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题:从始皇开始 第164章 裴松之
裴松之(372 - 451),字世期,河东闻喜人。是东晋末年及刘宋时期着名的史学家、政治家。
一、生平经历
1. 早年时期
出生于士族官僚家庭,从小就展现出对书籍的热爱。八岁的时候,就能够熟练背诵《论语》《诗经》等经典着作。在晋孝武帝太元十六年(391),担任殿中将军。
晋安帝隆安二年(398),他的舅父庾楷推荐他担任新野太守。不过,他考虑到当时局势动荡,风险较大,就没有前往任职。后来庾楷死于桓玄之乱,他因此躲过了一场杀身之祸。
2. 义熙年间经历
义熙初年,裴松之先后担任员外散骑侍郎、吴兴故鄣县县令等职位。之后又被调回朝廷,担任尚书祠部郎。
义熙十二年(416),太尉刘裕率领军队北伐,裴松之担任司州主簿,跟随军队一同北上。在这个过程中,他凭借自己的才能得到刘裕的赏识,被转任为治中从事史。当晋军占领洛阳之后,他又担任封国世子洗马。
3. 刘宋时期经历
南朝宋代晋以后,裴松之的仕途依旧活跃。他历任零陵内史、国子博士等职位。宋文帝时期,他被召回担任太子冼马,之后又担任中书侍郎等职。
元嘉三年(426),他被派往湘州。在那里,他认真考察当地的吏政民情,归来后将相关情况归纳为二十四项条款。
晚年时期,他还先后出任永嘉太守等职位。在65岁的时候,他退休(致仕)。之后又被拜为中散大夫等,最后进位太中大夫。
二、主要成就
1. 《三国志注》
他一生最重要的贡献就是为《三国志》作注。宋文帝认为《三国志》的内容太过简略,于是命令裴松之作注。
他收集了大量的各家史料,采用补阙、备异、惩妄、辩论四大原则来作注。《四库提要》把他的注释方法进一步分析为引诸家之论以辩是非、参诸家之说以核伪异等六类。
他作注所依据的史料,能够考证出来的就多达一百四十余种,这些内容比《三国志》原书多出三倍,极大地丰富了原书的内容,使《三国志》在内容上更加完整,他的注释也成为后来版本《三国志》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着作
1. 除了《三国志注》之外,他还着有《晋纪》。
2. 还有《裴氏家传》。
3. 以及《集注丧》(此书可能未完整流传下来)。
《三国志注》
一、创作背景
宋文帝觉得陈寿所着的《三国志》在记事方面太过简略,存在不少内容上的脱漏之处,所以下达诏令让裴松之来为《三国志》作注,以便能让这部史书的内容更加详实完整。
二、内容特点
(一)广征博引方面
裴松之为了做好《三国志》的注释工作,他广泛收集各类资料。总共收集了多达一百五十多种三国时期的原始材料,所引的书籍数量更是达到了二百一十家之多。而且注释的文字数量相当可观,大约超过了《三国志》原文的三倍。特别要提到的是,他所引用的这些书籍大部分在如今已经亡佚了,这就使得他的注文本身具备了极为珍贵的史料价值,为后人研究三国历史保留了很多难得的资料。
(二)补阙纠谬方面
其注释的重点在于对史实进行增补以及考订。一方面,他补充了《三国志》原书中遗漏掉的很多重要事件、人物以及相关文献等内容,比如曹操的《明志令》就是通过他的注释得以补充呈现的。另一方面,他还会针对陈寿书中出现的错误以及一些不太恰当的表述之处,认真地予以纠正,并且会给出相应的评论,让读者能更准确地了解史实情况。
(三)备异惩妄方面
当遇到同一件事情在不同的书籍中有不同记载的情况时,裴松之会把各本书中的不同记载都抄录下来,以此作为参考备考的资料。然后,他会依据《三国志》本身或者其他相关书籍的记载,对这些不同记载进行细致的辨析和矫正。同时,他对于同期的其他史书也会有所品评和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甄别不同史书的记载内容。
三、史学贡献
(一)开创注史新例方面
裴松之的《三国志注》改变了以往传统史注着重于名物训诂的常规做法。以往的史注大多是对一些字词的含义、古代器物的名称等进行解释说明,而他则是把重点放在了对史实的增补、考订、辨析等方面,通过这种方式为史书注释开辟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为后世的史注工作提供了新的范例。
(二)丰富三国史料方面
这部注作极大地丰富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资料。因为它补充了大量原《三国志》中缺失的内容,使得人们在研究三国历史时,能够从更全面、更深入的角度去了解那个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具体情况,为后世的三国历史研究提供了丰富且珍贵的素材。
