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民国,抄书从法兰西开始 第6章 图书大卖,来信
协议签订之后自然要举办一场宴会来进行庆祝。
当天艾伦·兰登便租下了一家酒店的私人宴会厅用来举办宴会,宴会的形式则是采用的自助取餐,因此除了不对付的那两名律师之外,其余人都吃的十分开心。
宴会结束之后艾伦·兰登便开始着手准备《the sign of the four》的印刷事宜,与此同时张训也将下一本已经完成的《the Adventures of Sherloes》的书稿交给了企鹅出版社,并允诺下一本续集在一个月内就可以写完。
亚历山大·伍德被短暂的任命为了张训的邮递员,因为张训不想浪费时间在路上,也不想被人知道自己是N先生,因此接下来的这一段时间他与企鹅出版社的联系便全靠着亚历山大·伍德来回跑了。
当然,这其中也有书迷来信太多的缘故,张训可不想自己每次去伦敦市区都要背着一麻袋信件回来,即使他有【异次元空间】,也不代表他可以毫无戒心的使用,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保密身份。
因为接下来张训就要放大招了。
也许是艾伦·兰登早就提前做好了安排,第一版五千册的图书很快便在伦敦各大书店上架。
只是不过短短三天时间,便一售而空。
艾伦·兰登大喜过望,连忙安排工厂再次印刷出一万本来,没想到这次仅两天便已全部售罄。
等到一月之期到来之时,《the sign of the four》已经卖出了十万本左右。
亚历山大·伍德找到张训的时候显得十分激动,大声的讲着最近的售卖情况,并表示他们已经提前七天在全英国的书店里都张贴了海报来预热《the Adventures of Sherloes》,每天都会有狂热书迷过去询问下一本到底什么时候上架。
等将这些全部讲完,亚历山大·伍德便将拍了拍自己身边那个一米多高的麻布袋子,努了努嘴道:“这些都是书迷来信,你真的不回吗?”
张训脸颊抽搐的看着那满满当当的一麻袋书信,有些无语道:“亚历山大,你是认真的吗?”
见亚历山大·伍德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张训无奈的摆了摆手,说道:“以后你来就不要带这些信件了,全部放在出版社就好了。我实在是没有办法处理了。”
最关键的是张训拍《the memoirs of Sherloes》出版后里面最后一个故事会引起一些不好的反应,为了不让那些人通过亚历山大·伍德摸到自己,张训决定将这本书稿交给他之后就不再让他过来了。
张训回身从自己的抽屉里抽出来一沓早就准备好的书稿递给亚历山大·伍德,说道;“这是下一本《the memoirs of Sherloes》的书稿,接下来我要专心写作,你就不要过来打扰我了,等到下个月交稿的时候再来找我吧。”
亚历山大·伍德一脸欣喜的接过书稿,略微翻看了两页后便一脸高兴道:“没问题,那些读者来信我会先放在会议室内,等下次来找你的时候一起带来。”
张训无语道:“还是算了吧,你给我在伦敦随便租一间大点的公寓,把信都放那里便好。”
亚历山大·伍德的心此时此刻早就飞了,他的注意力已经全部被手上的这本《the memoirs of Sherloes》吸引过去,正在津津有味的读着第一个篇章。
张训不胜其扰的将其赶出了自己的宿舍,然后便回到桌前继续写自己的作业去了。
是的,你没听错。
张训是有作业的。
不过文学院的作业大部分都是写文章,因此这对张训来说倒是没那么复杂。
有了《the memoirs of Sherloes》的书稿在手,预热许久的《the Adventures of Sherloes》终于开始售卖。
这次的企鹅出版社十分有经验的提前印刷了五万本用作第一次的发售,于此同时印刷工厂也在每天加班加点的印刷新的书籍。
但令他们没想到的是,《the Adventures of Sherloes》的售卖速度又一次超出了他们的认知。
仅仅一周时间,准备好的五万本图书便售罄一空。
企鹅出版社不得不延缓依旧火爆的《the sign of the four》的印刷速度,将精力全部转移到《the Adventures of Sherloes》上面。
与此同时,艾伦·兰登又在伦敦郊区买下了一片运输方便的荒地,正在紧锣密鼓的准备起工厂来。
而等到张训不论是在路上还是在图书馆内,亦或是教室内都能看到Sherloes探案系列的时候,他才终于有那个意识。
那就是Sherloes系列出乎他意料的火了起来。
每当他看到学院里的那些同学捧着《the sign of the four》或是《the Adventures of Sherloes》看的时候,总有一种马甲即将暴露的羞耻感。
但他看着那些痴迷的同学们的时候更有一种深藏功与名的淡淡爽感。
哎呦我去,这就是出名的感觉吗?
