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子一梦 纸的发明2
热门推荐:
一手掌生死,一剑断万古
快穿:心机女配又美又撩
林辰苏夕然
玄幻:史上最强废材逆袭
勾惹上瘾,冰冷总裁夜夜哭唧唧
重生九零:想当个富二代不过分吧
我和小八管售后
快穿之宠妃日常
林先生他狂追俏皮小娇妻
造纸术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21
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纸的质量大大提高。这种纸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此后纸的使用日益普遍,纸逐渐取代简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4
另有学者认为,只有蔡侯纸才是真正的纸2,蔡伦不仅是造纸术的发明者,而且其发明的造纸基本工艺一直沿用至今。更重要的是,在古代多种类型的纸中,只有用植物纤维制造的蔡侯纸对世界造纸工业的发展及人类文明的传播具有深远影响。3
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4
1990年8月18日至22日在比利时马尔梅迪举行的国际造纸历史协会第20届代表大会上专家一致认定:蔡伦是造纸术的伟大发明家,中国是造纸的发明国。
历史沿革
早期雏形
纸问世之前,古人把文字刻画、书写在甲骨和简帛上面,或铸刻在青铜器物上面。秦汉时期的公文往来、私人书信以及典籍等都用简帛写成。后人用“册”“编”“卷”来称书籍的篇幅,就是从简的编连方式和存放特点得来的。简用竹木制成,分量很重;帛虽然轻,但价格昂贵。人们使用起来受到很大限制。4
关于造纸起源,大体有两种不同观点。其一认为东汉宦官蔡伦于105年发明了纸,主要依据文献记载。在考古学新发现以前,此说千年来颇为流行。其二认为蔡伦之前的西汉已有纸,主要依据现代考古发现。这是从1933年考古学家黄文弼在新疆罗布淖尔汉烽燧遗址出土西汉麻纸(前49年)并提出西汉造纸说承袭下来的观点。1949年以来,两种观点各抒己见。6
马圈湾纸
一种观点认为,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1933年,新疆罗布淖尔古烽燧亭中发现西汉古纸;1957年5月,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出土的古纸经过科学分析鉴定,为西汉麻纸。西汉时期的麻纸有的上面还有文字和地图。这证明西汉时已生产纸。但这种纸质地粗糙,使用不便。专家认为,在“蔡侯纸”未发明之前,麻纸的使用价值不大
2
,西汉是麻纸萌芽阶段,纸产量不大,产地不广,质量欠佳,不足以代替简帛。6
另有学者认为,只有蔡侯纸才是真正的纸2
:1957年在西安市出土的“灞桥纸”基本没有经历过符合造纸要求的切断处理,并不是纸,而是一些废旧麻絮在铜镜下的衬垫物;1986年在甘肃天水市出土的“放马滩纸地图”保存在博物馆后,没有机会取样做破坏性化验,因为这张“地图”能在有积水并且死者尸骨都腐烂无存的墓葬中残留下来,专家对“地图”的表面结构分析后认为并不是纸,很可能是帛。3
《后汉书·贾逵传》记汉章帝于建初元年(76年),曾令贾逵选20人来教授《左传》,并“给简、纸经传各一通”。《后汉书·邓皇后纪》则记载永元十四年(102年)邓皇后赐给前来贡献的方国以纸墨。此时的纸,似已作为书写的载体。5
蔡伦造纸
东汉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汉和帝的皇后邓绥下令郡国进献纸墨。23
当时蔡伦出任尚方令,负责御用器物的制造,能够随时随地接触到各地进贡纸张,为其改进造纸术提供了物质条件。不仅如此,蔡伦在掌管宫内文书档案过程中深感“帛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于是他决心造出比西汉更好的纸。22
蔡伦
也有观点认为,蔡伦改进造纸术的想法,源于皇帝批改的奏折。如李向阳表示,当时皇帝批阅的奏章都是写在“简牍”上,成捆的竹简由太监用车拉来,几个人抬着放到皇帝的御案前,堆成小山,皇上每天在案几上展卷批阅,累得腰酸背疼。蔡伦整天跟着皇帝,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所以急于创造出一种新的书写材料。2
《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jiān)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发明、创造)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2
蔡伦造纸,是他在任尚方令期间。那时,他经常到洛阳近郊收集制作材料,虚心听取建议,认真总结西汉以来用麻质纤维造纸的经验,经过反复试验,创造了以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21
为原料的造纸术。2
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奏报朝廷,在和帝的支持下,大量生产纸并推广应用。后来,他因为造纸这一伟大功绩被封为“龙亭侯”,因此,人们把这种新型的书写材料称为“蔡侯纸”。2
国内流传
“蔡侯纸”平滑光洁,适宜书写,而且原料廉价,降低了造纸的成本,适合大规模推广造纸的技术。3至4世纪,纸已经基本取代简牍绢帛,成为中国唯一的书写材料。5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造纸技术
同汉代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造纸在产量、质量或加工等方面都有提升,原料不断扩大,造纸设备得到更新,出现新的工艺技术,产纸区域和纸的传播也越来越广,造纸名工辈出。6
东晋王羲之书法
从留存的实物看,魏晋南北朝的纸比汉代纸有明显的进步,主要表现在白度提高、表面更光滑、结构较紧密,纸质细薄且有明显的帘纹,纸上纤维束较少,有的晋纸纤维打浆度达到70%,接近机制纸。6
如果说书写材料在汉代还是简帛并用,纸只是作为新材料尚不足以完全取代,那么这种情况在晋代已发生根本变化。由于能造出大量洁白平滑而方正的纸,人们就无须再用昂贵的缣帛和笨重的简牍,逐步习惯于用纸书写,最后彻底淘汰了简牍。东晋末年桓玄废晋安帝而自称为帝,随即下令曰:“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考古发掘表明,东晋以后,墓葬或遗址中出土的文书便不再是简牍,而全是纸了。6
