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崛起 第54章 皇城促谈
事情没有解决,终究不是办法。
帝君既担心北虏反悔,又担心自家这边大臣反对。
原本三日一朝的朝会,第二日又召集了大臣议事,势要将谈和之事,议论出一个章程。
左相和右相依旧是各执己见。
并且,从两方说辞而言,双方考虑的都有道理。
最终,大家又把决定权交给了帝君。
其实,大家从帝君这么急切的态度,也大概能明白很多东西。
所以,朝堂上支持尽快谈和的呼声,远远多于不愿谈和的一方。
大家觉得,如今胜了,对方也低头做小了,
何不顺水推舟,花些银钱,将那二郡买回,了却此间事情,
留下更多精力,应对帝国内的其他灾祸动荡?
没了外患,再安心修补内忧,岂不正好?
而且,了却了此次谈和之事,岂不是又可以高枕无忧,四海升平了?
这个观点,有些诛心,但是,四海升平不好吗?
不用再打仗死人了,就不用再给百姓加赋了,也不用担心官逼民反了,百姓的生活必定也能得到极大缓解了。
再缓个几年,囤积物资,整军备战,届时用以北伐。
几全齐美的事,何乐而不为?
然而,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这些文官没有说出来。
此前一仗,虽然全靠将士用命,取得了对北虏首胜。
直接打破了北虏不可战胜的神话,
这固然是好事一桩,
但是,武将不可重用,正所谓,军国重器,不可擅动,且武人桀骜,反复无常,一旦掌握不好,便会反噬自身。
如果这些武将,长此以往,屡战屡胜还好,万一后面遭逢大败呢?
那时候整个帝国,一个不小心,便有倾覆之险。
可反过来,如果对北虏的战争中,这些武将就算是屡战屡胜,那岂不是又让这些武将做大。
到时候,武将做大,文官们又如何应对?
帝君,若是越发器重这些武将,那他们这些文臣的地位怕是……
自家帝君还没有强大到,能合理的把控文武之道,所以,他们这些文臣,便要替帝君,维持这江山社稷,拾遗补缺,遏制武官集团崛起,避免酿成大祸。
所以,当务之急,是马上和北虏谈和,避免再起兵祸,再生枝节。
帝君从心底里,也是想尽快解决此事,然后束之高阁,继续当他的安乐帝王。
于是,最终两边不谋而合,帝君便同意了左相及一众臣属的提议。
右相见劝不住帝君,只得跪地磕头,苦苦劝谏。
但是,帝君仍然没有改变心意的意思,任性妄为至此。
后史书记载
“帝欲和,独右相不许,以头抢地,悲怅大呼,欲使帝改其意,帝无视,复走之。”
朝会解散,众人纷纷走出大殿,
只有右相及其一众支持者停留大殿,右相更是以头杵地,啜泣不止,久久不愿起身。
此间事,不合章程也不合乎礼法。
帝君所作所为,如何面对天下悠悠众口。
又如何对得起列祖列宗,和前线拼死御敌的将士?
后世史书,又会如何记载他们这些君臣?
怕不是遗臭万年吧。
想到这些,右相一度心如刀绞。
久久不愿起身。
长跪不起也不是办法,一众官员架起心如死灰的右相,往大殿外走去。
走到途中,竟然被左相车辇拦住去路。
众人面面相觑,不知道左相是何意,不过自家右相如今这样,全是拜左相集团所赐,
所以右相这边,不少人义愤填膺,对着左相怒目而视。
礼部尚书准备上前询问,左相何意,还未开口。
右相却先摆了摆手,示意其他人先行退下。
右相追随者,只得听从。
右相方才有些耗费心神,失去了搀扶,变得有些踉跄,险些站不住,
于是,便干脆舍了右相的身份,席地而坐开口道
“为何要鼓动帝君,鼓动帝君签署如此丧权辱国的和议书?”
“诸位贪墨,祸乱朝政,鱼肉百姓也便罢了,为何这般枉顾这大好河山,陷落敌手?”
“就这般容不得武将?”
“纵使武将崛起,对文官利益有所威胁,但是,若是能光复嵩国大好河山,给他们分润一些权利又如何?”
莫非真不怕御史言官,有笔如刀,惶惶史册,留不下你贾相的骂名!!?”
