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兵南下,李世民重生救大宋 第3章 朕要废除祖训
热门推荐:
白虎征祥
修行全靠娘子,疯狂娶妻后我赢麻了
换婚病危世子,她一胎三宝赢麻了
四相缉凶
太粘人!清冷摄政王宠妻如命
被陷害的我,反手灭了仇家满门!
星武帝尊
说她虚荣要退婚,真退了他又哭了
天降福星,两岁幼崽炸翻全皇朝
废话,朕若记得还需问你?
李福全急忙跪下来,李世民挥挥手,“别跪了,站着回答。”
李福全连忙站起来,微微弓着身子小声说。
“官家,大唐自太宗陛下离世后,先是高宗李治继承大统,后有武后称帝并改国号为周。
其间虽有开元盛世的昌盛,却也遭遇安史之乱,从而致使大唐由盛转衰。
藩镇割据,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直至朱温篡唐,大唐就此终结。”
李世民沉思片刻后问:“李治死后是武后称帝?武后是不是武媚娘那个小娘皮?”
李福全赶忙点头:“回官家,正是武媚娘,也就是后来的武则天陛下。
她以女子之身登上帝位,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虽有争议,但也展现出非凡的政治才能。”
李世民皱起眉头,眼神中流露出复杂的神色。“哼,朕倒是小瞧了她。武媚娘称帝,朝中大臣可有人反对?”
李福全小心翼翼地回答:“自然是有不少反对之人。
但武后手段强硬,恩威并施,逐步镇压了反对势力。
她重用酷吏,以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
不过,武后也重视人才,如狄仁杰等贤臣得以施展才华。”
李世民摇摇头,喃喃自语道:“大唐的江山,竟被一女子掌控。”
接着又问李福全:“那后来这安史之乱又是如何发生的?”
李福全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官家,安史之乱是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
他们拥兵自重,借口讨伐杨国忠,实则企图夺取大唐江山。
这场战乱持续了八年之久,致使大唐国力大损,百姓流离失所。”
李世民停下脚步,长叹一声。“朕...呃...李世民当年苦心经营的大唐,竟落得如此下场。那这朱温又是何人?为何他能篡唐?”
李福全微微低头,恭敬地回答:“朱温原是唐末的节度使,他野心勃勃,在乱世中逐渐壮大自己的势力。
他先控制了唐昭宗,后又逼迫唐哀帝禅位,从而建立了后梁,结束了大唐的统治。”
李世民沉默良久,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无奈。
“罢了,罢了。这大唐的兴衰,皆有定数。”
李福全低着头,心中疑惑,官家难道真以为自己是李世民?
于是抬起头小声地问:“官家,您没事吧?”
李世民回过神,摇摇头说:“朕没事,你继续给朕说说大宋的事。”
李福全继续说道:“大唐灭亡后,历经五代十国之乱。
后我朝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建立大宋王朝,至今已有百年有余。”
李世民微微点头,沉默片刻后问,“如今大宋的局势如何?蛮夷都打到大宋都城了,那些文官为何还要与蛮夷议和?
如此卖国,他们就不怕掉脑袋?”
李福全哆哆嗦嗦地开始讲述。
原来,大宋自太宗以来,崇文抑武导致武备松弛。
文官们多以文治为上,对武力之事常持谨慎态度。
文官主张议和,少部分人是担忧战事一起,百姓受苦。
大部分文官则以维持自身地位和既得利益为考量。
再者,太祖祖训有云:‘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这才是导致文官肆无忌惮的原因。
听完李福全的讲述,李世民这才明白文官为何如此胆大妄为。
李世民冷笑一声:“原来如此!没想到这大宋的祖宗如此愚昧。
不止祖宗愚笨,赵家的后代也是蠢得无可救药,连猪都比他们聪慧。
当皇帝竟被这些文官拿捏,难怪被蛮夷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听到这话,李福全惊出一身冷汗,一脸不可思议地望着李世民。
官家这是怎么了?
狠起来不但骂祖宗,连自己都骂?
李世民却没有理会李福全,继续说道:“朕要废除这条祖训!”
李福全顿时脸色煞白,声音颤抖着劝道。
“官家,祖训不可轻废啊!废除祖训恐会引发朝堂动荡。
那些文官本就对您心存不满,若此时废除祖训,他们必定会群起而攻之。
如此一来,您的皇位也将不稳......”
李福全话还没说完,便被李世民挥手打断。
“皇位不稳?皇位稳不稳在于自己的拳头是否够硬。
朕当年纵横天下,靠的可不是祖训庇佑。
如今大宋,文官怯懦,武备松弛,若不做出改变,如何能抵御蛮夷?
朕既为天子,当有决断之权。
大宋的祖宗立下此祖训,却不知已埋下祸根。
朕若不破除这桎梏,大宋永无崛起之日。”
李福全浑身直冒冷汗,官家又犯病了,这可如何是好!
