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水浒后传:九纹龙史进之龙腾天下 > 第92章 大军压境高堪意投降

水浒后传:九纹龙史进之龙腾天下 第92章 大军压境高堪意投降

    史进道:“可惜,我当时正在抵御完颜撒离喝的部队,分身乏术,不然我倒是可以去救一下二师弟!”

    王延道:“其实我们也不知道你在华州,我们是到了华州城,听百姓传言才知道你的。说是华州城多亏了你,不然就被金人攻破了!”

    吴腾龙对史进道:“二弟,希望你能够早作计议,完颜娄室夺取陕州城后,下一步必定会向潼关和华州进发,进而占领关中之地!”

    果然,完颜娄室占领陕州城之后,从华州城而败的完颜撒离喝来会合。得知完颜撒离喝在华州遭遇失败,便问华州守将为谁?

    完颜撒离喝便将具体情况说了一遍。完颜娄室撮着牙花子道:“九纹龙史进,梁山好汉?宋人梁山之事,我倒是听说过,只不过说梁山一百八名好汉都被宋廷奸臣用计害死了,没想到还有残余之人!”

    完颜撒离喝道:“听说史进此人,原先在梁山好汉排名第二十三位,是马军八虎骑兼先锋使。”

    完颜娄室道:“看来又是一个劲敌!不过宋人并非人人都像梁山好汉一般,大多数都是贪生怕死之人!进入关中应当还是比较容易的!”

    完颜娄室休整一月后,继续率大军西进,直向潼关和华州扑来。

    此时镇守潼关的人却是高堪,没错,就是原来那个华州知府,高俅的干儿子,他已然升官了!

    前次因为他在史进的协助之下,圆满地将完颜撒离喝的部队打退,战斗结束之后,他便连夜上书川陕宣抚司,他在书中大吹特吹自己的功劳,只字不提史进等人的情况。

    川陕宣抚司收到高堪的上书之后,因为战争期间,并没有认真核实,只是知道华州一战的确是胜了。

    为了安抚高堪,川陕宣抚司便任命高堪为沿河安抚使兼华州、潼关知州,此职务是原沿河安抚使兼同州知州郑骧的职务。

    郑骧在潼关保卫战中阵亡了,他的职务一直在空缺之中。这次高堪击退了金人,宣抚司就顺水推舟将这个职务授予了高堪,并令他领兵前移到潼关驻守。

    然而,高堪听到这个任命,心里并没有高兴起来。虽然职务有所提升,品级也比原来高了一级,可是他心里却有些不情不愿!

    为何?高堪的想法是想当一个京官,就是想去朝廷中央任职,也就是当下赵官家赵构所在的地方----杭州,此时杭州虽然没有正式定都,暂时称为“行在”,但事实上和首都差不多。

    然而,高堪想得太多了,他的干爹高俅早就死了很多年了,朝廷里那些熟人早就没有了,何况高俅此前在朝廷里的名声不好,新朝廷建立之后,朝廷里的那些官员谁还会买高堪的账?

    而且,高堪想的是,如今金人大举进攻关中,自己又处在边境线上,肯定会和金人正面相战,搞不好就把命丢了。所以,他对这个升职没有丝毫兴趣。

    可是,他又不敢违背朝廷的命令,只好违心地率军队去潼关驻守,和他一起去的有“饭桶将军”范通,以及“独眼提辖”唐青城等人,这两人作为高堪的心腹,这次自然也是官升一级。

    就在高堪在潼关提心吊胆之际,谁知道越怕什么就来什么,完颜娄室亲率大军与副帅完颜撒离喝向潼关而来。

    陕州、潼关和华州都是军事战略重地,是分别连接各地的军事要道,只要这些地方纳入掌中,北可入河东、延安府;西可入关陇和巴蜀,东可控豫、鄂之地。

    目前,陕州已然攻下,就剩下潼关和华州了,所以完颜娄室是势在必得。他留一下一将镇守陕州后,他亲率部队十余万人来取潼关和华州。

    高堪收到完颜娄室的部队已然快到潼关的消息之后,立时惊得魂不附体,像一滩烂泥一样瘫在椅子上,半晌没有回过神来。

    同时收到消息的主将范通和唐青城等人来见高堪时,只见高堪像一个没头的苍蝇一样,来回乱转,口里喃喃自语道:“怎么办?怎么办?”

    范通和唐青城一见高堪这副模样,两人不由得面面相觑。范通急忙假意咳嗽一声,高堪这才从魂不守舍中惊醒了过来,也意识到自己有些失态,急忙收敛了情绪,故作正经地坐在案桌后,严肃道:“诸位来找本使有何要事?”

    范通道:“大人,刚有探马来报,金军主师完颜娄室率兵十余万已然离潼关不足百里了,不知道大人有何安排?”

    高堪听了,皱了皱眉道:“诸位有何建议?”

    众人一听,一时沉默不语。事实上他们这些人哪里有什么主意呢?

    高堪一看众人皆沉默不语,便大发脾气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尔等都是带兵之人,敌人来犯,正是你等出力之时,为何不发一言?”

    这一下,便将责任甩给了下属,好像与他自己没有丝毫的关系。

    有将领听到这里,心里就有些腹诽:“兵熊熊一个,将熊一窝。你是最高领导,决策权和临机处置权都在你手,连你都没有主意,还当什么领导呢?”