这时南北各地都建立有官私纸坊,就地取材造纸。北方以长安(今西安)、洛阳、山西、山东、河北等地为中心,生产麻纸、楮皮纸、桑皮纸。东晋南渡后,今绍兴、安徽南部、南京、扬州、广州等地成了南方造纸中心,纸种基本与北方相同。但浙江嵊州剡溪沿岸又成为藤纸制造中心。6
为改善纸的性能,晋代已有施胶技术,早期施胶剂是植物淀粉剂,或刷在纸面上,或掺入纸浆中,这样处理可增加纸对水透过性的阻扰能力,将纤维间毛细孔阻死,或改善纸浆悬浮性。经化验,西凉建初十二年(416年)写本《律藏初分》用纸即以施胶技术处理。而迄今年代最早的施胶纸是后秦白雀元年(384年)墓葬物清单用纸,表面施以淀粉剂,再经磨光。6
表面涂布技术是将白色矿物细粉用胶黏剂均匀涂刷在纸面,再以石砑光,这样既可增加纸表的白度、平滑度,又可减少透光度,使纸表紧密,吸墨性好。检验发现,前凉建兴三十六年(348年)文书纸及东晋写本《三国志·孙权传》用纸都是表面涂布纸,比欧洲早了1400多年。6
隋唐五代时期的造纸技术
隋唐五代时期在中国造纸技术史上是个重要的发展阶段,造纸原料品种进一步扩大,纸制品普及于民间日常生活之中,造纸区遍及南北各地,在改善纸浆性能、改革造纸设备等方面取得一些进步,可造出更大幅面的佳纸,满足了书画艺术的特殊要求,纸的加工更加考究,出现了一些名贵的加工纸而载于史册,并为后世效法。由于交通及中外科学文化交流的发展,中国造纸技术沿不同方向向外国传播。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更是刺激了造纸业的进一步发展。7
敦煌石室所出五代(约950年)四联印张《文殊师利菩萨像》
敦煌石室所出五代(约950年)四联印张《文殊师利菩萨像》
吐鲁番出土唐代纸鞋查看更多
4
隋唐时所用的原料有麻类、楮皮、桑皮、藤皮、瑞香皮、木芙蓉皮、竹等;竹纸于9-10世纪在广东、浙江初露头角,以竹料造纸是造纸史上一大发明。虽仍主要造麻纸,但其他原料纸则比魏晋南北朝时产量大有增加,也出现更多的混合原料纸。唐代有用野麻生纤维造纸,需沤制脱胶,比用破布费事,但原料丰富,成本低廉。藤纸在唐代达到全盛期,产地不局限于浙江,青、黄、白色藤纸各有不同用途。广东罗州(今廉江)用栈香树皮造纸,名香皮纸。唐代女诗人薛涛(?—832)在四川用芙蓉皮为原料,再将芙蓉花汁掺入纸浆,造出粉红色等多种颜色的薛涛笺,名重一时。7
楮树
黄瑞香
木芙蓉查看更多
4
隋唐五代时产纸区域遍及全国。据古书记载,仅唐代向朝廷贡纸的就有常州、杭州、越州、婺州、衢州、宣州、歙州、池州、江州、信州、衡州等11个州邑。由于产纸量大,社会上消耗量亦甚可观,只以唐内府集贤书院为例,大中三年(849年)一年内用蜀纸多张,抄写365卷书,这正是促使社会科学文化发达的物质后盾。7
隋唐五代时造纸中心分布图
唐代可造出幅面更大的纸,纸本绘画从这一时期猛增,传世的有韩滉的设色《五牛图》,出土的有设色花鸟画及人物画。除文化及文书用纸外,隋唐五代时许多日用品也以纸制成,以代替其他昂贵材料,如灯笼纸及糊窗纸,纸的表面涂上油成为防水纸,可代替绢料。至于纸衣、纸帽、纸被、纸帐、纸甲、纸花、剪纸及包装纸等都可代替过去用的纺织品。唐代“飞钱”是纸币的先驱,用以代替金属货币。此外,也用纸做成纸人、纸钱为死者送葬时烧。纸的用途越来越广泛,中国名副其实地进入了纸的时代。7
五代造纸技术直接承袭隋唐,但因南北割据,社会动荡,各地技术发展很不平衡。敦煌石室所出西北地区造的麻纸多不精良,书法亦不工,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不景气的现状。但统治者御用的“澄心堂纸”却为一时之冠。苏易简在《文房四谱·纸谱》中写道:“南唐有澄心堂纸,细薄光润,为一时之甲。”7
宋元时期的造纸技术
宋元时期是中国造纸术的成熟阶段。此时造纸原料又有了新的开拓,竹纸和稻麦秆纸的发展标志着造纸史中的新纪元。造纸区域、纸的品种及加工技术越来越向更广的地方发展。纸的用途在社会上再度普及各个方面。以用量而言,宋元纸大部分用于印刷。竹纸崛起的同时,大幅优质皮纸的出现也是此时期不同于前代的特点。此外,还出现了有关纸的专门着作,也是前代所无。8
北宋米芾《珊瑚帖》竹纸本法书(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宋代造纸
南宋1161-1168年在杭州铸的会子一贯面额的铜印版临本查看更多
3
宋元时大量用竹纸印书,宋元刻本以浙江杭州、福建建阳、四川成都、江西吉州等地为中心,福建本流传甚广,多印以竹纸。8
由于原料不足,晋唐时一度盛行的藤纸,至宋元逐渐退出历史舞合;麻纸只在有限地区内生产,统治地位让给了竹纸及皮纸,这种趋势一直保持到19世纪末的清代晚期。宋元书画、刻本及公私文书中多用皮纸,其产量之大、质量之高均远在隋唐五代之上,这也导致书画家更喜欢在皮纸上创作书画。8
宋元时还制造混合原料纸,这又是一大成就。如北京图书馆藏北宋米芾的《公议帖》《新恩帖》是竹、麻混料纸,《寒光帖》是竹、楮混料纸,而其《高氏三图诗》是麻、堵混料纸。混料纸的制造具有重大的技术经济意义,可兼收不同原料之优点,是中国造纸术的一种独特的技术。8
元代王祯《农书》中的连碓机图
宋元时期为扩大造纸原料来源,降低生产成本,还采用故纸回槽,掺到新纸浆中造再生纸的工艺,得到的纸叫“还魂纸”。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说:“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名为还魂纸。”这就达到了废物利用和降低成本的经济目的。8
宋元时期纸制品的广泛使用也超过唐五代,举凡纸帐、纸衣、纸伞纸被、剪纸、纸花等,应有尽有,游戏用的纸牌也深人民间。宋元时民间还有纸影戏。纸在工业生产中也广为利用,宋代烟火、火器制造中的火药筒、火药包及引线都以纸为之,而养蚕时雌蛾产卵在桑皮纸上。8
明清时期的造纸技术
明清在造纸原料、技术、设备和加工等方面都集历史上的大成,纸的产量、质量、用途和产地也比过去任何时期都处于更高的发展阶段。同时还出现专门论述造纸技术的插图本专着,为前代所未见。随着中外交流的紧密,中国精工细作的纸、纸制品及加工技继续传至国外。清末,中国又从西方引入机器造纸技术,从而在造纸技术上揭开了新的一页。9
《天工开物》载竹纸制作工艺流程图
明清时的造纸作坊大多分布在南方的江西、福建、浙江、安徽等省,广东和四次之;北方以陕西、山西、河北等省为主。原料有竹、麻、皮料和稻草等,其中竹纸产量占首位,尤其南方近山区多造竹纸。皮纸多用于书画或印刷书籍,麻纸产量比例逐渐变小。9
明清时在纸的加工方面集历代之大成,各种历史名纸都恢复生产,同时又推出一些新品种。明代加工纸中最着名的是宣德贡笺,制于宣德年间(1426-1435年),有五色粉笺、五色金花纸、瓷青纸等品种。此后仍继续生产,供内府使用,后从内府传出,遂为世人推重。清初时已将宣德贡笺与南唐澄心堂纸并称为稀世名纸。9
