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古代黄土高原种田养家日常 第481章 盖房
热门推荐:
大明秦王,从截胡徐妙云开始
鸿蒙荒炁录
一觉醒来开始思考哲学究极问题
末世:系统让你救世,你却囤女神
什么?穿回武周破案还谈了个恋爱
大唐小说家
后室:新世界
大魔神传奇
修仙:我真没想当舔狗!
对于祖祖辈辈生活在村的人来说,人生一辈子有三件大事:红事、白事、盖房,其中最艰难的就是盖房。
如果是像先辈们一样挖窑洞,或许还好些。只要找好地方,一家子花力气花时间不断去挖,然后伐些木头,做上门窗,能住人就算是成了。
但是盖房,却比挖窑要艰难的多。因为除了耗费人力之外,耗费银钱才是盖房难的最根本原因。
“挣的银钱,没有鸡沟子大”,是如今大多数村里人挣钱难的写照。
挣钱的门道少,挣的工钱也少,但是盖房却是大宗花销,普通人家用尽一辈子的积蓄盖房,掏空家底不说,不少人家还得拉饥荒。
所以大多数人还是喜欢住在土窑洞里,舒适、省心、省钱,当然见着旁人家能盖的起砖瓦房,也是满眼羡慕的,但却很少嫉妒。
老纪家的两个院子房地基已经挖好,接下来就是要一步步起房子了。
在充满乡情的年代,一家有事百家支援。盖房可是大事,村里人听说老纪家要盖房,立即有不少男女青壮都赶过来帮忙。
哪怕是简陋的土坯房,也不是一个人两个人,一朝一夕就能盖好的。老纪家的地基挖好后,还要用青石碇子做成的石夯把地基夯实,然后再起房子。
石夯由夯头、夯把和四根粗麻绳构成,呈上窄下宽的梯形四棱柱体状,虽然不足一米,但重量起码得几百斤以上。
纪满囤带着几个纪满川、纪满庆,还有村里其他几个汉子,几人合作,各抓着石夯几角的麻绳,有节奏地同时用力提拉或者放松麻绳,使石夯上下运动。
扶夯把的人一边配合几人的动作,一边掌控夯头运动的姿态和方向。
用人力抬的方式砸实土方的,是件强度非常大的体力劳动。每次石夯起落时,纪满囤几人脖子上和胳膊上的青筋都高高暴起。
打夯开始,扶夯把子(稳夯)的人,也就是领夯人,会如同唱戏时的调板一样,声音洪亮地喊一声“夯子拉起来呀,小伙子使劲干呀”,其余的几人紧跟着号子呼应,“嗨——哟,嗨——呦”,一唱一合,夯起夯落。
伴随着振奋精神的打夯号子,其他大人拉土、拉基子,卸土、铡草、和泥......忙而有序。
乡情最纯朴,大家同在一片天地里过活着,遇到盖房这种大事,都会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替对方想一想。
这时候,人与人之间,纯朴、无私、简单。
所以也没有给村里帮工的人给工钱的说法,大家过来帮忙,都是工换工,情换情,只要管一顿晌午饭就成。
所以纪老爷子在袅里盖房的地方支了简陋的锅灶,杨氏几个把从家里整好的馍馍提过来,放锅里热上,然后再下一锅洋芋糊糊面,捞些咸菜当菜,就算是招呼帮忙的人了。
虽然饭菜简陋,可是在青黄不接的时节,能用三合面馍馍和糊糊面招待帮忙的人,在村里人看来,这已经是顶好顶好的伙食了。
就是农忙时节去财主家帮工,都吃不上这么好的伙食。
为了加快速度,尽量不耽误大家伙后头的农忙,打夯一般都是几人一组,轮番上阵,歇人不歇夯。
纪老爷子为前来帮忙的汉子准备了自己前年晒的烟叶子,贡献了先前纪满仓送回来的茶叶沫子。
忙完歇息的汉子,随意圪蹴在地上,抽一锅旱烟,喝口热茶,啃两口炕干的热馍片,对着纪满川兄弟买回来的端庄结实的松木椽,谝上几句闲传,眼里满是羡艳的目光。
“这总共是十六间,还是十八间大瓦房的木料?”
