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北宋:只手挽天倾,我助弱宋开疆 > 第191章 亡我之心不死

北宋:只手挽天倾,我助弱宋开疆 第191章 亡我之心不死

    武植穿越至今。

    满打满算也才四年而已。

    三年前,他为了高中绞尽脑汁。

    三年后的今日,他却要做主考官,做天下师。

    因为他的谋划太大,过程太过繁冗,饶是他有系统托底,仅凭他一人之力也是绝不可能完成的。

    他需要人才。

    朝中无可用,草莽多匪类,人才哪里来?

    只能从科举中来。

    所以,这个主考官的位子,他非要不可。

    于是,在赵佶点头同意王黼归乡之后,武植连个楞都没打,直言道:“右相归乡,今可主考留缺,臣不才,愿自请。”

    群臣这才明了武植为什么把王黼踢出局。

    原来是要当这天下师。

    狼子野心啊。

    奈何,还不敢反驳。

    人家随随便便就把当朝右相给踢出局了,谁还敢反对?

    不过,还是有头铁的。

    比如宗泽。

    这老头又跳了出来,慷慨陈词,“主考官今科天下师,你何德何能,有何建树,焉能胜任?”

    嘿,还没完了,武植闻言,嘴角挂上一抹冷笑,寸步不让,直接用冷眼扫向群臣,最终定格在蔡京身上,“我不配?谁配?宗大人,你吗?你要当这主考官吗?还是说,蔡相,你顶这个缺?”

    顶缺?

    是顶雷吧。

    蔡京毫不怀疑,只要他敢反对,武植就敢逼迫皇帝罢了他的相。

    甚至于,把武植惹恼了,武植杀了他全家都有可能。

    所谓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不外如是。

    于是,蔡京立马站了出来,“老臣以为,镇北王虽然年轻,却是科举正途出身,诗才天下皆知,无不叹服,另有不世之功加身,不可以年少而贬之,足可为今科主考。”

    “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霎时间,殿内附议声此起彼伏,拜倒一片又一片。

    宗泽气急。

    然还没等他继续反对,皇帝已经一锤定音,“准。”

    得,还说啥。

    还有啥好说的。

    宗泽终是颓然的退了下去,悲愤交加之余,又心灰意冷。

    然片刻之后,却又忽的亮了起来。

    就在群臣以为武植今日的目的已经达成之际,该将刺杀之事搬出来秋后算账之时,不料武植却再次取出了奏本。

    “臣另有本奏。”

    “当今天下,赋税繁冗,百姓不堪重负,此为匪患四起之根本。”

    “对此,臣有策十二条,望陛下斟酌。”

    “一策互市,二策拓海,三策屯田,此为开源。”

    “四策以工代赈,水利为先。”

    “五策逐年减赋,与民生息。”

    “六策治学,七策征兵……”

    殿上,武植侃侃而谈,逐条说下去,足足说了大半个时辰。

    上至皇帝,下至群臣,相继懵逼。

    你他娘的这是要变法啊!

    若真的按你说的去做,几乎等同于改朝换代啊。

    然却不可否认,武植的十二策,皆是符合国情的,皆是令人振奋的。

    特别是宗泽,不知不觉间眼睛精光迸射,激动的直喘粗气。

    他是有见识的,自然能够听出,武植的这十二条策,皆是利国利民的良策。

    关键是毫无高屋建瓴之嫌,皆是从实际出发,完全有推行下去的可能。

    于是,他第一个站了出来,“臣附议。”

    群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得,最头铁的都附议了,大家伙还坚持啥。

    附议就附议吧,反正这十二条都没有影响到自身的利益。

    武植愿意折腾,让他折腾去呗。

    赵佶更是直接破罐子破摔,“照准。”

    至此,武植终于闭上了嘴,再不多言一句。

    见状,群臣却是再次愕然。

    怎么回事?

    这就完了?

    你不追究刺杀你的事情了?

    尤其是那些别有居心之辈,比如童贯之流,暗算过武植,与武植早就不死不休的,此刻急的嘴角都要冒泡了。

    别啊,你得追究啊。

    你不追究,我们这么长时间的谋划岂不全部打了水漂。

    现下,在大家伙的共同努力下,早就把宋江吴用卢俊义花荣等人给放出了汴京。

    又在大家伙的资助下,那帮家伙又跑回梁山聚义造反了。

    短短半年之内,声势竟比招安之前更加浩大。

    大家伙还指望你抓住刺杀之事不放,亲自领兵跑去梁山剿匪呢。

    梁山聚众十余万,又有水泊环绕,你武家军从未水战过,就不信你还能轻而易举的攻下梁山。

    届时,再搭配些其他的手段,或许还真有可能弄死你这弄不死的小强呢。

    可你怎么不提了啊。

    咽下这哑巴亏了?

    你不是瑕眦必报的吗,这么美好的品质,焉能舍弃?

    可见武植老神在在的站着,闭目养神,似乎真的不打算追究。

    于是,童贯撑不住了,主动站出来说:“陛下,梁山匪祸愈演愈烈,还需早做决断。”

    各种隐情,赵佶或许知道,或许不知道。

    然在破罐子破摔的心理驱使下,他显然不愿意多管,竟至于敷衍般的道:“此事,兵部拟个章程,然后再议。”

    一句话,直接将童贯噎了个半死,可却作死般的不死心,硬着头皮将矛头指向了武植:“镇北王用兵如神,若能出手亲自领兵讨伐,必能大获全胜,凯旋而归。”

    所谓不作死便不会死,用在童贯身上再合适不过。

    武植早就想弄死这老太监了,然为了实现短期内的时局安稳,他不想将事情做的太绝。

    可如果别人将头伸过来给他砍,那他也不会手软。

    便即冷笑道:“童太师屡立战功,亦是当世首屈一指的统帅,臣举荐童太师领军出征,攻克乃还。”

    童贯闻言一滞,搬起石头砸了自己脚的憋屈感令他几欲疯狂,面上也随之冷了下来,“王爷国之柱石,面对匪类,何以怯弱?”

    捧杀?

    激将?

    当老子愣头青呢。

    武植心里嘟囔着,嘴角的冷笑更甚,眸中,杀气顿显。

    本想温水煮青蛙,慢慢的清账。

    尚还想着若是尔等表现的好,饶你们一命甚至继续留任也并无不可。

    奈何尔等小辈,忘我之心不死,侥幸心理还在。

    真当老子的杀神名号是白来的吗?

    再者说了,老子的二十年计划何等壮阔雄伟,何其繁冗,哪有精力去跟你们这帮杂碎过家家。

    既然不听话,那就杀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