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绾绾司马南 第45章 老夫没有收徒的打算
王太医?沐绾绾想了想,才反应过来,不就是爹之前说的,宫里的首席御医!爹还说他年事已高,很难请得动呢,看来王太医,也是给足了面子。
高手驾到,沐绾绾自然要好好看看,代表当朝最高医术水平的权威王太医,是如何诊病的。
正想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者,跟着走了进来,虽然头发已白,却精神抖擞、步履轻盈,果然是深谙养生之道,年纪这么大了,身体还那么棒。王太医的身后,跟了个小跟班,帮他拿东西。
“王太医,这就是我母亲,还要辛苦太医帮忙瞧瞧。”沐顶修的话,说的很客气。
王太医在老夫人的边上坐下,让小跟班取出了脉枕,准备给她把脉:“请老夫人,把左手伸出来。”
只见老夫人把手伸了出来,说道:“那就有劳太医了。”
御医把脉,屋子里的人都不敢说话,鸦雀无声。
沐绾绾在边上瞧着,暗自佩服。御医就是御医,连手法都不太一样,她啊,寸、关、尺每换一个部,都会停留很久,而太医,就好像蜻蜓点水一般,只一会就换一个手指,没一会,王太医就叫小跟班又取出了一个脉枕,要求老夫人把右手伸出来,两只手同时把脉。
好家伙,王太医是要双手把脉。
所谓“双手把脉”,就是用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诊病人的左寸、关、尺部候心、肝、肾;同时,又用左手诊病人的右寸、关、尺部候肺、脾、命门。期间,分别是用浮、中、沉三种指力,在短时间内一气呵成九候,这样,就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完成了六部十八候,时间上省了一半,工效上又增加了一倍。
不仅如此,双手把脉可以提高诊病的准确性,譬如病者的左手与右手的脉强弱存在不一等微妙变化,就可以通过双手把脉,对这样的“阴阳脉”,即时做出诊断。
双手把脉,没一定的经验,根本不行,以前师傅就会,而她还不太行。
今天的所见所闻,真是让她大开眼界。
王太医把完脉,又瞧了一会老夫人的脸色,看了舌苔,再问了几个问题,就让小跟班把脉枕收了起来。
“刚才,老夫在外面,听闻府里有人会号脉,不知是哪位?”王太医说着,朝众人看,刚才他在外头,就已经听到里面有人在说医书了,似乎是会瞧病的样子。
还没等沐绾绾答话,李氏就指着她说道:“是沐绾绾!”
这下来了高人,还不让你原形毕露,李氏这样想着,本夫人倒要看看,你这小丫头在太医面前,还能如何死撑。
“是你?”王太医没想到,会医术的,居然是个小丫头。
沐绾绾点点头,在高人面前,她不敢嚣张,但也不能示弱,回道:“正是小女子。”
王太医见状,就想看看她的水平如何,问道:“那你说,老夫人得的是什么病?”
“是脏燥症。”沐绾绾如实回答。
“嗯,说的很对,确实是脏燥症。”这么年轻的姑娘,居然已经有这个本事了,王太医也觉得意外,又问:“那你说,这病,应该如何医治?”
知道太医是在试探自己,沐绾绾也不回避,答道:“脏燥症多属内伤虚症,因五志之火由血虚引动,受此影响,病人体内阴阳失衡,引起心、肝、脾、肾等脏腑功能紊乱,而肝肾阴虚,阳失潜藏,亢逆于上,是本病的主要病机。诊治时,以调整阴阳为主要方法,具体用药时又要注意,清热不宜过于苦寒,祛寒不宜过于辛热,更不要随便用攻伐的药物。
见她说的如此头头是道,太医又问:“那依你看,用什么方子好呢?”