右相一口气说了这么多,一抒胸中恶气,便静等左相自辩。
左相低眉顺眼,垂着眼睑,仿佛在思索,
接着嘿嘿一笑,然后抬了抬眼皮道
“老夫年逾古稀,如今已有七十有二啦,争权夺利?
贪赃枉法?
惠及子孙?
我时常在想,人啊,三两口粟米便已足矣,当多大的官才是个头啊?”
“论官位,帝君之下便是我,便是你右相,也不及我颇多。”
岳文谦没有说话,这点他无法反驳,左相是三朝元老,能施加的恩宠,官职,都已经是位极人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
左相没有理会岳文谦的思绪纷飞。
自顾自接着说道
“右相总是疑我贪墨,以谝视听,纵容下属,毁坏国事,
殊不知,你我皆是人臣,莫非真以为能左右帝君言行?
右相你忠心为国,大家都有目共睹,可是,你却缺少对帝王的服从,朝臣是用来辅佐帝王的,真要到朝臣可以左右帝王之时……恐怕,
朝臣这个称谓已经不够用了,该改为权臣逆臣才更合适。”
“老朽如今,年迈昏聩,为何帝君不让他人替代我的位置?
不是老夫理政多么出色,也不是老夫不可替代。
究起原因,乃是老夫懂帝君心意,何可为,何不可为,能体会帝君心意,将凡事尽可能两全。
为公事恶了帝君与诸位同僚,有何益处?
凭白惹人厌恶罢了。
右相是否觉得奸臣必定受万世唾骂?
可老夫觉得,孤臣就算想要作为,也是孤掌难鸣。
做事是讲究方式方法的。”
岳文谦冷笑一声怒斥道
“哼!左相真是好人啊,在帝君面前阿谀奉承,迎奉上意。如今又在岳某这边,苦口婆心,充当好人。当真以为这天下没有忠臣清流了吗?”
“这天下,还没到你们可以只手遮天的地步,只要我岳文谦有一天在朝堂,你们就休想!!!”
左相直视岳文谦紧追不舍道
“何为忠臣,清流?忠臣清流,就一定是能臣干吏?
文谦啊,论年岁,你当是我子侄辈,今日,老夫也当一回忠臣,有几句忠言说与你听。”
“文谦,你自问自帝君登基以来,大小诸事,有几件是采纳过你的谏言和提议的?”
“你的忠心,天地可鉴,然而帝君不纳,你又当如何?”
“上有所好,下必所效,”
“你与其说是与老夫等人斗,何不如说,是在与帝君斗?”
“再说老夫诓谝圣听,老夫哪件事言行不对?不是在为国分忧?奈何国情如此,
这帝国,冗病已久,已然病入肺腑,非大刀阔斧,猛剂良药不可医,
然正所谓,国情如此,宛若累卵,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如今,内忧外患,如何敢大动干戈?”
“此前,你递上去的折子,我也看了,安抚百姓,裁撤冗杂,编练新军,无一不是兴国之策。”
然而,空谈误国,钱财从何而来?”
“百官贪墨,土地兼并,阶层固化,无税可征,种种问题难道是本朝才产生的?”
正所谓,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如今的局面,早就在前朝,甚至在更早之前,便已注定。
“如今,外患刚好安定,何须再重用武人?
“这些武贼军头,向来不知恩义,动辄反复,一着不慎,便被反噬,届时,内忧外患,又该如何?”
不如,维持现状,没了外患,再专心抚平内乱,待内乱平定,也能给帝国以喘息之机,
届时,待国富民强,兵精粮足之时,再横扫六合,北虏又何足道哉?”
“再说贪,老夫的确算不上清白,黄白金银之物,老夫多少也是收过一些。”
“然官场本就如此,大家盘根错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莫说我及一众臣僚,就算你右相不贪不墨,你能保证你底下的人,个个如你一般清廉?你能约束他们?”
“有些时候,糊涂一点比刚正不阿也许会更好一些。”
“当然,老夫也可以做到不贪墨,甚至还可以严峻法度,禁绝贪墨,无非就是底下弹章不断,最后,追随我的这些个朝臣,与我离心离德,再上奏章弹劾于我,帝君换个人来做左相这个位置。”
“老夫自认为,没有泼天大功,但这几十年里,一力维持朝堂安定,多少还是有几分微末功劳的,”
我若是倒下了,朝堂免不了又是一阵动荡,届时时局是更好还是变坏?谁又知道?”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文谦啊,你错了,其实你哪里是在和老夫斗,你是在和整个嵩国官场斗,是在和人性斗。”
“文谦,听我一句劝,别再搅和了好吗,稳定朝堂,去病抽丝,慢慢来吧!”
