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位让贤 第三百零三章 登基称帝!传言起!
热门推荐:
江湖淬山河
三国曹髦灭晋兴魏
媳妇,公司上市了,你养的家呢?
荣耀鹰旗飘扬
大佬重生后放飞自我
浓颜军嫂要离婚,军官老公心慌了
咸鱼木得感情
逃荒路上不缺粮,灵泉空间种田忙
开局85顿顿有肉,前妻一家馋哭
“陛下驾崩了!”
随着这一声音响起,群臣皆是惊得如五雷轰顶。
旋即,便是一片片的哭泣声。
“陛……下啊!”
“陛下!”
众臣纷纷跪下,匍匐在地,哭得伤心裂肺。
儒家文化里,有“君父”的说法。
天子驾崩,臣子表现得不够悲戚,哭得不伤心,那都是日后足以被御史言官弹劾的重罪。
甚至,任何人被定上这一条罪,那不管他从前的功绩有多大,也再无翻身的可能。
不悲戚,便是不忠不孝!
不忠不孝,还有何用?
所以,此时此刻,无论众臣心中的真实想法是什么,他们首先要做的事,都是失声痛哭。
朱允熥原以为会有大臣站出来质疑皇帝陛下死亡的原因,向他发起逼宫。
却不料,群臣的反应都非常平静。
除了大哭号丧以外,竟没有人多说一句其他的。
不过,朱允熥很快反应过来。
皇帝陛下还活着的时候,他们必须要表现出自己是绝对忠于陛下的。
哪怕是面对他们这个太孙,也不例外。
太孙终究只是太孙,不是皇帝。
但陛下一死,一切就变了。
无论陛下是因为什么原因而死,只要陛下死了,他身为皇太孙,国之储君,都是顺理成章的帝位继承人。
这时候,站出来质疑他,就是真正的自取死路了。
朝堂上没有傻子。
就算真有人怀疑他弑君,此时也不会站出来。
至于皇位的合法性,后事该怎么处理,那都是朱家子孙的事,轮不到他们这些臣子来过问。
在场聚集的大臣虽多,可除了朱允熥之外,再没有一个朱氏直系子孙。
朱允熥早已执政掌权,他们当中,此前也没有谁与皇子勾结,欲图夺嫡。
故而,便没有人会在此时多说什么。
不过,朱允熥也很清楚,这只是暴风雨前的平静。
老朱既然没有给他传位诏书,没有下诏言及身后事,那后续必然还有得争。
一阵哭泣声中,还是老和尚姚广孝首先站了出来,拜下道:“参见皇上,还请皇上节哀顺变,早日给先帝料理后事。”
杨荣,杨士奇,常升等人立即跟上:“参见皇上!”
其他大臣立即纷纷朝拜:“参见皇上!”
“参见皇上!”
“参见皇上!”
……
国不可一日无君。
依礼制,老皇帝一死,储君或者指定的继承人,便立即自动成为新帝。
大臣们在老皇帝的灵位前参见新皇帝,这就算是即位。
在先帝死后,新帝举办登基大典之前的这段时间,大臣们都是以“皇上”称呼新帝的。
当然,只有等到真正举行完登基大典,才算是名正言顺的皇帝。
不过,哪怕只是灵前登基,也算是得到了群臣的认可,已经能以皇帝的名义,处理国事,下发圣旨了。
毕竟,登基大典是极为盛大的仪式,需要时间准备。
但国家在此期间,却不能没有君主。
朱允熥神情微微恍惚。
我终于成为大明的皇帝了?
尽管老朱依然还活着,但除非发生莫测之事,否则,便不会再公开露面。
只会在深宫中,安安静静地做一个外人不知晓的“太上皇”!
大明帝国的权力,真正完全交付到了他的手中。
这一瞬间,朱允熥竟并没有太多的喜悦,只感觉自己身上的担子沉甸甸的。
从前尽管也是储君,并监国理政,却从无此种感觉。
皇帝与储君,终究不一样。
从今日起,他才真正的君临天下!
