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白话版 第六十二回 取涪关杨高授首 攻雒城黄魏争功1
热门推荐:
灵幻守护者联盟之林风传
梦醒时分,不一样的人生
我在剿匪部队的诡异冒险
双修无敌:从宗门杂役到盖世帝尊
气运之子刘伟
综武:化身锦衣卫,狂捡属性
浪战星海
论一只史莱姆如何在提瓦特生存
截教扫地仙的诸天修行
张昭献计说道:
“现在暂时不要发动战争。”
“如果我们轻易出兵,曹操很可能会再次前来攻打我们。”
“不如写两封信:一封送给刘璋,告诉他刘备与东吴勾结,意图共同夺取西川,从而让刘璋产生疑心,主动攻打刘备;另一封写给张鲁,劝他进攻荆州,这样刘备就会顾此失彼,无法兼顾两边。”
“到那时,我们再出兵夺取荆州,事情就能够成功了。”
孙权采纳了他的建议,立即派人将这两封信分别送往两个地方。
刘备驻守在葭萌关已经很久,深得民心。
忽然收到孔明的书信,得知孙夫人已经回到东吴。
同时又听说曹操兴兵攻打濡须口,于是与庞统商议道:
“曹操进攻孙权,如果曹操获胜,必定会趁势夺取荆州;如果孙权获胜,他也一定会取荆州。”
“我们该怎么办呢?”
庞统说道:
“主公不必忧虑。”
“有孔明坐镇荆州,东吴不敢贸然进犯。”
“主公可以写信给刘璋,借口说:‘曹操攻打孙权,孙权向荆州求援。’”
“‘我们与孙权如唇齿相依,理应援助。’”
“‘张鲁只守不攻,绝不会冒犯我们的边界。’”
“‘我现在计划率兵返回荆州,与孙权联手抗曹,但兵力不足,粮草短缺。’”
“‘希望念在同宗之情,立即派遣三四万精兵,十万斛粮草相助,不可耽误。’”
“如果刘璋同意提供兵马粮草,我们再另作打算。”
刘备采纳了建议,派人前往成都。
使者到了关前,杨怀和高沛得知此事,于是安排高沛守关,杨怀则陪同使者进入成都,将书信呈给刘璋。
刘璋看完信后,问杨怀为何随使者一同前来。
杨怀回答:
“是为了这封信。”
“刘备自从来到益州,广施恩德收买人心,其用意极不单纯。”
“现在他请求援助军马粮草,千万不可答应。”
“如果答应,就等于火上浇油。”
刘璋说道:
“我与刘备有兄弟之情,怎么能不帮助他呢?”
这时,一人出列说道:
“刘备是枭雄,长时间留在益州而不离去,这就等同于纵虎入室。”
“现在再给他军马粮草,这无异于给老虎插上翅膀。”
众人望向发言的人,原来是零陵烝阳人刘巴,字子初。
刘璋听了刘巴的话后,犹豫不决。
这时黄权又极力劝谏,刘璋最终决定拨出四千老弱士兵、一万斛粮草,并写信派人回复刘备。
同时命令杨怀和高沛严守关隘。
刘璋的使者抵达葭萌关,将书信交给刘备。
刘备看完信后大怒,说道:
“我为你抵御敌人,费心劳力,你却积财吝赏,这怎么让士卒为你卖命!”
说罢撕毁了回信,大声咒骂,使者惊慌逃回成都。
庞统对刘备说道:
“主公一向以仁义为重,如今毁信发怒,等于彻底断绝了之前的交情。”
刘备问道:
“那现在该怎么办?”
庞统说道:
“我有三条计策,请主公选择其一施行。”
刘备问:
“是哪三条计策?”