“也让老夫安心的走完这最后仕途,不至于在任期间,当个亡国之臣如何?”
“罢了,今天说的话太多了些,比我平时数十日讲的还要多……,呵呵
“言尽于此,右相好生斟酌吧。”
说完这些,左相召来下人,抬着他缓缓而去。
岳文谦坐在地上,一动不动,如老僧入定。
左相的话,如同洪钟大鼓,每一句都敲击在他心上。
许久,岳文谦才痛苦的闭上了眼,仰天长叹。
左相说的对,几乎可以说半点不差,
先帝在世时,诸多事务,还会垂询于他,
然而新帝登基以后,渐渐的变得和自己离心离德。
正如当年自己老师评价自己那般,
自己是个谆谆君子,道德典范,却不见得能在官场如鱼得水。
今日,让他更为绝望的是,自己的政敌将自己看的透彻不说,还将帝国其他痹症全部点中。
知其症,而不得其法,
这让右相如何会不绝望,就如同驾驭车马,冲下悬崖一般,明知道最终是死路一条,你却不能制止,自己还得跟随一起陪葬。
这种感觉,换谁都难以接受。
这一刻,他甚至想辞官而去,去过那乡野田园,闲云野鹤的日子,那般得多么的自在逍遥。
可自己一走了之,谁还会真的怜惜天下百姓?
看着右相久久呆坐不动,
最终,他这边的臣属,涌过来,众人不知道左相说了什么,为何让自家领袖般失魂落魄,
于是,一阵七嘴八舌询问的同时,有人将他搀扶起来,也有人细心替他抚去官袍上的尘土。
岳文谦怅然若失,什么话也不说,只是摆了摆手,示意诸位大臣自去。
自己则一步一步踉跄着向外走去,
原本高大的身形,不知为何仿佛塌了一般,整个人身形萧瑟摇摆……
“哒哒哒”的脚步声,怅然而孤独……
帝君既担心北虏反悔,又担心自家这边大臣反对。
原本三日一朝的朝会,第二日又召集了大臣议事,势要将谈和之事,议论出一个章程。
左相和右相依旧是各执己见。
并且,从两方说辞而言,双方考虑的都有道理。
最终,大家又把决定权交给了帝君。
其实,大家从帝君这么急切的态度,也大概能明白很多东西。
所以,朝堂上支持尽快谈和的呼声,远远多于不愿谈和的一方。
大家觉得,如今胜了,对方也低头做小了,
何不顺水推舟,花些银钱,将那二郡买回,了却此间事情,
留下更多精力,应对帝国内的其他灾祸动荡?
没了外患,再安心修补内忧,岂不正好?
而且,了却了此次谈和之事,岂不是又可以高枕无忧,四海升平了?
这个观点,有些诛心,但是,四海升平不好吗?
不用再打仗死人了,就不用再给百姓加赋了,也不用担心官逼民反了,百姓的生活必定也能得到极大缓解了。
再缓个几年,囤积物资,整军备战,届时用以北伐。
几全齐美的事,何乐而不为?
然而,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这些文官没有说出来。
此前一仗,虽然全靠将士用命,取得了对北虏首胜。
直接打破了北虏不可战胜的神话,
这固然是好事一桩,
但是,武将不可重用,正所谓,军国重器,不可擅动,且武人桀骜,反复无常,一旦掌握不好,便会反噬自身。
如果这些武将,长此以往,屡战屡胜还好,万一后面遭逢大败呢?
那时候整个帝国,一个不小心,便有倾覆之险。
可反过来,如果对北虏的战争中,这些武将就算是屡战屡胜,那岂不是又让这些武将做大。
到时候,武将做大,文官们又如何应对?
