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后周 第二百九十三章 抵边城百姓的固定思维
热门推荐:
婆瘫公瘸?我有系统粮满仓旺全家
好孕快穿:娇软女主在位面被团宠
末世重生:拥有系统后全家无敌了
那位天使轻点撩
当世界穿成筛子后
九癌缠身,竟是上古圣体?
斩神:代理六颗宝石,弹指灭神
冥王被迫在娱乐圈抓鬼
李氏登仙记
而后的时间,就是普通的边关三州的百姓也觉得气氛渐渐变得紧张,边关三州之地随处皆可以看到各个城池在整军备战。边关三州大多数百姓都是经历过异族打秋风的,自然知道这是怎么一会事,有些有经验的百姓已经开始琢磨着如何将自家的粮食藏好,待经历过这场浩劫,然后在将藏好的粮食挖出来,这也不失为应付异族打秋风的一个好办法。
柴宗训这段时间更是忙的团团转,储备物资的检查,城防的加固,还有百姓的安抚……有的事情他可以让种放代劳,有的事情却是只能他自己亲力亲为。
比起边关三州的其他百姓,抵边城的百姓却是要镇定的多。倒也不是因为他们的心理素质要强过其他人,而是因为抵边城还没有被攻破的先例,如今又有边关三州顶在前面,他们觉得自然可以高枕无忧。
有时候柴宗训也在感叹,很多时候无知未必就不是一种幸福,大部分抵边城百姓都还不知道,也许几天之后抵边城就会面对异族大军的压境,而抵边城也会经历一次生与死和血与火的考验。
抵边城原来作为边关要塞,城高池深自然不在话下,而且各种防御设施也颇为齐全和到位。抵边城也想其他地方一样,做着应付异族打秋风的准备,甚至从时间来上早晚上来说,抵边城的准备要早于其他的地方。
在抵边城的百姓看来,也许是因为晋王殿下的府邸就建在抵边城中,抵边城几乎可以说是柴宗训得老巢 ,岂能不的小心翼翼的守护?所以!柴宗训的小心翼翼虽然有多此一举之嫌,但我柴宗训堂堂一个王爷,其性命自然比普通人要精贵得多。
当然这只是抵边城让百姓的普通想法,其实抵边城百姓还是觉得柴宗训这个王爷还是不错的,一来到边关三州就对那些无视百姓疾苦的官员下狠手,最让人觉得欢喜的还是柴宗训宣布的免税三年之事。老百姓最简单实在,虽然他们得利受惠,他们自然会念着谁都好。
柴宗训的便宜老爹世宗皇帝柴荣,一手创立了抵边城, 让大多数抵边城生计有了着落,尽管如今大周已经变成了大宋,像柴宗训初进城碰见的老者,他就怀念着大周和世宗皇帝的好。或者这不只是他,抵边城的老一辈人都是如此。
至于柴宗训到达边关三州之后,以雷霆手段澄清吏治,宣布免税三年是一方面,而另一方面柴宗训听取种放的建议,修水利全劝课农桑,实习以工代赈的办法,让大部分百姓都能吃饱穿暖,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若是把柴宗训换成以前的抵边城留守,如果做柴宗训眼下做的事情,竟然早就招来百姓非议,因为百姓觉得他做的都是一些无用功。抵边城的城防坚固,那些异族人又不傻,而抵边城在边关三州之后,有边关上三州引为屏障,即使异族打秋风真的对抵边城有意思,至少也得先将边关三州攻破了,才谈得上打抵边城的主意。
有时候人的固定思维就是如此的可怕,抵边城自建城以来,就没有被攻破的先例,所以抵边城大部分的百姓都认为抵边城是安全的,几乎没有人会觉得异族打秋风南下会对抵边城下手,啃抵边城这块硬骨头。
然而!几乎也没有人会换一种方式去想,如今的抵边城大军尽去,甚至没有一只真正的正规部队,大部分所谓的军队还是柴宗训临时征召起来的。虽然已经经过了将近两月的正规化训练,但大部分都是初上战场的雏儿,连血都没有见过。
到了战场之上,实际能发挥出多少战力来,说句老实话,柴宗训本人心里也没有多少底。赵匡胤一纸圣旨就将边关三州的所有边军招进了京,偏偏还是那么冠冕堂皇,就是以发生的盐城之事为由。
边军在赵光义指挥下,在盐城闯下这么大的乱子。所以赵匡胤绝对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边军的忠诚度有问题,将之召回京城重新整编也就顺理成章了。其实这也是赵匡胤换着法为赵光义保存实力,另外他也不希望柴宗训掌握这么一支战斗力不俗的军队,以防他在边关做大。
