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从谨小慎微,苟到终结乱世 > 第135章 饥荒

从谨小慎微,苟到终结乱世 第135章 饥荒

    金秋九月,微风轻拂,树叶沙沙作响。

    静姝入宫探望父亲之后,不久便带着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归来。

    山东与陕西两地竟然遭遇了严重的蝗灾肆虐!

    得知此事后的皇上心急如焚,立刻召集内阁大臣们商议对策。

    今日的朝堂之上,武英殿大学士赵蒙恩谏言陛下先派遣官员深入灾区,详细考察具体灾情状况。

    只有确切掌握了实际情形,朝廷才能调拨粮食以赈济灾民!

    礼部尚书趁机举荐姚泓担任巡抚一职,前往灾区亲自视察。

    虞帝微微颔首,允准了他们的提议。

    待静姝将这一系列朝堂之事讲述完毕后,一直默默聆听的陈明不禁感叹道:“看来这个人果真非同凡响呐!”

    静姝亦附和道:“可不是嘛,此前所有人都被他的表象所蒙蔽了。”

    陈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接着分析道:“真正聪明睿智之人往往懂得如何巧妙地隐藏自己。这姚泓,先前有姚吉压制,而他的生母又遭永王厌弃。身处如此艰难困境之下,为求自保,他自然只能收敛锋芒,佯装出一副恬淡安然之态。”

    说到此处,他稍作停顿,目光深邃地凝视远方,仿佛能够透过时光看到往昔岁月中的种种景象。

    然后,他继续感慨道:“诺大一座王府之中,他既无强大的母族作为依靠,又得不到生父的宠爱怜惜。然而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历经悠悠数十年光阴,居然未曾遭遇过丝毫细微的灾祸。仅凭此点,就足以证明他确实有着非凡的能耐和过人之处啊!如今且让我们拭目以待吧,看看他此去豫州究竟会有怎样一番作为?”

    话音刚落,陈明缓缓转过身去,迈着沉稳坚定的步伐向着门外走去,身影渐渐消失在了秋日灿烂的阳光之中……

    只留下静姝一个人站在原地,她眨巴着那双灵动的大眼睛,满脸狐疑地自言自语道:“不是说陕西和山东两地遭受了严重的蝗灾吗?他为何要去豫州啊?”

    就这样,带着满心的不解与困惑,静姝静静地伫立在那儿,若有所思。

    没过多久,朝廷的任命文书正式下达。

    接到命令后的姚泓不敢有丝毫耽搁,赶忙收拾起自己的行囊细软,准备踏上新的征程。

    在金陵城郊外的官道旁,一座古色古香的长亭静静矗立着。

    此时,樊江的身影出现在了这里,看他的模样似乎正打算与姚泓一同前往。

    然而,就在两人即将迈出脚步的时候,只见后方一匹骏马如疾风般疾驰而来。

    姚泓定睛一看,瞬间便认出了来人乃是宫中的使者。

    于是,他连忙转头看向身旁的樊江,轻声问道:“亚父,您看是否需要暂且回避一下?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樊江微微摇了摇头,神色坦然地回答道:“无需如此,这些日子以来,老夫为了公子四处奔走,想必早已落入那些暗卫们的眼线之中。既然如此,一不必再藏头露尾了。”

    听到樊江这番话,姚泓不禁心中一紧,但还是点了点头表示认同。

    接着,他又有些担忧地开口说道:“可是,这样一来会不会惹得皇上不快?毕竟我们的举动……”

    樊江微微一笑,拍了拍姚泓的肩膀宽慰道:“放心吧,公子。当今圣上如今已是后继无人,而您越是能够展现出卓越的才能和过人的本领,他只会越发感到欣慰和高兴罢了。所以,尽管放手去做便是!”

    听了樊江这番话语,姚泓原本悬着的心总算稍稍安定了一些。

    就在这番对话结束之际,那位宫人已然来到了几人的跟前。

    只见他下马以后,先是恭恭敬敬地朝着眼前的众人行了一礼,然后缓声道:“大人,刚刚从下面传来一则紧急消息。山东和陕西一带所产生的大量流民,如今已经纷纷涌入豫州地区寻求食物裹腹。陛下特意派遣小人前来传话给您,大人直接前去豫州就行了”

    闻得此言,姚泓赶忙向前一步,向着面前的宫人深深地鞠了一躬,并说道:“劳烦跑这一趟,回去之后还望代为转达陛下,姚泓定然谨遵圣上旨意,全力以赴,绝不辜负陛下对我之厚望。”

    那宫人连忙点头应道:“是,在下一定将大人所言一字不差地转呈给皇上。”

    得到宫人的答复之后,姚泓再次抱拳致谢,随后翻身上马,带着其余几人一同策马扬鞭,朝着西方疾驰而去。马蹄声响彻云霄,扬起阵阵尘土,很快便消失在了道路的尽头。

    然而,此时此刻却没有任何人留意到,就在这几个人渐行渐远之后,一个身穿青色衣衫、相貌平平无奇的男子,犹如鬼魅一般悄悄地从旁边的一棵大树后面缓缓走出。

    他静静地站在原地,目光紧紧锁定着那几个逐渐远去直至变成小黑点最终完全消失不见的身影,嘴里轻声呢喃起来:“樊江……居然是他!亏我之前一直苦苦思索究竟是谁拥有如此巨大的能耐,可以在暗地里搅动起这般轩然大波。原来是这个家伙啊……”

    然而,对于这件事情,他并没有过分地担忧或挂怀于心。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与姚泓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利益冲突。

    另外一方面,无论樊江如何在后面推动,有一点始终是确凿无疑的——那就是郭桓等人所犯下的罪行确实是真实存在的。

    而这个案件最终的处理结果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影响,从整体上来看也是积极向好的。

    在此案发生之前,朝廷六部的正职官员大多是通过他人的举荐或者主动归附等方式得以任命的。

    这种选拔任用机制导致了官员们的才能和素质呈现出良莠不齐的状况。

    有些官员可能凭借关系或者其他非能力因素获得职位,但实际上却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治理能力。

    但是自从郭桓一案审结之后,情况发生了显着的改变。

    科举出身的士人逐渐成为了官员群体中的核心力量。

    这些通过层层考试选拔出来的人才,具备较为扎实的学识和优秀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