帝君,若是越发器重这些武将,那他们这些文臣的地位怕是……
自家帝君还没有强大到,能合理的把控文武之道,所以,他们这些文臣,便要替帝君,维持这江山社稷,拾遗补缺,遏制武官集团崛起,避免酿成大祸。
所以,当务之急,是马上和北虏谈和,避免再起兵祸,再生枝节。
帝君从心底里,也是想尽快解决此事,然后束之高阁,继续当他的安乐帝王。
于是,最终两边不谋而合,帝君便同意了左相及一众臣属的提议。
右相见劝不住帝君,只得跪地磕头,苦苦劝谏。
但是,帝君仍然没有改变心意的意思,任性妄为至此。
后史书记载
“帝欲和,独右相不许,以头抢地,悲怅大呼,欲使帝改其意,帝无视,复走之。”
朝会解散,众人纷纷走出大殿,
只有右相及其一众支持者停留大殿,右相更是以头杵地,啜泣不止,久久不愿起身。
此间事,不合章程也不合乎礼法。
帝君所作所为,如何面对天下悠悠众口。
又如何对得起列祖列宗,和前线拼死御敌的将士?
后世史书,又会如何记载他们这些君臣?
怕不是遗臭万年吧。
想到这些,右相一度心如刀绞。
久久不愿起身。
长跪不起也不是办法,一众官员架起心如死灰的右相,往大殿外走去。
走到途中,竟然被左相车辇拦住去路。
众人面面相觑,不知道左相是何意,不过自家右相如今这样,全是拜左相集团所赐,
所以右相这边,不少人义愤填膺,对着左相怒目而视。
礼部尚书准备上前询问,左相何意,还未开口。
右相却先摆了摆手,示意其他人先行退下。
右相追随者,只得听从。
右相方才有些耗费心神,失去了搀扶,变得有些踉跄,险些站不住,
于是,便干脆舍了右相的身份,席地而坐开口道
“为何要鼓动帝君,鼓动帝君签署如此丧权辱国的和议书?”
“诸位贪墨,祸乱朝政,鱼肉百姓也便罢了,为何这般枉顾这大好河山,陷落敌手?”
“就这般容不得武将?”
“纵使武将崛起,对文官利益有所威胁,但是,若是能光复嵩国大好河山,给他们分润一些权利又如何?”
莫非真不怕御史言官,有笔如刀,惶惶史册,留不下你贾相的骂名!!?”
右相一口气说了这么多,一抒胸中恶气,便静等左相自辩。
左相低眉顺眼,垂着眼睑,仿佛在思索,
接着嘿嘿一笑,然后抬了抬眼皮道
“老夫年逾古稀,如今已有七十有二啦,争权夺利?
贪赃枉法?
惠及子孙?
我时常在想,人啊,三两口粟米便已足矣,当多大的官才是个头啊?”
“论官位,帝君之下便是我,便是你右相,也不及我颇多。”
岳文谦没有说话,这点他无法反驳,左相是三朝元老,能施加的恩宠,官职,都已经是位极人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
左相没有理会岳文谦的思绪纷飞。
自顾自接着说道
“右相总是疑我贪墨,以谝视听,纵容下属,毁坏国事,
殊不知,你我皆是人臣,莫非真以为能左右帝君言行?
右相你忠心为国,大家都有目共睹,可是,你却缺少对帝王的服从,朝臣是用来辅佐帝王的,真要到朝臣可以左右帝王之时……恐怕,
朝臣这个称谓已经不够用了,该改为权臣逆臣才更合适。”
“老朽如今,年迈昏聩,为何帝君不让他人替代我的位置?
不是老夫理政多么出色,也不是老夫不可替代。
究起原因,乃是老夫懂帝君心意,何可为,何不可为,能体会帝君心意,将凡事尽可能两全。
为公事恶了帝君与诸位同僚,有何益处?
凭白惹人厌恶罢了。
右相是否觉得奸臣必定受万世唾骂?
可老夫觉得,孤臣就算想要作为,也是孤掌难鸣。
做事是讲究方式方法的。”
岳文谦冷笑一声怒斥道
“哼!左相真是好人啊,在帝君面前阿谀奉承,迎奉上意。如今又在岳某这边,苦口婆心,充当好人。当真以为这天下没有忠臣清流了吗?”
“这天下,还没到你们可以只手遮天的地步,只要我岳文谦有一天在朝堂,你们就休想!!!”
左相直视岳文谦紧追不舍道
“何为忠臣,清流?忠臣清流,就一定是能臣干吏?
文谦啊,论年岁,你当是我子侄辈,今日,老夫也当一回忠臣,有几句忠言说与你听。”
“文谦,你自问自帝君登基以来,大小诸事,有几件是采纳过你的谏言和提议的?”
