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退位让贤 > 第一百九十章 大明开疆,自今日起!黄子澄的党羽!

退位让贤 第一百九十章 大明开疆,自今日起!黄子澄的党羽!

    “此举或有不妥之处,是否廷议之后,再行决定?”

    “如此大力削减宗室待遇,只恐那些手握重兵的藩王会心生异心。”

    “此议关系重大,还是多议一议为好。”

    百官先是议论纷纷,很快便有人站出来进言。

    “太孙殿下,下官以为放开宗室的限制,让宗室子弟可以自由经商,能随意从事任何谋生的职业,此举不妥。”

    “宗室子弟身份地位特殊,朝廷官员难以管制。”

    “若放任他们随意行事而不加以管制,则他们当中,必定会有不少人仗势欺人。”

    “如此必将极大地损害朝廷的威望,皇室的颜面,还望太孙殿下三思。”

    他没有直接说让藩王开疆拓土,建功立业的事不妥,而是抓住准许宗室子弟自谋营生这一条。

    很显然是深得官场“声东击西”的精髓。

    众官员纷纷附议。

    “是啊,地方官府肯定管制不了那些宗室子弟。”

    “朝廷有议亲议贵的制度,这合乎礼法。可若放任宗室子弟与民夺利,犯事后再议亲议贵,那老百姓会如何看待朝廷呢?”

    “此例一开,后患无穷啊!”

    也有人站出来反驳道:“你们吵什么?这是陛下的旨意,又不是太孙殿下的决定,你们在太孙殿下面前吵有何用?”

    其实众人心中都明白。

    虽然圣旨是皇帝下达,但这件事,必定是太孙殿下的主意无疑了。

    可毕竟明面上不是太孙的令旨,支持朱允熥的人,当然也可以用这一点来反驳。

    朱允熥淡淡微笑,待众人的议论声渐渐平息下去,方开口道:“大家所言,不无道理。”

    “但从前对宗室子弟难以管教,是因为缺乏惩罚他们的手段和措施。”

    “除非犯了滔天大罪,否则,一般的事情,朝廷轻易不会惩罚,也不太好惩罚。”

    “爵位不可能随便撤销,对宗室子弟动刑也有失朝廷体面。”

    “大多数就是训斥一顿,宗室子弟自然有恃无恐。”

    “可如今宗室制度改革,便不一样了。”

    “再有犯奸作科,欺压百姓者,削爵。”

    “犯一次,削一次,亲王降郡王,再犯降为镇国将军,三犯降为辅国将军,一直削到平民为止。”

    “依本宫来看,应该也没有什么宗室子弟,会蠢到一直犯事吧?”

    朝堂上顿时安静了下来。

    众官员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竟是说不出反驳之言。

    没错。

    如果一犯事就面临被削爵的惩罚,那宗室子弟确实会谨小慎微。

    地方官吏也很容易对他们加以管制。

    “太孙殿下言之有理,我身为宗人令必定对宗室子弟严加管教,该削爵的,绝不含糊。”朱棣站出来支持。

    官员们说宗室子弟犯事难以管教,不就是在等于说他这个宗人令管教不力吗?

    朱棣当然要站出来为自己正名。

    何况,朱允熥所制定的新宗室制度,对其他藩王和宗室子弟自是十分不利。

    但对他朱棣来说,却未见得。

    毕竟,如今他身为宗人令,两个儿子一个管着税务司,一个管着大明制造局。

    怎么看建功立业的机会都比别的藩王儿子大得多。

    封铁帽子亲王,赐世袭罔替的爵位,虽然明显是朱允熥拿出来的诱饵,但朝廷还是总要封几个的。

    要不然,怎么激励人心呢?

    毫无疑问,他朱棣的子嗣是最有可能被封的。

    朱棣当然也就不会反对新的宗室制度了。

    “太孙殿下,若藩王需要建功立业,才能获得世袭罔替的爵位,他们必定会发动对外战争。如此则朝野再无安宁之日。”

    终于有官员直击要害,说出了自己心中最为关心的事。

    有人带了头,其他人也就不再遮遮掩掩。

    “是啊,这岂不是鼓励藩王肆意对外用兵吗?”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切不可轻启战端!”

    “如今天下已经一统,四海升平,朝廷又准备对谁用兵呢?”

    “若天下尚未统一,用兵自是无妨,我等也会全力支持。可如今大明已经统一天下,岂能再轻动刀兵?”

    “化外蛮荒之地,与我大明隔山隔海,得其地其民,皆不能为我所用,得之无益!”

    “征战不休,百姓不得安宁,大明江山亦会不稳!”

    “此旨意虽然本意甚好,但所造成的后果,却难以预料。”

    “太孙殿下三思啊!”

    “太孙殿下,还是请陛下收回旨意吧。”

    朱允熥端起桌案上的茶,喝了一口,很是淡定地听他们说着。

    足足过了一刻钟,众官员才终于不再说了,都将目光望向上首的朱允熥。

    “说得没错,新的宗室制度,就是鼓励藩王和宗室子弟为国建功立业,开疆拓土。”

    此言一出,众官员顿时一个个惊得目瞪口呆。

    太孙殿下这是连表面上的掩饰,都干脆不要了吗?

    “但你们至少有一点说错了,那就是蛮荒之地,虽与我大明隔山隔海,但对我大明,却并不是完全无益。”

    “要不然,本宫此次出征,为何能带回两千万两白银呢?”

