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重生归来,姐妹互换 > 第171章 分配

重生归来,姐妹互换 第171章 分配

    人群中渐渐传来低声的议论,一些年轻人跃跃欲试。

    终于有几个人大着胆子站了出来:“既然有粮食,我们就干!只要能活下去,累点又算什么。”

    为了确保分配的公平和高效,古锦岩精心设计了一套按工种和工时分配报酬的系统。

    傍晚时分,夕阳斜照在赫沙城的废墟上,为这片破败的城池洒下一抹柔光。

    城中心的空地上人头攒动,不少百姓围聚在“每日分发处”前。

    简易的公告板上,古锦岩亲手写下的几行字在晚风中微微摆动。

    她站在公告板旁,正耐心地向围着她的百姓们解释分配标准。

    “诸位乡亲,我们今日开始按工种和工时分配粮食。”

    她抬起头,眼中透出一种坚定的神色,缓缓地指着公告板上的内容念道,“为了公平。

    也为了让每一位参与劳动的百姓都能得到应得的口粮,今天我将分配的工种分成四类。”

    她的声音并不大,但穿透力极强,围在周围的百姓们都屏息静听,生怕错过每一个字。

    “首先是重体力活,”她的手指指向公告板最顶端的字,“像搬运石块、夯土修墙这些重体力活,都是消耗极大的工作。

    因此,这些工作每天按每人一工时记一份,劳作完成后,可以获得最多的粮食。

    我们会根据出勤情况,保证大家拿到充足的口粮。”

    人群中一位身材健壮的青年眉毛一挑,笑着点了点头,握紧了拳头道:“大人,您放心!

    这些活交给我们年轻人,保准能干得妥妥当当!”

    古锦岩微微一笑,接着向下指着第二行字:“中等体力活,比如搭建木架、整理物资,这些需要一定体力,但不算特别繁重的工作。

    参与中等体力活的百姓,每完成一个工时,也能获得较高的报酬,略少于重体力活,但足够保障温饱。”

    这时,一位身穿灰色粗布衣的中年男子点头说道:“这样分配不错,我们力气虽然没那么大,但干这些活还是绰绰有余的。”

    古锦岩点了点头,继续说道:“第三类是轻体力活。

    像清理废墟、捡拾砖瓦、搬运轻便工具等,虽然也需要耐心,但不太耗费体力,适合年长的老人和妇女。

    虽说报酬稍低,但也是每日一工时,能保证基本的口粮。”

    人群中,一位年迈的老妇人小心翼翼地问道:“古大人,这类活,我们也能做吗?”

    古锦岩温和地看着她,点头答道:“当然能。

    只要愿意出力,我们会按照出勤来算工时,每人一工时一样能得到粮食。”

    老妇人松了口气,双手合十轻轻道谢,似乎放心了许多。

    “最后是辅助工。”古锦岩微微一顿,看向几位躲在人群后、显得有些腼腆的孩童。

    语气柔和地说道,“打杂、递送工具、协助工匠的活,都归为辅助工。

    这些主要由体力较弱的孩子们或力气不足的百姓完成,报酬稍低,但我们一样会保障他们每日温饱。”

    几个孩子互相望了望,小小的脸上带着些紧张又跃跃欲试的神情。

    他们家里多有病弱的老人和妇女,若能出一份力,多少能为家里分担一些负担。

    一个瘦小的男孩拉了拉母亲的手,小声问:“娘,我明天也可以去帮忙吗?”

    母亲俯身摸了摸他的头,眼中有些不舍又有几分欣慰。

    古锦岩看到这温馨的一幕,心中也感到些许安慰,她接着向百姓们说道:“今日这四类工种的划分,旨在让大家能各尽所能,劳有所得。

    只要大家愿意出力,赫沙城的重建就会越来越快,而你们也会每天有粮食维持生活。”

    这时,一位中年汉子站出来,大声问道:“古大人,这些分工以后会不会变?”

    古锦岩神色从容,微笑答道:“若有特殊情况或新的安排,我们会事先告知大家。

    但我向大家承诺,所有参与劳动的百姓,都会按公示的标准获得应有的口粮,不会少你们一粒米一粒谷。”

    她话音刚落,人群中爆发出一阵议论,大家互相点头,似乎对这个安排充满了信任。

    每个人脸上渐渐浮现出安心的表情,有人轻轻呼出一口气,有人开始小声讨论着自己准备选择的工种。

    身旁的一位妇女小声对旁边的孩子说:“明天咱们也去干活,总算不用为下一顿饭发愁了。”

