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什么,你让我起兵靖难 第165章 史笔如铁
各军将领得令之后,纷纷回到自己营帐,开始紧锣密鼓地部署起来,朱高煦亲自挑选出了数支最为精锐的队伍,这些将士皆是跟随他久经沙场、作战经验极为丰富且纪律严明之人,他将这些队伍的将领一一招来,压低声音,神情严肃地叮嘱着每一个细节,务必让他们知晓此次佯装退兵以及迂回包抄行动的关键所在,不容有丝毫差池。
丘福则负责统筹协调各路人马的行进路线与隐蔽事宜,他拿着地图,在营帐内与几位擅长勘察地形的谋士仔细研究着 “长生天” 周边的山川河流、丛林沟壑,标记出哪些地方最适合隐藏大军的踪迹,哪些路径能够最快绕到阿鲁台防守的薄弱之处,同时又安排专人去密切关注阿鲁台一方巡逻队的活动规律,以便更好地避开他们,确保行动的隐秘性。
而朱棣也没闲着,他带着朱权亲自巡视各营,看着士兵们有条不紊地做着准备,眼中满是欣慰与决然。他深知此次战役的重要性,不仅关乎着能否给阿鲁台一个沉重打击,更是关乎大明军队的士气与威望。每到一处,他都会停下脚步,与普通士兵交谈几句,或拍拍他们的肩膀,用这种方式给士兵们传递着必胜的信念,让大家都能感受到君主与他们同在,同仇敌忾之心在明军的营地中愈发浓烈。
“四哥,这一战现在完全可以不打了,再打下去胜负未定。”朱权则是劝道,毕竟出兵的时期就有点不对,马上就要入冬了,草原上的冬天寒冷异常。
“老十七啊,你觉得准备一次大军出征需要多长的时间,你四哥我没那么多的时间,我老了,跟你们不一样,我还想要毕其功于一役,打出一段时间的太平,我上位以后,下西洋,修永乐大典,迁都,一条条,一件件是劳民伤财,文官们都在说,我岂能不知道。”朱棣细说着。
朱权听着朱棣这一番肺腑之言,心中五味杂陈,“四哥,没必要因为咱们当初那点事就耿耿余淮,哪怕你做的再好,文官也不会放过你的,史笔如铁,他不会写你是顺位继承,也不会写宁王就是一个安分守己的藩王,他也只会写宁王是推动燕王的幕后推手。”
朱棣微微一怔,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随即苦笑着摇了摇头,“老十七啊,那些过往又怎是轻易能抛却的,我若不做出些功绩来,后世之人又该如何评说我这皇位来得是否正当?我怎么证明就比建文强了,你也是,咱们是背着一个骂名,你就能少挨骂?这一战,我必须要打,而且要打得漂亮,让阿鲁台之流不敢再犯我大明边境,也让那些朝堂上的文官们看看,我朱棣守得住这江山,担得起这天下之主的位子。”或许是朱权和朱棣俩人有共同的感慨,朱棣说了很多。
朱权叹了口气,他明白朱棣心中的执念已深,此时再劝也是徒劳,便也不再多说什么,只是默默陪着朱棣继续巡视各营,此时的营地中,士兵们都在紧张而有序地做着战前准备,擦拭着兵器,检查着盔甲,还有的在整理着干粮和箭矢,每个人脸上都带着严肃而坚毅的神情,那是对即将到来的战斗的郑重以待,也是对君主信任的回应。
