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动的龙头村 第9章 大年三十
木云桦和伯伯两人一直在外弹棉花到了大年三十这一天。
晨光熹暖,对面的山顶披着皑皑白雪。
木云桦与伯伯还在牵纱,这是他们第八床棉絮,主家的第三家。
这是柏庄村的大户人家,一下子弹了四床棉絮,还比别家的每床足足多了两斤。一床棉絮十斤重。
他们每天天不亮就起,每晚也是凌晨后才睡。紧赶慢赶,这终于是最后一床了。
一根竹竿在白净的棉花上来回走线,纵横交错的白纱之间的距离像是用尺子量过一般,相差不多。
细工活儿从牵纱这紧密程度就能看出手艺人就该吃这碗饭。
主家大嫂子一脸笑意进门,“师傅们,歇歇,先喝口水吧!”
“大嫂子,你给咱们放在那椅子上就行,牵纱这活儿一旦开始就不能停,等我们牵完这一半就喝,多谢了!”
木筏恩常年在外走,平时在家话不多,但是出门在外,该说得场面话是一个都不得少。但也不是那种开口就停不下来的,也只是说着中用的。
“哎!好呢!辛苦师傅了,这大过年的,还在我这忙活着。”大嫂子乐呵呵地看了一圈牵纱,甚是满意。
“这哪里是辛苦,大嫂子信任咱们的手艺,可得把这活儿做好了,大嫂子有合适的,再给咱说说。
这样说来,还得是咱们谢谢大嫂子了。”
木云桦听着伯伯如此说,也是乖乖地跟着点头。
老嫂子看着这一对父子,心下也是感激不行,毕竟大过年的,谁也不愿意干这么紧的活。
主要是赶上了好日子,这腊月初四嫁女,确实赶了许多,可这良辰吉日难得,也只得辛苦师傅了。
她之前找过两家,都因为太赶了,不愿意。恰好有人说这对父子手艺好,为人处世也好。
“那师傅们忙完记得喝水,我去做中午饭。”大嫂子也不多待,毕竟待也毫无用处,还打扰师傅们,就赶紧离开了。
木云桦用棉服擦了擦额头的汗水,继续干着。
牵完纱喝了一口水,只是这水是甜的,看着红花陶瓷杯底还有未化掉的糖精。
他把糖水全部给了伯伯。
“伯伯,你把水喝了,我来磨。”
木云桦舔了舔嘴唇,上面还沾着甜味。他接过木筏恩的磨盘,开始做起活来。
“这是糖水,你再喝些。”木筏恩浅浅喝了一口,把多的留给儿子。
木云桦摇了摇头,太甜了,喝不惯。您喝完了它。
他们没想到午饭那么丰盛,不仅有鸡蛋,还有肉。
吃饱喝足,木云桦把收尾的活儿干完。替主人家把东西放得好好的,他们弹棉花的工具也收揽齐了。
主家大嫂子用红纸包着工钱,还给他们一大袋喜糖。喜糖里包含了红鸡蛋,米泡,玉米泡,白骨子糖。
“祝李家姑娘与姑爷百年好合!”
木筏恩双手接过来,赶紧说上了一句。
“祝李家姑娘与姑爷百年好合!”木云桦也跟着说了一句。
“谢谢师傅!”大嫂子乐得合不拢嘴,同时心底也有些伤感。
“大嫂子,我们也赶回去过三十了,这些天麻烦了,吃了吃了,拿了拿了。辛苦大嫂子了。”
“木家大哥,你们慢走!这些天真是辛苦你们了。”
互相客气一番木云桦和伯伯踏上了回家路。
他们走了一程,山里出行,全靠脚程,一座山连着一座山,去哪里都得爬坡上坎。
他们找了个地儿歇下来。
“伯伯,这次主家给得多少?”木云桦好奇心来了,此刻也没别人。
木筏恩坐在一块石头上,从四方口袋里掏出红纸,数了数。
“一,二,”全是一块的。整整四十八张。
“哇!这主人家就是大方,不仅装了大袋的喜糖,还给了这么多。”木云桦莫说有多开心了。
“老二,上次你去表叔亲家那里,那姑娘怎么样?
如果有那个心思,这趁着手头这些钱,咱请个媒人去说说,你觉得囊个样?”