    古锦岩看着这一切,心中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

    只有让百姓们心安,重建的脚步才会稳健而持续。

    天刚蒙蒙亮,百姓们便陆续来到指定的工作地点。

    今天的任务是清理废墟,特别是那些坍塌的房屋和积聚的瓦砾。

    人们拿着简单的工具,有的用竹筐装碎石,有的用布条绑在手上防止被锋利的瓦片割伤。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和几个年幼的孩童一起蹲在废墟边,用小锄头一点点地松土,将一些较大的碎砖挑出来。

    他们虽手脚缓慢,但干劲十足,仿佛每一块碎石都代表着希望。

    一位妇女擦着额头的汗珠,朝古锦岩露出感激的微笑:“大人,我们在这里虽累,但至少不会再挨饿了。”

    古锦岩点头回应,心中感到一丝安慰。

    只有百姓们内心踏实,才能让重建工作稳步进行。

    重建的首要任务是为百姓提供临时的遮风避雨之所。

    古锦岩与工匠李福商量后,决定先在废墟旁搭建一些简易的木架房,用从城外砍来的树木作为支撑,外面覆盖帆布或茅草。

    李福带领年轻的士兵和身强力壮的青年百姓,挥汗如雨地将木桩竖立在地上,随后用粗绳牢牢绑紧,确保每根木桩都稳固不倒。

    “把木桩埋得再深些!”李福一边擦拭额头的汗水,一边大声指挥道,“这房子虽是临时的,但也得结实点,别叫风吹倒了!”

    百姓们全力以赴地投入劳动,每个人心中都燃起了些许希望。

    妇人们忙着整理帆布和茅草,一层层盖在木架上,再用石块压实四角,确保不会轻易被风掀开。

    几名孩子则跑来跑去,搬运小石块、递送工具,稚嫩的脸上带着些许兴奋和期待。

    一部分百姓被分配到修建防护墙的工作中。

    这些防护墙不仅能在未来提供保护,还能在风沙和洪水来袭时起到屏障作用。

    李福带着几名经验丰富的工匠指挥着百姓们先将砖瓦按大小分类,再逐层堆叠、砌筑。

    在修墙过程中,百姓们一边干活一边交流彼此的家事,似乎重建的工作拉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

    古锦岩站在一旁,静静地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满足。

    真正的安定不仅来自坚固的房屋,还来自百姓心中的信任和团结。

    一个小男孩蹲在一旁,努力搬着一块石头,脸憋得通红,显然有些吃力。

    古锦岩见状,走过去轻轻扶了他一把,微笑着说:“累了就休息一下,不必逞强。”

    男孩抬头看着她,咧嘴一笑:“没事!我娘说,我现在也是家里的顶梁柱了。”

    古锦岩微微一笑,看着这个稚气未脱的小脸,心中充满了欣慰。

    每当夕阳西下,百姓们劳作一天后,都会前往城中心的“每日分发处”。

    这个分发处是一片空旷的场地,四周用木桩围起,简易的棚子下堆满了粮袋。

    士兵们早早地守在这里,确保一切井然有序。

    为了避免混乱,古锦岩和士兵们事先在场地中划出了几条分发路线,用绳索隔开。

    每条路线都设有标识,上面清楚地标明不同工种和工时所对应的粮食配额。

    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洒在赫沙城的分发处,暖暖的光线照亮了围在空地上的百姓们。

    他们排成不同的队列,有重体力活的搬运工、修墙的壮汉,也有负责清理废墟的老人和妇女,甚至是负责打杂、递送工具的孩童们。

    古锦岩站在场地中央,身旁放着几口粮袋,她目光坚定而温和,正在向士兵们下达分发的指示。

    她吩咐道:“今天的分发要公开、公正,每个人的工时和所领口粮都必须明确记录,百姓们也要知道自己辛勤劳动换来的粮食是多少。”

    古锦岩亲自监督分发过程,她的身旁放着厚厚的记录本,里面详细记录了当天每个人的出勤情况和工作内容。

    负责管理的士兵站在一旁,逐一核对百姓的姓名和工时,确认无误后,便将口粮递到他们手中。

    为了增加透明度,古锦岩特意嘱咐管理人员在记录时清晰标记,并允许每位百姓检查自己的工时记录,确保分配公平公正。

    士兵们一一点头领命,开始按着不同的工种分发粮食。

    第一位排队的是一名年过半百的老者,他今天负责搬运砖块,工时较短。

    士兵核对完他的名字,将一小袋干粮递给他。

    老人接过粮食,眼中流露出一丝感激,向士兵微微鞠躬,颤颤巍巍地说:“有了这粮,家里小孙子今晚能吃上饱饭,真是多谢古大人。”