“你的忠心,天地可鉴,然而帝君不纳,你又当如何?”
“上有所好,下必所效,”
“你与其说是与老夫等人斗,何不如说,是在与帝君斗?”
“再说老夫诓谝圣听,老夫哪件事言行不对?不是在为国分忧?奈何国情如此,
这帝国,冗病已久,已然病入肺腑,非大刀阔斧,猛剂良药不可医,
然正所谓,国情如此,宛若累卵,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如今,内忧外患,如何敢大动干戈?”
“此前,你递上去的折子,我也看了,安抚百姓,裁撤冗杂,编练新军,无一不是兴国之策。”
然而,空谈误国,钱财从何而来?”
“百官贪墨,土地兼并,阶层固化,无税可征,种种问题难道是本朝才产生的?”
正所谓,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如今的局面,早就在前朝,甚至在更早之前,便已注定。
“如今,外患刚好安定,何须再重用武人?
“这些武贼军头,向来不知恩义,动辄反复,一着不慎,便被反噬,届时,内忧外患,又该如何?”
不如,维持现状,没了外患,再专心抚平内乱,待内乱平定,也能给帝国以喘息之机,
届时,待国富民强,兵精粮足之时,再横扫六合,北虏又何足道哉?”
“再说贪,老夫的确算不上清白,黄白金银之物,老夫多少也是收过一些。”
“然官场本就如此,大家盘根错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莫说我及一众臣僚,就算你右相不贪不墨,你能保证你底下的人,个个如你一般清廉?你能约束他们?”
“有些时候,糊涂一点比刚正不阿也许会更好一些。”
“当然,老夫也可以做到不贪墨,甚至还可以严峻法度,禁绝贪墨,无非就是底下弹章不断,最后,追随我的这些个朝臣,与我离心离德,再上奏章弹劾于我,帝君换个人来做左相这个位置。”
“老夫自认为,没有泼天大功,但这几十年里,一力维持朝堂安定,多少还是有几分微末功劳的,”
我若是倒下了,朝堂免不了又是一阵动荡,届时时局是更好还是变坏?谁又知道?”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文谦啊,你错了,其实你哪里是在和老夫斗,你是在和整个嵩国官场斗,是在和人性斗。”
“文谦,听我一句劝,别再搅和了好吗,稳定朝堂,去病抽丝,慢慢来吧!”
“也让老夫安心的走完这最后仕途,不至于在任期间,当个亡国之臣如何?”
“罢了,今天说的话太多了些,比我平时数十日讲的还要多……,呵呵
“言尽于此,右相好生斟酌吧。”
说完这些,左相召来下人,抬着他缓缓而去。
岳文谦坐在地上,一动不动,如老僧入定。
左相的话,如同洪钟大鼓,每一句都敲击在他心上。
许久,岳文谦才痛苦的闭上了眼,仰天长叹。
左相说的对,几乎可以说半点不差,
先帝在世时,诸多事务,还会垂询于他,
然而新帝登基以后,渐渐的变得和自己离心离德。
正如当年自己老师评价自己那般,
自己是个谆谆君子,道德典范,却不见得能在官场如鱼得水。
今日,让他更为绝望的是,自己的政敌将自己看的透彻不说,还将帝国其他痹症全部点中。
知其症,而不得其法,
这让右相如何会不绝望,就如同驾驭车马,冲下悬崖一般,明知道最终是死路一条,你却不能制止,自己还得跟随一起陪葬。
这种感觉,换谁都难以接受。
这一刻,他甚至想辞官而去,去过那乡野田园,闲云野鹤的日子,那般得多么的自在逍遥。
可自己一走了之,谁还会真的怜惜天下百姓?
看着右相久久呆坐不动,
最终,他这边的臣属,涌过来,众人不知道左相说了什么,为何让自家领袖般失魂落魄,
于是,一阵七嘴八舌询问的同时,有人将他搀扶起来,也有人细心替他抚去官袍上的尘土。
岳文谦怅然若失,什么话也不说,只是摆了摆手,示意诸位大臣自去。
自己则一步一步踉跄着向外走去,
原本高大的身形,不知为何仿佛塌了一般,整个人身形萧瑟摇摆……
“哒哒哒”的脚步声,怅然而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