“这怕得好几十两银子?”
“我这辈子是住不起这砖瓦房咧!光这砖瓦和木料,我攒上一辈子都不一定能够!”
“住啥砖瓦房哩,咱喔窑洞住着也美着哩。只要家里粮食多,住窑住房都一样。”
.....
地基打好后,就开始砌墙。
老砖匠虽然没学过物理,但划线、撒白灰线......每一步都像用尺子和工具计算好的一般,准确无误。
老纪家的房子是半砖半土结构。下面用的是砖瓦窑里拉回来的青砖,男人们将这些砖一层一层,用带麦草渣的黄泥抹平垒砌。然后上头就是用先前晒干的土基子当砖,继续往上盖。
因为没有打夯那般需要力气,纪永桦和纪永柏这种十三四岁的半大小子都充当小工,和泥、用铲掀铲泥、送基子.....
这些半大小子们特别喜欢纪老爷子请的石匠、砖匠,因为这些手艺人走南闯北,见多识广。
干完活歇息的时候,这些匠人师傅会边吃饭边讲故事,故事里有行侠仗义,有因果报应,有兄弟结义,有恐怖鬼怪,也有儿女情长......
这些民间故事或是匠人自己的经历,或是道听途说的奇闻异事,不仅让纪永桦这些小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就连纪永灵也在一旁听地聚精会神。
牛家庄因为老纪家盖房,所以塬上的袅里,显得格外热闹。
村里的青壮,每日早早下地,在地里忙活完,就来老纪家的盖新房的地方帮忙。和泥、拉土、抹泥.....没人盯着,但都不躲闲,大家伙干活都是格外卖力。
春天过后,白天一天比一天长,天气也日渐暖和起来,人们都已经脱下夹衣,换上单衫。
人多干活快,在村里人的帮助下,两个院子的房子墙面结构很快就成了型,然后就该上梁了。
如果说盖房是西北人的人生大事,那么上梁就是盖房的大事。
为图个吉利,上梁的日子一般都选择在三、六、九这几日,因为宁平县一带自古就有“三六九,往上走”的说法。
虽然是老纪家的房子上梁,但就像全村有了喜事一般,村里的老人娃娃都过来看热闹。
上梁又叫“扯椫”,有非常隆重的仪式。为了上梁,纪满川特意从张家畔请了郑秀才过来。
如果是像先辈们一样挖窑洞,或许还好些。只要找好地方,一家子花力气花时间不断去挖,然后伐些木头,做上门窗,能住人就算是成了。
但是盖房,却比挖窑要艰难的多。因为除了耗费人力之外,耗费银钱才是盖房难的最根本原因。
“挣的银钱,没有鸡沟子大”,是如今大多数村里人挣钱难的写照。
挣钱的门道少,挣的工钱也少,但是盖房却是大宗花销,普通人家用尽一辈子的积蓄盖房,掏空家底不说,不少人家还得拉饥荒。
所以大多数人还是喜欢住在土窑洞里,舒适、省心、省钱,当然见着旁人家能盖的起砖瓦房,也是满眼羡慕的,但却很少嫉妒。
老纪家的两个院子房地基已经挖好,接下来就是要一步步起房子了。
在充满乡情的年代,一家有事百家支援。盖房可是大事,村里人听说老纪家要盖房,立即有不少男女青壮都赶过来帮忙。
哪怕是简陋的土坯房,也不是一个人两个人,一朝一夕就能盖好的。老纪家的地基挖好后,还要用青石碇子做成的石夯把地基夯实,然后再起房子。
石夯由夯头、夯把和四根粗麻绳构成,呈上窄下宽的梯形四棱柱体状,虽然不足一米,但重量起码得几百斤以上。
纪满囤带着几个纪满川、纪满庆,还有村里其他几个汉子,几人合作,各抓着石夯几角的麻绳,有节奏地同时用力提拉或者放松麻绳,使石夯上下运动。
扶夯把的人一边配合几人的动作,一边掌控夯头运动的姿态和方向。
用人力抬的方式砸实土方的,是件强度非常大的体力劳动。每次石夯起落时,纪满囤几人脖子上和胳膊上的青筋都高高暴起。
