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荒年,啃啥树皮我带全家吃肉 第179章 青砖大瓦房
“后山?”顾老爷疑惑道,“后山那里可大部分是荒地啊,我记得郡里奖赏给你的是良田啊。”
“哦,县令大人跟我说过,100亩地让我随便挑,后山那一片一共32亩,现在全是我的!”
小花搬来一个凳子,顾洲远对她笑着点头致谢,坐下来说道。
顾老太太一拍大腿,痛心疾首道:“你这孩子也太虎了,好好的良田不要,换成荒地干啥?”
“山脚下那一大片地根本长不出啥庄稼,里面全是碎石子,你快些去找县令大人,把地给换回来!”
“阿奶您别急,”顾洲远赶忙道,“我要那片地可是有大用处的!”
顾老太太果然冷静了下来,这个大孙子现在做事无比靠谱。
他既然这样说了,那肯定是有他的道理的。
“后山东边的那座山也被我租下了,我租了30年。”顾洲远继续道。
“什么!”顾老太太刚刚平定下来的情绪瞬间又被点燃了。
“你租那老破山干什么?山上全是些不成材的杂树,你是银子多的没处使了吗?”
“30文钱!”顾洲远开口道。
“啥?”顾老太太一愣,什么30文钱?
顾洲远伸出三个手指头:“30年佃租一共是30文钱!”
顾老太太顿时又乐了:“一年才1文钱?那山以后就是你的了?别人都不准上去?”
顾洲远点头。
“哈哈哈,太好了!没想到咱老顾家有一天还能当山大王!”顾老太太很是开心,都有些口不择言了。
“你乱说些什么?”顾老爷子赶忙跑到门口,把门打开一道缝。
朝外张望了两下,见没人听墙根,这才回过身有些恼道:“啥当山大王?这话也是能往外说的吗?”
顾老太太最看不得老头子这畏畏缩缩的样子。
她撇撇嘴道:“我又不是那个意思,咱自己一家人拉家常,怕个啥?”
“小远现在出息了,村里犯红眼病的人可不少,刚刚那话要是被有心人听去了,少不得又是一堆麻烦!”顾老爷子压低声音道。
他一辈子谨小慎微,奉行的是小心吃不了大亏那一套。
顾老太太眉毛一竖,顾洲远眼看老两口又要吵起来,赶忙岔开话题道:
“阿爷阿奶,我不太懂盖房子是事情,到时候还要麻烦你们去帮我照看着些。”
顾老太太注意力果然被吸引,她转过头朝着顾洲远道:
“这些天左右没啥事儿,打明天起,咱们就开始做土坯。”
“你家一共五口人,最起码要盖三间房,得要不老少土坯呢!”
村里的房子绝大多数是土坯房,有一部分更穷的人家,则搭建的是简易的茅草房。
所谓土坯,就是将黄泥(最好是黏土),去除里面的石块草根等杂物。
加水搅拌,期间还要加入一些稻草麦秸,增强土坯的韧性,防止土坯开裂。
然后把和好的泥土放进木头做的坯模中,压实抹平,稍作干燥定型,提起坯模,一块土坯便初步成型。
然后将土坯放到通风良好,光照充足的地方干燥,期间还要防止土坯被雨水淋湿。
做土坯是个费时费力的活儿,几千块土坯要一天天积累,盖个房子往往要耗时大半年才能把土坯凑齐。
“呃,我不要做土坯,我这回要盖青砖大瓦房!”顾洲远一脸认真道。
盖砖房?村里还没有谁家是青砖大瓦房呢。
砖房那都是员外老爷们才能住得上的。
大家伙全都被震惊到了。
“小远!”第一个缓过神来的竟是大柱,只见他往前走了两步,满脸激动,“你真的要盖青砖大瓦房吗?”
