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喂!当乞丐去啊? > 第1480章 年 鞑靼扰边

喂!当乞丐去啊? 第1480章 年 鞑靼扰边

    弘治十三年,大明的江山看似稳固,却也时常被边境的风云搅得不得安宁。北方的鞑靼,犹如一头蛰伏许久的野狼,时不时便亮出獠牙,侵扰大明的边境,让那片土地上的百姓生活在惶恐之中,也让朝廷为此忧心不已,戍边的将士们更是时刻紧绷着神经,严阵以待。

    据《明史·鞑靼传》记载:“弘治十三年,小王子以十万骑从花马池、盐池入,散掠固原、宁夏境,三辅震动,戕杀惨酷。”这简短的文字,却道出了当时鞑靼侵扰边境时的凶猛态势以及给大明边境地区带来的巨大破坏,那是血与火交织的场景,背后是百姓的痛苦和朝廷守卫疆土的艰难。

    在固原城中,住着一位名叫苏沐阳的年轻镖师,年方二十有四,生得身姿矫健,面容刚毅中透着几分英气,一袭黑色劲装,腰间束着一条宽腰带,更显其干练利落。他自幼跟随父亲学习武艺,练就了一身好本领,后来加入了镖局,走南闯北,押送货物,见过不少世面,也养成了豪爽仗义、胆大心细的性格。苏沐阳为人重情重义,对同行的兄弟极为照顾,在镖局里颇受敬重。

    这日清晨,阳光洒在固原城那高大的城墙上,城墙上的军旗在微风中轻轻飘动。苏沐阳如往常一般,早早起身,来到镖局的院子里,和一众镖师兄弟一起操练武艺。只见他手持长枪,枪尖在阳光下闪烁着寒光,一招一式虎虎生风,引得周围的兄弟不住叫好。操练完毕,众人围坐在一起,擦拭着兵器,谈论着近来的事儿。

    一位名叫王铁牛的镖师皱着眉头说道:“诸位,你们可听说了,最近那鞑靼又不安分了,时常在边境一带出没,听说还劫掠了好几个村子呢,百姓们苦不堪言啊。”众人一听,脸上都露出了担忧的神色。苏沐阳心中也是一紧,他虽常年押送镖物,多在中原和南方走动,但也深知边境若不安宁,对整个大明都不是好事,便问道:“这鞑靼屡屡侵扰,朝廷可有应对之策呀?咱们固原城离边境也不算太远,可别波及到这儿来才好。”

    王铁牛摇摇头,说道:“这我可就不清楚了,不过朝廷肯定不会坐视不管的,想必戍边的将士们正严阵以待呢。只是那鞑靼的骑兵来去如风,着实不好对付啊。”众人正说着,镖局的总镖头走了过来,神色严肃地说道:“都别闲聊了,最近边境不太平,咱们镖局接镖也得谨慎着点儿,那些去往北方的镖,能不接就不接,免得遇上麻烦,都听明白了吗?”众人齐声应道:“明白了,总镖头!”

    可世事难料,没过几日,镖局就接到了一单棘手的生意。一位富商请求镖局押送一批珍贵的货物去宁夏城,那批货物是他准备在宁夏城新开的商铺要用的物资,价值不菲,而且时间紧迫,他愿意出双倍的镖银。总镖头本想拒绝,可又实在舍不得这丰厚的报酬,犹豫再三,还是接下了这单镖。

    苏沐阳得知此事后,心中隐隐有些不安,他找到总镖头,说道:“总镖头,如今鞑靼扰边,这去宁夏城的路可不太平啊,咱们这一去,怕是会遇到危险,要不还是和那富商商量商量,推了这单镖吧。”总镖头叹了口气,说道:“我又何尝不知危险,可那富商诚意十足,而且这双倍镖银,对咱们镖局来说也是一大助力呀。咱们小心些便是,我打算让你带队押送,你武艺高强,做事又稳妥,我信得过你,你可莫要让我失望啊。”苏沐阳见总镖头心意已决,也不好再推辞,便应了下来,只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平安把镖送到。

    出发那日,苏沐阳挑选了镖局里最得力的几位镖师兄弟,一行人押着镖车,缓缓出了固原城。一路上,大家都提高了警惕,苏沐阳更是时刻留意着周围的动静,手始终放在刀柄上。起初几日,倒也还算顺利,只是越往北走,气氛就越发紧张起来,时常能看到有难民朝着南方逃来,那些难民衣衫褴褛,神色惊恐,一打听,都是被鞑靼侵扰,家园被毁,不得已才背井离乡的。