清乾隆年制梅花玉版笺
清乾隆年仿制元代明仁殿纸
2
明清时还有关于各种加工纸的技术记载,明人屠隆《考盘余事》及冯梦祯《快雪堂漫录》二书较集中地谈到各种纸加工技术,包括染制宋笺法、造金银印花笺法、造槌白纸法及染纸作画不用胶法。9
传入海外
中国造纸术在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的传播
中国地处亚洲大陆东部,纸及造纸术首先传至邻近的亚洲国家。10
中国造纸术的传播
中国与越南陆上相邻,中国纸及书卷在2世纪已传到越南。汉末社会动乱,大批中国人到越南避难,带去中原文化和生产技术。至迟在3世纪已能造纸,所造有楮皮纸,还有由当地蜜香树制的蜜香纸,太康五年(284年),大秦(东罗马)人献晋武帝蜜香纸张。10
中国纸在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时就已传入朝鲜半岛。朝鲜半岛造纸可上溯到4-5世纪,主要生产麻纸,但大部分纸仍从中国得到。高丽朝(936-1392年)统一半岛后,与宋朝保持往来,此时造纸业有了发展,皮纸成为新品种。高丽朝造的纸厚重、强韧而洁白,为宋代士大夫所喜爱。元代人鲜于枢《纸笺谱》将高丽蛮笺列为名纸之一。10
日本和纸仍为书画艺术家所喜爱,也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日本书纪》记载,285年百济人将中国书卷带至日本,而610年高丽王遣高僧昙征(579-631)赴日,昙征知五经,且能制纸墨,过去史学家认为日本造纸始于610年。实际上,南北朝时的中国已与日本有频繁的直接往来,有可能在此过程中从中国引进造纸术。日本雁皮造纸始于奈良时代,造麻纸、楮纸技术与唐代是一致的。10
中国纸和造纸技术南传后至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泰国、柬埔寨、缅甸、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国。这些国家造纸均晚于越南、朝鲜和日本等国家。10
中国造纸术在中亚、西亚和北非的传播
中亚、西亚各国,古书通称西域诸国,早在西汉时即与中国往来,纸张即从中国输入这些地区。1907年斯坦因在敦煌发现九封中亚商人南奈·万达(Nanai Vandak)于311-313年用中亚粟特文(Sogdian)写给在撒马尔罕(Samarkand)友人的书信,用的已是麻纸,可见该国人早在东晋时就已用中国纸书写,同时将纸运至中亚。10
天宝十载(751年)唐帝国与大食在中亚的恒逻斯(talas,今哈萨克斯坦境内)用兵。交战中部分唐士兵被俘,其中有造纸工人,随后在撒马尔罕由中国人指导的纸厂开始生产麻纸。此后,纸输往欧洲。随着阿拉伯势力延伸到非洲,造纸技术随之传入,641年倭马亚王朝征服埃及,900年前后在今开罗建立了非洲第一个纸厂。1100年前后埃及在今摩洛哥境内的非斯(Fez)建立了非洲境内的第二个造纸基地,至此在中亚、西亚及北非先后有了六个造纸工厂,都按中国方法生产麻纸,纸在阿拉伯境内普及开来。10
中国造纸术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的传播
中国造纸术是通过阿拉伯传入欧洲的,西班牙、法国和意大利是造纸术在欧洲传播的最早的转运站。阿拉伯倭马亚王朝被推翻后,前朝太子拉赫曼(Abd al - Rahman)带一批人逃到北非避难,再前往西班牙,并于756年在西班牙境内建立政权,后逐渐统治西班牙,这使其成为最早造纸的欧洲国家,西班牙最早的纸厂于萨狄瓦(xativa)建于1150年。10
法国与西班牙相邻,造纸技术可能来自西班牙。第一个纸厂于1189年建于南方的埃罗(herault),因产量小,法国用纸仍大量从大马士革及西班牙供应。无疑,西班牙和法国主要生产麻纸。10
11一12世纪,阿拉伯纸还通过地中海从北非的埃及、摩洛哥运往意大利,再转运到亚洲大陆各国,造纸术就借此商路传入意大利,1276年在蒙地法诺(montefano)建立第一家纸厂生产麻纸。意大利造纸业发展迅速,至14世纪已成为欧洲用纸的供应地,产量超过西班牙和大马士革。10
14世纪后期德国用纸量也与日俱增,1390年在印刷中心纽伦堡(Nuremberg)建立第一个纸厂,同时在科隆(cologne)建立另一个纸厂。德国有了造纸业后,又成为向欧洲辐射造纸技术的另一中心。与德、法交界的荷兰于1428年建起早期纸坊,1586年在多德雷赫特(dordrecht)兴建了更大的纸厂。通行德语的瑞士于1433年在印刷中心巴塞尔(basel)建立纸坊,德国南面的奥地利于1498年在维也纳(Vienna)设造纸;与德国接壤的波兰于1491年在克拉科夫(Krakow)有了该国第一家纸厂。俄国较早就接触纸,但最早的纸厂1576年才在莫斯科(moscow)兴建,还请了德国技师。10
英国与欧洲大陆有一海之隔,虽于14世纪已从西班牙进口纸,但造纸时间较晚。最早的纸厂是1494年在哈福德郡(hartfordshire)建立的。欧洲北部国家也因地理位置关系造纸较晚,丹麦于1635年开始造纸,而挪威则始于1690年。然而至17世纪时,欧洲各国基本上都有了造纸业。10
美洲1575年才有第一家造纸厂,是西班牙人移居墨西哥后建立的。此前美洲仍用羊皮等古老材料,有时用纸靠欧洲进口。美国最早的纸坊于1690年建于费城(philadelphia),而北美的加拿大于1803年才在圣安德鲁斯(Saint Andrews)兴建纸坊。10
大洋洲第一家纸厂于1868年在澳大利亚的墨尔本(melbourne)建成。10
至19世纪后半叶,中国造纸术已完成其世界传播之旅程,遍及各国。10
造纸影响
造纸术既方便了人们书写,又促进了文化传播。公元7世纪造纸术传入日本,公元8世纪造纸术传到欧洲各国,造纸术的广泛传播,对人类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重大作用。2
造纸术的发明和推广,对于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产生深刻的影响,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11
造纸术加速了文字的传播,扩大了文化交流,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使纸张成为人们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推动了文献的生产发展。12