就在这时,一个小太监,神色略显紧张地站在御书房外。
李福全看了眼李世民,李世民点点头。
李福全小心翼翼地走了出去,压低声音问。
“小贵子,发生何事?”
小贵子轻声回答:“回公公!李邦彦、张邦昌和耿南中三人去了龙德宫见太上皇!”
李福全点点头:“知道了,退下吧!”
李世民看向门外询问:“发生了何事?”
李福全走到李世民身旁,小声回禀:“官家,小贵子说李邦彦、张邦昌和耿南中三人去了龙德宫。
怕是想要请太上皇出面,阻止种大帅突袭金兵。”
李世民一愣,转头问李福全:“太上皇对朕如何?朕又是因何坐上这个皇位的?”
李福全脸色一白,赶忙跪地说道,
“官家,此中缘由复杂,老奴不敢妄言。”
李世民冷哼一声:“朕让你说,你就说,朕赦你无罪。”
李福全犹豫再三,才颤声回答:“太上皇对官家您......向来态度不明。
您能登上皇位,实乃局势所迫,太上皇在金人兵临城下之时,匆匆禅位于陛下。”
李世民面色阴沉地冷哼一声:“哼,局势所迫?怕是他为了自保吧!”
李福全噤若寒蝉,不敢再多言。
李世民思绪瞬间被拉回到当年的玄武门之变。
那时的李渊,迫于无奈才选择退位。
想起当年的这些事情,李世民一直觉得自己愧对父亲李渊。
想到这里,李世民心中五味杂陈。
他心中暗暗发誓,既然老天爷让朕占据了这具身体,朕定要改写这大宋的命运,让大宋恢复盛唐的荣光!
……
大宋皇宫,龙德宫中。
赵佶正端坐在书桌前,专心致志地挥笔作画。
耿南仲、汪伯彦和张邦昌三人,静静地站在旁边等待。
赵佶画完最后一笔,轻搁画笔,满意地审视着眼前的画作。
李邦彦、耿南仲、张邦昌三人立刻围上前去,纷纷献上赞美之词。
“太上皇真是画艺高超啊!”
“此画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见?”
“太上皇的才华真是举世无双!”
赵佶微微一笑,这些奉承话,他早已习以为常,但还是享受其中。
赵佶抬头看着李邦彦、耿南仲、张邦昌三人笑着问。
“三位爱卿,恐怕不是单纯来欣赏朕的画作吧?”
“说吧,你们来找朕何事?”
耿南仲赶忙上前一步,恭敬地说。
“太上皇,臣等有要事禀报。”
赵佶微微皱眉,“有何要事不能等明日早朝再奏?”
李邦彦接着回答:“太上皇,此事关系重大,若等到明日早朝,恐怕……”
赵佶脸色一沉,“究竟是何事?”
李福全急忙跪下来,李世民挥挥手,“别跪了,站着回答。”
李福全连忙站起来,微微弓着身子小声说。
“官家,大唐自太宗陛下离世后,先是高宗李治继承大统,后有武后称帝并改国号为周。
其间虽有开元盛世的昌盛,却也遭遇安史之乱,从而致使大唐由盛转衰。
藩镇割据,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直至朱温篡唐,大唐就此终结。”
李世民沉思片刻后问:“李治死后是武后称帝?武后是不是武媚娘那个小娘皮?”
李福全赶忙点头:“回官家,正是武媚娘,也就是后来的武则天陛下。
她以女子之身登上帝位,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虽有争议,但也展现出非凡的政治才能。”
李世民皱起眉头,眼神中流露出复杂的神色。“哼,朕倒是小瞧了她。武媚娘称帝,朝中大臣可有人反对?”
李福全小心翼翼地回答:“自然是有不少反对之人。
但武后手段强硬,恩威并施,逐步镇压了反对势力。
她重用酷吏,以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
不过,武后也重视人才,如狄仁杰等贤臣得以施展才华。”
李世民摇摇头,喃喃自语道:“大唐的江山,竟被一女子掌控。”
接着又问李福全:“那后来这安史之乱又是如何发生的?”
李福全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官家,安史之乱是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
他们拥兵自重,借口讨伐杨国忠,实则企图夺取大唐江山。
这场战乱持续了八年之久,致使大唐国力大损,百姓流离失所。”
李世民停下脚步,长叹一声。“朕...呃...李世民当年苦心经营的大唐,竟落得如此下场。那这朱温又是何人?为何他能篡唐?”
李福全微微低头,恭敬地回答:“朱温原是唐末的节度使,他野心勃勃,在乱世中逐渐壮大自己的势力。
他先控制了唐昭宗,后又逼迫唐哀帝禅位,从而建立了后梁,结束了大唐的统治。”
李世民沉默良久,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无奈。
“罢了,罢了。这大唐的兴衰,皆有定数。”
李福全低着头,心中疑惑,官家难道真以为自己是李世民?
于是抬起头小声地问:“官家,您没事吧?”
