的枪毙。”

    刘一鸣一惊,急忙制止:

    “大人万万不可!这些粮商身后牵扯甚广,现在咱们已经够高调了,还是低调些好。”

    “而且这些粮商虽然该杀,但各地粮食流转确实离不开他们,若是都抓了,后果不堪设想呀大人!”

    就和盐商一样,大粮商垄断了许多地方的粮食贸易,是粮食流转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要是粮商没了,不仅淞沪可能会缺粮,其余缺粮的地区也会被影响。

    而两江、湖广等地生产出来的粮食价格会大跌。

    得到的钱少了,佃户和贫农会因交不起税、还不起地主的高利贷而破产,中农富农也会元气大伤。

    而且影响会持续两三年之久。

    “我不是第一天想动这些粮商了,粮食掌握在这些人手里,我睡不着啊。”

    这个时代的粮商可不是什么好东西,都是官商。

    收获季联合压低收购价格,青黄不接时抬高出售价格都是正常行为,没什么说的。

    和官府勾结,故意拖延收购时间、收获季开仓放粮,让税吏去催收,把粮食价格压低到极致也不算什么。

    和官府、地主勾结,故意给农民放贷然后压低粮价,导致破产。

    就这么说吧,把粮商和掌柜们全抓起来,挨个枪毙,没有一个冤枉的。

    甚至,还有漏网之鱼,因为他们的家人也参与了。

    粮食是稳定的根本,之前是汤潇逸没办法取代粮商,所以一直没动手。

    “我手握大军,我爹是两江总督,地利人和都在我,这次粮商哄抬物价,发国难财,天时也倒向我了,我还怕什么?”

    “把人都抓起来,家产充公,家不在两江闵浙的,和当地主官分润一二也好。”

    汤潇逸提笔写信,

    “我会让我爹宣布两江实施粮食军管,招募船丁,接收粮商的船只,负责两江闽浙的大宗粮食运输。”

    “再由闵军接手常平仓,改常平仓为粮站,统一负责两江闽浙大宗粮食收购和出售任务。”

    汤潇逸只抓大宗,主要是人手不足,不可能渗透到方方面面。

    要是真搞粮站,哪怕就他这点地方,也要搞个几十万人的大系统才能运转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