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廉价的纸张很快取代了欧洲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和小牛皮,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12
正如英国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在评价包括造纸术在内的中国四大发明的时候所说的:“它们改变了世界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状态,又从而产生了无数的变化;看来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宗教,没有一个显赫人物,对人类事业曾经比这些机械的发明施展过更大的威力和影响。”12
造纸方法
古代
蔡伦造纸术
蔡伦改进的造纸术,形成了一套较为定型的造纸工艺流程,其过程大致可归纳为4个步骤:11
汉代造纸工艺流程图(潘吉星设计,张孝友绘,1979年)
步骤
描述
分离
使用沤浸或蒸煮的方法,让原料在碱液中脱胶,并分散成纤维状
打浆
使用切割和捶捣的方法切断纤维,并使纤维帚化,成为纸浆
抄造
把纸浆渗水制成浆液,然后用捞纸器(篾席)捞浆,使纸浆在捞纸器上交织成薄片状的湿纸
明朝造纸术
明朝造纸术有五个主要的步骤。图中所示的造纸方法为中国古代广泛流传采用的抄纸法,抄纸法制造速度较快。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斩竹漂塘、煮楻足火、荡料入帘、覆帘压纸、透火焙干。12
明代造纸术
斩竹漂塘
砍下竹子置于水塘浸泡,使纤维充分吸水。可以再加上树皮、麻头、和旧渔网等植物原料捣碎。
煮楻足火
把碎料煮烂,使纤维分散,直到煮成纸浆。图中可见大锅中的碎料用大石压住,有助于完全煮烂。
荡料入帘
待纸浆冷却,再使用平板式的竹帘把纸浆捞起,过滤水分,成为纸膜。此一步骤要有纯熟的技巧,才能捞出厚薄适中、分布均匀的纸膜。
展开全部
现代
现代制纸工序已经机械化。
步骤
描述
磨木纸浆(Groundwood pulp)
利用机械碾磨力以取得木材纤维,又称为机械纸浆(meical pulp),主要可再分为一般机械浆、精制机械浆、热磨机械浆等。
化学纸浆(chemical pulp)
利用化学法将纤维与木质素分开以取得木材纤维,主要可再分为苏打浆、亚硫酸盐浆、硫酸盐浆等。
半化学纸浆(Semichemical pulp)
结合机械法与化学法之制浆方式,可再分为中性半化学浆、冷苏打浆、化学机械浆等。
起源争议
20世纪50年代以前,各界对蔡伦是造纸术发明人的说法,并无异议。直到20世纪50年代,化学史家袁翰青首次挑战了这一“历世纪论”。他认为,像造纸这样一门多原料、多工序、多品种的技术,由一人发明,似乎不大符合实情。尤其是蔡伦作为一个太监,知识面有局限性。袁翰青在1954年第12期的《科学通报》上,首次提出“蔡伦是造纸术的改良者而不是发明者。”次年,当时在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一所工作的张德钧,撰文反驳袁文观点。13
1979年,主管造纸局的轻工业部副部长王毅之率中国科技代表团访问日本。参观东京造纸博物馆时,发现展览说明中说“蔡伦以前的西汉已经有了纸”非常生气,认为这与中国的历史定论不同。代表团回国后,正好赶上国内媒体报道陕西扶风发现蔡伦之前的西汉麻纸。从这时起,轻工业部正式介入蔡伦是否是纸的发明人的论战。13
1987年9月11日,中国造纸学会举行纪念蔡伦发明造纸术1882周年大会。会上,中国科协名誉主席、政协副主席周培源说,“决不可轻率地贬低蔡伦和修改历史”。大会最后宣布: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人,为期30年的纸史争议自即日起告结束。次日,新华社、《人民日报》、《科技日报》等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了这一纸史争议的“官方定论”。13
灞桥纸发掘人、陕西省博物馆程学华专门针对该大会点名撰写了《西汉灞桥纸的补述论证与有关问题的说明》,在这份长达17页的《说明》中,程学华详细阐释了灞桥纸的发现经过、墓葬位置、断代依据等。此外,程用了一半的篇幅“揭穿了调查组深入调查的真相”:前后三次来调查的人员均要求他改变自己原有的说法。程学华在《说明》中写道,“这是学术研究领域内的怪事”。13
纸史委员会委员安嘉麟曾撰写文章指出,蔡伦造纸说是“历史定论”,关系到祖国尊严和荣誉,神圣不可侵犯。挑战此说已不再是学术问题,而是是否爱国、维护国家尊严的政治问题。13
日本学者、东京大学教授中山茂在其书中说,“由于感情问题作祟,反对纸的西汉起源说,只好说‘灞桥纸不能以纸定论’。” 13
随着甘肃放马滩纸和悬泉置纸先后发现,关于蔡伦是否是纸的发明人的争论渐渐平息。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出版的初中课本《中国历史》第一册,引入了1986年甘肃天水发现的放马滩纸,正式使用了“蔡伦改进造纸术的说法”。而关于“西汉有纸说”的学术着作也逐渐被国际学术界所接受。13
然而,新的发现和学术着作并没说服反对者。2005年10月,湖南省岳麓出版社出版了《纸祖千秋》。这本近55万字的文集收录了100多篇文章,清一色地由坚持蔡伦发明造纸术观点的人撰写。13
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王菊华认为,灞桥纸并不是纸,放马滩纸地图也不是纸,很可能是帛。中国造纸学会和王菊华持相同观点,该学会秘书处雷煌认为,考古研究是项非常严谨的过程,虽然学界对于谁最早发明造纸术有争议,但并没有充分证据证明浇纸法造纸术早于蔡伦的抄纸法,首创和影响力决定蔡伦的历史地位无可动摇。3
目前,学者多认为,蔡伦虽然不是造纸术的唯一发明者,但是他在改进和推广造纸技术方面所作出的历史贡献,是不容否认的。西汉的植物纤维纸,为蔡伦造纸打下了基础。经过蔡伦的改进,造纸才开始脱离纺织业,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手工业。蔡伦之后,用纸作为书写材料的记载大大增多。魏晋南北朝时期,伴随着用纸书写的普及,特别是纸作为书写工具的地位得到制度上的确认。14
对蔡伦之前的造纸术的研究,有助于对“蔡侯纸”产生的技术条件和历史贡献等做出更符合历史事实的认识和评价。对于早期古纸的研究,可以让今人更加客观地看待蔡伦的历史地位。14
参考资料
[1] 李晓岑 · 浇纸法与抄纸法——中国大陆保存的两种不同造纸技术体系 · 中国科学院大学出版社 · 2011
[2] 蔡伦造纸影响世界 · 洛阳日报 [引用日期2022-08-12]