朱高煦那边,将各精锐队伍的将领都叮嘱完毕后,又亲自去查看了一番将士们的装备情况,他看着那些跟随自己多年的士兵,心中满是感慨,大声说道:“兄弟们,此次作战不同寻常,咱们肩负着为死去弟兄们报仇雪恨,为大明扬威的重任。虽说那阿鲁台狡诈,防御也森严,但咱们有陛下英明指挥,有精心谋划的妙计,定能打他个落花流水。待到得胜归来,咱们一同回京城,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让百姓们都看看咱们的威风!” 将士们听了,齐声高呼,士气越发高涨,那豪迈的声音在营地中回荡,仿佛驱散了些许冬日将至的寒意。
丘福这边经过细致研究,终于确定好了各路人马最为妥当的行进路线和隐蔽方案,他将各队将领再次召集起来,拿着标记好的地图,详细地讲解着:“从这儿绕过前方那片丛林,借着夜色潜行,能避开阿鲁台的巡逻主力,此处有一条干涸的河道,沿着河道走,不仅隐蔽,而且能快速抵达他们防守的薄弱地带。但大家切记,一路上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不可擅自行动,一切以信号为准,务必保证行动的隐秘性,若有谁坏了大事,军法处置绝不留情!” 将领们纷纷点头,将这些要点牢牢记住,而后各自回队,准备带着士兵们依计划出发。
随着时间的推移,明军的佯装退兵行动正式开始了。只见营地里,一部分士兵推着粮草车,看似杂乱无章却又按部就班地朝着后方缓缓移动,一路上还故意落下些零碎物件,营造出慌乱匆忙的样子。负责垫后的队伍则时不时地回头张望,做出一副害怕被追击的姿态。而阿鲁台派来的探子看到这般情景,赶忙回去向阿鲁台禀报。
阿鲁台在 “长生天” 的营帐中听着探子的描述,眉头紧皱,心中依旧疑虑重重。他在营帐内来回踱步,思索着明军此举到底是真退兵还是又在耍什么阴谋诡计。“这朱棣向来诡计多端,可眼前这场景又不像是作假,难道真的是他们后勤出了问题,挨不住这即将到来的寒冬了?” 阿鲁台喃喃自语道,他叫来手下几位亲信将领,商议着要不要出兵试探一番,可又怕中了明军的圈套,一时之间难以决断,整个联军营地也陷入了一种紧张又犹豫的氛围之中。
另一边,明军负责迂回包抄的几支精锐队伍正趁着夜色,沿着既定的隐秘路线悄然前进,他们一路上小心翼翼,遇到联军的小股巡逻队,都是凭借着事先安排好的战术,不动声色地解决掉,没有引起丝毫的波澜。天空中乌云蔽月,仿佛也在为明军的行动打掩护,四周静谧得只剩下士兵们轻微的脚步声和偶尔传来的虫鸣声。
朱高煦走在队伍最前方,目光如炬,时刻留意着周围的动静。他深知此次行动容不得半点闪失,一旦被阿鲁台发觉,那整个计划就会前功尽弃,还会让明军陷入极为被动的局面。“加快速度,但不要弄出声响,咱们必须赶在天亮前到达预定位置。” 朱高煦压低声音向身后的将士们吩咐道,众人闻言,纷纷加快了脚步,犹如一群潜伏在黑暗中的猎豹,朝着猎物所在之处稳步靠近。
就在明军迂回部队快要接近阿鲁台联军营地侧翼的时候,意外却突然发生了。一名士兵不小心踩到了地上的一根枯枝,“咔嚓” 一声,在这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刺耳。附近巡逻的联军士兵听到动静,立刻警觉起来,朝着声音传来的方向大声喝问:“谁?什么人在那儿?”