怎么在法兰西的时候他就没这个感觉呢?
也许是因为那个时候大家都有太苦了,他也没那个心情享受吧。
摇摇头,张训不再去想那些让人心情沉重的事情,转而回到宿舍开始看起信来。
张训每月都会乘火车去一趟伦敦,到驻英公使馆问问有没有自己的信件。
而距上次收到信件已经两个月了,他终于又收到了国内的来信。
信件一共有三封,一封是如今已经成了老师的邓佑君所写,里面是一大长串的设备清单,这是张训特意让他帮忙收集整理的国内需求最大的设备。
看着上面那一大长串的清单,张训心有戚戚焉的收了起来。
妈呀,这单子比他的命还长,这得多少钱啊!
信中邓佑君也说让他不要急,这些东西只要是运回来一件便就是功德无量了,让张训不要太过忧愁。
邓佑君还同他说了许多学校里的事情,张训隐隐约约感觉这个学校有些熟悉,但他想了想又记不起来,便干脆当自己想的太多了。
看完之后张训便也提笔写了一份回信收好,打算等明天一起寄出去。
第二封信则是家信,依旧是老生常谈的来自家人的唠叨,说了一些家中的近况,比如家中的小报办的不错,加上有他每月汇过去的钱过得很是滋润。
又说了他们身体都好,妹妹是如何争气,拿了班级第三,说以后也要同他一样出国念书,再加上一些零零碎碎的身边发生的趣事,比如跟邻居赵妈之间的矛盾,家中帮佣的儿子如何了,他的伯父梁克昌又准备做什么生意,打算也让他们一家入股之类的话,让张训感觉自己似乎回了国内,就在那个日记中描述的小院里与家人闲话家常。
擦了擦眼角的泪珠,张训提笔写下自己的近况,又写了对家人的关心之语,最后足足写了好几张纸才罢休,这才将信都装进了信封中。
第三封信则是罗正新与朱成义的共同来信。
从信中的内容可以看出他们对联系上张训十分高兴,也说了一下他们最近的学习情况,并邀请张训闲暇时可以来比利时游玩,他们会好好招待他的。
看到两人在比利时适应的这么好张训便也放下了心,如今他关心的人大部分都生活的不错,只有姜伴若依旧没有回音,这让张训有些忧心。
国内的局势虽说现在明朗了一些,但依旧没有彻底稳定下来,可以预见接下来依旧是遍地狼烟,也不知姜伴若到底去了哪里,有没有受伤,真是让人忧心。
张训压下心底的忧愁,清叹了口气,随后提笔写下回信,表示自己最近在剑桥大学亦是学到很多,等到暑假的时候便会趁着时间游历欧洲各国,到时候也会往比利时去,希望到时不会太过叨扰。
他确实有游学的打算,只不过一开始的行程中并没有比利时这个国家。
如今既然罗正新与朱成义邀请自己了,那张训加上比利时也不碍事。
剑桥大学属于三学期三假期制,每年有三学期学习和三个假期休息。
今年的暑假则是从七月份开始,一直持续到九月初,张训便打算利用这个时间去各国游学采风,也好给自己以后写出的小说找个好点的理由。
他心中已经有些模糊的想法,Sherloes系列已经足够企鹅出版社大赚特赚了,按照这个趋势,自己最后最少会拿到百分之五的股份,到时候自己也能借助艾伦·兰登的身份购买一些精密设备捐赠给高校了。
现在正是四月中旬,离着放假还有两个半月的时间,他正好趁这个时间结束Sherloes系列故事,再沉淀两个月,好为下一次出版新的故事打好基础。
将自己的回信一一装好,张训立刻起身前往华国驻英公使馆将自己的信件寄出。
待送完信,时间还很早,张训便也难得在伦敦市区逛了起来。
张训来到伦敦不是一次两次了,但每次都有一种时代发展的割裂感。
繁华的街道,林立的高楼,路上来回穿梭的红色双层巴士与不断鸣笛的小汽车,若是不看街上行人的服装与汽车的样式,恐怕谁都不会相信这是1927年的伦敦街头。
张训慢悠悠的沿着街道散步,很快便路过了一家书店,看到书店窗户上贴着的《the Adventures of Sherloes》的宣传海报,他不由自主的停下了脚步,想了想还是打算进去看看。
虽然前些日子亚历山大·伍德说书籍售卖的情况很好,他在学校里也经常能看见有学生捧着Sherloes系列的书籍在看,但张训始终有种在云中的漂浮感。
在他眼中,Sherloes系列火爆是应该的,但火爆到什么程度却不清楚,这次他正好可以进去看一看。
叮铃铃的声音响起,正在打理书架的书店老板赶紧放下手中的棉布跑了过来,他刚准备询问,便瞧见了张训的华人面孔,脸上的热情顿时消减了下去。
但书店老板明显不会跟钱过不去,还是冷淡的问了一句;“这位先生,请问您有什么需要吗?”
