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大秦:开局得到瑶池蟠桃 > 第202章 激烈竞赛

大秦:开局得到瑶池蟠桃 第202章 激烈竞赛

    就在外面紧张忙碌之时, 射技场上年轻军官们继续激烈竞赛,全然不知刚才险些改变自己命运的对话已经结束。

    弘略待一切安定再次凑近耳语般提出秘法典籍的存在,试图游说天子采纳传说级养生之道.

    看着眼前这位一本正经推荐奇怪东西的叔叔级别人士,皇帝心里充满问号的同时,仍然礼貌收下。

    翻阅过程中发现内容惊人, 虽然是古文献形式呈现但是主题非常大胆。

    经过一轮思想斗争后决定私下详审并给予科学评价结论再公布。

    讨论最后回归家庭责任层面:\"比起痴迷炼丹修道,其实专注于后代繁衍对于国家更为实际。设立专门管理部门协助管理内部事务也是一个明智之举。””

    听着听着眼角都快要翘起来,仿佛看见什么绝世秘笈一般兴奋不已:\"比如谁谁谁这样的特征就很容易怀胎男丁...\"

    这种说法到底有没有依据?想到某个小妾温柔婉约的形象,对比之下果然差距甚大啊。

    为了避免被扣帽子成昏君形象, 他又及时提醒自我约束的重要性:\"若是沉迷美色荒废政务,恐怕会落得夏桀商纣一样的评价哦。”

    对方显然陷入疑惑之中:\"为什么陛下会担心这样的类比呢?\"

    接下来就是关于西周时期一位君主因为美人失国的故事...

    幽王宠信褒姒导致政坛危机重重。根据史料记载,王室继承规则从''孟仲叔季''演变而来的原因主要是适应日益增长的家族体系需要明确长子优先权的确立标准-也就是正式宣布

    他随后说道:“齐公有一位妹妹,名叫瑶嬴,嫁给了一位称为酆王的人。他的封地就在现今咸阳附近,《秦记》中记载,酆王是戎人的君主,但依臣下查证,沣镐一带乃周朝重地,怎可能容忍戎人称王?”

    “所以臣以为,酆王就是伯服!”

    “伯服?”承苏稍作沉思后问道,“难道是褒姒所生的儿子?”

    “没错!”昊公子点头道,“据臣推算,褒姒实为周幽王正妻,在申后之先便嫁给幽王,伯服出生也在平王之前,并被立为酆王,即储君。”

    “公叔是否认错了?”承苏摇摇头反驳道,“褒姒姓姒,属禹王后代,虽是褒国公主,但当时的褒国诸侯不过是位大夫而已,其女儿怎么可能成为幽王的正妻呢?何况周幽王时期并无一王立两太子的前例,我揣测酆王也许是在犬戎占据沣镐之后自封为王吧!”

    “非也非也……”昊公子连忙摆手说,“秦人与戎人血仇深重,绝不会与其和亲。”

    “瑶嬴所嫁酆王,实为伯服,唯有如此,才能符合先祖在石鼓文上刻下的记录。”

    这让我想起后来历史中的某个王朝……承苏点点头,毕竟如今秦国的地盘历经数百年才从戎人手中一点点夺回,每一块土地都浸染着秦人的鲜血!

    当然更多的是戎人的尸骸……

    因此,他对昊公子所说更认同,认为瑶嬴可能是伯服的妻子而非与戎人和亲。

    “至于陛下质疑的褒国公主如何能成为幽王正妻,这是因为周宣王末年多次战败,尤其是千亩之战惨败归国,最精锐的西六师覆没,失去震慑天下的军队后,周天子地位自然下滑,联姻的皇后家族从原先的姜姓转变为姒姓。”

    “后续由于犬戎侵扰不断,于是幽王和申国联姻,将申国公主立为王后以获取军事支援。”

    昊公子说到联姻的时候特别加重了读音,似乎是有意提醒承苏些什么。

    承苏只是笑着不言语,他十分明白对方的意思,不过他有他自己考虑的问题。

    作为开国始皇帝的长子且已继承二世帝位,只要不妨害宗室利益,便能天然获得他们的支持。

    他的母系为楚国公主,这一点使他很容易得到楚系势力的支持,毕竟两国联姻已经持续几百年了,不少楚人贵族帮助秦国吞并自己本国的事例屡见不鲜。

    在后宫之中,他独宠丽姬并且厚赐她父亲兄长爵位,不只是贪恋欢愉,那绵软丰腴、紧致可人的身躯背后还有其他原因,

    更重要的原因是借此借助田氏家族在齐地的声望,从而稳定数量庞大的齐地郡县。

    至少将来田儋发动叛乱时,当地的田氏可以多加观望或听从承苏的诏令联合朝廷共同镇压反贼!

    这当然是他之前的设想,因为要整治豪强还需强大的军力以及严苛的执法者二者缺一不可。

    现在严厉的官吏已经就绪,田儋也不会闹出什么大事来了!

