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有女初长成 第322章 铁蛋家的变化
所以,店铺里面根本不会很忙。
有两个伙计在那看着,王叔王婶两人也在,所以店铺里就算王叔走开也不打紧。
至于掌柜的,渔苗只能让王叔先代替,毕竟现在还没找到合适的掌柜。
渔苗下午回村之后,就去作坊看了看。
现在县里的海鲜干货铺子开了,就要确保作坊的货源质量和数量,回来后刚好跟大伯和阿爷商量一下作坊生产的问题。
方大锤直接负责烤房那边的烘烤事宜。
一排屋子都是烤房,不用烤房的时候,他就负责晾晒出货和收货人员安排等事宜,在作坊里面也算是一个小小的管事了。
专门管着晾晒和烤房的活计。
就连晓莲婶子都在做着晾晒的活,干的可认真了。
渔苗看着作坊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生产,心里很是满意,不用她操心,她便可以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赶海或者拍卖场那边。
在作坊待了半个下午后,她就去了方家收鱼铺。
虽然两家合作了,但名字还是没有改,这也是渔苗对方大田的尊重,店铺名字依旧是方家收鱼铺,只不过是两家合作而开,而且收购的价格也按照渔苗的要求往上提了提。
最近的收货量挺多的,村里不少人变得勤快了,都去海边赶海。
好些人按照渔苗以前的法子去海边捞鱼,有的直接制作了长长的抄网,有的则弄了渔网。有船的人家在自己不出海的时候还把船租出去,大部分都是租给了村里人。
因为渔苗知道这件事情之后,直接就鼓励村里人合伙租船去赶海。就连渔苗家的那艘小渔船也经常被村里人租用出去赶海,虽然渔苗家不怎么用那船,也不稀罕那几个租船的铜板,但看到村民们都热情地赶海捕鱼,想要勤劳致富,她还是很欣慰的。
因为这样村里很快形成了一股租船捕鱼风气,赶海的劲头比以往更足了。
方大义更是和他大儿子方铁锤一人一艘船出海,而铁蛋娘则带着铁蛋经常出没红树林挖螃蟹。
铁蛋很快就要上私塾了,这上半年没剩多久就要结束了,之前去私塾打听了,本想让铁蛋插个班,但铁蛋没什么基础,夫子建议先在家学一学,下半年开学的时候再送去。
所以铁蛋娘准备等下半年开学的时候再送铁蛋去县里私塾读书。
为此,他们一家现在是卯足了劲赚钱,这也是为什么四人都在家闲不住,一闲下来他们就往海边跑。
铁蛋也没那么多时间带着村里的孩子们玩了,现在他跟村里人玩的次数少了,孩子王的地位自然也有所下降。
但铁蛋又找到了新的快乐,那就是赚钱,他跟着爹爹和娘亲去县城收鱼渔卖货。当看到爹爹手中赚来的碎银和铜板时,他着实震惊了。
谁能想到他们去红树林捡了一些螃蟹回来竟然能收获这么多银钱,爹爹和大哥更是捕回来了几十斤的鱼,算是很大的收获了,卖了好十多两银子。
因为有好几条是比较值钱的鱼,螃蟹也卖了不少钱,因为个头都不小,就算有些小的也卖了个不错的价钱,这收益相比于以前来说可好多了。
虽然这收获没有天天有,但隔三差五的来一次,铁蛋娘一家人都很开心,都舍得买肉回家吃了,最近铁蛋都长胖了一圈。
有了钱,铁蛋娘对小儿子倒是大方了许多,自然是要送小儿子去私塾读书的,这也是一家人都商量好了的事情。
最近铁蛋也十分卖力地赶海,就是希望多赚点钱,好去私塾读书。
毕竟渔铜回来找他玩过一次,铁蛋就发现渔铜说话不一样了,看上去很有气势,很有学问的样子,铁蛋感觉渔铜跟他完全是两种人,两个不同阶段的人,他有点自卑。
所以他也想去读书,因为渔铜说过,读书使人明智,让人视野开阔,还能利用所学知识赚钱,听说县里也有穷书生,帮人抄书或者写话本子的活儿,也能赚不少钱,虽然这活儿很多人不屑于干,但铁蛋觉得,能干这事儿就很了不起了。他一点不忌讳。
