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汉末小人物 > 第106章 追逐梦幻 下

汉末小人物 第106章 追逐梦幻 下

    赵彦判了斩立决,罪名是串通南阳郡张绣,阴谋袭击许昌劫持圣驾,郭浦韩斌按同谋罪一并处决,俩人喊冤也没用,手起刀落弃市三日。

    尚书台空出来三个位置全部被颍川人顶上,司徒幕府和廷尉两个衙门也遭到全面清洗,所有赵温的亲信都被调离原岗位,要么外任要么闲职安置。

    赵温虽然不知情,还拿出断绝父子关系的誓文,可毕竟是亲儿子犯事必须受处罚,被免除了录尚书事收回了符节,此后无法插手尚书台政务。

    在曹操默许下,颍川人全面把持中台,总揽政务成了最大赢家,任谁都给不出这样的价码,可以预见,未来官渡决战荀彧铁定跟着曹操干到底。

    刘琰也挺惨,按照连坐惯例需要惩罚,刚到手的太中大夫,连带黄阁主薄都给免了,今后司徒幕府也不能再设立黄阁。

    本来常侍谒者也留不下,好在一众公卿上表辩护,都认为酒囊饭袋肯定不知情,话说的挺难听,不过确实是这个道理,皇帝也明确表示不同意,这才没彻底成为闲散人员。

    这样的大案子居然没掀起什么波澜,议论几天后很快就被人遗忘,原因是司马防出人意料提出致仕,紧跟着唯才是举令正式颁行天下。

    整个大汉的寒门小族都震动了,明面上只要有真本事不需要背景关系,至于私底下就看各家本事,但不论如何,除了察举制度之外又多了一条入仕渠道。

    要命的是军队也轰动了,因为这个制度对军队同样有效,至少在施行初期,中底层军官也有了相对容易的晋升机会。

    曹操从入驻兖州以来一直坚持唯才是举,这道法令对中小豪强有利,大士族被分去利益肯定要反抗,兖州变乱之后吸取教训对士族做了让步,这才有了现有地盘。

    但曹操一直没有放弃争取中小豪强,迁都后又持续数年明争暗斗,同时曹操也在暗中积蓄力量。直到袁绍消除后方威胁,大军压境面临生死考验再也无法等待。

    凑巧出了赵彦这件事,尚书台能空出三个位置,曹操咬牙大出血许了颍川总揽政务,两家合力压迫司马防作出让步。

    司马防也想过硬挺一步不退,然而,面对压力自己没有弘农那么大号召力,又不可能容许杨彪重新出山。

    索性以退为进选择致仕,给本阵营发出无可奈何又不甘合作的信号,至于打的什么算盘还要看今后袁曹决战的最终结果。

    曹操要的就是这一点,内部有稳固的支持,军队把持的更加牢固,面对袁绍多了几分底气,至于付出多少代价现在可顾不上。

    内部团结起来,在外的军事部署更具效率,转眼进入冬季,南阳那边来了惊天消息,张绣与曹操和解,全军跑来许昌正式加入曹操阵营。

    随之而来的是赵彦当初串联的证据,不需要贾诩的证词,有张绣公开作证就足够了,当着朝臣拿出一堆书信计划,现在大家都知道没冤枉赵彦。

    赵温扛不住舆论压力几次上书致仕,上书几次曹操就挽留几次,就是不让老头儿退休,明里暗里提点赵温,别以为我什么都不知道,老不死的你最好安生呆着,不然叫你好看,吓得赵温再也不提退休的事了。

    最近几天传来消息,刘备在徐州集结了上万军队相应袁绍,寿春太守刘馥集结军队声称防备孙策,军队却向北进入豫州境内,有传言称其暗中倒向刘备,徐州军队从东向西攻击,他从南朝北策应。

