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退位让贤 > 第二百五十二章 郑和的消息,出海!

退位让贤 第二百五十二章 郑和的消息,出海!

    京城。

    东宫。

    朱允熥一边喝茶,一边翻阅着汇编了全国大臣奏章的《每日简报》,以及探听司情报司上呈的《国内外情报简编》。

    看完之后,又拿起一份《军情简报》看了看。

    《军情简报》是大明军事学院编制的。

    明初的军事大权,基本上掌握在五军都督府手中。

    兵部虽然名义上有考核将领的权力,但实际上,因为不能过问具体的军情,导致权力很小,更大作用上,还是保障军队的后勤供应。

    此时的统兵大将,大多数还是随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淮西勋贵,十分强势,并不将文官主导的兵部看在眼里。

    曾经发生过兵部尚书向统兵大将索要本部兵将的具体编制人员数量,被统兵大将拒绝的事情

    双方为此闹到御前,结果,老朱将兵部尚书责骂了一顿,并告诫他不可过界。

    由此也可以看出,明初兵部的地位之低。

    军方强势的大将,如蓝玉,傅友德等人,位列国公,军功显赫,谁又会将区区兵部尚书看在眼里呢?

    朱允熥开始军改之后,总觉得这样也不是一个办法,有意对其进行大改。

    但眼下手中能用的将领还是太少,那些淮西勋贵,尽管天然便是他的支持者,可这些人的毛病又委实太多了。

    说白了,和老朱打完天下后,淮西勋贵的使命就已经基本完成。

    留着他们,唯一的作用是保持军队和人心的稳定。

    当然,要是他们真能适应新型军队的建设需求,能顺利转型,朱允熥也乐得继续使用他们领兵作战。

    毕竟,虽然热兵器和冷兵器是截然不同的战争形式,但指挥战争需要的一些品质总还是相通的。

    曾经表现出色的将领,仍然会有着不错的水平与能力。

    也仅止如此。

    军事指挥的中枢权力上,朱允熥还是不愿意那些人染指。

    他们所立的功劳太大,太难于驾驭。

    另立中枢军事机构的想法,便暂时压了下来。

    邮传部发展起来后,朱允熥发现,将领们寄来金陵的信,其中有九成去了大明军事学院。

    新军分配去各军的人,都有大明军事学院学习的经历。

    原来的老将,也一批一批的进入,又一批一批的离开。

    他们在大明军事学院还有同学,有老师,便有了大量书信往来。

    见状,朱允熥干脆在大明军事学院设置了一个临时性军事研究机构。

    名义上是对军队转型,双军事主官改制,以及新军建设,冷兵器换装热兵器等问题进行学术研究。

    让军中将领向其汇报遇到的问题,该机构再进行研究,给予帮助与建议。

    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将转型改制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都弄清楚,搞明白。

    将领们未必都会事无巨细的上奏朝廷,但对于能帮自己的出主意的“研究机构”,则多半会知无不谈,言无不尽。

    其次则是趁此加强对军队的掌握和了解。

    再则,军事机构的人员,并非朝廷的高官,而是“研究人员”,朱允熥可以随意安排。

    不受军队爵位,军功,论资排辈等限制。

    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他们只是进行“学术研究”,给出的是帮助和建议,并不是下达命令,将领们完全可以不听。