而且读书多了,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想到更多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铁蛋觉得听了渔铜一席话,真的受益匪浅,所以之前有些排斥去私塾的他,现在倒是嚷嚷着要去私塾上课。
这就是见识过别人的优秀之后会自叹不如,然后就会想要更进一步,想要变得更加优秀,渔铜也没想到他的行为竟然会影响到铁蛋。
一个人优秀,有可能会带动周围的人一起变得更优秀。
一开始方大义也想进作坊工作,毕竟每个月都有稳定的收益,但是一想到小儿子要上学,又想拼一拼,若是干得好还能有更好的收益,说不定比去作坊赚的还多一些。
这一个月他倒是十分努力,赚的也确实不少,只是有的时候出海,一天最多也就几十斤的鱼,有时候空手而归,弄些小鱼小虾回来除了自家将就吃一吃,就是喂给鸡鸭了。
有些老渔民还没方大义这么好的收益了,一天能捕到两三条鱼都算很不错了。
这也让方大义更加坚定出海捕鱼的想法,只要运气好赚的钱就会多。
村民们看见铁蛋家的改变,自然也是争先恐后地想赚钱,村里人去赶海的热情高涨无比。
有亲戚在邻村的,更是带动了邻村的赶海热情。
现在附近几个村子都朝着渔家村看齐,只要渔家村的人说有用的、能赚钱的,他们都会纷纷效仿。
关键现在的男婚女嫁也比以往容易很多,好些人为能有闺女嫁去渔家村或者有儿媳妇是渔家村的而兴奋不已,在相邻几个村子中,渔家村的人是最受欢迎的。
五月初一,渔苗一大早就去了妈祖庙,给妈祖和财神上香。
上完香之后,渔银已经套好牛车准备和渔苗、水立方、渔天正去大梅沙海湾口。
到的时候,馒头几人刚好也到了,他们买了好多卤肉、馒头包子,渔苗几人刚好还没吃。
有两个伙计在那看着,王叔王婶两人也在,所以店铺里就算王叔走开也不打紧。
至于掌柜的,渔苗只能让王叔先代替,毕竟现在还没找到合适的掌柜。
渔苗下午回村之后,就去作坊看了看。
现在县里的海鲜干货铺子开了,就要确保作坊的货源质量和数量,回来后刚好跟大伯和阿爷商量一下作坊生产的问题。
方大锤直接负责烤房那边的烘烤事宜。
一排屋子都是烤房,不用烤房的时候,他就负责晾晒出货和收货人员安排等事宜,在作坊里面也算是一个小小的管事了。
专门管着晾晒和烤房的活计。
就连晓莲婶子都在做着晾晒的活,干的可认真了。
渔苗看着作坊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生产,心里很是满意,不用她操心,她便可以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赶海或者拍卖场那边。
在作坊待了半个下午后,她就去了方家收鱼铺。
虽然两家合作了,但名字还是没有改,这也是渔苗对方大田的尊重,店铺名字依旧是方家收鱼铺,只不过是两家合作而开,而且收购的价格也按照渔苗的要求往上提了提。
最近的收货量挺多的,村里不少人变得勤快了,都去海边赶海。
好些人按照渔苗以前的法子去海边捞鱼,有的直接制作了长长的抄网,有的则弄了渔网。有船的人家在自己不出海的时候还把船租出去,大部分都是租给了村里人。
因为渔苗知道这件事情之后,直接就鼓励村里人合伙租船去赶海。就连渔苗家的那艘小渔船也经常被村里人租用出去赶海,虽然渔苗家不怎么用那船,也不稀罕那几个租船的铜板,但看到村民们都热情地赶海捕鱼,想要勤劳致富,她还是很欣慰的。
因为这样村里很快形成了一股租船捕鱼风气,赶海的劲头比以往更足了。