    看着那些难民的惨状,苏沐阳心中满是愤慨,对那鞑靼的侵扰行径更是恨得咬牙切齿。他安慰着难民,同时也告诫兄弟们,一定要小心防范,说不定鞑靼的骑兵什么时候就会出现。

    这日,他们来到了一处山谷附近,道路变得狭窄起来。苏沐阳心中警惕,让大家放慢速度,缓缓前行。忽然,一阵马蹄声从山谷两侧传来,苏沐阳心中一沉,大喊道:“不好,怕是鞑靼的骑兵,大家快把镖车围成圈,准备迎敌!”镖师们赶忙行动起来,将镖车围在中间,各自抽出兵器,严阵以待。

    只见一群鞑靼骑兵从山谷两侧冲了出来,他们个个身着皮甲,手持弯刀,面露凶悍之色。为首的一个鞑靼头目用不太流利的汉语喊道:“把货物留下,饶你们不死!”苏沐阳怒目圆睁,回道:“想要货物,除非从我们的尸体上踏过去!”说罢,便挥舞着长刀,朝着鞑靼骑兵冲了过去。

    一时间,喊杀声震天,苏沐阳与鞑靼骑兵厮杀在一起,他武艺高强,长刀舞得密不透风,接连砍倒了好几个敌人。镖师兄弟们也个个奋勇,与鞑靼骑兵展开了殊死搏斗。可鞑靼骑兵人数众多,且作战凶悍,渐渐的,镖师们有些抵挡不住了。

    王铁牛在一旁喊道:“苏大哥,这样下去不行啊,咱们得想个办法突围才行!”苏沐阳一边抵挡着敌人的攻击,一边环顾四周,发现山谷一侧有一处斜坡,似乎可以从那里冲出去。他大喊道:“兄弟们,往那边斜坡冲,杀出一条血路!”众人听了,便朝着斜坡的方向且战且退。

    在激烈的战斗中,有几位镖师不幸受伤,苏沐阳心急如焚,既要保护受伤的兄弟,又要抵挡鞑靼骑兵的追击。好不容易冲到了斜坡处,众人拼尽全力,朝着斜坡上冲去,鞑靼骑兵在后面紧追不舍。

    好不容易摆脱了鞑靼骑兵的追击,苏沐阳等人找了一处隐蔽的树林歇脚,查看兄弟们的伤势。看着受伤的兄弟,苏沐阳心中满是愧疚,觉得是自己没保护好大家。王铁牛看出了他的心思,安慰道:“苏大哥,这可不怪你,鞑靼骑兵太狡猾凶狠了,咱们能逃出来已经是万幸了。只是这镖,咱们还继续送吗?”

    苏沐阳皱着眉头,思索片刻后说道:“送,当然要送,咱们既然接了这单镖,就不能半途而废,而且这一路上,我看到那些被鞑靼祸害的百姓,越发觉得这镖不能丢,咱们得把这批货物安全送到宁夏城,也算是为这抗击鞑靼出一份力了。”众人听了,都纷纷点头,虽然身上有伤,却也重新燃起了斗志。

    经过几日的艰难跋涉,他们终于来到了宁夏城。看着那高大的城门,苏沐阳心中满是感慨,这一路的艰辛,此刻都化作了欣慰。进入城中后,他们将货物安全交给了富商,富商对他们千恩万谢,还额外给了些赏银。

    而在宁夏城,苏沐阳也听闻了朝廷针对鞑靼扰边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朝廷增派了戍边的兵力,加强了各个关隘的防守,同时还让一些有经验的将领整肃军纪,训练士兵,准备给鞑靼以沉重的打击。苏沐阳心想,这下百姓们总算能有安稳日子过了。

    可鞑靼那边,并未就此罢休,依旧时不时地在边境进行小规模的侵扰,企图寻找机会突破防线,劫掠财物。宁夏城的守军也时刻不敢松懈,日夜巡逻,加强戒备。

    苏沐阳在城中休整了几日,本打算带着兄弟们回固原城,可这时,他听说有一支民间的义勇队伍正在招募人手,准备协助朝廷抗击鞑靼,保卫边境百姓。苏沐阳心中一动,想着自己一身武艺,既然来到了这里,何不再为抗击鞑靼出一份力呢,便和兄弟们商量,想要加入义勇队伍。

