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北明共和 > 第139章 李满仓的感触

北明共和 第139章 李满仓的感触

    清晨,库页岛都督府又一次举行大会,这次会议是李定军要求召开的。

    堪舆相地师傅李定军要负责找到库页岛的铁矿。

    把各个部落首领集中起来就是了解一下库页岛的基本情况。

    李定军不断的提出问题,向各个部落首领咨询。

    李定军带了铁矿石、铜矿石标本,就问部落首领那里有这样的人石头。

    相地术有:草茎红而美丽,下有铅”,“草茎黄而锈,下有铜”,“山上有葱,下有银;山上有荆,下有金;山上有姜,下有铜锡”,

    上面有丹沙,下面有黄金,上面有仁石,下面有铜和金,上面有陵墓石,下面有铅、锡和紫铜,上面有赭石,下面有铁。

    李定军就仔仔细细的向部落首领们询问,那里有这些植物、那里有这些石头……

    咨询会议整整开了一天,会议越开,李定军越兴奋,李定军已经预计到,库页岛有丰富的金、银、铜、铁、锡、铅资源。

    而元老院要求的是铁矿石。

    看着这黑色的,比较重的,闪烁着星星点点金属光泽的铁矿石,不是一个部落、有十五个部落说他们那里的山上就有,这十五个部落都分布在东萨哈林山脉上。

    元老院决定第二天就去实地勘验。

    叶心宇造了北明最多的船。

    尽管工具简陋,叶心宇只有最简单的青铜工具,但是叶心宇却造了最多的船,因为库页岛造船厂有一万人在造船。

    依靠着库页岛无边的原始森林、依靠最优秀的粘合剂铁桦木胶,依靠鲨鱼皮风帆,库页岛造船厂在一万多人的忙碌下,已经造出了飞剪式福船5条,渔船8条、捕鲸船5艘,小型近海渔船30艘。

    叶心宇要有一次运输2000人的能力,毕竟倭寇凶残,叶心宇要有一次运输士兵渡过宗谷海峡去大河川2000人的能力。

    飞剪式福船是海里宝造船厂的出品,而库页岛造船厂的技术工人都是海里宝造船厂来的。

    元老院元老、谭启明、李定军、叶心宇与十几个部落首领,勘探队员、汉族工匠、索伦战士一行人分乘两条飞剪式福船出发。

    穿过宗谷海峡向北,沿着库页岛海岸航行,一边是浩瀚的太平洋、一边是郁郁葱葱的东萨哈林山脉。

    从库页岛东海岸一直到鄂霍茨克海,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明太鱼渔场,飞剪式福船向北航行,右边有大群、大群的明太鱼与喷射水柱的鲸鱼,而左边海岸上是成群结队的海豹、海象。

    从库页岛东海岸到鄂霍茨克海的明太鱼产量有多大,在谭启明所在到后世,在中国人口已经达到13亿7千万,在中国每一家生鲜超市里,都有来自这里的明太鱼。

    李定军与同行的汉族勘探队员、工匠双眼发直、眼珠子锃亮的看着鱼群,看着海豹、看着海岸上无边无际的森林……

    这可都是肉食,这些肉食只有那些地主老财在年节时刻才能吃到,普通人一辈子也吃不到几乎。

    那森林是多少柴火、多少木材?

    可是这里到处都是。

    一个勘探队员突然嚎啕大哭,大声呼叫冤枉啊、冤枉。

    跪在船甲板上,对着南方咚咚叩头。

    勘探队员姓李,叫满仓,中原人有太多的人叫满仓的,寄托在中原人对食物无限的向往,也是满怀对缺少食物的恐惧。

    虽然叫的是满仓,可是家里的粮仓别说满了,往往一颗粮食都没有。

    如果没有兵匪的祸事,依靠野菜、榆树钱、草子就和一点杂粮、米糠,人还是饿不死的。

    尽管草根、树皮难以下咽,为了活下去,总是要咽下去的。

    而来了兵、来了匪就活不下去了,兵们、匪们会抢走家里仅有的一点杂粮米糠,然后就是只能吃树皮、野菜。

    野菜根本就不够吃,当村子里的人都去吃野菜,野菜很快就被吃光了。

    剩下就是吃树皮,榆树皮、柳树皮虽然也没有什么营养,但是味道寡淡,切碎了煮一下 ,还是能吞咽下去的,杨树皮、槐树皮就不行了,太苦、太涩,根本就吞咽不下去。

    树皮吃上一个月,人就瘦成干柴,皮肤包裹着骨头,一点力气也没有。

    但凡用一点力气人都会昏迷,而更糟糕的就是,这个时候身体机能已经衰竭,再也没有力气吞咽下去树皮,就是拼死命吞咽下去树皮,但是消化道机能已经完全丧失,便不出来,不是饿死、就是憋死。