[3] “西汉古纸”是比蔡伦还早的造纸术? · 三湘都市报数字报刊 [引用日期2023-01-23]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21
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纸的质量大大提高。这种纸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此后纸的使用日益普遍,纸逐渐取代简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4
另有学者认为,只有蔡侯纸才是真正的纸2,蔡伦不仅是造纸术的发明者,而且其发明的造纸基本工艺一直沿用至今。更重要的是,在古代多种类型的纸中,只有用植物纤维制造的蔡侯纸对世界造纸工业的发展及人类文明的传播具有深远影响。3
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4
1990年8月18日至22日在比利时马尔梅迪举行的国际造纸历史协会第20届代表大会上专家一致认定:蔡伦是造纸术的伟大发明家,中国是造纸的发明国。
历史沿革
早期雏形
纸问世之前,古人把文字刻画、书写在甲骨和简帛上面,或铸刻在青铜器物上面。秦汉时期的公文往来、私人书信以及典籍等都用简帛写成。后人用“册”“编”“卷”来称书籍的篇幅,就是从简的编连方式和存放特点得来的。简用竹木制成,分量很重;帛虽然轻,但价格昂贵。人们使用起来受到很大限制。4
关于造纸起源,大体有两种不同观点。其一认为东汉宦官蔡伦于105年发明了纸,主要依据文献记载。在考古学新发现以前,此说千年来颇为流行。其二认为蔡伦之前的西汉已有纸,主要依据现代考古发现。这是从1933年考古学家黄文弼在新疆罗布淖尔汉烽燧遗址出土西汉麻纸(前49年)并提出西汉造纸说承袭下来的观点。1949年以来,两种观点各抒己见。6
马圈湾纸
一种观点认为,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1933年,新疆罗布淖尔古烽燧亭中发现西汉古纸;1957年5月,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出土的古纸经过科学分析鉴定,为西汉麻纸。西汉时期的麻纸有的上面还有文字和地图。这证明西汉时已生产纸。但这种纸质地粗糙,使用不便。专家认为,在“蔡侯纸”未发明之前,麻纸的使用价值不大
2
,西汉是麻纸萌芽阶段,纸产量不大,产地不广,质量欠佳,不足以代替简帛。6
另有学者认为,只有蔡侯纸才是真正的纸2
:1957年在西安市出土的“灞桥纸”基本没有经历过符合造纸要求的切断处理,并不是纸,而是一些废旧麻絮在铜镜下的衬垫物;1986年在甘肃天水市出土的“放马滩纸地图”保存在博物馆后,没有机会取样做破坏性化验,因为这张“地图”能在有积水并且死者尸骨都腐烂无存的墓葬中残留下来,专家对“地图”的表面结构分析后认为并不是纸,很可能是帛。3
《后汉书·贾逵传》记汉章帝于建初元年(76年),曾令贾逵选20人来教授《左传》,并“给简、纸经传各一通”。《后汉书·邓皇后纪》则记载永元十四年(102年)邓皇后赐给前来贡献的方国以纸墨。此时的纸,似已作为书写的载体。5
蔡伦造纸
东汉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汉和帝的皇后邓绥下令郡国进献纸墨。23
当时蔡伦出任尚方令,负责御用器物的制造,能够随时随地接触到各地进贡纸张,为其改进造纸术提供了物质条件。不仅如此,蔡伦在掌管宫内文书档案过程中深感“帛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于是他决心造出比西汉更好的纸。22
蔡伦
也有观点认为,蔡伦改进造纸术的想法,源于皇帝批改的奏折。如李向阳表示,当时皇帝批阅的奏章都是写在“简牍”上,成捆的竹简由太监用车拉来,几个人抬着放到皇帝的御案前,堆成小山,皇上每天在案几上展卷批阅,累得腰酸背疼。蔡伦整天跟着皇帝,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所以急于创造出一种新的书写材料。2
《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jiān)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发明、创造)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2
蔡伦造纸,是他在任尚方令期间。那时,他经常到洛阳近郊收集制作材料,虚心听取建议,认真总结西汉以来用麻质纤维造纸的经验,经过反复试验,创造了以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21
为原料的造纸术。2
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奏报朝廷,在和帝的支持下,大量生产纸并推广应用。后来,他因为造纸这一伟大功绩被封为“龙亭侯”,因此,人们把这种新型的书写材料称为“蔡侯纸”。2
国内流传
“蔡侯纸”平滑光洁,适宜书写,而且原料廉价,降低了造纸的成本,适合大规模推广造纸的技术。3至4世纪,纸已经基本取代简牍绢帛,成为中国唯一的书写材料。5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造纸技术
同汉代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造纸在产量、质量或加工等方面都有提升,原料不断扩大,造纸设备得到更新,出现新的工艺技术,产纸区域和纸的传播也越来越广,造纸名工辈出。6
东晋王羲之书法
从留存的实物看,魏晋南北朝的纸比汉代纸有明显的进步,主要表现在白度提高、表面更光滑、结构较紧密,纸质细薄且有明显的帘纹,纸上纤维束较少,有的晋纸纤维打浆度达到70%,接近机制纸。6
如果说书写材料在汉代还是简帛并用,纸只是作为新材料尚不足以完全取代,那么这种情况在晋代已发生根本变化。由于能造出大量洁白平滑而方正的纸,人们就无须再用昂贵的缣帛和笨重的简牍,逐步习惯于用纸书写,最后彻底淘汰了简牍。东晋末年桓玄废晋安帝而自称为帝,随即下令曰:“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考古发掘表明,东晋以后,墓葬或遗址中出土的文书便不再是简牍,而全是纸了。6
这时南北各地都建立有官私纸坊,就地取材造纸。北方以长安(今西安)、洛阳、山西、山东、河北等地为中心,生产麻纸、楮皮纸、桑皮纸。东晋南渡后,今绍兴、安徽南部、南京、扬州、广州等地成了南方造纸中心,纸种基本与北方相同。但浙江嵊州剡溪沿岸又成为藤纸制造中心。6