    在承苏的设想里,隐藏于民间的七股势力中最强盛的秦、楚、齐三国会聚集在他麾下。

    而韩、赵、魏、燕……

    三晋离秦最近又民多地方狭窄,只需要把他们移居边界给予百亩之地免除税负役劳,民众有生路自然就不会对抗朝廷了。

    至于燕国吗,不是他看不起它,确实战国七雄中燕国就是来凑数的。

    完全不用理会它。

    “陛下?”昊公子看到承苏有些走神赶紧唤了一声。

    “公叔继续讲,朕有一点不明处,这个申国是不是很强大呀?他们好像和齐国都是姜姓国家,会不会就是后来楚国灭亡的那个南方申国,领地大约在宛邑也就是今天的秦国南阳郡?”

    “是这样没错啊,陛下学问渊博真是臣难以望及!”昊公子边拍马屁边继续解释道:

    当时申国如同齐国一般同属姜姓但不同支,其中申国才是主流大家,齐国只是小分支。毕竟太公初入周朝也不过是个来自东海的普通吕国公族成员虽也姓姜但实际上属于小支。

    “朕了解了。”承苏点头示意就像嬴姓家族在重新被

    子渊一直觉得,虞氏之乱并非如《赵典》所描述的那般简单。毕竟作为官方编纂,《赵典》用意深远,对赵国的损失往往轻描淡写,侧重展现的是赵国如何从一次胜利迈向另一次胜利……

    他为何要对我讲这样一个故事?尤其是双王共治的事……子渊心念电转,暗自思索:

    “起初我以为,这老人找上我,是为他两个外孙讨公道、谋官职,同时替姜清儿说几句好话,顺便为宗室争取些利益。”

    “后来被我敲打之后,他就顺着我的意思,讲起幽王和褒姒的旧事,其目的不过是为了引出双王并立之事,借此影射我的靖难之举。他是想通过这种方式隐晦指出,我的帝位来路不正,所以得向宗室妥协让权!”

    “呵呵,如果是这样,我想当年赵恒带棺而归时,宗室们必然也以此方式,尝试从他手中夺取更多权力。而赵恒的选择则是大开杀戒……”

    “那么我该怎么做?要把这个老家伙拉出去砍了么?”

    “哈哈……”

    “赵恒那样做,是因为他的资源有限,别人多占一分,他就少得一分。”

    “但作为一名穿越者,我知道如何去寻找新的资源,既然他们想要,朕就满足他们!”

    “只不过资源分配必须由我全权掌控!”

    子渊看着拼死搏杀的士兵们,突然露出了微笑,进而意识到,公子昊今日造访,恐怕还不止如此。他献上的所谓黄帝密术的图纸,是在试探我对黄老之道的真实看法。

    结合之前在造纸作坊的情形,公子昊无疑属于黄老学派中方技一家。

    然而当前的赵国和日后的汉家情况大不相同。高祖为稳固江山,不仅将天下近四成的土地分给功臣和藩王,连矿山开采权与铸币权都一并下放。

    因此汉初是一个小政府时期,实权大多掌控在功臣勋将手中,故而黄老学说中无为而治的理念恰好适应彼时国情。

    毕竟在那样的局势下,皇帝最好垂拱而治,不然……

    但如今的赵国却截然不同,全国饱受苛政之苦已久!

    陈广吴义们很快会对着远在邯郸的秦廷发出震撼的怒吼;

    无数野心分子也将跃跃欲试;

    曾经销声匿迹的六国贵族,必将如春笋破土而出;

    整个六国故地都将似沸腾岩浆般躁动!

    皇族再立,名士呼应,百姓砍木作兵,齐呼:“赵国复兴,陈广称王!”

    帝国忠诚之士也会纷纷叛变,“义军”攻势锐不可挡!

    如果一味遵循黄老学说的君权弱化、无为之道,只怕还没到“无不为”的时候,自己就只能被绳捆索绑,带着李姬等一行人徒步出降。

    之后遭项籍一刀赐死,满载妇女财物东归……

    子渊深觉在此关键时机,只要朝廷众臣不做太过分之事,那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暂时容忍。

    基于此,子渊认为有必要牢牢抓住每一丝希望。

    于是传令:“全军若有能在百五十步之外射中靶心者,赏百钱,封为期门郎,秩三百石!”

    “能在一百步内精准命中目标者,编入期门军,为我皇家侍卫!”

    待旨意传达后,全军欢呼雷动。

    他们是蓝田大营的将士,但本是戍边士兵,服役期结束就会回家务农,等候再次征召。

    现在有了加入天子禁军的机会,不仅是待遇大幅提升,更意味着晋升有望!

    台下的周勇满怀自信,区区一百五十步虽然稍远,但他根本不在话下。

    “期门郎”对他而言已唾手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