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沪风疆韵 > 第74章 争执

沪风疆韵 第74章 争执

    “夜市作为一座城市的夜生活、夜文化、夜经济,它深受人们欢迎。不仅是热闹、拥有众多美味,还充满了市井温情。”

    “喀什是一座具有两千一百余年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商埠重镇,东西方贸易经济和文明在这里碰撞。同时古老的香料、食材、制作方法也在这里交汇、相融,形成了喀什夜市中的那些特色的小吃。”

    “喀什夜市最主要一条街,被称之为“罕巴扎”,“巴扎”是集市的意思,“罕”意为皇帝,是说每一个来到这里的客人都非常尊贵,也反映了当地人的热情好客。”

    “小杨呀,能不能不要念了,你这样口播的效果不会好的。”这位不太相熟同事的碎碎念让尹秋感到烦躁。

    “现在看起来效果不好,但是等我背熟了,就好了呀!”小杨有些不服气,反驳道。

    “你方向就搞错了呀!”尹秋深感无力。

    “方向错了,做再多的努力也是白费。”尹秋劝解道。

    “可是我觉得你的方向才是有问题的。”小杨显然是准备杠到底了,“我们作为一个官方的融媒体平台,我们必须体验我们的专业性,应该拿出来足够有技术性,体现能力的东西,而不是之前那种,简简单单的一个类似旅拍vlog的视频。”

    尹秋也是头一回感受到了被杠是什么感觉,正想反驳时,小杨又接着刚才的话头继续说道:

    “你所谓的‘烟火气’,你能拍,别人也能拍,凭什么大家来看你,而不看那些真正身处其中的人呢?”

    “要我说,什么样的媒体就应该站在什么样的位置。我们的位置就决定了我们作品的风格必须是充满技术的、高端的、着重于宏观叙事的。我们必须……”

    “你的思想有些问题,”尹秋毫不留情地将小杨的话头打断,“我们是人民的融媒体,镜头一定要面向基层,面向人民。想要打动人心,就必须深入大街小巷,捕捉平凡日子里的烟火气息,记录那些为生活奔波忙碌的身影。用真实的镜头语言,讲述每一个故事背后的情感与力量,让每一个画面都成为时代风貌的生动缩影。整个社会透过镜头感受到基层的蓬勃生机与无限潜力。只注重宏观叙事,只注重技术,而不想着如何将这些东西落地于人民之中,是必然会被时代所抛弃的。”

    “好呀,那我问你,我们背靠着官方,向全国人民宣传喀什,是不是要对得起手里的这份工资?就之前那个木雕店的视频,完全没有技术含量,甚至都不需要多少剪辑,也不用后期调色。就这种视频,给到任何一个新媒体专业的大学生来,一天都能给你做几十条!没有一点技术含量,简直愧对账号上那一个‘喀什地区融媒体中心’的名头!”

    原来是个技术导向的年轻人呀,尹秋找到了症结。

    “可是技术这些东西为什么就不能和烟火气结合起来呢?难道在你的眼里,高级的拍摄技巧和精妙的后期技术就必须要和宏大叙事相结合吗?你这是犯了归因错误,用你臆想出来的技术与立意关系,得出高级技术不能与接地气的市井生活相结合的错误结论。但是作品的传播程度,绝不是一个技术水平就能左右的!”

    “可是技术水平决定了作品的观感,观感则影响着作品传播的上限。我们怎么能拿着喀什人民发的工资,拍那些毫无水平的作品来敷衍呢?”

    “敷衍?哪里敷衍了?我给出来烟火气的方向,最近几期视频的播放量不也是很可观吗?”尹秋有些恼怒——她想出来的创作方向,在这个年轻人的口中却成了敷衍。

    诚然,最近的作品浏览量确实是越来越低,也确实需要找一个新的方向了。小杨想的是航拍加口播的形式,但她并不完全赞同,只是觉得可以一试。

    这也是她们来到夜市的原因。

    “本来就是敷衍呀,我刚才已经说了,没有技术含量,随便找些新媒体专业的大学生来,一天就能给你做一百条——嗯,羊肉好香,尹姐姐你要吃羊肉吗?”

    现在的年轻人思想可真是跳跃。

    尹秋没反应过来的时候,话题就跳转了方向。

    “要,怎么,你请客吗?”

    “可以呀,我在减肥,不是很想吃,可既然尹姐姐你想吃的话,那我就买一些。”

    说完,小杨就走到摊位前,要了十五串羊肉。

    我都不稀得点破你,你那是想着我吗?你是自己想吃吧!看着这小姑娘的目光一直紧紧地抓着摊位上的羊肉,尹秋暗自腹诽。

    “还没说完呢,既然你觉得我的方向不好,那你为什么对你自己的想法这么有信心呢?”

    “姑娘,要什么辣,四川辣还是广东辣?”

    小杨刚准备回答,就被埋头烤肉串的大叔打断。

    “要得,前十串给我来四川辣滴,后面五串——”

    “侬勿好放太多辣,阿拉上海人食不得辣。”

    两人一唱一和,一个四川话,一个上海话。

    大叔满脸问号:“是……十串四川辣,五串上海辣?”

    “要得!”

    “是额!”

    两人既是异口,也不同声。

    三人你瞅我,我瞅你,一同笑了起来。

    啃着手上的羊肉串,二人继续走着,寻找着适合取材的地方。

    “你一只手拿着羊肉串,一只手拿着无人机盒子难道不累吗?”尹秋早早地将手上的羊肉串吃完,扭头看向了小杨。小杨此时正被辣到不行,一边嘶哈嘶哈地大口呼吸,一边把手上的羊肉塞进嘴里。

    “嗯!嘶哈!没事,我觉得,嘶——这里就很不错,适合航拍。嘶——”

    她们现在的地方,正是整个夜市的中心位置。如果从这里开始航拍,效果一定不会差的。只是……

    尹秋看向一旁的小杨——白皙的脸庞被辣到微微泛红,却还在一个劲地猛吃着。

    “你真能飞无人机?”尹秋的担心不无道理,毕竟中心里就那么几台无人机,加上无人机的价格昂贵,还有安全问题,她不得不谨慎。

    “我当然能飞,”小杨从口袋里掏出餐巾纸擦了擦嘴,随后熟练地打开了无人机的箱子,设置起来,“江主任准备把中心以后的航拍任务都交给我,因为我有无人机执照。”

    高手果然都藏在身边啊。

    无人机飞了起来,在夜空中越变越小,随后向着夜市的门口飞去。

    “尹姐姐,我说一下我的想法,”小杨一边全神贯注地盯着手机屏幕,一边讲述着她的思路,“航拍加口播,重点在于航拍,首先是拍出夜市的繁华,拍出喀什人民欣欣向荣的生活面貌,在此基础上的口播就不会浮于表面。多拍几段视频,来对应口播中的节点,并以节点为基础进行剪辑。这样,既讲述了喀什千年古城的历史,又展示了当下的喀什风貌。”

    尹秋不置可否——

    说得真好,可是这种方法在上海早就用过了,早在无人机摄影刚诞生之初,就有传媒公司做这种事情。这些人实践的结果揭示了航拍的最大问题——场景太大,缺乏生动的主体,观众的目光不知道聚集于何处。加上口播的内容形式,想必数据不会太好看。

    尹秋不准备再与她作争辩——作为过来人,她深刻地知道,什么叫“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一教就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