老宅一大家子都住在一起,房间有限,他以前是跟二柱四柱睡在一张床上,后来他成亲了,婚房是用泥胚在原来的房间旁延伸出的一间房。
他无数次幻想过能拥有自己的房子,甚至梦到过自己住上了青砖大瓦房。
现在听小远说他要盖大瓦房,他有种梦想照进现实的感觉,虽说实现梦想的人不是他。
顾洲远笑着点点头:“我明天就去城里买砖瓦,我想尽快把房子盖起来。”
“买砖别去城里,去窑光镇,那里有两家砖窑,咱县里的卖砖的也是从那拿的货。”顾老爷子开口道。
“小远,你明天买砖能不能带上我?”大柱罕见的主动请缨。
二柱:“我也想去!”
顾满仓站起身朝着二柱道:“你又没买过砖,去凑啥热闹!”
说完转脸说道:“我跟小远去!”
“咱村根本就没人盖过砖房,说的好像你买过砖一样!”二柱小声嘀咕道。
顾满仓脸一黑,装作没听到二柱的吐槽。
“我去帮你砍价!”顾满屯一拍手道。
“二叔三叔都会盖房子,能不能帮我看看,盖个这样的房子要用多少砖瓦?”
说着从怀里掏出一张图纸。
顾满仓接过图纸,打开一看,跟一旁的顾满屯两人全都张大着嘴巴,一脸呆滞。
大柱二柱满脸好奇,也把脑袋凑了过去。
“卧槽!”二柱忍不住爆了个粗。
纸上画的是一个二进院的大宅子,二柱肚子里词儿不多,要是非让他来形容这宅子,那就是俩字:
“大!”
“贵!”
见他们几人这般反应,顾家其他人也全都挤了过来。
大家的反应也都没好到哪儿去。
众多啧啧声里夹杂着二柱时不时的“草”!
一阵闹哄哄下来,还是顾老爷子大约估算出要用的砖瓦数量。
“这二进院我在凤凰镇看到过,是城里开粮行的王老爷家的宅子。”
顾老爷子捻着下巴上稀疏的胡须,似是在回忆着。
“按你这图纸上来看,起码要用到十几万块砖,瓦片也得一万多片!”
屋里众人全都倒抽一口凉气。
十几万块!
村子里盖房子,一般土坯也就是小几千块,就这大家都觉得数量很庞大,要整整忙活大半年。
“我的老天爷啊,这得要多少银子啊?”汪氏惊呼出声。
在她的概念中,好像从来没有过十几万这个词。
“哦,县令大人跟我说过,100亩地让我随便挑,后山那一片一共32亩,现在全是我的!”
小花搬来一个凳子,顾洲远对她笑着点头致谢,坐下来说道。
顾老太太一拍大腿,痛心疾首道:“你这孩子也太虎了,好好的良田不要,换成荒地干啥?”
“山脚下那一大片地根本长不出啥庄稼,里面全是碎石子,你快些去找县令大人,把地给换回来!”
“阿奶您别急,”顾洲远赶忙道,“我要那片地可是有大用处的!”
顾老太太果然冷静了下来,这个大孙子现在做事无比靠谱。
他既然这样说了,那肯定是有他的道理的。
“后山东边的那座山也被我租下了,我租了30年。”顾洲远继续道。
“什么!”顾老太太刚刚平定下来的情绪瞬间又被点燃了。
“你租那老破山干什么?山上全是些不成材的杂树,你是银子多的没处使了吗?”
“30文钱!”顾洲远开口道。
“啥?”顾老太太一愣,什么30文钱?
顾洲远伸出三个手指头:“30年佃租一共是30文钱!”
顾老太太顿时又乐了:“一年才1文钱?那山以后就是你的了?别人都不准上去?”
顾洲远点头。
“哈哈哈,太好了!没想到咱老顾家有一天还能当山大王!”顾老太太很是开心,都有些口不择言了。
“你乱说些什么?”顾老爷子赶忙跑到门口,把门打开一道缝。
朝外张望了两下,见没人听墙根,这才回过身有些恼道:“啥当山大王?这话也是能往外说的吗?”
顾老太太最看不得老头子这畏畏缩缩的样子。
她撇撇嘴道:“我又不是那个意思,咱自己一家人拉家常,怕个啥?”