朱高煦心中一紧,当机立断,朝着身边的一名神箭手使了个眼色。那神箭手会意,迅速搭箭拉弓,朝着声音传来的方向一箭射去,只听一声闷哼,那喝问的联军士兵便倒地不起了。其他巡逻的联军士兵见状,一边呼喊着同伴,一边朝着这边围了过来。朱高煦低声喝道:“杀过去,绝不能让他们把消息传出去!” 说罢,率先挥舞着长刀冲了过去,身后的明军将士们也呐喊着紧随其后,与联军巡逻队展开了一场短暂而激烈的厮杀。
好在这支巡逻队人数并不多,明军很快就解决了他们,不过还是有一名联军士兵在临死前点燃了手中的信号箭,一道火光冲天而起,瞬间打破了黑夜的宁静。阿鲁台在营帐中看到那信号箭,脸色大变,知道自己终究还是中了明军的计了,赶忙大声呼喊:“明军来袭,各军速速准备迎敌!” 一时间,整个 “长生天” 联军营地警报声大作,原本还在猜测明军动向的士兵们纷纷拿起武器,朝着各个防线奔去,一场大战就这样在混乱与紧张中拉开了帷幕。
明军这边,看到信号箭升空,知道行踪已经暴露,也不再隐藏,各路人马纷纷按照计划朝着联军营地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喊杀声、兵器碰撞声交织在一起,响彻了整个草原。朱棣也带着主力部队,从正面调转方向,如汹涌的潮水一般朝着联军防线冲了过去,他身先士卒,手中的佩剑在月光下闪烁着寒光,所到之处联军士兵纷纷避让,明军士气大振,喊杀声愈发响亮。
阿鲁台登上高处,看着如狼似虎般扑来的明军,心中又惊又怒,大声呼喊着指挥各部落士兵稳住阵型,相互配合抵御明军的进攻。然而,明军这突如其来的攻击还是让联军有些慌乱,原本严密的防线开始出现了松动。朱权则率领着一支侧翼部队,找准联军防线的一处薄弱环节,猛冲过去,试图撕开一个更大的突破口,好让后续的明军能够源源不断地涌入,打乱联军的整体部署。
双方陷入了激烈的混战之中,战场上刀光剑影,鲜血飞溅,每一刻都有人倒下,又有新的士兵填补上来。明军将士们怀着满腔的怒火与必胜的决心,奋勇向前,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对胜利的渴望,手中的兵器不断挥舞,朝着联军的阵营狠狠砍杀过去。
那些跟随朱棣多年、久经沙场的老兵们,更是发挥出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他们经验老到,面对联军的反击,巧妙地躲避着,同时找准时机给予对方致命一击。而年轻的士兵们,也丝毫不怯场,看着身边的同袍如此英勇,他们热血沸腾,呐喊着冲向敌人,以无畏的勇气在这混战中拼杀出一条血路。
阿鲁台这边,各部落的士兵虽仓促应战,但毕竟也是在草原上摸爬滚打惯了的勇士,很快便稳住了些许阵脚。他们凭借着熟悉的地形和紧密的配合,开始对明军的进攻进行顽强抵抗。有的部落士兵擅长骑射,便在马上弯弓搭箭,朝着明军的队伍射出一波又一波的箭雨,一时间箭如飞蝗,让明军也不得不暂避锋芒,举起盾牌抵挡。
还有的部落勇士挥舞着弯刀等兵器,与明军近身厮杀,那激烈的碰撞声,仿佛是金属在夜空中奏响的死亡乐章。尽管联军努力抵御,可明军这有备而来的多路夹击,还是让他们渐渐有些力不从心,防线的缺口在明军一次次猛烈冲击下,开始不断扩大。