木筏恩捏着手中的钱说道。
“伯伯,这新年大节的,这事过完年再说吧。
妈和小妹,小弟他们还等着过年货呢。
咱等会到了乡镇府街上,看能买些面条和糖精带回去。”
木云桦想起邹家,那条件可比自家好了太多,这年头哪有自己挑人的,那姑娘不错,只是这别人家的,指不定看不上他这样的人家。
木云桦坐在旁边的地上,这下午的日光灼灼,对面山顶的白雪泛着荧光。想必那山里也下了雪了吧。
“那少歇一会儿,街上等会晚些人都散尽了,该买的不一定能买上了。”木筏恩起身拍了拍屁股,带着的灰尘被拍了个干净。
木云桦看了看自己脚上的草鞋,想着来年还是多努力些,挣个布鞋钱。
到时候上人家家里也没那么寒碜。
回到家已经是太阳落山,腊月的夜风冷冽了很多。
虽然家徒四壁,但也算是一个避风港了。
木筏恩把钱交给李秀英。
“这钱得好生留着,开了春就找坤哥上山里说媒吧,这事落了,以后就老幺了,咱们这一辈子算是上坎了。”
李秀英接过钱点了点头,然后拿着面条进了灶屋。
赶紧招呼小妹和老幺烧火,老大木云泽和媳妇儿于茵带着个几个月大的儿子过来了。也带了些玉米子和红薯过来。
李秀英把钱拿进卧室,翻出了一个木匣子,打开后从里最下面拿出了一个布袋子,打开里三层外三层,然后把钱小心地放进去,然后后里三层外三层地裹起来,放在原处。
随即又把红纸也好好的用边角布裹了起来。这红纸也是好东西,这谁家女儿出嫁,这朱唇上的胭脂就有了。
正好家里小妹木云群也该是到了放人户(嫁人)的年纪了。
灶屋里老大和老二有一句没一句的聊着地里的农活,又聊到哪家为了地界差点打了起来。
锅里的一大锅水都是准备下面条的,一把两斤重的面条,每个人也就那么一小口,但面汤也是难得的,所以大家的碗里多的是汤,也就只有老幺木云海碗里多上了些。
一个团年夜也就这样过了。农村的习俗,这嫁出去的女儿要初二才回娘家。
所以这老大木云兰和老二木云翠也不能携着姑爷孩子一起过团年了。
晨光熹暖,对面的山顶披着皑皑白雪。
木云桦与伯伯还在牵纱,这是他们第八床棉絮,主家的第三家。
这是柏庄村的大户人家,一下子弹了四床棉絮,还比别家的每床足足多了两斤。一床棉絮十斤重。
他们每天天不亮就起,每晚也是凌晨后才睡。紧赶慢赶,这终于是最后一床了。
一根竹竿在白净的棉花上来回走线,纵横交错的白纱之间的距离像是用尺子量过一般,相差不多。
细工活儿从牵纱这紧密程度就能看出手艺人就该吃这碗饭。
主家大嫂子一脸笑意进门,“师傅们,歇歇,先喝口水吧!”
“大嫂子,你给咱们放在那椅子上就行,牵纱这活儿一旦开始就不能停,等我们牵完这一半就喝,多谢了!”
木筏恩常年在外走,平时在家话不多,但是出门在外,该说得场面话是一个都不得少。但也不是那种开口就停不下来的,也只是说着中用的。
“哎!好呢!辛苦师傅了,这大过年的,还在我这忙活着。”大嫂子乐呵呵地看了一圈牵纱,甚是满意。
“这哪里是辛苦,大嫂子信任咱们的手艺,可得把这活儿做好了,大嫂子有合适的,再给咱说说。
这样说来,还得是咱们谢谢大嫂子了。”
木云桦听着伯伯如此说,也是乖乖地跟着点头。
老嫂子看着这一对父子,心下也是感激不行,毕竟大过年的,谁也不愿意干这么紧的活。
主要是赶上了好日子,这腊月初四嫁女,确实赶了许多,可这良辰吉日难得,也只得辛苦师傅了。
她之前找过两家,都因为太赶了,不愿意。恰好有人说这对父子手艺好,为人处世也好。
“那师傅们忙完记得喝水,我去做中午饭。”大嫂子也不多待,毕竟待也毫无用处,还打扰师傅们,就赶紧离开了。
木云桦用棉服擦了擦额头的汗水,继续干着。
牵完纱喝了一口水,只是这水是甜的,看着红花陶瓷杯底还有未化掉的糖精。
他把糖水全部给了伯伯。
“伯伯,你把水喝了,我来磨。”
木云桦舔了舔嘴唇,上面还沾着甜味。他接过木筏恩的磨盘,开始做起活来。
“这是糖水,你再喝些。”木筏恩浅浅喝了一口,把多的留给儿子。
木云桦摇了摇头,太甜了,喝不惯。您喝完了它。
他们没想到午饭那么丰盛,不仅有鸡蛋,还有肉。
吃饱喝足,木云桦把收尾的活儿干完。替主人家把东西放得好好的,他们弹棉花的工具也收揽齐了。
主家大嫂子用红纸包着工钱,还给他们一大袋喜糖。喜糖里包含了红鸡蛋,米泡,玉米泡,白骨子糖。
“祝李家姑娘与姑爷百年好合!”