“治疗脏燥症的方子很多,主要还是看病人具体的病因。老夫人的脏燥症,属于肝肾阴亏、心肾不交型的,方子的话,”沐绾绾又想了一下,才继续说道:“以甘麦大枣汤打底,配以麦冬、黄芪、党参、五味子、合欢皮和龙骨,不出三日,必有效果。如果能每天坚持温水泡脚,按揉足三里和三阴交二穴,还有足底涌泉穴,引火归元,那么效果更佳。”
王太医在一旁不禁拍手称赞:“相爷,没想到府里的小姐,竟然也深藏不露。”
“承蒙王太医赏识,是绾绾献丑了。”该有的谦虚,还是要有的,“其实绾绾是看了太医的手札,才知道有这样一个上好的方子。”
王太医听了,哈哈大笑:“原来那日三王爷求我把手札借给他抄录,是送给你啊!”
“太医的手札,是太医毕生的经验,绾绾还得继续研究。”
王太医点点,说道:“相爷,老夫人的病,完全可以按照小姐的法子来治。”
沐顶修听了,赶忙叫下人按照太医的吩咐,照着沐绾绾开的方子,前去抓药。
李氏等人在一旁,也插不上话,眼睁睁地看着沐绾绾出尽了风头。
“相爷,只要按时吃药,老夫人的病,自然就会痊愈了。”王太医说着,站了起来,说道,“如果没什么事,那老夫就先走了。”
“爹,我去送王太医吧,我还有些问题要请教他。”
“既然如此,那你就去吧。”沐顶修答应了她。
“王太医,这边请。”
沐绾绾趁机送王太医出了门,到了门口,才道:“王太医,我看了你的手札,真的很佩服你的医术,虽然我医术不高,但诚心求学,敢问王太医能不能收我为徒,让我跟您学习医术!”
“四小姐,真是对不起了,老夫已经很多年,都没有收徒弟了,现如今也没有这个打算。”王太医明确地拒绝了她的请求。
“王太医,求你收我为徒吧。”沐绾绾不依不饶,“我是诚心要向你学医的,没有别的意思。”
见她如此诚心,王太医决定破例一次,说道:“既然如此,那老夫就破例一次,只不过你要通过老夫的考验,老夫才会答应收你为徒。”
见他终于松口,沐绾绾高兴地不得了,忙道:“多谢王太医。”
高手驾到,沐绾绾自然要好好看看,代表当朝最高医术水平的权威王太医,是如何诊病的。
正想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者,跟着走了进来,虽然头发已白,却精神抖擞、步履轻盈,果然是深谙养生之道,年纪这么大了,身体还那么棒。王太医的身后,跟了个小跟班,帮他拿东西。
“王太医,这就是我母亲,还要辛苦太医帮忙瞧瞧。”沐顶修的话,说的很客气。
王太医在老夫人的边上坐下,让小跟班取出了脉枕,准备给她把脉:“请老夫人,把左手伸出来。”
只见老夫人把手伸了出来,说道:“那就有劳太医了。”
御医把脉,屋子里的人都不敢说话,鸦雀无声。
沐绾绾在边上瞧着,暗自佩服。御医就是御医,连手法都不太一样,她啊,寸、关、尺每换一个部,都会停留很久,而太医,就好像蜻蜓点水一般,只一会就换一个手指,没一会,王太医就叫小跟班又取出了一个脉枕,要求老夫人把右手伸出来,两只手同时把脉。
好家伙,王太医是要双手把脉。
所谓“双手把脉”,就是用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诊病人的左寸、关、尺部候心、肝、肾;同时,又用左手诊病人的右寸、关、尺部候肺、脾、命门。期间,分别是用浮、中、沉三种指力,在短时间内一气呵成九候,这样,就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完成了六部十八候,时间上省了一半,工效上又增加了一倍。
不仅如此,双手把脉可以提高诊病的准确性,譬如病者的左手与右手的脉强弱存在不一等微妙变化,就可以通过双手把脉,对这样的“阴阳脉”,即时做出诊断。
双手把脉,没一定的经验,根本不行,以前师傅就会,而她还不太行。
今天的所见所闻,真是让她大开眼界。
王太医把完脉,又瞧了一会老夫人的脸色,看了舌苔,再问了几个问题,就让小跟班把脉枕收了起来。
“刚才,老夫在外面,听闻府里有人会号脉,不知是哪位?”王太医说着,朝众人看,刚才他在外头,就已经听到里面有人在说医书了,似乎是会瞧病的样子。
还没等沐绾绾答话,李氏就指着她说道:“是沐绾绾!”