朱棣在战场上纵横驰骋,他一边杀敌,一边观察着整个战局,看到联军的防线出现松动,他大声喊道:“儿郎们,乘胜追击,今日定要让阿鲁台那厮知道我大明的厉害!” 这喊声仿佛给明军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将士们的士气越发高昂,进攻的势头愈发凶猛。
朱权率领的侧翼部队成功撕开了联军防线的一处较大缺口后,后续的明军如潮水般从那里涌入,将联军的阵营冲得七零八落,阿鲁台心急如焚,若再不想办法扭转局势,这场仗可就彻底败了,于是他集中了身边最精锐的亲卫队,让他的儿子和胜亲自带领着朝着明军攻势最猛的地方冲了过去,试图以这股生力军重新稳住防线,给联军争取喘息调整的机会。
这一支亲卫队确实战斗力非凡,他们个个身着精良的战甲,骑着高头大马,如同一股钢铁洪流般撞入明军的队伍中,一时间竟让明军的攻势缓了一缓。但明军这边也迅速做出了反应,朱高煦见状,立刻带着自己手下的精锐骑兵,朝着阿鲁台的亲卫队迎了上去,双方的精锐力量就这样在战场的中心地带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对冲。
丘福则负责统筹协调各路人马的行进路线与隐蔽事宜,他拿着地图,在营帐内与几位擅长勘察地形的谋士仔细研究着 “长生天” 周边的山川河流、丛林沟壑,标记出哪些地方最适合隐藏大军的踪迹,哪些路径能够最快绕到阿鲁台防守的薄弱之处,同时又安排专人去密切关注阿鲁台一方巡逻队的活动规律,以便更好地避开他们,确保行动的隐秘性。
而朱棣也没闲着,他带着朱权亲自巡视各营,看着士兵们有条不紊地做着准备,眼中满是欣慰与决然。他深知此次战役的重要性,不仅关乎着能否给阿鲁台一个沉重打击,更是关乎大明军队的士气与威望。每到一处,他都会停下脚步,与普通士兵交谈几句,或拍拍他们的肩膀,用这种方式给士兵们传递着必胜的信念,让大家都能感受到君主与他们同在,同仇敌忾之心在明军的营地中愈发浓烈。
“四哥,这一战现在完全可以不打了,再打下去胜负未定。”朱权则是劝道,毕竟出兵的时期就有点不对,马上就要入冬了,草原上的冬天寒冷异常。
“老十七啊,你觉得准备一次大军出征需要多长的时间,你四哥我没那么多的时间,我老了,跟你们不一样,我还想要毕其功于一役,打出一段时间的太平,我上位以后,下西洋,修永乐大典,迁都,一条条,一件件是劳民伤财,文官们都在说,我岂能不知道。”朱棣细说着。
朱权听着朱棣这一番肺腑之言,心中五味杂陈,“四哥,没必要因为咱们当初那点事就耿耿余淮,哪怕你做的再好,文官也不会放过你的,史笔如铁,他不会写你是顺位继承,也不会写宁王就是一个安分守己的藩王,他也只会写宁王是推动燕王的幕后推手。”
朱棣微微一怔,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随即苦笑着摇了摇头,“老十七啊,那些过往又怎是轻易能抛却的,我若不做出些功绩来,后世之人又该如何评说我这皇位来得是否正当?我怎么证明就比建文强了,你也是,咱们是背着一个骂名,你就能少挨骂?这一战,我必须要打,而且要打得漂亮,让阿鲁台之流不敢再犯我大明边境,也让那些朝堂上的文官们看看,我朱棣守得住这江山,担得起这天下之主的位子。”或许是朱权和朱棣俩人有共同的感慨,朱棣说了很多。
朱权叹了口气,他明白朱棣心中的执念已深,此时再劝也是徒劳,便也不再多说什么,只是默默陪着朱棣继续巡视各营,此时的营地中,士兵们都在紧张而有序地做着战前准备,擦拭着兵器,检查着盔甲,还有的在整理着干粮和箭矢,每个人脸上都带着严肃而坚毅的神情,那是对即将到来的战斗的郑重以待,也是对君主信任的回应。