木筏恩双手接过来,赶紧说上了一句。
“祝李家姑娘与姑爷百年好合!”木云桦也跟着说了一句。
“谢谢师傅!”大嫂子乐得合不拢嘴,同时心底也有些伤感。
“大嫂子,我们也赶回去过三十了,这些天麻烦了,吃了吃了,拿了拿了。辛苦大嫂子了。”
“木家大哥,你们慢走!这些天真是辛苦你们了。”
互相客气一番木云桦和伯伯踏上了回家路。
他们走了一程,山里出行,全靠脚程,一座山连着一座山,去哪里都得爬坡上坎。
他们找了个地儿歇下来。
“伯伯,这次主家给得多少?”木云桦好奇心来了,此刻也没别人。
木筏恩坐在一块石头上,从四方口袋里掏出红纸,数了数。
“一,二,”全是一块的。整整四十八张。
“哇!这主人家就是大方,不仅装了大袋的喜糖,还给了这么多。”木云桦莫说有多开心了。
“老二,上次你去表叔亲家那里,那姑娘怎么样?
如果有那个心思,这趁着手头这些钱,咱请个媒人去说说,你觉得囊个样?”
木筏恩捏着手中的钱说道。
“伯伯,这新年大节的,这事过完年再说吧。
妈和小妹,小弟他们还等着过年货呢。
咱等会到了乡镇府街上,看能买些面条和糖精带回去。”
木云桦想起邹家,那条件可比自家好了太多,这年头哪有自己挑人的,那姑娘不错,只是这别人家的,指不定看不上他这样的人家。
木云桦坐在旁边的地上,这下午的日光灼灼,对面山顶的白雪泛着荧光。想必那山里也下了雪了吧。
“那少歇一会儿,街上等会晚些人都散尽了,该买的不一定能买上了。”木筏恩起身拍了拍屁股,带着的灰尘被拍了个干净。
木云桦看了看自己脚上的草鞋,想着来年还是多努力些,挣个布鞋钱。
到时候上人家家里也没那么寒碜。
回到家已经是太阳落山,腊月的夜风冷冽了很多。
虽然家徒四壁,但也算是一个避风港了。
木筏恩把钱交给李秀英。
“这钱得好生留着,开了春就找坤哥上山里说媒吧,这事落了,以后就老幺了,咱们这一辈子算是上坎了。”
李秀英接过钱点了点头,然后拿着面条进了灶屋。
赶紧招呼小妹和老幺烧火,老大木云泽和媳妇儿于茵带着个几个月大的儿子过来了。也带了些玉米子和红薯过来。
李秀英把钱拿进卧室,翻出了一个木匣子,打开后从里最下面拿出了一个布袋子,打开里三层外三层,然后把钱小心地放进去,然后后里三层外三层地裹起来,放在原处。
随即又把红纸也好好的用边角布裹了起来。这红纸也是好东西,这谁家女儿出嫁,这朱唇上的胭脂就有了。
正好家里小妹木云群也该是到了放人户(嫁人)的年纪了。
灶屋里老大和老二有一句没一句的聊着地里的农活,又聊到哪家为了地界差点打了起来。
锅里的一大锅水都是准备下面条的,一把两斤重的面条,每个人也就那么一小口,但面汤也是难得的,所以大家的碗里多的是汤,也就只有老幺木云海碗里多上了些。
一个团年夜也就这样过了。农村的习俗,这嫁出去的女儿要初二才回娘家。
所以这老大木云兰和老二木云翠也不能携着姑爷孩子一起过团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