为改善纸的性能,晋代已有施胶技术,早期施胶剂是植物淀粉剂,或刷在纸面上,或掺入纸浆中,这样处理可增加纸对水透过性的阻扰能力,将纤维间毛细孔阻死,或改善纸浆悬浮性。经化验,西凉建初十二年(416年)写本《律藏初分》用纸即以施胶技术处理。而迄今年代最早的施胶纸是后秦白雀元年(384年)墓葬物清单用纸,表面施以淀粉剂,再经磨光。6
表面涂布技术是将白色矿物细粉用胶黏剂均匀涂刷在纸面,再以石砑光,这样既可增加纸表的白度、平滑度,又可减少透光度,使纸表紧密,吸墨性好。检验发现,前凉建兴三十六年(348年)文书纸及东晋写本《三国志·孙权传》用纸都是表面涂布纸,比欧洲早了1400多年。6
隋唐五代时期的造纸技术
隋唐五代时期在中国造纸技术史上是个重要的发展阶段,造纸原料品种进一步扩大,纸制品普及于民间日常生活之中,造纸区遍及南北各地,在改善纸浆性能、改革造纸设备等方面取得一些进步,可造出更大幅面的佳纸,满足了书画艺术的特殊要求,纸的加工更加考究,出现了一些名贵的加工纸而载于史册,并为后世效法。由于交通及中外科学文化交流的发展,中国造纸技术沿不同方向向外国传播。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更是刺激了造纸业的进一步发展。7
敦煌石室所出五代(约950年)四联印张《文殊师利菩萨像》
敦煌石室所出五代(约950年)四联印张《文殊师利菩萨像》
吐鲁番出土唐代纸鞋查看更多
4
隋唐时所用的原料有麻类、楮皮、桑皮、藤皮、瑞香皮、木芙蓉皮、竹等;竹纸于9-10世纪在广东、浙江初露头角,以竹料造纸是造纸史上一大发明。虽仍主要造麻纸,但其他原料纸则比魏晋南北朝时产量大有增加,也出现更多的混合原料纸。唐代有用野麻生纤维造纸,需沤制脱胶,比用破布费事,但原料丰富,成本低廉。藤纸在唐代达到全盛期,产地不局限于浙江,青、黄、白色藤纸各有不同用途。广东罗州(今廉江)用栈香树皮造纸,名香皮纸。唐代女诗人薛涛(?—832)在四川用芙蓉皮为原料,再将芙蓉花汁掺入纸浆,造出粉红色等多种颜色的薛涛笺,名重一时。7
楮树
黄瑞香
木芙蓉查看更多
4
隋唐五代时产纸区域遍及全国。据古书记载,仅唐代向朝廷贡纸的就有常州、杭州、越州、婺州、衢州、宣州、歙州、池州、江州、信州、衡州等11个州邑。由于产纸量大,社会上消耗量亦甚可观,只以唐内府集贤书院为例,大中三年(849年)一年内用蜀纸多张,抄写365卷书,这正是促使社会科学文化发达的物质后盾。7
隋唐五代时造纸中心分布图
唐代可造出幅面更大的纸,纸本绘画从这一时期猛增,传世的有韩滉的设色《五牛图》,出土的有设色花鸟画及人物画。除文化及文书用纸外,隋唐五代时许多日用品也以纸制成,以代替其他昂贵材料,如灯笼纸及糊窗纸,纸的表面涂上油成为防水纸,可代替绢料。至于纸衣、纸帽、纸被、纸帐、纸甲、纸花、剪纸及包装纸等都可代替过去用的纺织品。唐代“飞钱”是纸币的先驱,用以代替金属货币。此外,也用纸做成纸人、纸钱为死者送葬时烧。纸的用途越来越广泛,中国名副其实地进入了纸的时代。7
五代造纸技术直接承袭隋唐,但因南北割据,社会动荡,各地技术发展很不平衡。敦煌石室所出西北地区造的麻纸多不精良,书法亦不工,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不景气的现状。但统治者御用的“澄心堂纸”却为一时之冠。苏易简在《文房四谱·纸谱》中写道:“南唐有澄心堂纸,细薄光润,为一时之甲。”7
宋元时期的造纸技术
宋元时期是中国造纸术的成熟阶段。此时造纸原料又有了新的开拓,竹纸和稻麦秆纸的发展标志着造纸史中的新纪元。造纸区域、纸的品种及加工技术越来越向更广的地方发展。纸的用途在社会上再度普及各个方面。以用量而言,宋元纸大部分用于印刷。竹纸崛起的同时,大幅优质皮纸的出现也是此时期不同于前代的特点。此外,还出现了有关纸的专门着作,也是前代所无。8
北宋米芾《珊瑚帖》竹纸本法书(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宋代造纸
南宋1161-1168年在杭州铸的会子一贯面额的铜印版临本查看更多
3
宋元时大量用竹纸印书,宋元刻本以浙江杭州、福建建阳、四川成都、江西吉州等地为中心,福建本流传甚广,多印以竹纸。8
由于原料不足,晋唐时一度盛行的藤纸,至宋元逐渐退出历史舞合;麻纸只在有限地区内生产,统治地位让给了竹纸及皮纸,这种趋势一直保持到19世纪末的清代晚期。宋元书画、刻本及公私文书中多用皮纸,其产量之大、质量之高均远在隋唐五代之上,这也导致书画家更喜欢在皮纸上创作书画。8
宋元时还制造混合原料纸,这又是一大成就。如北京图书馆藏北宋米芾的《公议帖》《新恩帖》是竹、麻混料纸,《寒光帖》是竹、楮混料纸,而其《高氏三图诗》是麻、堵混料纸。混料纸的制造具有重大的技术经济意义,可兼收不同原料之优点,是中国造纸术的一种独特的技术。8
元代王祯《农书》中的连碓机图
宋元时期为扩大造纸原料来源,降低生产成本,还采用故纸回槽,掺到新纸浆中造再生纸的工艺,得到的纸叫“还魂纸”。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说:“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名为还魂纸。”这就达到了废物利用和降低成本的经济目的。8
宋元时期纸制品的广泛使用也超过唐五代,举凡纸帐、纸衣、纸伞纸被、剪纸、纸花等,应有尽有,游戏用的纸牌也深人民间。宋元时民间还有纸影戏。纸在工业生产中也广为利用,宋代烟火、火器制造中的火药筒、火药包及引线都以纸为之,而养蚕时雌蛾产卵在桑皮纸上。8
明清时期的造纸技术
明清在造纸原料、技术、设备和加工等方面都集历史上的大成,纸的产量、质量、用途和产地也比过去任何时期都处于更高的发展阶段。同时还出现专门论述造纸技术的插图本专着,为前代所未见。随着中外交流的紧密,中国精工细作的纸、纸制品及加工技继续传至国外。清末,中国又从西方引入机器造纸技术,从而在造纸技术上揭开了新的一页。9
《天工开物》载竹纸制作工艺流程图
明清时的造纸作坊大多分布在南方的江西、福建、浙江、安徽等省,广东和四次之;北方以陕西、山西、河北等省为主。原料有竹、麻、皮料和稻草等,其中竹纸产量占首位,尤其南方近山区多造竹纸。皮纸多用于书画或印刷书籍,麻纸产量比例逐渐变小。9
明清时在纸的加工方面集历代之大成,各种历史名纸都恢复生产,同时又推出一些新品种。明代加工纸中最着名的是宣德贡笺,制于宣德年间(1426-1435年),有五色粉笺、五色金花纸、瓷青纸等品种。此后仍继续生产,供内府使用,后从内府传出,遂为世人推重。清初时已将宣德贡笺与南唐澄心堂纸并称为稀世名纸。9
清乾隆年制梅花玉版笺
清乾隆年仿制元代明仁殿纸
2