李世民回过神,摇摇头说:“朕没事,你继续给朕说说大宋的事。”
李福全继续说道:“大唐灭亡后,历经五代十国之乱。
后我朝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建立大宋王朝,至今已有百年有余。”
李世民微微点头,沉默片刻后问,“如今大宋的局势如何?蛮夷都打到大宋都城了,那些文官为何还要与蛮夷议和?
如此卖国,他们就不怕掉脑袋?”
李福全哆哆嗦嗦地开始讲述。
原来,大宋自太宗以来,崇文抑武导致武备松弛。
文官们多以文治为上,对武力之事常持谨慎态度。
文官主张议和,少部分人是担忧战事一起,百姓受苦。
大部分文官则以维持自身地位和既得利益为考量。
再者,太祖祖训有云:‘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这才是导致文官肆无忌惮的原因。
听完李福全的讲述,李世民这才明白文官为何如此胆大妄为。
李世民冷笑一声:“原来如此!没想到这大宋的祖宗如此愚昧。
不止祖宗愚笨,赵家的后代也是蠢得无可救药,连猪都比他们聪慧。
当皇帝竟被这些文官拿捏,难怪被蛮夷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听到这话,李福全惊出一身冷汗,一脸不可思议地望着李世民。
官家这是怎么了?
狠起来不但骂祖宗,连自己都骂?
李世民却没有理会李福全,继续说道:“朕要废除这条祖训!”
李福全顿时脸色煞白,声音颤抖着劝道。
“官家,祖训不可轻废啊!废除祖训恐会引发朝堂动荡。
那些文官本就对您心存不满,若此时废除祖训,他们必定会群起而攻之。
如此一来,您的皇位也将不稳......”
李福全话还没说完,便被李世民挥手打断。
“皇位不稳?皇位稳不稳在于自己的拳头是否够硬。
朕当年纵横天下,靠的可不是祖训庇佑。
如今大宋,文官怯懦,武备松弛,若不做出改变,如何能抵御蛮夷?
朕既为天子,当有决断之权。
大宋的祖宗立下此祖训,却不知已埋下祸根。
朕若不破除这桎梏,大宋永无崛起之日。”
李福全浑身直冒冷汗,官家又犯病了,这可如何是好!
就在这时,一个小太监,神色略显紧张地站在御书房外。
李福全看了眼李世民,李世民点点头。
李福全小心翼翼地走了出去,压低声音问。
“小贵子,发生何事?”
小贵子轻声回答:“回公公!李邦彦、张邦昌和耿南中三人去了龙德宫见太上皇!”
李福全点点头:“知道了,退下吧!”
李世民看向门外询问:“发生了何事?”
李福全走到李世民身旁,小声回禀:“官家,小贵子说李邦彦、张邦昌和耿南中三人去了龙德宫。
怕是想要请太上皇出面,阻止种大帅突袭金兵。”
李世民一愣,转头问李福全:“太上皇对朕如何?朕又是因何坐上这个皇位的?”
李福全脸色一白,赶忙跪地说道,
“官家,此中缘由复杂,老奴不敢妄言。”
李世民冷哼一声:“朕让你说,你就说,朕赦你无罪。”
李福全犹豫再三,才颤声回答:“太上皇对官家您......向来态度不明。
您能登上皇位,实乃局势所迫,太上皇在金人兵临城下之时,匆匆禅位于陛下。”
李世民面色阴沉地冷哼一声:“哼,局势所迫?怕是他为了自保吧!”
李福全噤若寒蝉,不敢再多言。
李世民思绪瞬间被拉回到当年的玄武门之变。
那时的李渊,迫于无奈才选择退位。
想起当年的这些事情,李世民一直觉得自己愧对父亲李渊。
想到这里,李世民心中五味杂陈。
他心中暗暗发誓,既然老天爷让朕占据了这具身体,朕定要改写这大宋的命运,让大宋恢复盛唐的荣光!
……
大宋皇宫,龙德宫中。
赵佶正端坐在书桌前,专心致志地挥笔作画。
耿南仲、汪伯彦和张邦昌三人,静静地站在旁边等待。
赵佶画完最后一笔,轻搁画笔,满意地审视着眼前的画作。
李邦彦、耿南仲、张邦昌三人立刻围上前去,纷纷献上赞美之词。
“太上皇真是画艺高超啊!”
“此画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见?”
“太上皇的才华真是举世无双!”
赵佶微微一笑,这些奉承话,他早已习以为常,但还是享受其中。
赵佶抬头看着李邦彦、耿南仲、张邦昌三人笑着问。
“三位爱卿,恐怕不是单纯来欣赏朕的画作吧?”
“说吧,你们来找朕何事?”
耿南仲赶忙上前一步,恭敬地说。
“太上皇,臣等有要事禀报。”
赵佶微微皱眉,“有何要事不能等明日早朝再奏?”
李邦彦接着回答:“太上皇,此事关系重大,若等到明日早朝,恐怕……”
赵佶脸色一沉,“究竟是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