(三)推动史学发展方面
《三国志注》充分体现了裴松之的史学意识和他所采用的考证方法。他的这种做法对后世史学研究的发展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比如在历史考证学、编纂学等方面都给予了后世一定的启示意义,让后来从事史学研究工作的学者们能够从中汲取经验和方法,进一步推动史学领域的不断发展。
《晋纪》
一、基本信息
《晋纪》是裴松之所着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主要记载了晋朝时期的历史事件。它在体裁上遵循编年体的传统,按时间先后顺序来记录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等诸多事务。
二、内容方面
(一)涵盖时段
这部史书所记录的内容覆盖了晋朝从建立到后续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阶段,包括西晋的兴衰以及东晋时期的诸多重要事件,时间跨度较长,对于梳理晋朝的历史脉络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事件记载
它详细记载了晋朝时期的政治斗争、王朝更迭等重大事件。例如,对于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这一影响深远的政治内乱,书中会有相应的记录,包括事件的起因、参与的各方势力、混乱过程中的关键战役以及最终对西晋王朝统治根基的巨大破坏等诸多细节。同时,对于东晋时期的北伐活动、士族门阀之间的权力博弈等内容也有涉及,为研究晋朝时期的政治格局变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三)人物刻画
在记录历史事件的过程中,也对晋朝时期的众多人物进行了描绘。书中刻画了包括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军事将领等在内的各种人物形象。例如,对于晋元帝司马睿的描写,会涉及到他建立东晋的过程、在统治过程中的政治举措以及面对北方威胁时的应对策略等诸多方面,从而展现出人物在历史事件中的作用和地位。
三、史学价值
(一)补充正史
《晋纪》对于晋朝历史的记录可以作为对其他正史的补充。在晋朝正史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它能够提供更多关于晋朝时期的细节内容,有助于后人更全面地了解晋朝历史。比如对于一些地方上的起义、小规模的军事冲突或者民间的文化现象等,正史可能记载简略或者遗漏,而《晋纪》能够提供这些额外的信息。
(二)编年体优势
作为编年体史书,它有着自身的优势。通过按时间顺序记录事件,能够清晰地展现出晋朝历史发展的时间脉络,让读者可以很直观地看到不同事件之间的先后顺序和因果关系。例如,当研究东晋时期频繁的北伐活动时,通过《晋纪》的编年顺序,可以清楚地看到每次北伐的时间间隔、当时的国内国际形势以及前后北伐之间的关联,从而更好地理解东晋的军事战略和政治意图。
(三)史料参考
为后世研究晋朝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参考。尽管可能部分内容因时代久远而有所缺失,但它所保留下来的记载对于研究晋朝的政治制度演变、社会经济状况、文化思潮变化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是研究晋朝历史不可或缺的史学着作之一。
据《隋书·经籍志》记载,裴松之曾着有《裴氏家传》四卷. 但原书现已失传,其具体内容不详。从裴氏家族的整体历史及相关记载来看,裴氏家族人才辈出,并在政治、文化等诸多领域都有着显着成就,极大概率与这本家传有关,以下是相关介绍:
家族起源与发展:
裴氏家族起源于西汉,汉武帝时因途经山西桐乡,将此地命名为闻喜,此后天下裴姓多出自闻喜裴氏. 魏晋时期,裴氏家族与琅琊王氏齐名. 至隋唐时期达到极盛,有“无裴不成唐”之说,期间出了众多宰相、将军、驸马等,如唐朝的裴寂、裴度等。
家族名人:
除了裴松之,其儿子裴骃、曾孙裴子野也是知名历史学家,祖孙三代有“史学三裴”之称. 唐朝的裴休也是裴氏家族的重要人物,他的儿子法海,即裴文德,也被后人熟知。
家风家训:
裴氏家族能够长盛不衰,与其良好的家风家训密切相关。其家风强调孝悌忠信、温良恭俭让,家训包括毋忤尊亲,毋辱祖先,毋重男轻女,毋事赌博,毋为盗窃等内容,要求家族成员修身明德,遵守正道,以儒学为崇尚,忠心效国,廉洁奉公等。