……
接受完参拜,朱允熥召吉垣进来,立即着手安排“后事”。
此事要李代桃僵,瞒天过海,肯定还需要其他人一起“参与”。
吉垣作为老朱的近侍,没有必要瞒着他。
何况老朱隐居深宫,也需要人服侍。
吉垣常年服侍老朱,无疑是十分合适的人选。
老朱“死”得十分仓促,根本没有给朱允熥更多的时间谋划安排。
这也是对他一次考验。
依礼制,老皇帝死后,首先要进行“小殓”。
即对尸体进行清洁,沐浴,整理容颜,更换寿衣。
这是一个很细致的工作。
死者身上绝不能有任何没有清洁的地方。
在这个时候,外人是不能随意进来的。
这也是为什么大臣们都在外面哭泣,而不进入房间的缘故。
正常而言,皇帝殡天后,大臣们赶来的时候,遗容已经收拾好了。
只不过,今日的情况,有点特殊。
有许多大臣都在场。
死后的遗体沐浴,也给了朱允熥从容布置的时间。
“你马上去挑选一批可靠的宫女和太监,准备给皇爷爷沐浴更衣。”朱允熥吩咐道。
吉垣领旨而去。
朱允熥又将杨荣唤进来:“你立即去准备一具死囚的尸体。”
他没有让吉垣去做此事,是因为吉垣毕竟是一名宫廷内的公公。
吉垣肯定能做此事,但必须假手于他人。
相比杨荣这种外官亲力亲为,便不一样了。
“皇上,已经准备好了!”杨荣躬身,低声道:“在来东宫路上,先帝与微臣交待了一些事。”
朱允熥不由深深望了他一眼。
老朱倒是信任他,竟然与他说了这么绝密的事。
不过,这多半是因为杨荣是自己身边“秘书”的缘故。
“此事不能透露出去半分,凡是知情参与之人,除了你之外,其他人……”朱允熥稍稍顿了顿,道:“皇爷爷在深宫里也寂寞,还是要多安排一些人陪伴。其他人,就尽可能让他们去深宫给皇爷爷作伴吧。”
这也正是老朱计划的关键。
并不是做得越隐秘越好,反而要放出老皇帝没死,只是被“囚禁”的风声出去。
这个尺度,必须拿捏得刚刚好。
“遵旨!”
朱允熥又问道:“我记得民间丧礼的流程,小殓之后,要让人瞻仰遗容,此事又该如何处理?”
这才是最麻烦的事。
毕竟,死的人不是老朱,别人一眼便能看出来。
此时去找一个长相相似的替身,也来不及。
洗浴尸体的太监,宫女都可以处理,不用担心泄密。
但前来吊丧的大臣,皇子皇孙,却不能。
“此事陛下无须担扰。”杨荣道:“陛下只须对外宣布,先帝死前受痛苦折磨,面容不幸扭曲,先帝曾留遗言,不许外人再看他的脸。”
“洗浴过后,便给先帝先戴上铜制面具,同时令工匠连夜打制黄金面具,入棺前,再由陛下亲自换上。”
“如此一来,大臣们都见不到先帝的遗容,自然就无碍了。”
好办法!
朱允熥微微点头,问道:“大臣们不会因此而吵闹吧?”
“谁敢?”杨荣冷声道:“这是陛下的旨意,更是先帝临死前的遗言,哪个大臣敢抗旨不遵?立即便可斩了!”
旋即,杨荣语气一转:“陛下大可放心,此事不会发生的。”
声音一落,又道:“唯一所虑者,便是如今在京城的燕王。”
“他是先帝之子,要看遗容,本属应当。”
“但燕王是通情达理之人,只要陛下劝慰一二,他不会固执己见的。”
朱允熥心神一凛。
大臣们确实没有理由在此事上质疑。
实际上,皇帝死后的遗容,本就不是什么人都能瞻仰的。
他找一个理由,给先帝遗体戴上面具,外人也无法说什么。
唯独朱棣有些不一样,他毕竟是老朱的亲儿子,要看父亲死后的遗容一眼,合情合理。
其他藩王儿子,都在外地。
以这个时代的遗体保存技术,是不可能等那些藩王儿子回京再入棺收敛尸体的。
自然也不用担心。
未成年未分封的,都还是小孩子,也不用管。
至于朱棣……正好可以借此试一试他对自己到底有几分忠心。
毕竟,此人可一直有做皇帝的念头,要不然,当初也不会将姚广孝收在府中。
若他闹起来,因此而散播“谣言”,也不失为一策。
……
很快,死囚的尸体被运了进去,而老朱则混在服侍的人群里,悄然离开。
依礼制,在皇宫内设置灵堂。
沐浴好之后,当天晚上,“皇帝”的遗体,便被从东宫送回皇宫,
朱允熥旋即发布圣旨。