这下来了高人,还不让你原形毕露,李氏这样想着,本夫人倒要看看,你这小丫头在太医面前,还能如何死撑。
“是你?”王太医没想到,会医术的,居然是个小丫头。
沐绾绾点点头,在高人面前,她不敢嚣张,但也不能示弱,回道:“正是小女子。”
王太医见状,就想看看她的水平如何,问道:“那你说,老夫人得的是什么病?”
“是脏燥症。”沐绾绾如实回答。
“嗯,说的很对,确实是脏燥症。”这么年轻的姑娘,居然已经有这个本事了,王太医也觉得意外,又问:“那你说,这病,应该如何医治?”
知道太医是在试探自己,沐绾绾也不回避,答道:“脏燥症多属内伤虚症,因五志之火由血虚引动,受此影响,病人体内阴阳失衡,引起心、肝、脾、肾等脏腑功能紊乱,而肝肾阴虚,阳失潜藏,亢逆于上,是本病的主要病机。诊治时,以调整阴阳为主要方法,具体用药时又要注意,清热不宜过于苦寒,祛寒不宜过于辛热,更不要随便用攻伐的药物。
见她说的如此头头是道,太医又问:“那依你看,用什么方子好呢?”
“治疗脏燥症的方子很多,主要还是看病人具体的病因。老夫人的脏燥症,属于肝肾阴亏、心肾不交型的,方子的话,”沐绾绾又想了一下,才继续说道:“以甘麦大枣汤打底,配以麦冬、黄芪、党参、五味子、合欢皮和龙骨,不出三日,必有效果。如果能每天坚持温水泡脚,按揉足三里和三阴交二穴,还有足底涌泉穴,引火归元,那么效果更佳。”
王太医在一旁不禁拍手称赞:“相爷,没想到府里的小姐,竟然也深藏不露。”
“承蒙王太医赏识,是绾绾献丑了。”该有的谦虚,还是要有的,“其实绾绾是看了太医的手札,才知道有这样一个上好的方子。”
王太医听了,哈哈大笑:“原来那日三王爷求我把手札借给他抄录,是送给你啊!”
“太医的手札,是太医毕生的经验,绾绾还得继续研究。”
王太医点点,说道:“相爷,老夫人的病,完全可以按照小姐的法子来治。”
沐顶修听了,赶忙叫下人按照太医的吩咐,照着沐绾绾开的方子,前去抓药。
李氏等人在一旁,也插不上话,眼睁睁地看着沐绾绾出尽了风头。
“相爷,只要按时吃药,老夫人的病,自然就会痊愈了。”王太医说着,站了起来,说道,“如果没什么事,那老夫就先走了。”
“爹,我去送王太医吧,我还有些问题要请教他。”
“既然如此,那你就去吧。”沐顶修答应了她。
“王太医,这边请。”
沐绾绾趁机送王太医出了门,到了门口,才道:“王太医,我看了你的手札,真的很佩服你的医术,虽然我医术不高,但诚心求学,敢问王太医能不能收我为徒,让我跟您学习医术!”
“四小姐,真是对不起了,老夫已经很多年,都没有收徒弟了,现如今也没有这个打算。”王太医明确地拒绝了她的请求。
“王太医,求你收我为徒吧。”沐绾绾不依不饶,“我是诚心要向你学医的,没有别的意思。”
见她如此诚心,王太医决定破例一次,说道:“既然如此,那老夫就破例一次,只不过你要通过老夫的考验,老夫才会答应收你为徒。”
见他终于松口,沐绾绾高兴地不得了,忙道:“多谢王太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