一、生平经历
1. 早年时期
出生于士族官僚家庭,从小就展现出对书籍的热爱。八岁的时候,就能够熟练背诵《论语》《诗经》等经典着作。在晋孝武帝太元十六年(391),担任殿中将军。
晋安帝隆安二年(398),他的舅父庾楷推荐他担任新野太守。不过,他考虑到当时局势动荡,风险较大,就没有前往任职。后来庾楷死于桓玄之乱,他因此躲过了一场杀身之祸。
2. 义熙年间经历
义熙初年,裴松之先后担任员外散骑侍郎、吴兴故鄣县县令等职位。之后又被调回朝廷,担任尚书祠部郎。
义熙十二年(416),太尉刘裕率领军队北伐,裴松之担任司州主簿,跟随军队一同北上。在这个过程中,他凭借自己的才能得到刘裕的赏识,被转任为治中从事史。当晋军占领洛阳之后,他又担任封国世子洗马。
3. 刘宋时期经历
南朝宋代晋以后,裴松之的仕途依旧活跃。他历任零陵内史、国子博士等职位。宋文帝时期,他被召回担任太子冼马,之后又担任中书侍郎等职。
元嘉三年(426),他被派往湘州。在那里,他认真考察当地的吏政民情,归来后将相关情况归纳为二十四项条款。
晚年时期,他还先后出任永嘉太守等职位。在65岁的时候,他退休(致仕)。之后又被拜为中散大夫等,最后进位太中大夫。
二、主要成就
1. 《三国志注》
他一生最重要的贡献就是为《三国志》作注。宋文帝认为《三国志》的内容太过简略,于是命令裴松之作注。
他收集了大量的各家史料,采用补阙、备异、惩妄、辩论四大原则来作注。《四库提要》把他的注释方法进一步分析为引诸家之论以辩是非、参诸家之说以核伪异等六类。
他作注所依据的史料,能够考证出来的就多达一百四十余种,这些内容比《三国志》原书多出三倍,极大地丰富了原书的内容,使《三国志》在内容上更加完整,他的注释也成为后来版本《三国志》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着作
1. 除了《三国志注》之外,他还着有《晋纪》。
2. 还有《裴氏家传》。
3. 以及《集注丧》(此书可能未完整流传下来)。
《三国志注》
一、创作背景
宋文帝觉得陈寿所着的《三国志》在记事方面太过简略,存在不少内容上的脱漏之处,所以下达诏令让裴松之来为《三国志》作注,以便能让这部史书的内容更加详实完整。
二、内容特点
(一)广征博引方面
裴松之为了做好《三国志》的注释工作,他广泛收集各类资料。总共收集了多达一百五十多种三国时期的原始材料,所引的书籍数量更是达到了二百一十家之多。而且注释的文字数量相当可观,大约超过了《三国志》原文的三倍。特别要提到的是,他所引用的这些书籍大部分在如今已经亡佚了,这就使得他的注文本身具备了极为珍贵的史料价值,为后人研究三国历史保留了很多难得的资料。
(二)补阙纠谬方面
其注释的重点在于对史实进行增补以及考订。一方面,他补充了《三国志》原书中遗漏掉的很多重要事件、人物以及相关文献等内容,比如曹操的《明志令》就是通过他的注释得以补充呈现的。另一方面,他还会针对陈寿书中出现的错误以及一些不太恰当的表述之处,认真地予以纠正,并且会给出相应的评论,让读者能更准确地了解史实情况。
(三)备异惩妄方面
当遇到同一件事情在不同的书籍中有不同记载的情况时,裴松之会把各本书中的不同记载都抄录下来,以此作为参考备考的资料。然后,他会依据《三国志》本身或者其他相关书籍的记载,对这些不同记载进行细致的辨析和矫正。同时,他对于同期的其他史书也会有所品评和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甄别不同史书的记载内容。
三、史学贡献
(一)开创注史新例方面
裴松之的《三国志注》改变了以往传统史注着重于名物训诂的常规做法。以往的史注大多是对一些字词的含义、古代器物的名称等进行解释说明,而他则是把重点放在了对史实的增补、考订、辨析等方面,通过这种方式为史书注释开辟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为后世的史注工作提供了新的范例。
(二)丰富三国史料方面
这部注作极大地丰富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资料。因为它补充了大量原《三国志》中缺失的内容,使得人们在研究三国历史时,能够从更全面、更深入的角度去了解那个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具体情况,为后世的三国历史研究提供了丰富且珍贵的素材。
(三)推动史学发展方面