朱高煦那边,将各精锐队伍的将领都叮嘱完毕后,又亲自去查看了一番将士们的装备情况,他看着那些跟随自己多年的士兵,心中满是感慨,大声说道:“兄弟们,此次作战不同寻常,咱们肩负着为死去弟兄们报仇雪恨,为大明扬威的重任。虽说那阿鲁台狡诈,防御也森严,但咱们有陛下英明指挥,有精心谋划的妙计,定能打他个落花流水。待到得胜归来,咱们一同回京城,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让百姓们都看看咱们的威风!” 将士们听了,齐声高呼,士气越发高涨,那豪迈的声音在营地中回荡,仿佛驱散了些许冬日将至的寒意。
丘福这边经过细致研究,终于确定好了各路人马最为妥当的行进路线和隐蔽方案,他将各队将领再次召集起来,拿着标记好的地图,详细地讲解着:“从这儿绕过前方那片丛林,借着夜色潜行,能避开阿鲁台的巡逻主力,此处有一条干涸的河道,沿着河道走,不仅隐蔽,而且能快速抵达他们防守的薄弱地带。但大家切记,一路上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不可擅自行动,一切以信号为准,务必保证行动的隐秘性,若有谁坏了大事,军法处置绝不留情!” 将领们纷纷点头,将这些要点牢牢记住,而后各自回队,准备带着士兵们依计划出发。
随着时间的推移,明军的佯装退兵行动正式开始了。只见营地里,一部分士兵推着粮草车,看似杂乱无章却又按部就班地朝着后方缓缓移动,一路上还故意落下些零碎物件,营造出慌乱匆忙的样子。负责垫后的队伍则时不时地回头张望,做出一副害怕被追击的姿态。而阿鲁台派来的探子看到这般情景,赶忙回去向阿鲁台禀报。
阿鲁台在 “长生天” 的营帐中听着探子的描述,眉头紧皱,心中依旧疑虑重重。他在营帐内来回踱步,思索着明军此举到底是真退兵还是又在耍什么阴谋诡计。“这朱棣向来诡计多端,可眼前这场景又不像是作假,难道真的是他们后勤出了问题,挨不住这即将到来的寒冬了?” 阿鲁台喃喃自语道,他叫来手下几位亲信将领,商议着要不要出兵试探一番,可又怕中了明军的圈套,一时之间难以决断,整个联军营地也陷入了一种紧张又犹豫的氛围之中。
另一边,明军负责迂回包抄的几支精锐队伍正趁着夜色,沿着既定的隐秘路线悄然前进,他们一路上小心翼翼,遇到联军的小股巡逻队,都是凭借着事先安排好的战术,不动声色地解决掉,没有引起丝毫的波澜。天空中乌云蔽月,仿佛也在为明军的行动打掩护,四周静谧得只剩下士兵们轻微的脚步声和偶尔传来的虫鸣声。
朱高煦走在队伍最前方,目光如炬,时刻留意着周围的动静。他深知此次行动容不得半点闪失,一旦被阿鲁台发觉,那整个计划就会前功尽弃,还会让明军陷入极为被动的局面。“加快速度,但不要弄出声响,咱们必须赶在天亮前到达预定位置。” 朱高煦压低声音向身后的将士们吩咐道,众人闻言,纷纷加快了脚步,犹如一群潜伏在黑暗中的猎豹,朝着猎物所在之处稳步靠近。
就在明军迂回部队快要接近阿鲁台联军营地侧翼的时候,意外却突然发生了。一名士兵不小心踩到了地上的一根枯枝,“咔嚓” 一声,在这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刺耳。附近巡逻的联军士兵听到动静,立刻警觉起来,朝着声音传来的方向大声喝问:“谁?什么人在那儿?”
