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汴京酒楼大掌柜 > 第131章 南衙校场,弓射竞技

汴京酒楼大掌柜 第131章 南衙校场,弓射竞技

    北宋,汴京南衙校场,今日仿若炸开了锅,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府尹衙门的捕快与禁军将士分列两侧,衣甲鲜明,威风凛凛。

    衙门这边,钟都头扯着嗓子,指挥捕快们用生石灰粉利索地在场地上画出一道道醒目的白线,作为比试的标线。

    禁军那头,校尉眼神冷峻,调度着一个虞候、一个军吏,还有个专报箭靶射击环数的唱筹兵,一切准备就绪,只待开场。

    弓射之赛,分级严苛,依北宋旧制,按步数测距。

    一步折合五尺,一步约是 31.68 厘米,换算下来,一步足有 1.584 米。

    今日设三个档次:100 步间距,恰是 158.4 米,这是初阶;200 步,延展至 316.8 米,难度陡升;最远的 300 步,长达 475.2 米,堪称挑战极限,能在此距射中靶心者,必是神箭手无疑。

    只因比试来得仓促,弩箭比试只得暂且搁置。要知道,弩车、弩床那般大型机械弓弩,威力虽猛,却需数人合力方能拉开,多用于沙场之上,远距离射杀冲锋的步兵。

    据《宋史》所载,军中竟有能拉动九石弓弩的猛士,力量仿若千钧。

    像蹶张弩,手脚并用,方能撑开;擘张弩,则纯靠臂力。

    还有那赫赫有名的神臂弓,名为弓,实则是弩,射程可达 240 步乃至 300 步,换算成现今长度,便是 360 米至 450 米之遥,起初需两石三斗之力,后改良为一石四斗。

    此时,众人目光被入场的李大为吸引。

    只见他肩头扛着一张造型粗犷的硬弓,那弓身足有一人多高,通身黝黑发亮,似是被岁月与力量反复打磨。

    这弓可不简单,其弓臂精选多年老桑木,工匠们寻来那深山里生长了数十载、木质坚硬且纹理细密如织的桑木原材,历经数载自然风干,褪去多余水分,方能保证木质稳定。

    而后,凭借着精湛手艺,将木材精心加工,掌控每一处弧度、厚度与宽度,打造出完美契合力学原理的弓臂形状。

    弓臂内侧,严丝合缝地贴合着打磨精致的水牛角片,这牛角是从质地最优、纹理均匀的牛角中千挑万选而来。

    经加热软化后,工匠用祖传的鱼鳔胶,趁着胶液温热、黏性最强之际,将牛角稳稳贴合,再施以重压,确保毫无缝隙。随后细细打磨,直至弓臂表面平整光滑,肉眼难辨拼接痕迹。

    弓梢微微上翘,宛如苍鹰振翅欲飞之势,末端的弦扣牢固紧实,系着的牛筋弦粗如手指。

    这牛筋弦更是大有来头,取自强健公牛腿部的牛筋,经多道工序炮制。先是长时间浸泡于特质药水中,使其软化并去除杂质,再反复梳理成均匀细丝,最后以特殊手法搓成这般粗壮坚韧的弦。

    安装时,工匠凭借丰富经验,将弦的两端精准固定于弦扣,反复调试弦的张力,直至达到最佳状态。

    懂行的老兵咋舌道:“这可是张要命的硬弓呐!”

    旁人追问,老兵摇头晃脑地算起来:“咱北宋,一石是 120 宋斤,一宋斤约 640 克,算下来一石便是 76.8 公斤,一斗 7.68 公斤。李大为这弓,日前听说需三石八斗之力,那就是 291.84 公斤,搁北宋的斤两算,整整 456 斤呐,这不是刁难人嘛!”

    校场中央,为求此次射箭比试精准无误,赛前特意将原本的草垛型箭靶换作了木质标靶。

    崭新的标把稳稳矗立,一人环抱粗细,表面刨得光滑平整。

    靶心处涂着醒目惹眼的大红圆点,那便是代表至高荣耀的十晕之位,往外一环环依次为九晕、八晕、七晕不等,每一环宽度均匀,皆用墨线细细勾勒,清晰明了。

    如此精心筹备,众人皆知,这场弓射竞技,必将精彩纷呈,而李大为与他的硬弓,已然成为全场瞩目的焦点。

    校场瞬间安静下来,众人目光齐聚李大为,看他如何驯服这张狂的硬弓,开启这场惊心动魄的弓射竞技。

    校场中央,李大为气定神闲地站定,手中紧握着那柄令众人咋舌的三石八斗硬弓。

    阳光倾洒而下,为他镀上一层金边,仿若神话中的英雄现世。

    一旁的禁军和捕快们,眼睛瞪得如铜铃一般,一眨不眨地死死盯着李大为的一举一动。

    只见他身姿挺拔如松,左手稳稳擎起硬弓,右手修长的手指轻轻拈起一支羽箭,搭箭上弦,动作娴熟流畅,没有丝毫拖沓。

    紧接着,他双臂发力,那肌肉紧绷鼓起,宛如蛟龙出海,竟将这需三石八斗力气才能拉开的硬弓轻而易举地张开,弓弦被拉成一道满弦的弧线,发出“嗡嗡”的颤音,好似蓄势待发的猛兽在低吟。

    而后,他眼神如炬,锁定三百步外的木质标把,手指轻轻一松,羽箭“嗖”的一声离弦而去,在空中划过一道锐利的黑线,直插靶心,正中那鲜艳欲滴的十晕红点。

    这一连串的动作一气呵成,李大为面不改色,仿若只是做了一件稀松平常的小事。

    禁军校尉见状,心中既是震撼又是不服,他浓眉一皱,大手一挥,迅速挑出十个精壮士卒,高声喝道:“你们去试试这硬弓!”

    那十人硬着头皮走上前,为首的一个士卒双手握住弓把,使出浑身解数,憋得满脸通红,脖子上青筋暴起,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弓拉开了一半。

    旁边几人见状,也纷纷效仿,有五人拼尽全力,总算是将弓勉强拉开,可那身形摇摇晃晃,显然已到极限,弓弦在他们手中颤颤巍巍,更别说瞄准放箭了。

    剩下三人,憋得大汗淋漓,却也只能将弓拉到不足一半,无奈摇头放弃。

    禁军校尉脸色铁青,一跺脚,又选出十人。

    这拨人吸取了前车之鉴,调整呼吸,扎稳马步,可结果依旧不理想。

    多数人在硬弓面前败下阵来,仅有两三人能拉开些许,还没来得及庆幸,手臂便已酸软无力,难以支撑后续动作。

    钟都头在一旁瞧着,心里也犯起了嘀咕,暗自思忖绝不能落了下风。

    他清了清嗓子,在捕快队伍里点出二十人。这些捕快平日里也算有些身手,可此刻面对这硬弓,却纷纷傻了眼。

    打头阵的一个捕快,咬牙切齿地握住弓,身体前倾,妄图借助身体重量拉开硬弓,可弓却纹丝不动。

    好不容易有三人使尽全力拉开了弓,身形却已扭曲,站立不稳;另有五人使出吃奶的力气,才将弓拉到半途,双手颤抖不停,弓弦在指尖勒出一道道血痕,根本无法瞄准,更遑论射箭命中目标,场面一片狼藉。

    众人望着李大为,眼神里满是敬畏与惊叹。

    此刻的李大为,在这硬弓的映衬下,已然成为校场上的传奇,他的身影深深烙印在每一个旁观者心中,无人再敢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