《三国志注》充分体现了裴松之的史学意识和他所采用的考证方法。他的这种做法对后世史学研究的发展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比如在历史考证学、编纂学等方面都给予了后世一定的启示意义,让后来从事史学研究工作的学者们能够从中汲取经验和方法,进一步推动史学领域的不断发展。
《晋纪》
一、基本信息
《晋纪》是裴松之所着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主要记载了晋朝时期的历史事件。它在体裁上遵循编年体的传统,按时间先后顺序来记录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等诸多事务。
二、内容方面
(一)涵盖时段
这部史书所记录的内容覆盖了晋朝从建立到后续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阶段,包括西晋的兴衰以及东晋时期的诸多重要事件,时间跨度较长,对于梳理晋朝的历史脉络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事件记载
它详细记载了晋朝时期的政治斗争、王朝更迭等重大事件。例如,对于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这一影响深远的政治内乱,书中会有相应的记录,包括事件的起因、参与的各方势力、混乱过程中的关键战役以及最终对西晋王朝统治根基的巨大破坏等诸多细节。同时,对于东晋时期的北伐活动、士族门阀之间的权力博弈等内容也有涉及,为研究晋朝时期的政治格局变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三)人物刻画
在记录历史事件的过程中,也对晋朝时期的众多人物进行了描绘。书中刻画了包括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军事将领等在内的各种人物形象。例如,对于晋元帝司马睿的描写,会涉及到他建立东晋的过程、在统治过程中的政治举措以及面对北方威胁时的应对策略等诸多方面,从而展现出人物在历史事件中的作用和地位。
三、史学价值
(一)补充正史
《晋纪》对于晋朝历史的记录可以作为对其他正史的补充。在晋朝正史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它能够提供更多关于晋朝时期的细节内容,有助于后人更全面地了解晋朝历史。比如对于一些地方上的起义、小规模的军事冲突或者民间的文化现象等,正史可能记载简略或者遗漏,而《晋纪》能够提供这些额外的信息。
(二)编年体优势
作为编年体史书,它有着自身的优势。通过按时间顺序记录事件,能够清晰地展现出晋朝历史发展的时间脉络,让读者可以很直观地看到不同事件之间的先后顺序和因果关系。例如,当研究东晋时期频繁的北伐活动时,通过《晋纪》的编年顺序,可以清楚地看到每次北伐的时间间隔、当时的国内国际形势以及前后北伐之间的关联,从而更好地理解东晋的军事战略和政治意图。
(三)史料参考
为后世研究晋朝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参考。尽管可能部分内容因时代久远而有所缺失,但它所保留下来的记载对于研究晋朝的政治制度演变、社会经济状况、文化思潮变化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是研究晋朝历史不可或缺的史学着作之一。
据《隋书·经籍志》记载,裴松之曾着有《裴氏家传》四卷. 但原书现已失传,其具体内容不详。从裴氏家族的整体历史及相关记载来看,裴氏家族人才辈出,并在政治、文化等诸多领域都有着显着成就,极大概率与这本家传有关,以下是相关介绍:
家族起源与发展:
裴氏家族起源于西汉,汉武帝时因途经山西桐乡,将此地命名为闻喜,此后天下裴姓多出自闻喜裴氏. 魏晋时期,裴氏家族与琅琊王氏齐名. 至隋唐时期达到极盛,有“无裴不成唐”之说,期间出了众多宰相、将军、驸马等,如唐朝的裴寂、裴度等。
家族名人:
除了裴松之,其儿子裴骃、曾孙裴子野也是知名历史学家,祖孙三代有“史学三裴”之称. 唐朝的裴休也是裴氏家族的重要人物,他的儿子法海,即裴文德,也被后人熟知。
家风家训:
裴氏家族能够长盛不衰,与其良好的家风家训密切相关。其家风强调孝悌忠信、温良恭俭让,家训包括毋忤尊亲,毋辱祖先,毋重男轻女,毋事赌博,毋为盗窃等内容,要求家族成员修身明德,遵守正道,以儒学为崇尚,忠心效国,廉洁奉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