    但想归想,心里却没有说,面上也不敢表露出来。此将为谁?他不是别人,正是陕州守将李彦仙的结义兄弟邵云。

    邵云、邵隆是两兄弟,原来都是起义军出身,后来投奔于李彦仙的麾下,并与李彦仙结拜为兄弟。

    李彦仙光复陕州城之后,邵云、邵隆被李彦仙派遣至归属于陕州管辖的平陆城镇守。

    那邵云为何来到潼关,成为了高堪的手下呢?

    原来当初,李彦仙在陕州城被完颜娄室的军队围困时,邵云和邵隆兄弟二人心急如焚,先后数次派兵去救,均被“围点打援”的金人挡了回来。

    最后一次,邵隆实在忍不住了,他知道被围困在城中的李彦仙和百姓们日子不好过,他再次率领平陆之兵,并带上了粮草去陕州支援。

    然而这一次去,便没有回来,邵隆和五百兵士及所带粮草全部覆没,他们在离陕州二十里的地方遭遇金兵的强力拦截和围困,最终全部壮烈牺牲。

    邵云得知兄弟阵亡,心中痛如刀割,但是没有办法。兄弟死了,但是他不敢擅离职守,否则连平陆城也失守了,那就得不偿失了。

    然而,形势越来越坏,最终陕州城被攻破,李彦仙等将壮烈殉国,而且由于陕州城的强烈抵抗,包括城内百姓也拼死助战,最终让完颜娄室极为窝火,城破之后,下令屠了城。

    邵云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心如刀绞。非常痛惜李彦仙的阵亡和百姓的被屠,同时也对金人残暴行径更为痛恨。

    但是目前平陆城内只有一百余人,想守住非常的不现实。最终,邵云再三思索,决定弃城,虽然这是一个不光彩的行为,但是他知道寡不敌众,城破之后如果敌人再屠城,那更得不偿失。

    于是他便带领这一百多人弃城而去,准备向西到关中见川陕宣抚置制使张浚,加入他们的部队继续抗金。

    张浚见了他之后,并没有责怪他,而是将他安排在高堪的麾下,驻守潼关,拦截即将到来的金兵。

    到了潼关之后,他才发现潼关的“一把手”却是一个庸碌无能之人,当时心里就凉了半截,但是为了杀金人报仇,他还是忍住不忿待了下去。

    果不出他所料,金兵到来之时,身为“一把手”的高堪竟然甩锅,没有丝毫的担当,所以他心里便有些不满。

    这时,一人开口了,那人说:“大人,此次金人领十万大军来攻,潼关城中不过千余人,如何能挡得住?何况驻守陕州的李彦仙驻守一年有余,手下有万人,最终还不是城破身死,百姓还被屠了城。依在下之见,不如投降金人吧!不仅我等都能够保全,百姓也能够保全,岂不是两全其美?”

    此话一出,竟然有不少的将领随声附和,连连点头称是!说这话的人正是“饭桶将军”范通。

    高堪一听此言,心中不由得大喜,实际他早就有此意,只是一下不便于开口,只待有人提出来,他附和就行。

    高堪正待要开口说话,忽然有一个声音大叫道:“大人,此千万不可,出这主意的人应当斩首!”

    高堪本来就要附和范通的话,可是有人反对,他倒不好再说,抬头一看,此人正是刚来潼关的副将邵云。

    他便问道:“邵将军有何高见?”

    邵云正色道:“大人,千万不可听信此人之言。哪里有敌兵尚未到来,就准备投降的道理?何况城中尚有千人,还可抵御一阵,实在不行再撤退寻求援兵,既然是大宋之将,食大宋之禄,岂能轻易投降金人?”

    这时高堪尚未回答,范通这边却坐不住了,他跳起来道:“邵云,你凭什么让大人将我斩首?我这么做还不是为了黎明百姓不被屠城!何况金人十万之兵,谁能挡得住?你那主子李彦仙能耐那么大,还不是城破身死?”

    范通一脸讥讽之色,嘲笑般地看着邵云。

    邵云不听则可,一听这话不禁怒火万丈,再也忍耐不住,应声而起,一脚就将范通踹翻在地,骑上就去就打,大骂道:“好你个贼囚,大宋就是有了你这种贪生怕死之人,才亡了国。我大哥李彦仙为国尽忠,岂是你这种小人能够评论的?”

    说罢,用拳头狠命地向范通身上招呼了过去,打得范通哭爹叫娘,众人急忙上去拉开邵云,邵云兀自怒骂。而范通躺在地上哎哟不停,已然是鼻青脸肿了!

    这时,高堪也忍不住了,猛拍案桌大怒道:“放肆,公堂之上,怎能殴打同僚?成何体统,都给我退下,我自有主张!”

    说罢,气哼哼地背手出了大堂。众人看高堪退去,也都一窝蜂退去了。

    有两人将范通搀扶了起来,鼻青脸肿的范通一边哎哟地叫着,一边愤怒地指着邵云道:“姓邵的,你竟然敢当众打我?我和你没完,你等着瞧?”

    邵云一听,哈哈大笑道:“饭桶,我等着你,你能奈我何?如果你再敢说投降之事,看我不把你的脑袋割下来当尿壶?”说着作势向着范通走过来。

    那范通一看,急忙对搀扶的两人说:“走走走,快走,不和这般人计较!”三人随即如丧家之犬般落荒而逃!

    邵云见范通三人仓皇而去,心中感到十分快意,也昂首挺胸地离开了大堂。

    然而,这时却有一个人用手捻着下巴的几根鼠须,望着邵云的背影,脸上露出了阴冷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