“先帝龙驭宾天,遵其生前旨意,不会大丧,天下臣民,仅止哭临三日,即释孝服,不妨碍嫁娶。”
自唐宋以来,随着儒家思想的深入,民间也越来越“重丧”。
守孝三年,已然逐渐成为传统。
甚至还有皇帝死后,全国三年内禁止办喜事,禁止嫁娶的“礼法”。
即天下人都要给过世的皇帝守孝三年。
这当然太过,对国民经济,民生的影响都极大。
故而,哪怕是真实的历史上,老朱也特别在遗诏中交待,自己死后,只许天下臣民服丧三日,民间嫁娶都不禁止,以此来减少对百姓生活的影响。
第二道圣旨则是:
“朕初登大宝,思先帝之心切,不忍破坏其生前之物,后宫自即日起封禁,一如先帝生前之故,所有嫔妃,宫女,皆留后宫,非身死不得出宫。”
这便是朱允熥想出来的法子。
首先,大明的皇宫虽然富丽堂皇,但受制于时代的约束,在朱允熥这个穿越者眼中,美则美矣,生活上还是有很多不够便利,不够人性化的地方,他根本就住不习惯,也不打算去住。
而老朱年龄大了,早就住惯了,更改反而不习惯。
以思念皇爷爷,让他生前生活之地保持原状为理由,直接将后宫封禁,也无疑是最好的办法。
老朱在后宫里面,也能过上十分舒适的日子。
毕竟,老朱虽然主动将自己软禁,但朱允熥也不能真让皇爷爷去深宫里受苦吧?
圣旨下达后,杨荣便立即派兵守住后宫的通道,同时令工匠连夜砌墙。
自此之后,后宫所有出口皆被封死,留下的门也被直接上锁,无故不得打开。
仅留两个设计十分巧妙的洞口,用于运送物资,传递消息。
那四名给老朱看病的太医,以及洗浴“遗体”的宫女,太监,也都被送入了后宫。
老朱在里面也需要太医看病,正好将四名太医送进去。
至于说祸乱后宫之类的……后宫很大,只要将四人的住处分隔开来便是了。
要知道,宫内除了宫女,太监,也是有侍卫的。
只是正常而言,天黑之后,侍卫不得入后宫。
各处宫门落锁之后,后宫的安全保卫工作,就由太监接手了。
随后,朱允熥又调了五旅新军进驻金陵城,分守东、西、南、北及皇宫前,以防不测。
……
夜深。
皇宫内。
老朱灵前。
朱允熥披麻戴孝。
朱棣亦在一旁守灵。
他刚才哭得撕心裂肺,此际才渐渐平息下去,只是神情仍有些恍惚,尚未从老朱驾崩的悲痛中走出来。
忽然,朱棣感觉自己的衣角被人拉了一下,回头一看,竟是自己的儿子朱高煦。
朱棣身为老朱的儿子,与老朱感情深厚。
老朱骤然驾崩,他当然伤心难过无比。
可到了朱高煦这一辈,就完全不一样了。
他自幼在北平城里长大,远在金陵的皇爷爷,只在偶尔随父亲回京时,才能见上一面。
感情自然一般。
此时老朱驾崩,也会不会感到有太多的伤心难过。
只不过,出于礼法规制,作为孙子,他必须要守灵。
“爹,有些事,咱们出去谈。”朱高煦压低声音,悄悄说道。
朱棣略感意外,也没有多想,便悄然起身,与朱高煦一起到了灵堂外,远离人群的地方,这才发现另一个儿子朱高炽也在。
“什么事?一定要出来谈?”朱棣皱眉问道。
老朱驾崩,他身为孝子,不在灵前守孝,是会遭大臣们非议的。
朱高煦左右张望,确认附近再无其他人,侍卫也都在远处,这里是一片开阔的广场,方用极低的声音说道:“爹,孩儿得到消息,皇爷爷并没有驾崩。”
“什么?”朱棣如遭雷击,大声反问。
“爹,别说这么大的声音。”朱高煦连忙做出噤声的动作,又左右看了看。
还好,并没有什么人被惊动。
广场中间道路的侍卫仍纹丝不动的站岗,而跪在中间守灵的臣子们,也无人因此而张望。
礼法大于天的时代,大家都极力表现出悲伤孝顺,不为外物所动。
“究竟是怎么回事?”朱棣抓着朱高照的衣服问道。
朱高炽的目光,也紧望了过来,震惊之色浮于眸内。
“爹爹,我听到有人传言,说太孙殿下趁皇爷爷病重,让太医对外宣布其已驾崩。”
“实际上,却是用了狸猫换太子的法子。”
“故而,才给遗体戴上面具,不让人看。”
“皇爷爷现在还活着,只是被他囚禁于后宫之中。”
……
随着这一声音响起,群臣皆是惊得如五雷轰顶。
旋即,便是一片片的哭泣声。
“陛……下啊!”