方大义更是和他大儿子方铁锤一人一艘船出海,而铁蛋娘则带着铁蛋经常出没红树林挖螃蟹。
铁蛋很快就要上私塾了,这上半年没剩多久就要结束了,之前去私塾打听了,本想让铁蛋插个班,但铁蛋没什么基础,夫子建议先在家学一学,下半年开学的时候再送去。
所以铁蛋娘准备等下半年开学的时候再送铁蛋去县里私塾读书。
为此,他们一家现在是卯足了劲赚钱,这也是为什么四人都在家闲不住,一闲下来他们就往海边跑。
铁蛋也没那么多时间带着村里的孩子们玩了,现在他跟村里人玩的次数少了,孩子王的地位自然也有所下降。
但铁蛋又找到了新的快乐,那就是赚钱,他跟着爹爹和娘亲去县城收鱼渔卖货。当看到爹爹手中赚来的碎银和铜板时,他着实震惊了。
谁能想到他们去红树林捡了一些螃蟹回来竟然能收获这么多银钱,爹爹和大哥更是捕回来了几十斤的鱼,算是很大的收获了,卖了好十多两银子。
因为有好几条是比较值钱的鱼,螃蟹也卖了不少钱,因为个头都不小,就算有些小的也卖了个不错的价钱,这收益相比于以前来说可好多了。
虽然这收获没有天天有,但隔三差五的来一次,铁蛋娘一家人都很开心,都舍得买肉回家吃了,最近铁蛋都长胖了一圈。
有了钱,铁蛋娘对小儿子倒是大方了许多,自然是要送小儿子去私塾读书的,这也是一家人都商量好了的事情。
最近铁蛋也十分卖力地赶海,就是希望多赚点钱,好去私塾读书。
毕竟渔铜回来找他玩过一次,铁蛋就发现渔铜说话不一样了,看上去很有气势,很有学问的样子,铁蛋感觉渔铜跟他完全是两种人,两个不同阶段的人,他有点自卑。
所以他也想去读书,因为渔铜说过,读书使人明智,让人视野开阔,还能利用所学知识赚钱,听说县里也有穷书生,帮人抄书或者写话本子的活儿,也能赚不少钱,虽然这活儿很多人不屑于干,但铁蛋觉得,能干这事儿就很了不起了。他一点不忌讳。
而且读书多了,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想到更多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铁蛋觉得听了渔铜一席话,真的受益匪浅,所以之前有些排斥去私塾的他,现在倒是嚷嚷着要去私塾上课。
这就是见识过别人的优秀之后会自叹不如,然后就会想要更进一步,想要变得更加优秀,渔铜也没想到他的行为竟然会影响到铁蛋。
一个人优秀,有可能会带动周围的人一起变得更优秀。
一开始方大义也想进作坊工作,毕竟每个月都有稳定的收益,但是一想到小儿子要上学,又想拼一拼,若是干得好还能有更好的收益,说不定比去作坊赚的还多一些。
这一个月他倒是十分努力,赚的也确实不少,只是有的时候出海,一天最多也就几十斤的鱼,有时候空手而归,弄些小鱼小虾回来除了自家将就吃一吃,就是喂给鸡鸭了。
有些老渔民还没方大义这么好的收益了,一天能捕到两三条鱼都算很不错了。
这也让方大义更加坚定出海捕鱼的想法,只要运气好赚的钱就会多。
村民们看见铁蛋家的改变,自然也是争先恐后地想赚钱,村里人去赶海的热情高涨无比。
有亲戚在邻村的,更是带动了邻村的赶海热情。
现在附近几个村子都朝着渔家村看齐,只要渔家村的人说有用的、能赚钱的,他们都会纷纷效仿。
关键现在的男婚女嫁也比以往容易很多,好些人为能有闺女嫁去渔家村或者有儿媳妇是渔家村的而兴奋不已,在相邻几个村子中,渔家村的人是最受欢迎的。
五月初一,渔苗一大早就去了妈祖庙,给妈祖和财神上香。
上完香之后,渔银已经套好牛车准备和渔苗、水立方、渔天正去大梅沙海湾口。
到的时候,馒头几人刚好也到了,他们买了好多卤肉、馒头包子,渔苗几人刚好还没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