    兄弟们听了,有的表示赞同,觉得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有的却有些犹豫,担心会有危险,毕竟之前和鞑靼骑兵交手,已经见识到了他们的厉害。苏沐阳看着犹豫的兄弟们,说道:“我知道大家有所顾虑,这确实危险,可咱们一路上看到那些百姓的惨状,难道就忍心看着鞑靼继续肆虐吗?我不强求大家,愿意留下的,咱们一起并肩作战,想回去的,我也绝不阻拦。”

    最终,有几位镖师决定和苏沐阳一起留下,加入义勇队伍。他们开始跟着队伍进行训练,学习一些配合的战术,准备随时应对鞑靼的侵扰。

    一日,探子来报,说有一股鞑靼骑兵朝着附近的一个村子袭来,义勇队伍立刻集结,朝着村子赶去。苏沐阳等人赶到村子时,只见鞑靼骑兵正在村子里烧杀抢掠,百姓们哭喊声响成一片。苏沐阳怒从心头起,大喊一声:“兄弟们,杀啊!”便率先朝着鞑靼骑兵冲了过去。

    这一次,有了之前的战斗经验,再加上义勇队伍平日里的训练,他们与鞑靼骑兵打得难解难分。苏沐阳更是勇猛无比,他瞅准机会,一刀砍向那鞑靼头目的战马,战马受惊,将头目甩了下来,苏沐阳趁机上前,制服了那头目,其余的鞑靼骑兵见势不妙,纷纷逃窜。

    义勇队伍成功击退了鞑靼骑兵,解救了村子里的百姓。百姓们对他们感激涕零,纷纷拿出自家的食物来感谢他们。苏沐阳看着百姓们脸上重新露出的笑容,心中满是成就感,觉得自己这一番辛苦都是值得的。

    然而,抗击鞑靼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后续的日子里,依旧有诸多艰难险阻等待着他们。但苏沐阳和他的兄弟们,以及众多的戍边将士、义勇们,都始终坚守在这片土地上,为了守护大明的边境,守护百姓的安宁,与鞑靼持续斗争着。

    在这同一时期,世界其他地方也有着各自的发展与变化。

    在朝鲜,正处于李朝时期,深受中国文化影响,尊崇儒家思想,以科举选拔人才。政治上为封建君主制,重视农业发展,开垦大量农田种植水稻等作物,手工业如陶瓷、纺织等也有一定发展,与明朝保持着密切的朝贡贸易往来,促进了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经济互通。

    日本当时处于室町幕府时代向战国时代过渡阶段,各地大名势力逐渐崛起,纷争不断,将军虽名义上政权,但实际权力有所分散。其独特的武士文化盛行,武士遵循忠诚、荣誉等严格准则,在社会中有着重要地位。经济方面,农业是基础,同时商业和手工业不断发展,沿海地区贸易活动增多,也吸收了不少外来文化,形成了如茶道、能剧等特色文化形式。

    奥斯曼帝国正处于不断扩张的强盛时期,领土横跨欧亚非三大洲,其军事力量强大,凭借先进的军事技术和组织架构,不断征服周边地区。在文化方面,融合了多种民族和宗教元素,伊斯兰教影响深厚,同时吸收了拜占庭等地的文化特色,建筑艺术上宏伟的清真寺便是例证,商业贸易也十分繁荣,掌控着东西方贸易的重要通道。

    法兰西王国在中世纪晚期,封建制度依然存在,但城市兴起,市民阶层逐渐壮大,商业和手工业不断发展,纺织业、酿酒业等颇具规模。文化上,大学逐渐兴起,学术氛围日渐浓厚,文学、艺术等领域也开始有了新的发展,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奠定了一定基础。

    印度的德里苏丹国在这一时期虽然面临着内部的诸多矛盾和外部的一些压力,但依旧在文化、建筑等方面有着独特的发展,伊斯兰教文化与本土文化相互交融,众多清真寺等宗教建筑展现出别样的艺术风格,农业依旧是主要的经济支撑,种植着小麦、棉花等作物,并且有着繁忙的内陆贸易活动,连接着不同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