    然而,他们出的主意,往往非常有用,将领们也就会主动采纳其建议。

    随着时间推移,后来再慢慢放出风声,该“研究机构”的由太孙殿下主管并亲自负责。

    于是乎,这些并非正式命令的“帮助与建议”,一下子便有极为重要的份量,将领们不得不慎重考虑其提出的每一条建议。

    某种意义上,这个军事研究机构,已经成了实质上的大明新军事指挥中枢。

    曾经的“研究人员”,也摇身一晃,变为了对军队有着举足轻重影响力的“军师”。

    虽然仍是无品无级,可有了这份资历,日后再安排职位,便十分方便了。

    一直在中枢帮着各级将领出谋划策,后面对他们委以重任,将领们也说不出反对的话。

    当然,实际领兵和纸上谈兵毕竟不一样。

    真让没有任何领兵经验的人去一线指挥千军万马,这是十分愚蠢的行为。

    为此,朱允熥又安排了一些有领兵经验的中低级军官进入该研究机构。

    这些人,才是将来准备外放的。

    剩下的“研究人员”,好好做研究就行了。

    他们没有品级,都是自己安排的心腹,给出的只是建议,也不可能掌握军权,但又能在实际上掌控全国军队的动向,主导军改中的种种安排。

    《军情简报》便是由他们负责编制,以便朱允熥及时了解军队的情况。

    当然,这个法子固然好,却只能是临时性的。

    主要是为了方便朱允熥将权力从勋贵武将手中夺过来,又不用交给那帮清流文官。

    时间长了,这些“研究人员”,就会逐渐成为新的“军事内阁”,在实际上掌控大明的军权。

    这些是必然的事情,但至少两三年内,完全不用有任何担心。

    渡过了这段特殊时期,该机构肯定是要裁撤的。

    可以作为继续进行学术上的研究,但不能与军中将领再通信往来。

    “新军的建设,倒是十分顺利,大明军事学院的规模,一直在不断扩大中,每期培训的学员,也越来越多。”

    “眼下必须要派出几旅新军,进驻各地了。裁军之后,各地的防务都太过于空虚,虽然有刑部压着,军队正常也不用出动。但不出动归不出动,军队进驻,才能起威慑作用。”

    “过去两个月,全国范围内,打掉大大小小江湖帮派一千三百余个,都察院查办各级官员共计三百二十一人,恐怕如今的都察院已运转到了极致,官场整顿不易啊!”

    “草原部落被征服并实施分治后,女真诸部对草原虎视眈眈,几次在边境挑起摩擦,朝廷不可不防。”

    ……

    看着一条条的汇报,朱允熥的脸色也不断变化。

    大明正处于飞速转型中,需要处理的事务越来越多。

    若不是他早有准备,用简报来取代原来的直接看奏章,恐怕现在早就累死也忙不过来了。

    “郑和的船队,还没有消息传回吗?”

    将三份简报看完,朱允熥问起郑和出海的事情。

    算算时间,如果一切顺利的话,郑和率领的船队,应该已经登上南美洲所在的大陆,甚至该启程返航了。

    “没有!”旁边的杨荣摇了摇头,道:“自从上次信鸽带回郑和的船队发现太孙殿下地图中所称的南方大陆后,后面便没有任何消息。”

    朱允熥点了点头,脸上倒不见多少担忧之色。

    太平洋太辽阔了。

    即使是信鸽,要飞越太平洋,也非常困难。

    虽然后世有信鸽飞过太平洋的新闻报道,但这样的事情,能成为新闻,本身就说明它并不是常态,而是极为罕见的。

    直白点的说,正常情况下,信鸽都极有可能飞越不了。

    南方大陆便是后世所称的澳大利亚。

    过了那里之后,便真的离大明太远太远。

    远到飞鸟也难以传递任何讯息,只能等待。

    “放开海禁后,民间下南洋的人非常多,不断有消息传来。”杨荣在朱允熥身边办事久了,也慢慢知道他在想着什么,不待朱允熥开口询问,便先汇报起来。

    “按照太孙殿下的要求,民间商人尽量多从南洋换回粮食,收获还是颇为丰厚的。”

    “如今大明几乎每天都有从南洋回来的船,带回了满船满船的粮食。”

    “除此之外,便是金银和药材。”

    “我大明出口的商品,主要有丝绸、瓷器及茶叶。”

    “还有大明宝钞,在南洋也十分受欢迎。”

    “南洋土著觉得宝钞上的图画精美,纸张质地好,易于保存与收藏,因此对宝钞十分追捧。”

    “尤其是小额钞票,在南洋往往能卖出数十倍的溢价。”

    “许多商人干脆只出口钞票牟利,有司衙门觉得此举或会带来隐患,曾几次询问朝廷是否应该禁止,可宝钞携带方便,税务司检查不易,想要禁止,亦颇为困难。”

    朱允熥嘴角微微抽搐了一下。

    此事他已经在姚广孝呈交的《国内外情报简编》上,几次看到相关的消息。

    但每次想起来,总觉得有点滑稽而搞笑。

    原来总以为推广大明的货币,让大明宝钞成为国际通用货币,躺着收印钞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没想到,先是倭国争先抢后的要宝钞,现在就连南洋诸国,乃至一些原始部落,都开始疯抢了。