赵光义因为盐城之事,被削去官身,打回了平民百姓。表面上看来赵匡胤这个大宋开国皇帝,的确是处事公道铁面无私,然而赵匡胤在重新整编边关三州边军的同时,已然再考虑明年开年南征南唐,将整编之后的边军换一个名字,重新交到赵光义手上,如何让赵光义戴罪立功不说,最好赵光义能立下足够的功勋,也好趁机封王。
虽然别人对于赵匡胤重用自家兄弟会颇有微词,但这一切都说得过去,关键还是在于赵光义需要立下足够的功劳才行。对于明年的南征南唐之役,赵匡胤有着自己的考量在里面,他不只是打算将赵光义重新安排进军中戴罪立功,他还打算将它另外一个弟弟也安排进去。 赵匡胤倒也没有打算一次性就把两个弟弟都封成王爷。
最好在军中已经有些基础的赵光义在这场大战始之中会有出彩的表现,能立下足够的功劳是最好的。当然这其中也少不了赵匡胤的一番安排在里面,比如赵匡胤最后围住了南唐的都城,在一番不间断的攻击和袭扰之后,最好才派出赵光义发起之命的一击。
这样攻破南唐都城的美誉就会落在赵光义一人的头上,这样的美誉自然就足够让赵光义封王的了。想象固然是美好的,然而事实是否有赵匡胤的这般顺利 ,一切还是未知数。 柴宗训显然是顾及不上这些了,对于赵匡胤明年的南征南唐之役,他未必就没有别的想法在里面。但如今确是需要先将异族打秋风之事应付过去,如若不然!即使想的太多,那也是空想而已。
人皆说得陇望蜀,如果连陇也没得到,便打蜀的主意,那变成自不量力了。柴宗训和种放不可能对于明年赵匡胤打算南征南唐之事一点消息都没有收到,虽然赵匡胤对于他国的保密工作做的还是比较到位,但“稚子营”就在大周,赵匡胤在频繁的从各地调集各种作战物资,虽然不少东西都假借了其他事之名,可也不可能一点蛛丝马迹都不留下。
“稚子营”中的“斥候营”也不是吃素的,他们好比是“稚子营”的耳目,自然有他们的方式和手段得到消息。只是如今的种放和柴宗训为异族打秋风之事所累,顾不上罢了。有句话说的不错,“饭得一口一口的吃”,谁都不可能一口就吃成一个大胖子的,更不用说柴宗训和种放所谋之事,乃是千古大事,更得小心翼翼,一步一步的来,一旦行事稍有差池,所引发的严重后果自然也用不着我多说。
其实柴宗训也没有隐瞒异族大军大兵压境的意思。可是他也是前不久才知道抵边城的百姓根本就不相信有这么一回事,甚至他们将之当做谣言和笑话来看。柴宗训也考虑过用官府的力量来强迫抵边城接受这样的现实。
可是转念又一想 ,也许这样的效果会适得其反也说不定。抵边城百姓均认为抵边城固若金汤,别说异族人没有那个胆子敢攻打抵边城,即使来了就算让他们打他们又打的下来吗?对于抵边城百姓这样盲目的自信 ,柴宗训也实在想不通他们这样的自信究竟来源于何处。
后来种放跟他一分析,柴宗训才知道抵边城老百姓的自信的来源并不是别人,而是柴宗训得便宜老爹柴荣。昔日柴荣为了抵御异族南下,在即位之后就征近五万民夫,又整整用了近两年的时间,才修成了抵边城。
而那时的抵边城不只有百战精兵,还有名将驻守,自然称得上是固若金汤。再加上堆积如山的作战物资和近乎源源不断地后备兵力。以草原异族脆弱不堪的攻坚能力,面对这样的组合,除了徒呼奈何之外,还能怎么办?
柴宗训就想不明白了,难道抵边城都不明白这个道理?如今的抵边城既没有了百战精兵,也没有名将坐镇,甚至随着最后一支军队的离开 ,作战物资也很难再收集到了 。这样的抵边城难道他们真的还有信心守住?
可是不是还有晋王殿下你吗?种放的一句回答让柴宗训想吃了苍蝇般难受。柴宗无法接受,可是抵边城百姓就是这么想的,他晋王柴宗训乃是柴荣之后,柴荣能护得抵边城百姓的平安,他柴宗训自然应该做得到这一点,况且更不用说他柴宗训已然在边关三州开了一个好头,这似乎使得众抵边城百姓把对柴荣的期望全部转嫁到他身上了。
对于这种几近于道德绑架的期望,柴宗训不感冒的同时偏偏又无可奈何。不过柴宗训却是打算用自己的方式让抵边城百姓认清楚这种现实。
抵边城的固若金汤并不是在抵边城本身,也不是寄托在某一个人身上就可以了的。抵边城能不能守住全在他们自己。如今抵边城连一支真正意义上的正规军都没有了,他们除了他们靠自己又能靠谁?