庞统答道:
“现在立即选出精兵,昼夜兼程直接袭击成都,这是上策。”
“杨怀、高沛是益州的名将,各自率军驻守关隘。”
“主公可以假意声称要回荆州,二将听闻后必定前来送行,趁机将他们擒杀,夺下关隘,先占领涪城,再进攻成都,这是中策。”
“如果觉得上策过于仓促,中策也不满意,那就退回白帝城,连夜赶回荆州,暂时放弃益州,日后再图进取,这是下策。”
“但如果迟疑不决,最终将陷入困境,无力回天。”
刘备说道:
“上策过于仓促,下策过于拖延,中策不急不缓,最为合适,就按中策行事。”
刘备于是写信给刘璋,称曹操已派部将乐进率军到青泥镇,荆州将领难以抵挡,他必须亲自赶回应战,来不及当面告辞,只能书信致意。
这封信送到成都后,张松听说刘备打算回荆州,误以为是刘备真心放弃益州,便写了一封信准备派人送给刘备。
正巧他的哥哥张肃,时任广汉太守,来访。
张松急忙将信藏在袖中,陪同张肃谈话。
张肃见张松神情恍惚,心中起了疑惑。
张松拿出酒来与张肃共饮,席间相互敬酒,不料那封信不小心从袖中掉在地上,被张肃的随从拾起。
酒席散后,随从将信呈给张肃。
张肃打开一看,信中大致写道:
“我先前向皇叔进言,绝无虚妄之处,怎奈迟迟未能行动?‘逆取顺守’,自古以来为人所推崇。”
“如今大局已在掌握之中,怎能弃此良机而回荆州呢?”
“若真如此,我听闻后简直如失所依。”
“此信到达之日,请即刻发兵。”
“我将在内部接应,切勿错失良机!”
张肃看完信后大吃一惊,说道:
“我弟弟竟干出这种灭门之事,岂能不禀告!”
连夜带着信件去见刘璋,详述弟弟张松与刘备勾结、图谋献出益州的事情。
刘璋看罢信后勃然大怒,说:
“我平日从未亏待他,怎么他竟敢背叛我,意图谋反!”
于是下令逮捕张松及其家人,将他们全部斩首示众。
后人对此事感叹不已,作诗叹道:
一览无遗世所稀,谁知书信泄天机。
未观玄德兴王业,先向成都血染衣。
刘璋处决了张松后,召集文武官员商议对策,说道:
“刘备意图夺取我的基业,如今该怎么办?”
黄权回答道:
“事不宜迟,应立即派人通知各处关隘,加强兵力守卫,绝不允许荆州的任何一人一骑通过关口。”
刘璋采纳了黄权的建议,当夜便火速派人传达命令,将檄文送往各个关隘。
“现在暂时不要发动战争。”
“如果我们轻易出兵,曹操很可能会再次前来攻打我们。”
“不如写两封信:一封送给刘璋,告诉他刘备与东吴勾结,意图共同夺取西川,从而让刘璋产生疑心,主动攻打刘备;另一封写给张鲁,劝他进攻荆州,这样刘备就会顾此失彼,无法兼顾两边。”
“到那时,我们再出兵夺取荆州,事情就能够成功了。”
孙权采纳了他的建议,立即派人将这两封信分别送往两个地方。
刘备驻守在葭萌关已经很久,深得民心。
忽然收到孔明的书信,得知孙夫人已经回到东吴。
同时又听说曹操兴兵攻打濡须口,于是与庞统商议道:
“曹操进攻孙权,如果曹操获胜,必定会趁势夺取荆州;如果孙权获胜,他也一定会取荆州。”
“我们该怎么办呢?”
庞统说道:
“主公不必忧虑。”
“有孔明坐镇荆州,东吴不敢贸然进犯。”
“主公可以写信给刘璋,借口说:‘曹操攻打孙权,孙权向荆州求援。’”
“‘我们与孙权如唇齿相依,理应援助。’”
“‘张鲁只守不攻,绝不会冒犯我们的边界。’”
“‘我现在计划率兵返回荆州,与孙权联手抗曹,但兵力不足,粮草短缺。’”
“‘希望念在同宗之情,立即派遣三四万精兵,十万斛粮草相助,不可耽误。’”
“如果刘璋同意提供兵马粮草,我们再另作打算。”
刘备采纳了建议,派人前往成都。
使者到了关前,杨怀和高沛得知此事,于是安排高沛守关,杨怀则陪同使者进入成都,将书信呈给刘璋。
刘璋看完信后,问杨怀为何随使者一同前来。
杨怀回答:
“是为了这封信。”
“刘备自从来到益州,广施恩德收买人心,其用意极不单纯。”
“现在他请求援助军马粮草,千万不可答应。”
“如果答应,就等于火上浇油。”
刘璋说道:
“我与刘备有兄弟之情,怎么能不帮助他呢?”