    这局面,真是大大出乎他的意料之外了。

    原以为要一手大棒,一手胡萝卜,威逼利诱,才能让他们接受大明宝钞呢。

    可实际却是,大明的海军还没有出征,他们就抢着要了。

    转念一想,又觉得很合理。

    大明宝钞虽然是印刷品,但上面的图画极为精美,说是美轮美奂也丝毫不为过。

    文字可能有很深的隔阂,不同国家,不同地方的人,互不认识对方的文字。

    可画作却不一样。

    南洋的土著们,不知道什么印刷品,只是觉得这东西好看,纸张质地也好,是一件稀罕物。

    那些贵族,部落首领,自然就开始热捧。

    这可以说先进科学技术对落后国家的一种降维打击了。

    在先进科学技术到处可见的工业品,在落后国家,却是奇迹一般的存在。

    “不用禁止,反而要鼓励他们这样做。”

    朱允熥笑道:“大明宝钞不仅仅要成为大明的货币,更要成为全世界的货币。”

    杨荣怔了怔,连忙躬身道:“是。”

    有了太孙殿下的命令,下面的衙门也算是吃了定心丸。

    不用担心因为这件事的疏忽而被追责。

    “还有,令大明银行抓紧研制新版本的大明宝钞,在技术上进一步加强防伪。”朱允熥接着指示。

    一旦大明宝钞大量出现在境外,技术防伪的重要性,又会上升一个台阶。

    南洋也就罢了,若是一路传到西洋……眼下西洋已到了大航海时代的前夕,技术上可比南洋要先进不少。

    而且,那群强盗商人没有唯利是图,一旦发现印制伪钞可以获利,必定不会放过。

    国外的监管货币的难度,远胜过大明国内。

    必须要保证技术上的先进性,使别人都难以仿制。

    在这上面掉以轻心,是会吃大亏的。

    故而,朱允熥才慎重交待。

    好在大明科学院成立后,技术进步飞速,日新月异,下一版的防伪,肯定会更强,更难于仿制。

    “是!”杨荣连忙应声,又道:“商人下南洋之后,与当地土著发生冲突的亦不少,他们当中不少人都希望朝廷早日派兵南下。”

    太孙殿下一直在训练海军,毫无疑问有出征海外的意图。

    但自倭国回来后,太孙殿下便没有再提及过。

    眼下朝野都十分关注此事。

    倭国一战,大明赚得盆满钵满,损失却近乎为零。

    于是乎,从前反对海外扩张的士大夫们,一下子就都成了向海外开战的支持者。

    白花花的银子,数不清的粮食不断流进大明国库,这谁又能反对呢?

    “不急!”

    朱允熥却是摇了摇头,问道:“皇爷爷已经从申城回来了吧?”

    杨荣有些跟不上朱允熥的思维,没想到太孙殿下突然又换了话题。

    “陛下在申城住了几个月,如今已启程回京,应该是要回来过年了。”

    朱允熥点了点头,笑道:“草原已经平定,待皇爷爷回来后,撤藩就该提上日程了。”

    “在此之前,本宫要去见一见三叔。”

    自从上次草原事变后,晋王朱棡选择了认罪。

    随后便被“押解”进京。

    对外,朱允熥并没有向朝野正式公布他的罪状。

    而是将其软禁在金陵的府邸里面。

    不过,草原上的事闹得那么大,十几万人亲眼目睹,邮传司成立后,信件往来方便,消息自然是瞒不住的。

    朱棡的事,会让老朱十分为难。

    朱允熥必须在老朱回来之前,将其摆平。

    在他的计划中,大明海军的作用,只是军事保障,真正出海征服诸国的主力,是即将撤藩的藩王们。

    这是效仿大航海时代的西洋人。

    征服诸地,统治那里,这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

    并不是简单的军事胜利就行的。

    在蛮荒之地进行征服与开发,就必须要给予其自主决定权。

    军队显然不合适。

    将藩王们封在海外,让他们将封地当自己的国家一样去治理,才是最合适的办法。

    随后,朱允熥便令人备马,出了东宫,一路前往软禁朱棡的府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