所以柴宗训最后并没有动用官府的力量强迫老百姓接受异族即将攻打抵边城的事实,他自己按部就班的准备着战前的一切事物,而抵边城百姓则是过着自己以为没有任何危险的平常生活,彼此各忙各的,互不打扰。
柴宗训私以为:要打破抵边城百姓的这种迷性,唯有现实而已,现实才能将他们的迷梦击得粉碎 现实才能让他们彻底的清醒过来,这个世上没有什么所谓的传奇英雄,能救他们的唯有他们自己。
柴宗训这段时间更是忙的团团转,储备物资的检查,城防的加固,还有百姓的安抚……有的事情他可以让种放代劳,有的事情却是只能他自己亲力亲为。
比起边关三州的其他百姓,抵边城的百姓却是要镇定的多。倒也不是因为他们的心理素质要强过其他人,而是因为抵边城还没有被攻破的先例,如今又有边关三州顶在前面,他们觉得自然可以高枕无忧。
有时候柴宗训也在感叹,很多时候无知未必就不是一种幸福,大部分抵边城百姓都还不知道,也许几天之后抵边城就会面对异族大军的压境,而抵边城也会经历一次生与死和血与火的考验。
抵边城原来作为边关要塞,城高池深自然不在话下,而且各种防御设施也颇为齐全和到位。抵边城也想其他地方一样,做着应付异族打秋风的准备,甚至从时间来上早晚上来说,抵边城的准备要早于其他的地方。
在抵边城的百姓看来,也许是因为晋王殿下的府邸就建在抵边城中,抵边城几乎可以说是柴宗训得老巢 ,岂能不的小心翼翼的守护?所以!柴宗训的小心翼翼虽然有多此一举之嫌,但我柴宗训堂堂一个王爷,其性命自然比普通人要精贵得多。
当然这只是抵边城让百姓的普通想法,其实抵边城百姓还是觉得柴宗训这个王爷还是不错的,一来到边关三州就对那些无视百姓疾苦的官员下狠手,最让人觉得欢喜的还是柴宗训宣布的免税三年之事。老百姓最简单实在,虽然他们得利受惠,他们自然会念着谁都好。
柴宗训的便宜老爹世宗皇帝柴荣,一手创立了抵边城, 让大多数抵边城生计有了着落,尽管如今大周已经变成了大宋,像柴宗训初进城碰见的老者,他就怀念着大周和世宗皇帝的好。或者这不只是他,抵边城的老一辈人都是如此。
至于柴宗训到达边关三州之后,以雷霆手段澄清吏治,宣布免税三年是一方面,而另一方面柴宗训听取种放的建议,修水利全劝课农桑,实习以工代赈的办法,让大部分百姓都能吃饱穿暖,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若是把柴宗训换成以前的抵边城留守,如果做柴宗训眼下做的事情,竟然早就招来百姓非议,因为百姓觉得他做的都是一些无用功。抵边城的城防坚固,那些异族人又不傻,而抵边城在边关三州之后,有边关上三州引为屏障,即使异族打秋风真的对抵边城有意思,至少也得先将边关三州攻破了,才谈得上打抵边城的主意。
有时候人的固定思维就是如此的可怕,抵边城自建城以来,就没有被攻破的先例,所以抵边城大部分的百姓都认为抵边城是安全的,几乎没有人会觉得异族打秋风南下会对抵边城下手,啃抵边城这块硬骨头。
然而!几乎也没有人会换一种方式去想,如今的抵边城大军尽去,甚至没有一只真正的正规部队,大部分所谓的军队还是柴宗训临时征召起来的。虽然已经经过了将近两月的正规化训练,但大部分都是初上战场的雏儿,连血都没有见过。
到了战场之上,实际能发挥出多少战力来,说句老实话,柴宗训本人心里也没有多少底。赵匡胤一纸圣旨就将边关三州的所有边军招进了京,偏偏还是那么冠冕堂皇,就是以发生的盐城之事为由。
边军在赵光义指挥下,在盐城闯下这么大的乱子。所以赵匡胤绝对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边军的忠诚度有问题,将之召回京城重新整编也就顺理成章了。其实这也是赵匡胤换着法为赵光义保存实力,另外他也不希望柴宗训掌握这么一支战斗力不俗的军队,以防他在边关做大。
赵光义因为盐城之事,被削去官身,打回了平民百姓。表面上看来赵匡胤这个大宋开国皇帝,的确是处事公道铁面无私,然而赵匡胤在重新整编边关三州边军的同时,已然再考虑明年开年南征南唐,将整编之后的边军换一个名字,重新交到赵光义手上,如何让赵光义戴罪立功不说,最好赵光义能立下足够的功勋,也好趁机封王。