    分发队伍缓慢而稳定地前行,每一个排队的百姓脸上都带着一丝期待。

    轮到一名年轻的妇女时,她腼腆地上前,小心翼翼地看着士兵拿出的一袋小麦,双手接过后轻轻道谢。

    她的孩子从她身后探出小脑袋,目不转睛地盯着粮袋,显然已经期待着能吃上一口温热的粥。

    不远处的古锦岩注意到这些百姓的表情,心中既感动又沉重。

    尽管每日分发的粮食有限,但对于这些困苦的百姓来说,每一粒粮食都是活下去的希望。

    排在后面的是几位年轻力壮的男子,他们今天的工时最长,搬运了不少重物。

    士兵递给他们的粮食稍多一些,几位男子接过后互相打趣着:“嘿,这干活还真能换到粮食!

    明天咱们可得再加把劲。”他们的话语中透出些许满足,显然这一天的劳动让他们感到自豪。

    古锦岩也微笑着鼓励他们道:“大家辛苦了,明天继续努力。你们的汗水不会白费,每一块砖瓦都在为城中的未来添砖加瓦。”

    这些话在百姓中传开,人群中逐渐多了几分信任和欣慰的氛围。

    一位肩宽背厚的壮汉排在重体力活的队伍里,轮到他时,他上前一步,脱下帽子,笑着向古锦岩行礼:“古大人,今天搬了三车石块,可不算少吧?”

    士兵翻开记录簿,核对他的工时,点头确认道:“是的,三工时,按规定应得三袋干粮和一包盐。”

    说着,他从旁边的粮袋里取出三小袋干粮和一小包盐,递给壮汉。

    壮汉接过粮食,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朝古锦岩一抱拳。

    爽朗地说道:“多谢古大人!这活儿干得舒坦,回家娘们儿和孩子们也有饭吃了!”

    古锦岩微微一笑,点头鼓励道:“辛苦了,你们的汗水不会白费,重建赫沙城少不了你们的贡献。”

    紧接着,中等体力活的队伍排了上来。

    这些人多是中年人和年轻的妇女,他们今天完成的是搭建木架和整理废料的工作。

    士兵依次记录着他们的工时,按一工时一袋干粮的标准,将粮食发放给他们。

    “这是您的一工时所得,”士兵微笑着将一袋干粮递给一位年轻的妇女。

    妇女微微鞠躬,小声道谢,眼神中充满了感激。

    她接过粮袋,眼中闪着一丝亮光,仿佛这一小袋粮就是全家一天的依靠。

    轻体力活和辅助工的队伍里,有不少年长的老人和小孩子。

    古锦岩站在他们身边,见到他们一个个领到小袋的干粮时,脸上露出一种欣慰的神情。

    她特别留意到,一个瘦弱的小男孩接过属于自己的那一小袋干粮,双手捧着,小心翼翼地用破旧的布袋包好。

    古锦岩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温声道:“明天若不累,可以再来帮忙,但千万不要勉强自己。”

    男孩抬起头,咧嘴一笑,天真地说道:“古大人,我力气小,但我也能帮忙!

    娘说,只要我们一家人都出力,就能一起吃饱饭!”

    古锦岩心头微动,欣慰地摸了摸男孩的头:“好孩子,赫沙城有你这样的孩子,未来会越来越好。”

    分发队伍继续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不远处的“疑问反馈处”旁,几位士兵也在随时待命,帮助解答百姓们对工时记录和口粮分发的疑惑。

    一位年迈的老人手里攥着一小袋粮食,似乎有些不安地走向反馈处,轻声询问:“士兵大人,我今天捡了一整天瓦片,应该是两工时吧,可怎么只发了一袋粮呢?”

    负责记录的士兵立即翻看记录簿,仔细查阅后发现确实有误,将情况告知老人,并补发了一袋干粮给他。

    士兵歉意地说道:“真是抱歉,今天登记时出了点小错。这是您应得的第二袋粮食。”

    老人感激地点头,朝士兵连连道谢,心中也多了一分信任和踏实。

    他缓缓走出人群,似乎已不像来时那样焦虑。

    分发结束后,天色渐暗,士兵们清点着余下的粮袋,确认分发数量无误,并在记录簿上认真记下当日的情况。

    古锦岩环视四周,看着百姓们满意地带着粮食陆续离开,心中感到一丝欣慰。

    分发粮食的过程不仅是物资的给予,更是一种信任的建立。

    当最后一袋粮分发完毕,古锦岩走到士兵面前,柔声说道:“今日大家的工作做得很好,但一定要记住,公平和公开是我们这项工作的基础。

    百姓们需要的,是对我们分配的信任。”

    士兵们纷纷点头,严肃地回应:“是!古大人,我们定不辱使命。”