说实在的,这段时间,因为张训外出与人交际的不多,学院内的同学都会因为他的身份对他较为尊敬,就算是不喜欢他的也不会当众给他难堪。
学院外交往的都是跟他利益相关的,大家在一起挣钱,自然也不会无聊的搞一些种族歧视了。
因此这还是张训第一次面对如此明显的区别对待。
但张训早已不是刚来到这里那个冲动莽撞的学生了。
他如今要考虑的事情变得更多,这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他也不会上纲上线的计较了。
张训同样冷淡的嗯了一声,问道:“我想买一本《the Adventures of Sherloes》。”
书店老板闻言用一种充满遗憾的语气说道;“很抱歉,这位先生,现在这本书已经卖完了,也许你可以挑选一些别的书籍购买。我们书店内有许多经典书籍,都是很好的选择。”
卖完了?
看来这本书真的卖的很不错啊。
“那《the sign of the four》呢,这本书还有吗?”
书店老板闻言更是用夸张的语气说道:“哦,上帝啊,这位先生,难道您不知道吗,就在三天前,全伦敦的《the sign of the four》都已经断货了,虽然不知道你跑了多少家书店,但很抱歉,我这里也没有。”
当天艾伦·兰登便租下了一家酒店的私人宴会厅用来举办宴会,宴会的形式则是采用的自助取餐,因此除了不对付的那两名律师之外,其余人都吃的十分开心。
宴会结束之后艾伦·兰登便开始着手准备《the sign of the four》的印刷事宜,与此同时张训也将下一本已经完成的《the Adventures of Sherloes》的书稿交给了企鹅出版社,并允诺下一本续集在一个月内就可以写完。
亚历山大·伍德被短暂的任命为了张训的邮递员,因为张训不想浪费时间在路上,也不想被人知道自己是N先生,因此接下来的这一段时间他与企鹅出版社的联系便全靠着亚历山大·伍德来回跑了。
当然,这其中也有书迷来信太多的缘故,张训可不想自己每次去伦敦市区都要背着一麻袋信件回来,即使他有【异次元空间】,也不代表他可以毫无戒心的使用,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保密身份。
因为接下来张训就要放大招了。
也许是艾伦·兰登早就提前做好了安排,第一版五千册的图书很快便在伦敦各大书店上架。
只是不过短短三天时间,便一售而空。
艾伦·兰登大喜过望,连忙安排工厂再次印刷出一万本来,没想到这次仅两天便已全部售罄。
等到一月之期到来之时,《the sign of the four》已经卖出了十万本左右。
亚历山大·伍德找到张训的时候显得十分激动,大声的讲着最近的售卖情况,并表示他们已经提前七天在全英国的书店里都张贴了海报来预热《the Adventures of Sherloes》,每天都会有狂热书迷过去询问下一本到底什么时候上架。
等将这些全部讲完,亚历山大·伍德便将拍了拍自己身边那个一米多高的麻布袋子,努了努嘴道:“这些都是书迷来信,你真的不回吗?”
张训脸颊抽搐的看着那满满当当的一麻袋书信,有些无语道:“亚历山大,你是认真的吗?”