    “更别说,后面还有每年的进贡收益。”

    朱允熥目光缓缓扫过众人,笑道:“我知道你们担心朝廷穷兵黩武,会使百姓不堪重负。”

    “正是!”一名白发苍苍的官员出列道:“国虽大,好战必亡。”

    “太孙殿下出征倭国,得胜归来,自是天大的好事。”

    “可若因为一场胜利,便骄傲自满,让大明从此走向无休无止的战争,那却是万万不可之事。”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君王应怜惜百姓民生,不能为了建功立业,便不惜民力,肆意驱使百姓征战四方,此中教训,自古以来便比比皆是,还望太孙殿下三思!”

    其他官员也纷纷出列。

    “还请太孙殿下三思!”

    “还请太孙殿下三思!”

    “还请太孙殿下三思!”

    朱允熥淡淡一笑:“本宫知道你们的担忧,但本宫告诉你们,本宫并不打算扩军备战。”

    “相反,本宫已决定,将裁军百万。”

    此言一出,下方所有人再度愣住。

    不是要开疆拓土,要远征周围蛮夷诸国吗?

    怎么又变成裁军了?

    “你们觉得开疆拓土,征服蛮夷,就会让我无数大明将士马革裹尸,埋骨他乡吗?”

    “本宫告诉你们,你们错了。”

    “本宫此次出征,荡平了倭寇,收复了台湾,也征服了倭国,但是,我大明海军将士,没有一个人战死沙场。”

    “本宫将他们全部都带回来了,一个人都不少。”

    朱允熥铿锵有力,振聋发聩。

    众官员皆惊讶万分。

    此前虽然看过战报,但除了第一场在翁山县剿灭倭寇的战报之外,其他的战报上,都只说取得了什么战绩,有哪些收获,却一直没有提及大明海军伤亡多少人。

    他们猜到大明海军的伤亡一定很小,却没有想过竟然连一个人都没有战死。

    “如今我大明有一百八十多万军队。”

    “本宫认为,大明只需要精兵强将,不需要这么多的冗兵冗将。”

    “大明不会穷兵黩武。”

    “大明即使要出征海外,亦不致发动几十万人的远征,更不会让太多我大明的儿郎埋骨他乡。”

    “本宫只会派少量的军队,便如同出使他国的使团一样,去巡游世界各国。”

    “本宫这样说,你们满意了吗?”

    场中鸦雀无声。

    众官员都还在消化这个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消息。

    裁军?

    太孙殿下竟然要一边对外扩张一边裁军?

    这……

    如果是以前,他们一定会觉得这太过于离谱。

    怎么可能在发动对外战争的同时,又进行裁军呢?

    但想到大明海军所取得的战绩,又觉得合情合理。

    若大明每一支军队都拥有大明海军的战力,那大明确实不需要这么多的军队。

    如果只是派遣小规模的军队远征,他们也没有任何理由反对。

    “太孙殿下英明,下官再无异议。”

    当下迅速有官员转变立场,表态支持。

    “下官也无异议。”

    “下官亦无异议。”

    很快,众官员纷纷改口。

    对于裁军的事,朝堂上绝大多数官员都是支持的。

    要说反对,也是那些手握兵权的勋贵武将。

    但他们本身就是朱允熥最坚定的支持者。

    虽然心里对裁军感到忐忑不安,却也不可能在此时反对他的决定。

    “既然没有异议,那此事就这么定了。”

    “令礼部将诏书诏告天下。”

    “今日天色也不早了,大家都散了吧。”

    朱允熥挥了挥手,令众官员尽皆退下。

    这时,之前来传旨的公公,又回到了皇宫。

    “陛下说了,倭国不过是蕞尔小国,国主又岂能妄称天皇?以后应改称‘大王’。”

    朱允熥愣了愣。

    大王?

    那岂不是天皇两字去头?

    挺有寓意的啊!

    倭国的头顶上还有一片天,那就是大明。

    大明的天子,才能称皇帝。

    倭国的国主,可不就是大王吗?

    “皇爷爷还有什么其他的指示吗?”朱允熥问道。

    “陛下让奴婢将足利义满押回来了,令严加审问,看大明还有没有其他人和倭国勾结。”

    他走到近前,压低声音,道:“奴婢觉得,黄子澄也应严加审问,他在朝中,必然还有同伙。”

    “只有将那些人都揪出来,太孙殿下执掌朝政才会顺畅无阻,再无人敢与太孙殿下为敌。”

    朱允熥眼前一亮。

    对啊!

    自己怎么就没有想到呢?

    掀起大案,铲除敌手,这一直都是老朱的拿手好戏!

    之前的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杀得人头滚滚,也让洪武大帝的权威彻底巩固。

    眼下的黄子澄,不正好可以加以利用吗?

    谁反对自己,谁反对即将要推行的种种新政,谁就是黄子澄的同伙!

    妙啊!

    黄子澄罪恶滔天,罄竹难书。

    只要一公布,必定会引来天下声讨。

    那谁是黄子澄的同伙,朝中和地方还潜藏着多少与倭国勾结的人,可就要好好查一查了。

    反对税务司征税的地方豪绅,或是裁军时故意对抗朝廷的将领,再或是其他和自己作对的大臣……

    没错!

    这些人必定是黄子澄的同伙,是与倭国勾结的大明叛徒!

    朱允熥喜不自禁,当即开始盘算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