虽然别人对于赵匡胤重用自家兄弟会颇有微词,但这一切都说得过去,关键还是在于赵光义需要立下足够的功劳才行。对于明年的南征南唐之役,赵匡胤有着自己的考量在里面,他不只是打算将赵光义重新安排进军中戴罪立功,他还打算将它另外一个弟弟也安排进去。 赵匡胤倒也没有打算一次性就把两个弟弟都封成王爷。
最好在军中已经有些基础的赵光义在这场大战始之中会有出彩的表现,能立下足够的功劳是最好的。当然这其中也少不了赵匡胤的一番安排在里面,比如赵匡胤最后围住了南唐的都城,在一番不间断的攻击和袭扰之后,最好才派出赵光义发起之命的一击。
这样攻破南唐都城的美誉就会落在赵光义一人的头上,这样的美誉自然就足够让赵光义封王的了。想象固然是美好的,然而事实是否有赵匡胤的这般顺利 ,一切还是未知数。 柴宗训显然是顾及不上这些了,对于赵匡胤明年的南征南唐之役,他未必就没有别的想法在里面。但如今确是需要先将异族打秋风之事应付过去,如若不然!即使想的太多,那也是空想而已。
人皆说得陇望蜀,如果连陇也没得到,便打蜀的主意,那变成自不量力了。柴宗训和种放不可能对于明年赵匡胤打算南征南唐之事一点消息都没有收到,虽然赵匡胤对于他国的保密工作做的还是比较到位,但“稚子营”就在大周,赵匡胤在频繁的从各地调集各种作战物资,虽然不少东西都假借了其他事之名,可也不可能一点蛛丝马迹都不留下。
“稚子营”中的“斥候营”也不是吃素的,他们好比是“稚子营”的耳目,自然有他们的方式和手段得到消息。只是如今的种放和柴宗训为异族打秋风之事所累,顾不上罢了。有句话说的不错,“饭得一口一口的吃”,谁都不可能一口就吃成一个大胖子的,更不用说柴宗训和种放所谋之事,乃是千古大事,更得小心翼翼,一步一步的来,一旦行事稍有差池,所引发的严重后果自然也用不着我多说。
其实柴宗训也没有隐瞒异族大军大兵压境的意思。可是他也是前不久才知道抵边城的百姓根本就不相信有这么一回事,甚至他们将之当做谣言和笑话来看。柴宗训也考虑过用官府的力量来强迫抵边城接受这样的现实。
可是转念又一想 ,也许这样的效果会适得其反也说不定。抵边城百姓均认为抵边城固若金汤,别说异族人没有那个胆子敢攻打抵边城,即使来了就算让他们打他们又打的下来吗?对于抵边城百姓这样盲目的自信 ,柴宗训也实在想不通他们这样的自信究竟来源于何处。
后来种放跟他一分析,柴宗训才知道抵边城老百姓的自信的来源并不是别人,而是柴宗训得便宜老爹柴荣。昔日柴荣为了抵御异族南下,在即位之后就征近五万民夫,又整整用了近两年的时间,才修成了抵边城。
而那时的抵边城不只有百战精兵,还有名将驻守,自然称得上是固若金汤。再加上堆积如山的作战物资和近乎源源不断地后备兵力。以草原异族脆弱不堪的攻坚能力,面对这样的组合,除了徒呼奈何之外,还能怎么办?
柴宗训就想不明白了,难道抵边城都不明白这个道理?如今的抵边城既没有了百战精兵,也没有名将坐镇,甚至随着最后一支军队的离开 ,作战物资也很难再收集到了 。这样的抵边城难道他们真的还有信心守住?
可是不是还有晋王殿下你吗?种放的一句回答让柴宗训想吃了苍蝇般难受。柴宗无法接受,可是抵边城百姓就是这么想的,他晋王柴宗训乃是柴荣之后,柴荣能护得抵边城百姓的平安,他柴宗训自然应该做得到这一点,况且更不用说他柴宗训已然在边关三州开了一个好头,这似乎使得众抵边城百姓把对柴荣的期望全部转嫁到他身上了。
对于这种几近于道德绑架的期望,柴宗训不感冒的同时偏偏又无可奈何。不过柴宗训却是打算用自己的方式让抵边城百姓认清楚这种现实。
抵边城的固若金汤并不是在抵边城本身,也不是寄托在某一个人身上就可以了的。抵边城能不能守住全在他们自己。如今抵边城连一支真正意义上的正规军都没有了,他们除了他们靠自己又能靠谁?
所以柴宗训最后并没有动用官府的力量强迫老百姓接受异族即将攻打抵边城的事实,他自己按部就班的准备着战前的一切事物,而抵边城百姓则是过着自己以为没有任何危险的平常生活,彼此各忙各的,互不打扰。
柴宗训私以为:要打破抵边城百姓的这种迷性,唯有现实而已,现实才能将他们的迷梦击得粉碎 现实才能让他们彻底的清醒过来,这个世上没有什么所谓的传奇英雄,能救他们的唯有他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