见亚历山大·伍德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张训无奈的摆了摆手,说道:“以后你来就不要带这些信件了,全部放在出版社就好了。我实在是没有办法处理了。”
最关键的是张训拍《the memoirs of Sherloes》出版后里面最后一个故事会引起一些不好的反应,为了不让那些人通过亚历山大·伍德摸到自己,张训决定将这本书稿交给他之后就不再让他过来了。
张训回身从自己的抽屉里抽出来一沓早就准备好的书稿递给亚历山大·伍德,说道;“这是下一本《the memoirs of Sherloes》的书稿,接下来我要专心写作,你就不要过来打扰我了,等到下个月交稿的时候再来找我吧。”
亚历山大·伍德一脸欣喜的接过书稿,略微翻看了两页后便一脸高兴道:“没问题,那些读者来信我会先放在会议室内,等下次来找你的时候一起带来。”
张训无语道:“还是算了吧,你给我在伦敦随便租一间大点的公寓,把信都放那里便好。”
亚历山大·伍德的心此时此刻早就飞了,他的注意力已经全部被手上的这本《the memoirs of Sherloes》吸引过去,正在津津有味的读着第一个篇章。
张训不胜其扰的将其赶出了自己的宿舍,然后便回到桌前继续写自己的作业去了。
是的,你没听错。
张训是有作业的。
不过文学院的作业大部分都是写文章,因此这对张训来说倒是没那么复杂。
有了《the memoirs of Sherloes》的书稿在手,预热许久的《the Adventures of Sherloes》终于开始售卖。
这次的企鹅出版社十分有经验的提前印刷了五万本用作第一次的发售,于此同时印刷工厂也在每天加班加点的印刷新的书籍。
但令他们没想到的是,《the Adventures of Sherloes》的售卖速度又一次超出了他们的认知。
仅仅一周时间,准备好的五万本图书便售罄一空。
企鹅出版社不得不延缓依旧火爆的《the sign of the four》的印刷速度,将精力全部转移到《the Adventures of Sherloes》上面。
与此同时,艾伦·兰登又在伦敦郊区买下了一片运输方便的荒地,正在紧锣密鼓的准备起工厂来。
而等到张训不论是在路上还是在图书馆内,亦或是教室内都能看到Sherloes探案系列的时候,他才终于有那个意识。
那就是Sherloes系列出乎他意料的火了起来。
每当他看到学院里的那些同学捧着《the sign of the four》或是《the Adventures of Sherloes》看的时候,总有一种马甲即将暴露的羞耻感。
但他看着那些痴迷的同学们的时候更有一种深藏功与名的淡淡爽感。
哎呦我去,这就是出名的感觉吗?
怎么在法兰西的时候他就没这个感觉呢?
也许是因为那个时候大家都有太苦了,他也没那个心情享受吧。
摇摇头,张训不再去想那些让人心情沉重的事情,转而回到宿舍开始看起信来。
张训每月都会乘火车去一趟伦敦,到驻英公使馆问问有没有自己的信件。
而距上次收到信件已经两个月了,他终于又收到了国内的来信。
信件一共有三封,一封是如今已经成了老师的邓佑君所写,里面是一大长串的设备清单,这是张训特意让他帮忙收集整理的国内需求最大的设备。
看着上面那一大长串的清单,张训心有戚戚焉的收了起来。
妈呀,这单子比他的命还长,这得多少钱啊!