明清时还有关于各种加工纸的技术记载,明人屠隆《考盘余事》及冯梦祯《快雪堂漫录》二书较集中地谈到各种纸加工技术,包括染制宋笺法、造金银印花笺法、造槌白纸法及染纸作画不用胶法。9
传入海外
中国造纸术在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的传播
中国地处亚洲大陆东部,纸及造纸术首先传至邻近的亚洲国家。10
中国造纸术的传播
中国与越南陆上相邻,中国纸及书卷在2世纪已传到越南。汉末社会动乱,大批中国人到越南避难,带去中原文化和生产技术。至迟在3世纪已能造纸,所造有楮皮纸,还有由当地蜜香树制的蜜香纸,太康五年(284年),大秦(东罗马)人献晋武帝蜜香纸张。10
中国纸在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时就已传入朝鲜半岛。朝鲜半岛造纸可上溯到4-5世纪,主要生产麻纸,但大部分纸仍从中国得到。高丽朝(936-1392年)统一半岛后,与宋朝保持往来,此时造纸业有了发展,皮纸成为新品种。高丽朝造的纸厚重、强韧而洁白,为宋代士大夫所喜爱。元代人鲜于枢《纸笺谱》将高丽蛮笺列为名纸之一。10
日本和纸仍为书画艺术家所喜爱,也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日本书纪》记载,285年百济人将中国书卷带至日本,而610年高丽王遣高僧昙征(579-631)赴日,昙征知五经,且能制纸墨,过去史学家认为日本造纸始于610年。实际上,南北朝时的中国已与日本有频繁的直接往来,有可能在此过程中从中国引进造纸术。日本雁皮造纸始于奈良时代,造麻纸、楮纸技术与唐代是一致的。10
中国纸和造纸技术南传后至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泰国、柬埔寨、缅甸、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国。这些国家造纸均晚于越南、朝鲜和日本等国家。10
中国造纸术在中亚、西亚和北非的传播
中亚、西亚各国,古书通称西域诸国,早在西汉时即与中国往来,纸张即从中国输入这些地区。1907年斯坦因在敦煌发现九封中亚商人南奈·万达(Nanai Vandak)于311-313年用中亚粟特文(Sogdian)写给在撒马尔罕(Samarkand)友人的书信,用的已是麻纸,可见该国人早在东晋时就已用中国纸书写,同时将纸运至中亚。10
天宝十载(751年)唐帝国与大食在中亚的恒逻斯(talas,今哈萨克斯坦境内)用兵。交战中部分唐士兵被俘,其中有造纸工人,随后在撒马尔罕由中国人指导的纸厂开始生产麻纸。此后,纸输往欧洲。随着阿拉伯势力延伸到非洲,造纸技术随之传入,641年倭马亚王朝征服埃及,900年前后在今开罗建立了非洲第一个纸厂。1100年前后埃及在今摩洛哥境内的非斯(Fez)建立了非洲境内的第二个造纸基地,至此在中亚、西亚及北非先后有了六个造纸工厂,都按中国方法生产麻纸,纸在阿拉伯境内普及开来。10
中国造纸术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的传播
中国造纸术是通过阿拉伯传入欧洲的,西班牙、法国和意大利是造纸术在欧洲传播的最早的转运站。阿拉伯倭马亚王朝被推翻后,前朝太子拉赫曼(Abd al - Rahman)带一批人逃到北非避难,再前往西班牙,并于756年在西班牙境内建立政权,后逐渐统治西班牙,这使其成为最早造纸的欧洲国家,西班牙最早的纸厂于萨狄瓦(xativa)建于1150年。10
法国与西班牙相邻,造纸技术可能来自西班牙。第一个纸厂于1189年建于南方的埃罗(herault),因产量小,法国用纸仍大量从大马士革及西班牙供应。无疑,西班牙和法国主要生产麻纸。10
11一12世纪,阿拉伯纸还通过地中海从北非的埃及、摩洛哥运往意大利,再转运到亚洲大陆各国,造纸术就借此商路传入意大利,1276年在蒙地法诺(montefano)建立第一家纸厂生产麻纸。意大利造纸业发展迅速,至14世纪已成为欧洲用纸的供应地,产量超过西班牙和大马士革。10
14世纪后期德国用纸量也与日俱增,1390年在印刷中心纽伦堡(Nuremberg)建立第一个纸厂,同时在科隆(cologne)建立另一个纸厂。德国有了造纸业后,又成为向欧洲辐射造纸技术的另一中心。与德、法交界的荷兰于1428年建起早期纸坊,1586年在多德雷赫特(dordrecht)兴建了更大的纸厂。通行德语的瑞士于1433年在印刷中心巴塞尔(basel)建立纸坊,德国南面的奥地利于1498年在维也纳(Vienna)设造纸;与德国接壤的波兰于1491年在克拉科夫(Krakow)有了该国第一家纸厂。俄国较早就接触纸,但最早的纸厂1576年才在莫斯科(moscow)兴建,还请了德国技师。10
英国与欧洲大陆有一海之隔,虽于14世纪已从西班牙进口纸,但造纸时间较晚。最早的纸厂是1494年在哈福德郡(hartfordshire)建立的。欧洲北部国家也因地理位置关系造纸较晚,丹麦于1635年开始造纸,而挪威则始于1690年。然而至17世纪时,欧洲各国基本上都有了造纸业。10
美洲1575年才有第一家造纸厂,是西班牙人移居墨西哥后建立的。此前美洲仍用羊皮等古老材料,有时用纸靠欧洲进口。美国最早的纸坊于1690年建于费城(philadelphia),而北美的加拿大于1803年才在圣安德鲁斯(Saint Andrews)兴建纸坊。10
大洋洲第一家纸厂于1868年在澳大利亚的墨尔本(melbourne)建成。10
至19世纪后半叶,中国造纸术已完成其世界传播之旅程,遍及各国。10
造纸影响
造纸术既方便了人们书写,又促进了文化传播。公元7世纪造纸术传入日本,公元8世纪造纸术传到欧洲各国,造纸术的广泛传播,对人类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重大作用。2
造纸术的发明和推广,对于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产生深刻的影响,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11
造纸术加速了文字的传播,扩大了文化交流,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使纸张成为人们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推动了文献的生产发展。12
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廉价的纸张很快取代了欧洲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和小牛皮,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12