    袁绍、刘表、刘备、孙策都在积极准备,形势对曹操极为不利,连赵温在内很多人怎么也想不明白,这个时候张绣怎么会放弃袁绍投奔曹操。

    曹操反应倒不意外,不但接受了张绣投诚,两人还结成儿女亲家,这个操作导致曹操阵营中忽然变了天。

    迁都以来曹操和丁冲的二元军权组合,变成了曹操张绣丁冲三足鼎立的架构,曹操兵多张绣军强,丁冲的公卿盟友赵家遭受沉重打击,现在倒成了其中实力最弱的一方。

    此时袁绍军队集中完毕,各部对黎阳城展开轮换攻击,随着攻坚战战斗越发猛烈,拿下城池只在旦夕之间,现在就看袁绍的渡船够不够多了。

    瞎子都看得出天下大势在袁绍,董承等人也不紧张了,赵彦事件过后许昌平静下来,一夜之间又回到过去,这更坚定了董承等人坐观发展的心思。

    等袁绍胜利,大家拿出衣带诏还是从龙之功,能不拼命最好再等等,令人心虚的是,君道阁夜晚的闹剧传扬出去,当下许昌全城都知道了。

    这种事不好说还不好听,几个人来找过刘琰商量对策,刘琰可不见他们,跟个鸵鸟一样外界如何干脆不管。

    官场无情至亲都未必肯烧冷灶,官僚认干女儿潜规则谁都懂,赵温几十年才认了一个,称得上道德高尚。

    赵家的惨淡可以用门可罗雀形容,只剩刘琰不离不弃,许昌人对刘琰的评价出现正面改观:最优秀的儿子死了,老头儿伤心之余还能活几年?反正甭管父女俩在家干啥,起码刘琰尽人道够孝顺。

    整个许昌刘琰只敢去丁冲家,每次去都会提醒现在形势变了,跟曹丕几个小辈喝酒挺好,别跟以前一样和军队将领往来,可丁冲当面答应好好的,过后依然我行我素。

    “这个老东西不听劝迟早出事。”刘琰想起这件事就来气。

    “不必劝,去不去都一样会出事,早晚罢了。”赵温现在才看通透,形势变化相比过去太快太迅速,几十年用老方法老习惯思维被固定住,时代一变就跟不上了。

    刘琰气闷的不止丁冲,原本计划好的,赵家宴请公卿当众公布刘琰改名的消息,因为赵彦被抓问罪,这件事就没能办成。

    现在世人不知道刘琰入了赵家宗谱,名字改叫了赵熙,当不成妻妾就算了,成了名正言顺的嫡女大家还不知道,这不是让人干着急么。

    想到此处刘琰甩脸更没好气:“我改名的酒宴什么时候摆?”

    赵温没接话茬儿,没来由的问道:“我儿想作三公吗?”

    “我说爹呀,还三公呐,我就想死之前有个名分。”

    赵温皱起眉头一脸问号:“我儿为何要说丧气话?”

    完了,老爹这是受不了打击脑子坏掉了,刘琰打消了逼他的念头,凑近了悄悄嘀咕:“我造逆臣的反?衣带诏,您想起来没?”

    “为父给你谋划了一条坦途,那诏书就是难得的契机。”赵温从怀里拿出一封信,一本正经的样子看起来可不像脑子有病。

    赵温要和袁绍结亲家,将女儿赵熙许配给袁绍的三儿子袁尚,袁绍那边已经同意了,这封信就是誓约书。

    赵彦死了,除了父女俩没人知道刘琰就是赵熙,蜀郡路途遥远不可能派人调查,也完全没必要调查。

    袁绍能同意也不难理解,赵温属于公卿顶层,两家联姻门当户对,重要的在于,婚事一旦公开,可以想到对许昌内部的震动能有多剧烈,这会严重打击曹操阵营的战斗意志。

    刘琰冷汗立刻就下来了:“袁尚娶我?爹呀,这不是我要死,是您要死呀!”

    赵温微笑摇头:“见到你袁绍必然反悔,所以为父不会有事。”

    刘琰是海内名士,袁绍舍不得推儿子进火坑,誓约立下就不能轻易更改,知道被赵温算计,愤怒之余还得考虑后果。

    刘琰是侯爵,是衣带诏的参与者,赵家反曹还搭上个优秀的儿子,对于这类有巨大贡献的革命家庭,袁绍要毁约总得有个说法。

    一定会晋封乡侯加侍中衔,应该会拿出九卿作为补偿,不是大鸿胪就是少府卿,以刘琰的人脉,只要活的够长做到三公还真有可能。

    赵温和袁绍都会沦为笑柄,这种情况下,曹操倒是不会宰了赵温,事情不会这么了解,等袁绍胜利进入许昌,赵温的司徒也就做到头了。

    这是牺牲一切给厚辈铺路,刘琰正感动呢,赵温这边还没完:“你最大的短处就是亲王继承权,要尽快认个嫡子,只要梁王认可便再无危机。”

    袁绍要报复也不是没办法,趁刘琰还没有认继子,悄悄弄死梁王,刘琰只能放弃官身,去梁国做亲王一辈子呆在封国,这样就彻底撵出了权利中枢。

    赵温人身安全没有威胁,自己又能离开是非之地,这是好事,能继续活着谁都不愿意死,不过想跑也没那么容易。

    府邸外有密探监视,城门都加强了盘查,现在的问题在于无法出城,不能出城再好的谋划也是水中月,镜中花。

    爷俩枯坐了一阵,门外脚步声由远及近,梦姐送过来一封密信,拆开里面第一行就是,你个榆木脑袋一定不理解,赶紧拿着信给你爹看。

    刘琰这个气,也没心思看内容了,直接递给赵温,感叹女人真是难以揣测的生物,说好分手又来联系。

    赵温仔细看完后,拿到火边烧成灰烬:“你归家没几天,弘农夫人便主动联络为父。”

    “主意是她出的吧。”

    “我俩商讨的结果。”

    “商量过我怎么出城吗?”