信中邓佑君也说让他不要急,这些东西只要是运回来一件便就是功德无量了,让张训不要太过忧愁。
邓佑君还同他说了许多学校里的事情,张训隐隐约约感觉这个学校有些熟悉,但他想了想又记不起来,便干脆当自己想的太多了。
看完之后张训便也提笔写了一份回信收好,打算等明天一起寄出去。
第二封信则是家信,依旧是老生常谈的来自家人的唠叨,说了一些家中的近况,比如家中的小报办的不错,加上有他每月汇过去的钱过得很是滋润。
又说了他们身体都好,妹妹是如何争气,拿了班级第三,说以后也要同他一样出国念书,再加上一些零零碎碎的身边发生的趣事,比如跟邻居赵妈之间的矛盾,家中帮佣的儿子如何了,他的伯父梁克昌又准备做什么生意,打算也让他们一家入股之类的话,让张训感觉自己似乎回了国内,就在那个日记中描述的小院里与家人闲话家常。
擦了擦眼角的泪珠,张训提笔写下自己的近况,又写了对家人的关心之语,最后足足写了好几张纸才罢休,这才将信都装进了信封中。
第三封信则是罗正新与朱成义的共同来信。
从信中的内容可以看出他们对联系上张训十分高兴,也说了一下他们最近的学习情况,并邀请张训闲暇时可以来比利时游玩,他们会好好招待他的。
看到两人在比利时适应的这么好张训便也放下了心,如今他关心的人大部分都生活的不错,只有姜伴若依旧没有回音,这让张训有些忧心。
国内的局势虽说现在明朗了一些,但依旧没有彻底稳定下来,可以预见接下来依旧是遍地狼烟,也不知姜伴若到底去了哪里,有没有受伤,真是让人忧心。
张训压下心底的忧愁,清叹了口气,随后提笔写下回信,表示自己最近在剑桥大学亦是学到很多,等到暑假的时候便会趁着时间游历欧洲各国,到时候也会往比利时去,希望到时不会太过叨扰。
他确实有游学的打算,只不过一开始的行程中并没有比利时这个国家。
如今既然罗正新与朱成义邀请自己了,那张训加上比利时也不碍事。
剑桥大学属于三学期三假期制,每年有三学期学习和三个假期休息。
今年的暑假则是从七月份开始,一直持续到九月初,张训便打算利用这个时间去各国游学采风,也好给自己以后写出的小说找个好点的理由。
他心中已经有些模糊的想法,Sherloes系列已经足够企鹅出版社大赚特赚了,按照这个趋势,自己最后最少会拿到百分之五的股份,到时候自己也能借助艾伦·兰登的身份购买一些精密设备捐赠给高校了。
现在正是四月中旬,离着放假还有两个半月的时间,他正好趁这个时间结束Sherloes系列故事,再沉淀两个月,好为下一次出版新的故事打好基础。
将自己的回信一一装好,张训立刻起身前往华国驻英公使馆将自己的信件寄出。
待送完信,时间还很早,张训便也难得在伦敦市区逛了起来。
张训来到伦敦不是一次两次了,但每次都有一种时代发展的割裂感。
繁华的街道,林立的高楼,路上来回穿梭的红色双层巴士与不断鸣笛的小汽车,若是不看街上行人的服装与汽车的样式,恐怕谁都不会相信这是1927年的伦敦街头。
张训慢悠悠的沿着街道散步,很快便路过了一家书店,看到书店窗户上贴着的《the Adventures of Sherloes》的宣传海报,他不由自主的停下了脚步,想了想还是打算进去看看。
虽然前些日子亚历山大·伍德说书籍售卖的情况很好,他在学校里也经常能看见有学生捧着Sherloes系列的书籍在看,但张训始终有种在云中的漂浮感。
在他眼中,Sherloes系列火爆是应该的,但火爆到什么程度却不清楚,这次他正好可以进去看一看。
叮铃铃的声音响起,正在打理书架的书店老板赶紧放下手中的棉布跑了过来,他刚准备询问,便瞧见了张训的华人面孔,脸上的热情顿时消减了下去。
但书店老板明显不会跟钱过不去,还是冷淡的问了一句;“这位先生,请问您有什么需要吗?”
说实在的,这段时间,因为张训外出与人交际的不多,学院内的同学都会因为他的身份对他较为尊敬,就算是不喜欢他的也不会当众给他难堪。
学院外交往的都是跟他利益相关的,大家在一起挣钱,自然也不会无聊的搞一些种族歧视了。
因此这还是张训第一次面对如此明显的区别对待。
但张训早已不是刚来到这里那个冲动莽撞的学生了。
他如今要考虑的事情变得更多,这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他也不会上纲上线的计较了。
张训同样冷淡的嗯了一声,问道:“我想买一本《the Adventures of Sherloes》。”
书店老板闻言用一种充满遗憾的语气说道;“很抱歉,这位先生,现在这本书已经卖完了,也许你可以挑选一些别的书籍购买。我们书店内有许多经典书籍,都是很好的选择。”
卖完了?
看来这本书真的卖的很不错啊。
“那《the sign of the four》呢,这本书还有吗?”
书店老板闻言更是用夸张的语气说道:“哦,上帝啊,这位先生,难道您不知道吗,就在三天前,全伦敦的《the sign of the four》都已经断货了,虽然不知道你跑了多少家书店,但很抱歉,我这里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