    夜幕降临,分发处的火把依然高高燃起,将空地照得如同白昼。

    古锦岩站在分发台前,巡视着今天的队伍,眼神格外温柔。

    她特意留意到队伍里一些体弱的老人和面带愁容的妇女,他们身形瘦弱,衣衫单薄,有的身旁还带着面黄肌瘦的孩子,神情中透出一丝忧虑。

    古锦岩的目光柔和地落在他们身上,轻轻挥手示意士兵们过来。

    她低声吩咐身边的士兵:“将体弱或家中有病人的人记录下来,今日可特批多发一些口粮,务必让他们能渡过难关。”

    士兵们点头领命,迅速记录并准备好额外的粮袋。

    一位年迈的老汉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上前,士兵核对过他的身份后,拿出两袋粮食递给他。

    老汉看着多出来的那袋粮,眼眶微微泛红,哽咽地朝古锦岩鞠了一躬:“多谢古大人,这一袋粮我会省着点吃,老伴儿的病也不怕熬不下去了。”

    古锦岩点头回礼,柔声道:“老人家,照顾好自己和家人。

    赫沙城的重建离不开大家的齐心协力,您的辛劳,我们都看在眼里。”

    与此同时,一些年轻力壮的工人从分发处退下,围在场地边低声商议。

    他们自发走向古锦岩,提出愿意“赶工”以增加工时,从而多换一些口粮。

    古锦岩听完,眼中露出一丝欣慰,轻轻点头道:“诸位肯为赫沙城多作,实在是城中的福气。

    夜间虽辛苦,但若愿夜工者,我定按工时多发口粮。”

    这些工人们闻言,士气高涨,有人笑着拍了拍肩旁的伙伴道:“今天搬三车,明日就搬四车!

    咱们兄弟齐心,定能让家里人多吃上一口饱饭!”

    古锦岩叮嘱士兵们备好夜间作业的工具,并在场地边点起更多火把,确保夜工的人们能看清脚下的路。

    那些愿意赶工的工人们立刻行动起来,有的扛起石块,有的装运木材,火把的光映照在他们汗水淋漓的脸上,透出坚毅与满足的神色。

    在一旁等待分发的百姓们望着这一幕,不禁心生敬佩,纷纷小声议论着古大人的仁慈与公平。

    孩子们悄悄地握紧手中的小袋粮,踮着脚尖仰望着劳作的兄长们,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和希冀。

    夜色渐深,分发处却依旧热闹。

    古锦岩在场地边看着一袋袋粮食递到百姓手中,听着他们的笑声和道谢,心中充满了安慰。

    正是这份凝聚人心的信任与互助,才让赫沙城的人们在困境中找到重建的力量。

    夜色深沉,赫沙城的分发处逐渐安静下来。

    所有粮食分发完毕后,古锦岩带领几位士兵和工匠们,将剩余的粮袋逐一清点。

    篝火旁,士兵们神情专注地检查着粮袋,每数完一袋,便在记录簿上打上标记,清脆的笔划声在夜晚显得格外清晰。

    “今日共分发了重体力活粮袋六十八袋,中等体力活粮袋四十七袋,轻体力活和辅助工的粮袋共计八十四袋。”

    一名士兵朗声汇报,将记录簿交给古锦岩。

    古锦岩接过簿子,仔细核对后,满意地点了点头。

    她翻开下一页,写上当天的剩余数目,计算着是否能满足次日的需求。

    根据今日的发放情况,她沉吟片刻,向身旁的士兵和工匠们说道:“明日重体力活需准备七十袋,中等体力活五十袋,轻体力和辅助工粮袋一百袋,以应付明日需求。”

    士兵们听罢,纷纷点头记下。

    古锦岩接着说道:“今日有不少百姓反映,如果队伍安排得更清晰,分发效率会更高。

    因此,明日分发时,我们将不同工种的队伍分开,贴上标识,这样可以减少混乱。”

    一位年长的工匠点头赞同:“大人,今日的队伍确实有些拥挤,若按工种分开,大家也能更快地领到粮食,不至于久等。”

    古锦岩记下他的建议,目光又落在记录簿上,叮嘱道:“此外,明日需特别关注那些家中有病人的百姓,确保他们能多得一份粮食。

    如果有百姓反映工时记录不准,立即查实核对,避免任何误差。”

    士兵们再度应声,火把的光映在他们的脸上,照出一种坚毅的神色。

    夜已深,古锦岩放下簿子,望向不远处逐渐暗去的城镇废墟。

    她心中默默思索,明日的分配会更高效、更公平,而她的每一项安排,都是为了让赫沙城的百姓们重获生活的希望。

    这是她肩负的责任,也是她对这片土地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