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秀丽山乡 > 第51章 田家夫妇

秀丽山乡 第51章 田家夫妇

    “亏着你和他在派出所走了一遭,他卖内蒙蛤蟆油的事才算是铁板钉钉。”李芬觉得陈秀丽无形中帮了他们老两口大忙,“以前我就觉得不对劲,为啥他的油能便宜这么多。不过也奇怪,他卖了挺多,他媳妇居然不知道,还敢和你去派出所。”

    别人不懂这里面的弯弯绕绕,陈秀丽却知道,赵大力满嘴跑火车但有一句话是真的,就是想背着媳妇留点零花钱,再有就是他媳妇嘴上也没个把门的,什么事让她知道了,保准嚷嚷到外面去。

    “田叔,田婶,这油我也是替别人买的,你们正常价卖给我,可千万别说不收钱,那咱们以后也就没法处了。”

    田家夫妇彼此对视一眼,知道陈秀丽不是贪便宜的人,李芬爽快道:“大侄女是个厚道人,你婶儿我也不说虚的,这油我一斤卖2000能挣400多块钱,你给我1600,咱们以后就当亲戚走动,你要是再不同意,那我以后也不来你这儿了。”

    话说到了这个份上,陈秀丽也只好同意,她留两人吃饭,李芬脱下身上的外衣,就和陈秀丽一起进了厨房,手脚麻利得比王婶还快。

    这时节刚好是盛夏,园子里茄子,黄瓜,辣椒等蔬菜应有尽有,陈秀丽摘了把豆角,又从冰柜里拿出半扇排骨,一团肉馅。

    排骨炖豆角,炸茄盒,油焖尖椒,外加一道拍黄瓜,虽然仓促但也荤素搭配,都是当地下饭的好菜。

    李芬看着陈秀丽熟练地搅拌肉馅,调理炸茄盒的糊,心里对她的喜欢更甚,不由得想起自己那个早逝的女儿。

    “你属什么的?”

    陈秀丽用筷子挑起糊,连续成一条线为最佳,“我属马,今年26。”

    李芬心头一震,居然和她女儿同龄。

    “我听说你还有个女儿,今年6岁。”

    “是啊。”糊调好了,陈秀丽又去切茄子,“马上上小学,我妈昨天带着她回娘家了,估计明天回来。”

    李芬接过陈秀丽切好的茄子,把肉馅塞进去,再放到生粉里滚一圈。

    “我是个直性子,说深了浅了你别生气,你的事我以前也听说过,按说你家那口子走了也快7年了,你也该为自己想想。还这么年轻,总不能一直领着孩子这么过,等人家将来考出去了,身边连个知冷知热的人都没有。现在也不是旧社会,还要守着什么,我看你也不是那么封建的人哪。”

    说来也怪,这话要是陈家人说,陈秀丽第一反应是生气,眼下出自李芬之口,陈秀丽反倒十分平静,很坦然地把心里话和她说了出来。

    “我还真没有什么守不守的心思,孩子刚生下来那阵儿,我只想着一心一意把她拉扯大,后来自己卖药材挣了点钱,我就发现挣钱上瘾,特别有成就感。我现在每日最大的心思一个是孩子,另一个就是怎么多挣钱,找对象,就没考虑。”

    “你还真别说。”尝到挣钱甜头的李芬心有所感,“我明白你说的意思,就跟我和老田去捡蛤蟆似得,捡一个我就在心里算账,5块,10块,忒上瘾!”

    陈秀丽想象那个画面,觉得莫名有意思,点着头,“对对,我以前挖药材的时候也会这么给自己鼓劲儿。”

    吃饭期间,田中平问陈秀丽,“我看你门口挂着收药材的牌子,怎么都没人来卖?”

    “药材从去年开始掉价,收得便宜,上山的人就少了,我仓房里现在还屯着不少去年收的药材呢。”

    “那你还收,这不越囤越多,砸手里吗?”李芬不禁替陈秀丽着急。

    “没事。”陈秀丽给她夹了一块排骨,“我合作的上家去年收了我2万的货,趁着行低,我屯点,等涨上来我再卖,这样往回勾一勾,我去年亏的才能不算太狠,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涨上去。”

    李芬眨着眼睛仔细回想,她从炒股的儿子那里听到的新名词,“他们股票里这种叫什么仓来着,我这臭大酱的脑袋,记不住新词。”

    “现在药材卖不出去,你这生活有苦难不?”田中平在陈秀丽和李芬做饭时,里外都走了一圈,发现陈秀丽家里的确有不少药材,他粗略估计至少要有七八万。

    陈秀丽端着碗,笑道:“田叔,生活挺好的,咱们农村吃喝都不花钱,我在村里是技术员,每个月还给开200块,家里地不多,也能卖点粮食,足够我们娘俩了。”

    “那就好,要是手上不宽裕,你和她说。”田中平指着自己媳妇,“家里的钱都在她那,我这兜比脸都干净。”

    一顿饭吃得宾主尽欢。

    傍晚时分,田中平和李芬相携离开,陈秀丽把二人送到了村口。

    回去路上,李芬一拍大腿,“大明说的是平仓,我总算想起来了。”

    田中平摸出一支烟,在陈秀丽家他一直忍着烟瘾。

    “你是不是想起老二了?”

    “恩。”李芬声音发闷,“她俩一般大,老二要是活着现在也该结婚有娃了。”

    田中平吐出一口白烟,伸出大手,搭上媳妇的肩头,“别想了,按老辈人的说法,老二投胎现在都已经十来岁了。”

    李芬蹭了蹭眼角,“我知道,不想了,早都不想了。”

    夕阳的最后一抹余晖,落在田家夫妇的身上,把影子拉得长长的。

    盛夏过后,进入了秋高气爽的九月,周怡君小朋友正式上学了,成为了一名小学生。

    陈秀丽小时候念的黄泥岗小学早在君君出生那年就停办了,学生都被转去了太平镇上的中心小学。

    太平镇距离黄泥岗不到两公里,这个时候学校还没有校车,孩子太小,每日都需要家长接送。

    家里有一辆没有大梁的女式自行车,陈秀丽找焊电焊的王家,订做了一个能安装在后座上的座板。

    天气好的时候还好,赶上刮风下雨大人不方便,孩子也跟着遭罪。

    刚开学的几天,正好赶上下小雨,王萍心疼君君,让陈秀丽学骑摩托车,接送孩子更方便。陈秀丽感叹隔辈亲的威力,当年他们上学的时候饭都经常有一顿没一顿,到了君君这里,遇上点雨都不行。

    “摩托车也不行,雨还是能浇到,最好啊是有个小汽车。”听见女儿的话,王萍憋着嘴哑了火,小汽车她不敢想。

    陈秀丽虽是开玩笑,但玩笑之余也不免有了异样的心思,到底怎么才能多挣些钱呢?药材不好也不能一直干等着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