朱高煦心中一紧,当机立断,朝着身边的一名神箭手使了个眼色。那神箭手会意,迅速搭箭拉弓,朝着声音传来的方向一箭射去,只听一声闷哼,那喝问的联军士兵便倒地不起了。其他巡逻的联军士兵见状,一边呼喊着同伴,一边朝着这边围了过来。朱高煦低声喝道:“杀过去,绝不能让他们把消息传出去!” 说罢,率先挥舞着长刀冲了过去,身后的明军将士们也呐喊着紧随其后,与联军巡逻队展开了一场短暂而激烈的厮杀。
好在这支巡逻队人数并不多,明军很快就解决了他们,不过还是有一名联军士兵在临死前点燃了手中的信号箭,一道火光冲天而起,瞬间打破了黑夜的宁静。阿鲁台在营帐中看到那信号箭,脸色大变,知道自己终究还是中了明军的计了,赶忙大声呼喊:“明军来袭,各军速速准备迎敌!” 一时间,整个 “长生天” 联军营地警报声大作,原本还在猜测明军动向的士兵们纷纷拿起武器,朝着各个防线奔去,一场大战就这样在混乱与紧张中拉开了帷幕。
明军这边,看到信号箭升空,知道行踪已经暴露,也不再隐藏,各路人马纷纷按照计划朝着联军营地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喊杀声、兵器碰撞声交织在一起,响彻了整个草原。朱棣也带着主力部队,从正面调转方向,如汹涌的潮水一般朝着联军防线冲了过去,他身先士卒,手中的佩剑在月光下闪烁着寒光,所到之处联军士兵纷纷避让,明军士气大振,喊杀声愈发响亮。
阿鲁台登上高处,看着如狼似虎般扑来的明军,心中又惊又怒,大声呼喊着指挥各部落士兵稳住阵型,相互配合抵御明军的进攻。然而,明军这突如其来的攻击还是让联军有些慌乱,原本严密的防线开始出现了松动。朱权则率领着一支侧翼部队,找准联军防线的一处薄弱环节,猛冲过去,试图撕开一个更大的突破口,好让后续的明军能够源源不断地涌入,打乱联军的整体部署。
双方陷入了激烈的混战之中,战场上刀光剑影,鲜血飞溅,每一刻都有人倒下,又有新的士兵填补上来。明军将士们怀着满腔的怒火与必胜的决心,奋勇向前,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对胜利的渴望,手中的兵器不断挥舞,朝着联军的阵营狠狠砍杀过去。
那些跟随朱棣多年、久经沙场的老兵们,更是发挥出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他们经验老到,面对联军的反击,巧妙地躲避着,同时找准时机给予对方致命一击。而年轻的士兵们,也丝毫不怯场,看着身边的同袍如此英勇,他们热血沸腾,呐喊着冲向敌人,以无畏的勇气在这混战中拼杀出一条血路。
阿鲁台这边,各部落的士兵虽仓促应战,但毕竟也是在草原上摸爬滚打惯了的勇士,很快便稳住了些许阵脚。他们凭借着熟悉的地形和紧密的配合,开始对明军的进攻进行顽强抵抗。有的部落士兵擅长骑射,便在马上弯弓搭箭,朝着明军的队伍射出一波又一波的箭雨,一时间箭如飞蝗,让明军也不得不暂避锋芒,举起盾牌抵挡。
还有的部落勇士挥舞着弯刀等兵器,与明军近身厮杀,那激烈的碰撞声,仿佛是金属在夜空中奏响的死亡乐章。尽管联军努力抵御,可明军这有备而来的多路夹击,还是让他们渐渐有些力不从心,防线的缺口在明军一次次猛烈冲击下,开始不断扩大。
朱棣在战场上纵横驰骋,他一边杀敌,一边观察着整个战局,看到联军的防线出现松动,他大声喊道:“儿郎们,乘胜追击,今日定要让阿鲁台那厮知道我大明的厉害!” 这喊声仿佛给明军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将士们的士气越发高昂,进攻的势头愈发凶猛。
朱权率领的侧翼部队成功撕开了联军防线的一处较大缺口后,后续的明军如潮水般从那里涌入,将联军的阵营冲得七零八落,阿鲁台心急如焚,若再不想办法扭转局势,这场仗可就彻底败了,于是他集中了身边最精锐的亲卫队,让他的儿子和胜亲自带领着朝着明军攻势最猛的地方冲了过去,试图以这股生力军重新稳住防线,给联军争取喘息调整的机会。
这一支亲卫队确实战斗力非凡,他们个个身着精良的战甲,骑着高头大马,如同一股钢铁洪流般撞入明军的队伍中,一时间竟让明军的攻势缓了一缓。但明军这边也迅速做出了反应,朱高煦见状,立刻带着自己手下的精锐骑兵,朝着阿鲁台的亲卫队迎了上去,双方的精锐力量就这样在战场的中心地带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对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