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桔子一梦 > 赋得古原草送别

桔子一梦 赋得古原草送别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代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它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前四句侧重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二句更是传诵千古。

    今天所学的这篇课文呀,那真可谓是朗朗上口!当我开始抄写它的时候,那些优美的词句仿佛具有一种神奇的魔力,不断地在我的脑海里跳跃、盘旋。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像是一幅生动的画面,引领着我走进作者所描绘的那个独特世界。

    我一边抄写,一边情不自禁地沉浸在这美妙的诗词意境之中。我仿佛看到了春日里绽放的花朵,娇艳欲滴;听到了夏日里清脆的蝉鸣,此起彼伏;感受到了秋日里凉爽的微风,轻轻拂过面庞;领略到了冬日里皑皑的白雪,银装素裹。这些景象如同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在我的眼前徐徐展开。

    而且,随着我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和感受,这种意境变得越发清晰和深刻起来。我似乎能够触摸到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与他们一同经历喜怒哀乐。这样的体验让我对文学作品有了更强烈的共鸣和喜爱之情。

    作品名称

    赋得古原草送别

    作品别名

    草、古原草、咸阳原上草

    作者

    白居易

    创作年代

    中唐

    作品出处

    《全唐诗》

    文学体裁

    五言律诗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2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3枯:枯萎。荣:昌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4野火:焚烧荒野枯草的火。

    5远芳:草香远播。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侵:侵占,长满。

    6晴翠:草原明丽翠绿。一说阳光照耀下的嫩绿色。

    7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8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2

    白话译文

    逐句

    全译

    古原上长满茂盛的青草,年年岁岁枯萎了又昌荣。

    原野的大火也无法烧尽,春风一吹它又遍地滋生。

    远处的春草侵占了古道,阳光下的绿色连着荒城。

    我又在这里送友人远去,萋萋芳草尽是离别之情。3

    创作背景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唐德宗贞元二年(786)、三年(787)间,是白居易少年时准备应试的试帖诗习作。按科考规矩,凡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此诗为试帖诗,命题“古原草送别”。草与别情,似从古代的骚人写出“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的名句以来。此诗写出了“古原草”的特色而兼关送别之意,还写出了新意。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离离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也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然而作者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那“离离原上草”,就像是绿色的胜利旗帜。“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说此两句“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语简而意尽”,实未见得。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远芳”“晴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比较“乱蛩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的秋原,就显得生气勃勃。

    远处,一位老者牵着牛缓缓走来。他看到这片生机盎然的草地,眼中满是感慨。“这古原啊,历经多少岁月,只有这草儿年年岁岁总是这般顽强。”他轻声呢喃着。

    旁边跟着的小娃子好奇地问:“爷爷,为啥这里这么多草呀?”老者笑了笑,蹲下身子指着草说:“娃子,这草就像咱老百姓嘞,不管经历啥磨难,都会活下去。就像以前闹饥荒,日子苦得很,但是大家还是咬着牙撑过来了,就跟这草被火烧了还能长一样哩。”

    小娃子懵懂地点点头,眼睛亮晶晶的。这时,一阵风吹过,草丛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老者站起身,带着小娃子沿着古道慢慢走远,只留下那片生机勃勃的古原草在风中摇曳,见证着时光的流转,岁月的更迭,它们依然用旺盛的生命力诠释着这片土地的坚韧与希望。

    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这结尾意味深长。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4

    白居易选入课本的一首诗,当时才16岁,成了传之千古的经典作品。

    多年后,小娃子长大了。每当回忆起儿时与老者在古原草边的情景,心中便满是感慨。他也经历了无数次的离别,每次离别时,眼前总会浮现出那片随风摇曳的古原草。

    一日,他偶然间又来到这片古原。此时的他已饱经沧桑,而那片草地却依旧如初。他蹲下身子,轻轻抚摸着草叶,思绪飘远。他想起老者说过的话,这片草历经磨难仍生生不息,正如人们在艰难岁月中的坚守。

    他望着远方,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和老者远去的背影。此刻,他明白了当年老者带他来此的深意。离别固然充满哀愁,但生命的延续和传承如同这古原草一般不可阻挡。他暗暗下定决心,要将这份坚韧与希望传递下去,无论未来还要面对多少分别,这片古原草永远生长在他心间,成为他面对人生起伏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