这时,一人出列说道:
“刘备是枭雄,长时间留在益州而不离去,这就等同于纵虎入室。”
“现在再给他军马粮草,这无异于给老虎插上翅膀。”
众人望向发言的人,原来是零陵烝阳人刘巴,字子初。
刘璋听了刘巴的话后,犹豫不决。
这时黄权又极力劝谏,刘璋最终决定拨出四千老弱士兵、一万斛粮草,并写信派人回复刘备。
同时命令杨怀和高沛严守关隘。
刘璋的使者抵达葭萌关,将书信交给刘备。
刘备看完信后大怒,说道:
“我为你抵御敌人,费心劳力,你却积财吝赏,这怎么让士卒为你卖命!”
说罢撕毁了回信,大声咒骂,使者惊慌逃回成都。
庞统对刘备说道:
“主公一向以仁义为重,如今毁信发怒,等于彻底断绝了之前的交情。”
刘备问道:
“那现在该怎么办?”
庞统说道:
“我有三条计策,请主公选择其一施行。”
刘备问:
“是哪三条计策?”
庞统答道:
“现在立即选出精兵,昼夜兼程直接袭击成都,这是上策。”
“杨怀、高沛是益州的名将,各自率军驻守关隘。”
“主公可以假意声称要回荆州,二将听闻后必定前来送行,趁机将他们擒杀,夺下关隘,先占领涪城,再进攻成都,这是中策。”
“如果觉得上策过于仓促,中策也不满意,那就退回白帝城,连夜赶回荆州,暂时放弃益州,日后再图进取,这是下策。”
“但如果迟疑不决,最终将陷入困境,无力回天。”
刘备说道:
“上策过于仓促,下策过于拖延,中策不急不缓,最为合适,就按中策行事。”
刘备于是写信给刘璋,称曹操已派部将乐进率军到青泥镇,荆州将领难以抵挡,他必须亲自赶回应战,来不及当面告辞,只能书信致意。
这封信送到成都后,张松听说刘备打算回荆州,误以为是刘备真心放弃益州,便写了一封信准备派人送给刘备。
正巧他的哥哥张肃,时任广汉太守,来访。
张松急忙将信藏在袖中,陪同张肃谈话。
张肃见张松神情恍惚,心中起了疑惑。
张松拿出酒来与张肃共饮,席间相互敬酒,不料那封信不小心从袖中掉在地上,被张肃的随从拾起。
酒席散后,随从将信呈给张肃。
张肃打开一看,信中大致写道:
“我先前向皇叔进言,绝无虚妄之处,怎奈迟迟未能行动?‘逆取顺守’,自古以来为人所推崇。”
“如今大局已在掌握之中,怎能弃此良机而回荆州呢?”
“若真如此,我听闻后简直如失所依。”
“此信到达之日,请即刻发兵。”
“我将在内部接应,切勿错失良机!”
张肃看完信后大吃一惊,说道:
“我弟弟竟干出这种灭门之事,岂能不禀告!”
连夜带着信件去见刘璋,详述弟弟张松与刘备勾结、图谋献出益州的事情。
刘璋看罢信后勃然大怒,说:
“我平日从未亏待他,怎么他竟敢背叛我,意图谋反!”
于是下令逮捕张松及其家人,将他们全部斩首示众。
后人对此事感叹不已,作诗叹道:
一览无遗世所稀,谁知书信泄天机。
未观玄德兴王业,先向成都血染衣。
刘璋处决了张松后,召集文武官员商议对策,说道:
“刘备意图夺取我的基业,如今该怎么办?”
黄权回答道:
“事不宜迟,应立即派人通知各处关隘,加强兵力守卫,绝不允许荆州的任何一人一骑通过关口。”
刘璋采纳了黄权的建议,当夜便火速派人传达命令,将檄文送往各个关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