    李满仓一家生活在山东汶水河边,汶水河边的每一块田都耕种了千年。

    最勤奋的人民耕种着最肥沃的土地,而结果却是饥饿、饥饿……

    几千年耕种下来、繁衍下来,人多地少。

    所有的能够种植的土地都开垦成良田,只剩下那些没有土壤的石头山坡。

    柴米油盐酱醋茶……汶河边、在古代中国,排第一位的是柴,没有柴。

    饭一顿不吃就饿,而树长成要许多年。好年月要柴烧饭,坏那年月剥树皮哄骗饥饿,汶水河边已经没有树。

    不但是汶水河边是这样子,就是整个中原地区,一天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柴。

    中原百姓的柴只是煮饭的,从来不会用于取暖,冬天不管多么寒冷,能烧柴取暖的必是官宦、富豪之家。

    普通百姓就只能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中原,平原没有山林、沃土树木罕见,即便是到了后世,谭启明在中原旅行,在整个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那些适合耕种的土地上,只要看见一株千年以上的树,那么这棵树肯定是属于一个寺庙或道观的,中原平原地区就没有一片历史上残存一片小树林。

    汶水河上游是沂蒙山,去沂蒙山担一担柴要走50里,到青州城,一担柴能卖60文铜钱。

    柴都是要去皮的干柴,六十文铜钱可以买一升米,就是一斤二两米,一斤二两米参杂野菜、米糠是勉强让一度日的,可是60文铜钱是要有成本的。

    柴最在中原是最重要的,就催生了一个自由职业樵夫。

    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并没有研究过古代中国的樵夫。但是可以从文人墨客的只言片语中管中窃豹。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渔樵不分,自由职业能打柴就打柴,能捕鱼就捕鱼,或者一边打柴一边捕鱼。

    在青州,最富贵之家是烧炭的,普通百姓才烧柴。

    一担柴虽然可以卖60文,但是规矩是要遵守的,每一片山林都不是可以随意索取的。

    首先是村里的甲长,没有无主的山林,就是五百里沂蒙山,也是有人管的,你去砍柴的那座山,附近村子里的甲长就负责看护山林。

    县丞会交待里正、里正会交代甲长,树是不能砍伐的,砍伐大树需要县丞的允许。

    但是每一年都可以有两次清除杂草、杂树的活动,一次是冬天炼山、一次是秋天残伐。

    这些活动其实都是要樵夫完成的,炼山与残伐就是清除树枝、砍伐不成材的劣树,就是樵夫的义务劳动。

    樵夫守着炼山、残伐的规矩是不是就妥妥可以养家糊口了,还差许多。

    甲长家里也是要烧柴的,一个月要给甲长家送两担柴,给甲长送完了柴,甲长就把李满仓的名字上报给里正。

    于是又要给里正家一个月送两担柴。

    这就解决进山砍柴的问题。

    担柴进青州城,进门要一文铜钱的孝敬,县衙户房是管理国有资产的,山林在县衙分工上归县丞管理,县丞家是不烧柴的,县丞家里烧炭,烧炭的县丞不会为难樵夫,但是还是有杂官可以拿捏樵夫。

    能够拿捏樵夫的税课司与河伯所。税课司大史是从九品的官员,负责全县的税收工作,相当于后世的税务局长,也不压榨到樵夫身上,也不是税课司大史清高,实在是看不上哪几担柴。

    税课司大史看不上,帮闲看的上,在税课司打杂的帮闲是要烧柴的,要有一个税课司帮闲罩着,代价是一个月一担柴。

    河伯所看似与樵夫无关,河伯所管理全县的河湖,相当于后世的水务局,河伯所的帮闲会说樵夫砍柴坏了水系,要么给一担柴要么就换一个山头。

    一个月要交出六担柴、30文进城钱,才能在安稳的砍柴、卖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