    赵温点点头,说出了计划:“去找郭嘉报仇。”

    此前一直在谋划,现在唐姬说时候差不多,让准备家伙物什去曹操府邸点火,趁乱偷偷逃出许昌,路线接应都安排好了,出城直接跑去河北。

    “啊?你俩到底啥意思?”刘琰到现在还云里雾里,找郭嘉报仇干嘛烧曹操府邸。

    “咱们公卿吃了大亏,需要一个人站出来给大家出口恶气。”

    “我拿命替他们出气呗?”

    “不识岱岳非眼界不够,诚困谷底也。”

    “爹呀,别这么讲话成吗?我快急死了。”

    “所谓登高望远,出了许昌一切自然开朗。”

    刘琰哦了声,不解释算了,估计在唐姬和赵温眼里自己真是个榆木脑袋,还是去睡一觉缓缓神再说吧。

    刚爬上楼梯,立刻转身跑下来:“干嘛要去去河北,去了也会死啊!”

    刘琰真急了,过去自诩蕙质兰心,什么事瞧一眼大致就知道对方耍什么心眼儿,自打一件事一件事席卷过来,感觉脑子被挖掉一块,越来越像个白痴一样。

    就算跑也该去找刘备,当初可是从邺城跑到许昌来的,且不说袁绍,这要回去刘褒第一个要弄死自己。

    “勿躁,勿躁。”赵温不是不想解释,是头绪太多无从解释。

    女儿多半被郭嘉下过痴呆药,前阵子还像个正常人,当下就剩三个词可以形容,脑子傻,皮肤白,模样甜。

    琢磨半天还是捡重要的说:“你是陛下亲封孝阳侯,宗正录籍梁王认可,许昌第一个反抗曹操投奔袁绍,抬举还来不及怎么会杀你?”

    “至于过去刺客不必顾虑,刘褒比以往更想你活着,我儿想想是不是如此?”

    孝阳侯如假包换,和豪门士族之间千丝万缕,身为内朝公卿烧了曹操府邸投奔袁绍,榜样作用不言而喻。

    刘琰不是普通公卿,可以说是另一种类型的名士,在许昌所作所为名扬海内,换句话讲,别管好赖哥是顶流拥趸百万,只要投奔过去,什么女官佞臣通通无关紧要。

    袁绍胜利后可必然入朝主政,夫人是寒酸农户出身太难听太丢面子,刘褒比任何时候都需要身份上的认可。

    与在河北时不同,刘琰是经过梁王亲自认可的弟妹,具备梁王继承权的继子,这时候刘琰的证言比假遗嘱有力太多。

    最后也是最关键一点,袁家兄弟争斗世人共知,刘褒和袁谭关系很差,最宠爱袁尚不是亲生胜似亲生。

    如果刘褒身份抬高,对于袁尚将是非常大的助力,赵温判定无论袁绍胜败,刘褒都会不惜一切代价拉拢刘琰。

    “衣带诏,对,抢在董承动手前就走。”话讲透就没了顾虑,刘琰想到董承气急败坏的样子就想笑。

    赵温也笑着点头:“安心,他们不会动手,也没机会动手。”

    “爹?”

    “怎么?”

    “您到底是哪头儿的?”

    “你爹我一直是陛下一边,咱家满门忠烈。”

    公布衣带诏之后,原本最大的得利者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刘备。名望会骤然升高,他日回到朝廷足以与袁绍抗衡。

    由于刘琰意外乱入,现在又多了一个人,可以相见,刘备在外朝,刘琰在内朝,这对于皇权是件天大的好事。

    赵温是不是保皇派且不说,保皇派内部可未必将赵温当做自己人,对于破落户,只要有价值就会不断榨取,而破落户只能任由榨取,因为只有如此才能体现价值。

    那有没有一种可能,既可以自身名利双收,又可以让自家老爹继续纵横捭阖左右逢源。

    刘琰双眼微微眯起,提出了一个新的建议:“我不急着去袁绍那里,等到胜利之后再出现,没有女儿赵熙,没有誓约文书,只有功臣刘琰。”

    赵温脸色变了几变,他终于等到了这句话:“去准备吧,无所顾忌只管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