“小远现在出息了,村里犯红眼病的人可不少,刚刚那话要是被有心人听去了,少不得又是一堆麻烦!”顾老爷子压低声音道。
他一辈子谨小慎微,奉行的是小心吃不了大亏那一套。
顾老太太眉毛一竖,顾洲远眼看老两口又要吵起来,赶忙岔开话题道:
“阿爷阿奶,我不太懂盖房子是事情,到时候还要麻烦你们去帮我照看着些。”
顾老太太注意力果然被吸引,她转过头朝着顾洲远道:
“这些天左右没啥事儿,打明天起,咱们就开始做土坯。”
“你家一共五口人,最起码要盖三间房,得要不老少土坯呢!”
村里的房子绝大多数是土坯房,有一部分更穷的人家,则搭建的是简易的茅草房。
所谓土坯,就是将黄泥(最好是黏土),去除里面的石块草根等杂物。
加水搅拌,期间还要加入一些稻草麦秸,增强土坯的韧性,防止土坯开裂。
然后把和好的泥土放进木头做的坯模中,压实抹平,稍作干燥定型,提起坯模,一块土坯便初步成型。
然后将土坯放到通风良好,光照充足的地方干燥,期间还要防止土坯被雨水淋湿。
做土坯是个费时费力的活儿,几千块土坯要一天天积累,盖个房子往往要耗时大半年才能把土坯凑齐。
“呃,我不要做土坯,我这回要盖青砖大瓦房!”顾洲远一脸认真道。
盖砖房?村里还没有谁家是青砖大瓦房呢。
砖房那都是员外老爷们才能住得上的。
大家伙全都被震惊到了。
“小远!”第一个缓过神来的竟是大柱,只见他往前走了两步,满脸激动,“你真的要盖青砖大瓦房吗?”
老宅一大家子都住在一起,房间有限,他以前是跟二柱四柱睡在一张床上,后来他成亲了,婚房是用泥胚在原来的房间旁延伸出的一间房。
他无数次幻想过能拥有自己的房子,甚至梦到过自己住上了青砖大瓦房。
现在听小远说他要盖大瓦房,他有种梦想照进现实的感觉,虽说实现梦想的人不是他。
顾洲远笑着点点头:“我明天就去城里买砖瓦,我想尽快把房子盖起来。”
“买砖别去城里,去窑光镇,那里有两家砖窑,咱县里的卖砖的也是从那拿的货。”顾老爷子开口道。
“小远,你明天买砖能不能带上我?”大柱罕见的主动请缨。
二柱:“我也想去!”
顾满仓站起身朝着二柱道:“你又没买过砖,去凑啥热闹!”
说完转脸说道:“我跟小远去!”
“咱村根本就没人盖过砖房,说的好像你买过砖一样!”二柱小声嘀咕道。
顾满仓脸一黑,装作没听到二柱的吐槽。
“我去帮你砍价!”顾满屯一拍手道。
“二叔三叔都会盖房子,能不能帮我看看,盖个这样的房子要用多少砖瓦?”
说着从怀里掏出一张图纸。
顾满仓接过图纸,打开一看,跟一旁的顾满屯两人全都张大着嘴巴,一脸呆滞。
大柱二柱满脸好奇,也把脑袋凑了过去。
“卧槽!”二柱忍不住爆了个粗。
纸上画的是一个二进院的大宅子,二柱肚子里词儿不多,要是非让他来形容这宅子,那就是俩字:
“大!”
“贵!”
见他们几人这般反应,顾家其他人也全都挤了过来。
大家的反应也都没好到哪儿去。
众多啧啧声里夹杂着二柱时不时的“草”!
一阵闹哄哄下来,还是顾老爷子大约估算出要用的砖瓦数量。
“这二进院我在凤凰镇看到过,是城里开粮行的王老爷家的宅子。”
顾老爷子捻着下巴上稀疏的胡须,似是在回忆着。
“按你这图纸上来看,起码要用到十几万块砖,瓦片也得一万多片!”
屋里众人全都倒抽一口凉气。
十几万块!
村子里盖房子,一般土坯也就是小几千块,就这大家都觉得数量很庞大,要整整忙活大半年。
“我的老天爷啊,这得要多少银子啊?”汪氏惊呼出声。
在她的概念中,好像从来没有过十几万这个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