“陛下!”
众臣纷纷跪下,匍匐在地,哭得伤心裂肺。
儒家文化里,有“君父”的说法。
天子驾崩,臣子表现得不够悲戚,哭得不伤心,那都是日后足以被御史言官弹劾的重罪。
甚至,任何人被定上这一条罪,那不管他从前的功绩有多大,也再无翻身的可能。
不悲戚,便是不忠不孝!
不忠不孝,还有何用?
所以,此时此刻,无论众臣心中的真实想法是什么,他们首先要做的事,都是失声痛哭。
朱允熥原以为会有大臣站出来质疑皇帝陛下死亡的原因,向他发起逼宫。
却不料,群臣的反应都非常平静。
除了大哭号丧以外,竟没有人多说一句其他的。
不过,朱允熥很快反应过来。
皇帝陛下还活着的时候,他们必须要表现出自己是绝对忠于陛下的。
哪怕是面对他们这个太孙,也不例外。
太孙终究只是太孙,不是皇帝。
但陛下一死,一切就变了。
无论陛下是因为什么原因而死,只要陛下死了,他身为皇太孙,国之储君,都是顺理成章的帝位继承人。
这时候,站出来质疑他,就是真正的自取死路了。
朝堂上没有傻子。
就算真有人怀疑他弑君,此时也不会站出来。
至于皇位的合法性,后事该怎么处理,那都是朱家子孙的事,轮不到他们这些臣子来过问。
在场聚集的大臣虽多,可除了朱允熥之外,再没有一个朱氏直系子孙。
朱允熥早已执政掌权,他们当中,此前也没有谁与皇子勾结,欲图夺嫡。
故而,便没有人会在此时多说什么。
不过,朱允熥也很清楚,这只是暴风雨前的平静。
老朱既然没有给他传位诏书,没有下诏言及身后事,那后续必然还有得争。
一阵哭泣声中,还是老和尚姚广孝首先站了出来,拜下道:“参见皇上,还请皇上节哀顺变,早日给先帝料理后事。”
杨荣,杨士奇,常升等人立即跟上:“参见皇上!”
其他大臣立即纷纷朝拜:“参见皇上!”
“参见皇上!”
“参见皇上!”
……
国不可一日无君。
依礼制,老皇帝一死,储君或者指定的继承人,便立即自动成为新帝。
大臣们在老皇帝的灵位前参见新皇帝,这就算是即位。
在先帝死后,新帝举办登基大典之前的这段时间,大臣们都是以“皇上”称呼新帝的。
当然,只有等到真正举行完登基大典,才算是名正言顺的皇帝。
不过,哪怕只是灵前登基,也算是得到了群臣的认可,已经能以皇帝的名义,处理国事,下发圣旨了。
毕竟,登基大典是极为盛大的仪式,需要时间准备。
但国家在此期间,却不能没有君主。
朱允熥神情微微恍惚。
我终于成为大明的皇帝了?
尽管老朱依然还活着,但除非发生莫测之事,否则,便不会再公开露面。
只会在深宫中,安安静静地做一个外人不知晓的“太上皇”!
大明帝国的权力,真正完全交付到了他的手中。
这一瞬间,朱允熥竟并没有太多的喜悦,只感觉自己身上的担子沉甸甸的。
从前尽管也是储君,并监国理政,却从无此种感觉。
皇帝与储君,终究不一样。
从今日起,他才真正的君临天下!