打夯开始,扶夯把子(稳夯)的人,也就是领夯人,会如同唱戏时的调板一样,声音洪亮地喊一声“夯子拉起来呀,小伙子使劲干呀”,其余的几人紧跟着号子呼应,“嗨——哟,嗨——呦”,一唱一合,夯起夯落。
伴随着振奋精神的打夯号子,其他大人拉土、拉基子,卸土、铡草、和泥......忙而有序。
乡情最纯朴,大家同在一片天地里过活着,遇到盖房这种大事,都会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替对方想一想。
这时候,人与人之间,纯朴、无私、简单。
所以也没有给村里帮工的人给工钱的说法,大家过来帮忙,都是工换工,情换情,只要管一顿晌午饭就成。
所以纪老爷子在袅里盖房的地方支了简陋的锅灶,杨氏几个把从家里整好的馍馍提过来,放锅里热上,然后再下一锅洋芋糊糊面,捞些咸菜当菜,就算是招呼帮忙的人了。
虽然饭菜简陋,可是在青黄不接的时节,能用三合面馍馍和糊糊面招待帮忙的人,在村里人看来,这已经是顶好顶好的伙食了。
就是农忙时节去财主家帮工,都吃不上这么好的伙食。
为了加快速度,尽量不耽误大家伙后头的农忙,打夯一般都是几人一组,轮番上阵,歇人不歇夯。
纪老爷子为前来帮忙的汉子准备了自己前年晒的烟叶子,贡献了先前纪满仓送回来的茶叶沫子。
忙完歇息的汉子,随意圪蹴在地上,抽一锅旱烟,喝口热茶,啃两口炕干的热馍片,对着纪满川兄弟买回来的端庄结实的松木椽,谝上几句闲传,眼里满是羡艳的目光。
“这总共是十六间,还是十八间大瓦房的木料?”
“这怕得好几十两银子?”
“我这辈子是住不起这砖瓦房咧!光这砖瓦和木料,我攒上一辈子都不一定能够!”
“住啥砖瓦房哩,咱喔窑洞住着也美着哩。只要家里粮食多,住窑住房都一样。”
.....
地基打好后,就开始砌墙。
老砖匠虽然没学过物理,但划线、撒白灰线......每一步都像用尺子和工具计算好的一般,准确无误。
老纪家的房子是半砖半土结构。下面用的是砖瓦窑里拉回来的青砖,男人们将这些砖一层一层,用带麦草渣的黄泥抹平垒砌。然后上头就是用先前晒干的土基子当砖,继续往上盖。
因为没有打夯那般需要力气,纪永桦和纪永柏这种十三四岁的半大小子都充当小工,和泥、用铲掀铲泥、送基子.....
这些半大小子们特别喜欢纪老爷子请的石匠、砖匠,因为这些手艺人走南闯北,见多识广。
干完活歇息的时候,这些匠人师傅会边吃饭边讲故事,故事里有行侠仗义,有因果报应,有兄弟结义,有恐怖鬼怪,也有儿女情长......
这些民间故事或是匠人自己的经历,或是道听途说的奇闻异事,不仅让纪永桦这些小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就连纪永灵也在一旁听地聚精会神。
牛家庄因为老纪家盖房,所以塬上的袅里,显得格外热闹。
村里的青壮,每日早早下地,在地里忙活完,就来老纪家的盖新房的地方帮忙。和泥、拉土、抹泥.....没人盯着,但都不躲闲,大家伙干活都是格外卖力。
春天过后,白天一天比一天长,天气也日渐暖和起来,人们都已经脱下夹衣,换上单衫。
人多干活快,在村里人的帮助下,两个院子的房子墙面结构很快就成了型,然后就该上梁了。
如果说盖房是西北人的人生大事,那么上梁就是盖房的大事。
为图个吉利,上梁的日子一般都选择在三、六、九这几日,因为宁平县一带自古就有“三六九,往上走”的说法。
虽然是老纪家的房子上梁,但就像全村有了喜事一般,村里的老人娃娃都过来看热闹。
上梁又叫“扯椫”,有非常隆重的仪式。为了上梁,纪满川特意从张家畔请了郑秀才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