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穿越大乾当王爷 > 第60章 想法

穿越大乾当王爷 第60章 想法

    “你倒是懂规矩了。”萧明轩看着李洪熙,不由轻笑打趣道,随即看了下门外的秦不对一眼,秦不对连忙躬身退去。

    “孤刚刚想把你今日所说的写下来,却发现如果只是换防的话,不过是饮鸩止渴。”萧明轩喝了一口茶起身来到李洪熙旁边继续说道。

    “回禀殿下,换防仅能暂缓,若要一劳永逸解决整个大乾的兵部问题,实比登天还难。”李洪熙稍作思考后回答。

    政治乃是利益的交换,兵部、吏部自古以来都难以形成完备的体制。像礼部、刑部已然形成规模,可依记录在案的规则行事即可。

    然而吏部和兵部因人为因素众多,前为好官,以后未必如此;前为忠心部将,后亦难料。

    人心是最容易改变的,也最难掌控的,可是又不可或缺。

    李洪熙其实也发现,太祖武帝亦察觉到此问题,将各地州府的卫所与地方行政分离,实行军政分离。

    而后又赋予御史台极大权力,可闻风奏事。别小看这闻风奏事,哪怕街头稍有传言,便可弹劾,即便无流言,想弹劾也是随意弹劾。

    只是没有想到的是御史台的官员们,却只是盯着京畿的官员,而对各地州府官员,不管不问,甚至可以说不屑一顾。

    或许武帝也思虑及此,又新设了京官,名曰地方按察使,正二品大员,此官职不仅可挟制一州之地,而且人员调动也是由他决断。

    后来昭帝登基后,发现按察使权利过大,收回了其在地方上人员罢免权,给了推荐权。

    然而,刚开始还行,时间久了以后,各地知府该欺瞒仍欺瞒,该诓骗仍诓骗。而且因为按察使属京官,一年到头回到管束地的机会少之又少,更有品行不端者,欺上瞒下。故而民间有“皇权不下县”之说。皇帝再大,也就只能管住顺天府罢了,其他地方,皇帝名声再响,不如地方知府一言。

    是按察使的监督不够吗?是御史台监督不到位,而被按察使发现了。

    清官孤苦,不如随波逐流。加上按察使下面的知府都是他们安排上任的,他们定当会投其所好,作以回报。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李洪熙穿越到此一月有余,研读史书和武帝史,身为后世之人,他觉的武帝有着雄伟的治国之才,起码如此安排,让他这个几千年后的人都自叹不如。

    如武帝这般安排,贪官污吏很难显现。即便知府、卫所与按察使沆瀣一气、上下勾结,还有利益不同的御史台在,他们怎么会如此大胆?

    只是武帝未料到御史台也会出现懒政、惰政,特别是监察御史,本应巡视各地州府、京畿、三卫、北境等地,把听闻上达天听,可数十监察御史一年到头嫌路途艰险,不愿长途跋涉,即便出行,也仅在京畿周边打转。故若要整顿吏治,当先整顿御史台。

    “洪熙,我看你今日说话时,已胸有成竹,你说来听听。”萧明轩看着他道。

    “殿下,臣确有一个不成熟想法,只是此刻说来,尚非时机。”李洪熙轻声道。

    “你先说来听听。”萧明轩问道。

    “那,臣请殿下饶恕臣大言不惭之罪。”李洪熙看着大乾兴舆图道。

    “好,说吧,说好了有赏。”萧明轩打趣道。

    “殿下您看,我们可将这一块归为一个战区。”李洪熙用手指着北境府、北平府、鲁州、豫州、冀州。(这个冀州前文提到是梁州,后来查资料发现是冀州。从这开始改过来。不影响内容,凉州应该是甘肃一带。)

    “这几个州府设为一个北方战区,在此处寻一地驻扎几个州府的所有军队,而军权直接越过兵部,仅由陛下调动。”李洪熙神采奕奕地讲着,未料不知何时陛下已至。

    “臣,臣,李洪熙叩见陛下。”李洪熙吓了一哆嗦,连忙跪地。

    “你如此慌乱作甚?”昭帝看着李洪熙慌乱的神情,不由恼怒。臣子怕他也就罢了,可这在自己跟前长大的外孙也开始怕自己,他怎能不气?但看着这个身体积弱的外孙,他又无可奈何。

    “起来吧。”昭帝看着跪地的李洪熙,随即又继续说道,“说的不错,但若将大乾各地州府皆划成战区,那边疆如何?谁来守卫?”

    “陛下,戍边将士应当从就近的战区调任,一任三年。三年期满后,军区再次调遣一军前往换防。”李洪熙陈述完毕,又补充道,“如此一来,大乾军力方能保持平衡,不似当下这般。某些卫所的将士终其一生都未见过血,未曾经历血之洗礼的战士,往往软弱无能,难以担当大任。”

    “倘若有重大战事,几个战区则由陛下依据战事情形居中调度。当然,若陛下难以决断,可交由内阁商议定夺。”李洪熙言罢,目光投向昭帝和太孙二人。只见他们皆听得专注,正竭力思索其中利弊。

    而昭帝和太孙萧明轩两人互看一眼,若真的如李洪熙所说那般安排,那么一个战区至少有三十万将士。倘若将士谋反,那可是三十万的正规军呐!

    “可是如何挟制呢?”萧明轩问出了昭帝内心的疑问,这也正是他自己的想法。

    当下三卫已然完全脱离掌控,甚至对皇权构成威胁。而萧明轩知道他的皇祖父一直以来都欲行削藩之举,此前苦于北境建奴作乱,如今北境局势好转,却又因主将缺失,只能一再拖延。但是削藩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只是缺个很好的契机而已。

    而依李洪熙之建议,虽好处众多,但弊端在于难以挟制。如此一来,几个战区便成了大乾另一种形式的藩王。倘若作乱,整个大乾将瞬间覆灭。作为帝王的昭帝深知,若一项制度无法有效挟制,便不应使其存在。

    “一个战区,设三个同级别将军管理,分别为武将军、文将军和武库将军。平日他们共同管理,一旦战时,其余人全力配合武将军。若无战事,则由文将军负责管理,包括日常训练、学文识字、屯田等。武库将军负责后勤,诸如粮草、武器的保养、维修与存放。”李洪熙此刻脑子纷乱,后世的他对军区的管理是一无所知,更不知如何防止军区司令一家独大。不过他曾看过亮剑,知晓政委一职负责管理军人思想。

    “若遇突发事情或战事,由他们几人商议决定。亦可多安排些军师之类的官职,皆为朝廷官员,拥有军前议事之权。”李洪熙脑子飞速运转,继续补充。

    战区距离京畿甚远,来回传递战报甚是困难,所以必须在给战区将领的临机决断之权。

    不然一旦错过机会,就等于功亏一篑,后果也很严重。

    “再者,各地战区相互监督,设立类似于御史台的官员,专门纠察各大战区。不仅针对各大战区将领的个人问题,还包括将士的仪容仪表、饮食、军饷等。”

    “总而言之,要让将士们知晓,自己的吃穿用度皆来自于朝廷,皆由陛下赐予。”李洪熙看了昭帝和太孙一眼。

    “若将士们明白所拿所用皆为陛下的赏赐,他们还会生出异心吗?”李洪熙继续说道。

    李洪熙深知,华夏百姓最为听话,但凡有口饭吃,都不会造反。而且他着实不知如何管理军队以及防止军队造反,也只能说个大概。而且自己只需说个大概就行,后面还在内阁上提出来,集思广益后,才会有个好的提案,然后在开始选择一个地方先推行。而且此事在三两年内也未必能办好,需逐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