……
接受完参拜,朱允熥召吉垣进来,立即着手安排“后事”。
此事要李代桃僵,瞒天过海,肯定还需要其他人一起“参与”。
吉垣作为老朱的近侍,没有必要瞒着他。
何况老朱隐居深宫,也需要人服侍。
吉垣常年服侍老朱,无疑是十分合适的人选。
老朱“死”得十分仓促,根本没有给朱允熥更多的时间谋划安排。
这也是对他一次考验。
依礼制,老皇帝死后,首先要进行“小殓”。
即对尸体进行清洁,沐浴,整理容颜,更换寿衣。
这是一个很细致的工作。
死者身上绝不能有任何没有清洁的地方。
在这个时候,外人是不能随意进来的。
这也是为什么大臣们都在外面哭泣,而不进入房间的缘故。
正常而言,皇帝殡天后,大臣们赶来的时候,遗容已经收拾好了。
只不过,今日的情况,有点特殊。
有许多大臣都在场。
死后的遗体沐浴,也给了朱允熥从容布置的时间。
“你马上去挑选一批可靠的宫女和太监,准备给皇爷爷沐浴更衣。”朱允熥吩咐道。
吉垣领旨而去。
朱允熥又将杨荣唤进来:“你立即去准备一具死囚的尸体。”
他没有让吉垣去做此事,是因为吉垣毕竟是一名宫廷内的公公。
吉垣肯定能做此事,但必须假手于他人。
相比杨荣这种外官亲力亲为,便不一样了。
“皇上,已经准备好了!”杨荣躬身,低声道:“在来东宫路上,先帝与微臣交待了一些事。”
朱允熥不由深深望了他一眼。
老朱倒是信任他,竟然与他说了这么绝密的事。
不过,这多半是因为杨荣是自己身边“秘书”的缘故。
“此事不能透露出去半分,凡是知情参与之人,除了你之外,其他人……”朱允熥稍稍顿了顿,道:“皇爷爷在深宫里也寂寞,还是要多安排一些人陪伴。其他人,就尽可能让他们去深宫给皇爷爷作伴吧。”
这也正是老朱计划的关键。
并不是做得越隐秘越好,反而要放出老皇帝没死,只是被“囚禁”的风声出去。
这个尺度,必须拿捏得刚刚好。
“遵旨!”
朱允熥又问道:“我记得民间丧礼的流程,小殓之后,要让人瞻仰遗容,此事又该如何处理?”
这才是最麻烦的事。
毕竟,死的人不是老朱,别人一眼便能看出来。
此时去找一个长相相似的替身,也来不及。
洗浴尸体的太监,宫女都可以处理,不用担心泄密。
但前来吊丧的大臣,皇子皇孙,却不能。
“此事陛下无须担扰。”杨荣道:“陛下只须对外宣布,先帝死前受痛苦折磨,面容不幸扭曲,先帝曾留遗言,不许外人再看他的脸。”
“洗浴过后,便给先帝先戴上铜制面具,同时令工匠连夜打制黄金面具,入棺前,再由陛下亲自换上。”
“如此一来,大臣们都见不到先帝的遗容,自然就无碍了。”
好办法!
朱允熥微微点头,问道:“大臣们不会因此而吵闹吧?”
“谁敢?”杨荣冷声道:“这是陛下的旨意,更是先帝临死前的遗言,哪个大臣敢抗旨不遵?立即便可斩了!”
旋即,杨荣语气一转:“陛下大可放心,此事不会发生的。”
声音一落,又道:“唯一所虑者,便是如今在京城的燕王。”
“他是先帝之子,要看遗容,本属应当。”
“但燕王是通情达理之人,只要陛下劝慰一二,他不会固执己见的。”
朱允熥心神一凛。
大臣们确实没有理由在此事上质疑。
实际上,皇帝死后的遗容,本就不是什么人都能瞻仰的。
他找一个理由,给先帝遗体戴上面具,外人也无法说什么。
唯独朱棣有些不一样,他毕竟是老朱的亲儿子,要看父亲死后的遗容一眼,合情合理。
其他藩王儿子,都在外地。
以这个时代的遗体保存技术,是不可能等那些藩王儿子回京再入棺收敛尸体的。
自然也不用担心。
未成年未分封的,都还是小孩子,也不用管。
至于朱棣……正好可以借此试一试他对自己到底有几分忠心。
毕竟,此人可一直有做皇帝的念头,要不然,当初也不会将姚广孝收在府中。
若他闹起来,因此而散播“谣言”,也不失为一策。
……
很快,死囚的尸体被运了进去,而老朱则混在服侍的人群里,悄然离开。
依礼制,在皇宫内设置灵堂。
沐浴好之后,当天晚上,“皇帝”的遗体,便被从东宫送回皇宫,
朱允熥旋即发布圣旨。
“先帝龙驭宾天,遵其生前旨意,不会大丧,天下臣民,仅止哭临三日,即释孝服,不妨碍嫁娶。”
自唐宋以来,随着儒家思想的深入,民间也越来越“重丧”。
守孝三年,已然逐渐成为传统。
甚至还有皇帝死后,全国三年内禁止办喜事,禁止嫁娶的“礼法”。
即天下人都要给过世的皇帝守孝三年。
这当然太过,对国民经济,民生的影响都极大。
故而,哪怕是真实的历史上,老朱也特别在遗诏中交待,自己死后,只许天下臣民服丧三日,民间嫁娶都不禁止,以此来减少对百姓生活的影响。
第二道圣旨则是:
“朕初登大宝,思先帝之心切,不忍破坏其生前之物,后宫自即日起封禁,一如先帝生前之故,所有嫔妃,宫女,皆留后宫,非身死不得出宫。”
这便是朱允熥想出来的法子。
首先,大明的皇宫虽然富丽堂皇,但受制于时代的约束,在朱允熥这个穿越者眼中,美则美矣,生活上还是有很多不够便利,不够人性化的地方,他根本就住不习惯,也不打算去住。
而老朱年龄大了,早就住惯了,更改反而不习惯。
以思念皇爷爷,让他生前生活之地保持原状为理由,直接将后宫封禁,也无疑是最好的办法。
老朱在后宫里面,也能过上十分舒适的日子。
毕竟,老朱虽然主动将自己软禁,但朱允熥也不能真让皇爷爷去深宫里受苦吧?