正如英国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在评价包括造纸术在内的中国四大发明的时候所说的:“它们改变了世界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状态,又从而产生了无数的变化;看来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宗教,没有一个显赫人物,对人类事业曾经比这些机械的发明施展过更大的威力和影响。”12
造纸方法
古代
蔡伦造纸术
蔡伦改进的造纸术,形成了一套较为定型的造纸工艺流程,其过程大致可归纳为4个步骤:11
汉代造纸工艺流程图(潘吉星设计,张孝友绘,1979年)
步骤
描述
分离
使用沤浸或蒸煮的方法,让原料在碱液中脱胶,并分散成纤维状
打浆
使用切割和捶捣的方法切断纤维,并使纤维帚化,成为纸浆
抄造
把纸浆渗水制成浆液,然后用捞纸器(篾席)捞浆,使纸浆在捞纸器上交织成薄片状的湿纸
明朝造纸术
明朝造纸术有五个主要的步骤。图中所示的造纸方法为中国古代广泛流传采用的抄纸法,抄纸法制造速度较快。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斩竹漂塘、煮楻足火、荡料入帘、覆帘压纸、透火焙干。12
明代造纸术
斩竹漂塘
砍下竹子置于水塘浸泡,使纤维充分吸水。可以再加上树皮、麻头、和旧渔网等植物原料捣碎。
煮楻足火
把碎料煮烂,使纤维分散,直到煮成纸浆。图中可见大锅中的碎料用大石压住,有助于完全煮烂。
荡料入帘
待纸浆冷却,再使用平板式的竹帘把纸浆捞起,过滤水分,成为纸膜。此一步骤要有纯熟的技巧,才能捞出厚薄适中、分布均匀的纸膜。
展开全部
现代
现代制纸工序已经机械化。
步骤
描述
磨木纸浆(Groundwood pulp)
利用机械碾磨力以取得木材纤维,又称为机械纸浆(meical pulp),主要可再分为一般机械浆、精制机械浆、热磨机械浆等。
化学纸浆(chemical pulp)
利用化学法将纤维与木质素分开以取得木材纤维,主要可再分为苏打浆、亚硫酸盐浆、硫酸盐浆等。
半化学纸浆(Semichemical pulp)
结合机械法与化学法之制浆方式,可再分为中性半化学浆、冷苏打浆、化学机械浆等。
起源争议
20世纪50年代以前,各界对蔡伦是造纸术发明人的说法,并无异议。直到20世纪50年代,化学史家袁翰青首次挑战了这一“历世纪论”。他认为,像造纸这样一门多原料、多工序、多品种的技术,由一人发明,似乎不大符合实情。尤其是蔡伦作为一个太监,知识面有局限性。袁翰青在1954年第12期的《科学通报》上,首次提出“蔡伦是造纸术的改良者而不是发明者。”次年,当时在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一所工作的张德钧,撰文反驳袁文观点。13
1979年,主管造纸局的轻工业部副部长王毅之率中国科技代表团访问日本。参观东京造纸博物馆时,发现展览说明中说“蔡伦以前的西汉已经有了纸”非常生气,认为这与中国的历史定论不同。代表团回国后,正好赶上国内媒体报道陕西扶风发现蔡伦之前的西汉麻纸。从这时起,轻工业部正式介入蔡伦是否是纸的发明人的论战。13
1987年9月11日,中国造纸学会举行纪念蔡伦发明造纸术1882周年大会。会上,中国科协名誉主席、政协副主席周培源说,“决不可轻率地贬低蔡伦和修改历史”。大会最后宣布: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人,为期30年的纸史争议自即日起告结束。次日,新华社、《人民日报》、《科技日报》等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了这一纸史争议的“官方定论”。13
灞桥纸发掘人、陕西省博物馆程学华专门针对该大会点名撰写了《西汉灞桥纸的补述论证与有关问题的说明》,在这份长达17页的《说明》中,程学华详细阐释了灞桥纸的发现经过、墓葬位置、断代依据等。此外,程用了一半的篇幅“揭穿了调查组深入调查的真相”:前后三次来调查的人员均要求他改变自己原有的说法。程学华在《说明》中写道,“这是学术研究领域内的怪事”。13
纸史委员会委员安嘉麟曾撰写文章指出,蔡伦造纸说是“历史定论”,关系到祖国尊严和荣誉,神圣不可侵犯。挑战此说已不再是学术问题,而是是否爱国、维护国家尊严的政治问题。13
日本学者、东京大学教授中山茂在其书中说,“由于感情问题作祟,反对纸的西汉起源说,只好说‘灞桥纸不能以纸定论’。” 13
随着甘肃放马滩纸和悬泉置纸先后发现,关于蔡伦是否是纸的发明人的争论渐渐平息。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出版的初中课本《中国历史》第一册,引入了1986年甘肃天水发现的放马滩纸,正式使用了“蔡伦改进造纸术的说法”。而关于“西汉有纸说”的学术着作也逐渐被国际学术界所接受。13
然而,新的发现和学术着作并没说服反对者。2005年10月,湖南省岳麓出版社出版了《纸祖千秋》。这本近55万字的文集收录了100多篇文章,清一色地由坚持蔡伦发明造纸术观点的人撰写。13
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王菊华认为,灞桥纸并不是纸,放马滩纸地图也不是纸,很可能是帛。中国造纸学会和王菊华持相同观点,该学会秘书处雷煌认为,考古研究是项非常严谨的过程,虽然学界对于谁最早发明造纸术有争议,但并没有充分证据证明浇纸法造纸术早于蔡伦的抄纸法,首创和影响力决定蔡伦的历史地位无可动摇。3
目前,学者多认为,蔡伦虽然不是造纸术的唯一发明者,但是他在改进和推广造纸技术方面所作出的历史贡献,是不容否认的。西汉的植物纤维纸,为蔡伦造纸打下了基础。经过蔡伦的改进,造纸才开始脱离纺织业,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手工业。蔡伦之后,用纸作为书写材料的记载大大增多。魏晋南北朝时期,伴随着用纸书写的普及,特别是纸作为书写工具的地位得到制度上的确认。14
对蔡伦之前的造纸术的研究,有助于对“蔡侯纸”产生的技术条件和历史贡献等做出更符合历史事实的认识和评价。对于早期古纸的研究,可以让今人更加客观地看待蔡伦的历史地位。14
参考资料
[1] 李晓岑 · 浇纸法与抄纸法——中国大陆保存的两种不同造纸技术体系 · 中国科学院大学出版社 · 2011
[2] 蔡伦造纸影响世界 · 洛阳日报 [引用日期2022-08-12]
[3] “西汉古纸”是比蔡伦还早的造纸术? · 三湘都市报数字报刊 [引用日期2023-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