圣旨下达后,杨荣便立即派兵守住后宫的通道,同时令工匠连夜砌墙。
自此之后,后宫所有出口皆被封死,留下的门也被直接上锁,无故不得打开。
仅留两个设计十分巧妙的洞口,用于运送物资,传递消息。
那四名给老朱看病的太医,以及洗浴“遗体”的宫女,太监,也都被送入了后宫。
老朱在里面也需要太医看病,正好将四名太医送进去。
至于说祸乱后宫之类的……后宫很大,只要将四人的住处分隔开来便是了。
要知道,宫内除了宫女,太监,也是有侍卫的。
只是正常而言,天黑之后,侍卫不得入后宫。
各处宫门落锁之后,后宫的安全保卫工作,就由太监接手了。
随后,朱允熥又调了五旅新军进驻金陵城,分守东、西、南、北及皇宫前,以防不测。
……
夜深。
皇宫内。
老朱灵前。
朱允熥披麻戴孝。
朱棣亦在一旁守灵。
他刚才哭得撕心裂肺,此际才渐渐平息下去,只是神情仍有些恍惚,尚未从老朱驾崩的悲痛中走出来。
忽然,朱棣感觉自己的衣角被人拉了一下,回头一看,竟是自己的儿子朱高煦。
朱棣身为老朱的儿子,与老朱感情深厚。
老朱骤然驾崩,他当然伤心难过无比。
可到了朱高煦这一辈,就完全不一样了。
他自幼在北平城里长大,远在金陵的皇爷爷,只在偶尔随父亲回京时,才能见上一面。
感情自然一般。
此时老朱驾崩,也会不会感到有太多的伤心难过。
只不过,出于礼法规制,作为孙子,他必须要守灵。
“爹,有些事,咱们出去谈。”朱高煦压低声音,悄悄说道。
朱棣略感意外,也没有多想,便悄然起身,与朱高煦一起到了灵堂外,远离人群的地方,这才发现另一个儿子朱高炽也在。
“什么事?一定要出来谈?”朱棣皱眉问道。
老朱驾崩,他身为孝子,不在灵前守孝,是会遭大臣们非议的。
朱高煦左右张望,确认附近再无其他人,侍卫也都在远处,这里是一片开阔的广场,方用极低的声音说道:“爹,孩儿得到消息,皇爷爷并没有驾崩。”
“什么?”朱棣如遭雷击,大声反问。
“爹,别说这么大的声音。”朱高煦连忙做出噤声的动作,又左右看了看。
还好,并没有什么人被惊动。
广场中间道路的侍卫仍纹丝不动的站岗,而跪在中间守灵的臣子们,也无人因此而张望。
礼法大于天的时代,大家都极力表现出悲伤孝顺,不为外物所动。
“究竟是怎么回事?”朱棣抓着朱高照的衣服问道。
朱高炽的目光,也紧望了过来,震惊之色浮于眸内。
“爹爹,我听到有人传言,说太孙殿下趁皇爷爷病重,让太医对外宣布其已驾崩。”
“实际上,却是用了狸猫换太子的法子。”
“故而,才给遗体戴上面具,不让人看。”
“皇爷爷现在还活着,只是被他囚禁于后宫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