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穿越民国之烽火远征 > 第52章 草创未就的工业建设

穿越民国之烽火远征 第52章 草创未就的工业建设

    轻\/重两用的通用机枪在当时可谓是一个崭新的概念。

    抛弃了老式水冷重机枪重量巨大的冷却筒,虽然持续射击性能要差些,但便携性和机动性上的巨大优势是笨重的水冷重机枪无法相比的。

    水冷重机枪一整套的枪身、枪管、枪架、配件、备件、弹药,重量相当大,需要配备一个班来伺候,行军机动得靠骡马才行。

    当时机械化尚未兴起,哪怕是装备最好的列强大国,也只能做到重机枪装备到营,无法下到步兵连,因为士兵扛不动。重机枪平时的训练、管理都在营一级,战斗时再把营属重机枪连拆分配属给步兵连。

    更别提当时连骡马化都实现不了的华夏国军队了,装备好的华夏中央军在营一级有营属机枪连,装备差的部队甚至只有团属机枪连。

    东洋军在战场上十分忌惮华夏国军队的重机枪火力,他们每次发起进攻前,都会利用炮兵、掷弹筒的巨大优势,先将华夏国军队的重机枪火力点一个个打掉,然后步兵才敢发起冲锋。

    因此战场上华夏国军队的重机枪在射击完一条250发弹带后,便要转移阵地了,不然日军的炮弹很快就会从头上砸下来,但由于水冷重机枪过于笨重,转移不便,往往在日军的优势炮火下损失惨重。

    通用机枪的横空出世,将会给基础步兵部队的编制、火力配置、战术战法、战斗编组、训练和作战形式都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和改变。

    如果这种便携性和机动性极强的轻重两用机枪能下到步兵连,那就意味着,我国步兵连可以完全压制日军步兵中队的轻火力!

    在当时,德国研制多年的mG34通用机枪刚刚问世,该枪采用弹链供弹方式,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通用机枪。

    mG34机枪的射速过高,达到了每分钟1000发,这对枪管材料强度要求太高,也容易过热,影响了枪管寿命。

    该枪的零部件大量采用贵重金属,需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切削工艺,费时费料,成本过高,重量也大。

    宋鸿飞设计的通用机枪把这些缺点都改进了,和半自动步枪的设计一样,采用简化的改进设计,去除了所有不必要的结构和部件,不但重量大大减轻了,空枪重量和Zb26捷克式轻机枪相当,而且整个制造工艺流程更加简单,也更节约成本。

    经过兵工署严密测算下来,一旦大批量生产之后,通用机枪的成本比现装备的马克沁水冷重机枪还要低不少。

    在当时,全世界都还在摸索着半自动、自动的武器应该怎么研发?今后的步枪和机枪应该是什么样子?

    谁也不敢确定,也没有现成的答案。

    面对宋鸿飞设计出的通用机枪,兵工署长俞大维和众多兵工专家真是叹为观止,五体投地。

    他们实在无法想象,这个出身于显赫权贵家族、在外人看来纯属纨绔子弟的年轻人,竟然不光是一位军事奇才,还是一位顶尖的武器设计大师?设计出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步枪和机枪?

    他设计的新枪,看起来简直领先了时代一大步!

    兵工专家们心里禁不住万分激动:半自动步枪、通用机枪,华夏国不但没有落后于列强,反而石破天惊的站在了世界最前列,这可是世界最先进的步兵轻武器!

    一时间,他们对宋鸿飞视若天人。

    但同时,俞大维和一众兵工专家也被一个天大的难题困扰着,面对国内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工业状况,他们焦急万分,犹如百爪挠心。

    得知半自动步枪和通用机枪研制成功的华夏军委会一众高层皆闻之大喜,在那段时间里,几位高层首脑都意气风发了许多。

    在华夏国府高层的组织部署下,早先制定的一系列钢铁、采矿、冶金、电力、机械、化学、材料等配套工业建设不断快马加鞭。

    华夏国民政府在和欧洲各国一系列军事、贸易、工业建设的各项谈判中,话语权也大了许多,道理很简单,筹码硬,腰杆子就硬,说话的底气自然也硬。

    华夏国府商谈引进5吨-30吨级的炼钢电炉、转炉、平炉,250-477立方米高炉,直径400-1500mm的轧钢机、冷轧机、线材轧机、卷铁皮机、6000吨的水压机、水轮机、发电机、机床、车床等一大批工业设备,很多都已在紧锣密鼓加紧安装调试。

    按规划方案,5年内年产钢能力20-30万吨,并可自行生产包括精制镀铬枪管、小口径火炮身管、高膛压炮弹用钢等特种钢材。

    而有一点,令后世穿越而来的宋鸿飞也不得不叹服。

    华夏国府智囊团极具战略前瞻性,把这些工业建设沿着长江流域重点规划布置,从下中游开始,直至上游的渝、川。

    相关的工业设备、原材料可沿上海-长江的航线直溯而上,或通过港-粤-粤汉线到达武汉,再通过长江航线进入川省大后方。

    这样既能充分利用了大西南和长江流域的各种煤矿、铁矿、有色金属矿产,一旦战争爆发,深入战略纵深大后方的重点工业区又能避免直面敌人的打击。

    事关生死存亡的命门,要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

    “华夏国府里有高人啊!”宋鸿飞心悦诚服的感叹。

    华夏国府同时加大了对长江航运的开发和改善力度,长江航运的运力大大增强,比历史上增强了数倍。

    宋鸿飞自己暗暗估算了一下。

    这样一来,长江中下游、华北和中原的大型工业设备,尤其是湘潭中央钢铁厂、汉冶萍厂很大比例的钢铁产能与相关的配套,都能在战时安全迁移到川省大后方,甚至能有剩余运力运输几十万吨大冶的铁矿原料。

    按规划的工业建设,5-8年的时间内在大后方建成现代大型钢铁产业是可以实现的,其中铁产能60万吨,钢25万吨,特种钢5万吨是很有希望的。

    如果年产3-6万吨轨道钢,那么将拥有每年300-500公里的铁路建设能力,大后方与前方以及国际援华运输线的交通能力将比历史上得到根本性增强。

    而工业自循环能力也将会具备,军工生产满足原先规划的60个德械国防师,以及保障持续作战的能力也是可以现实的。

    宋鸿飞已禁不住一阵阵激动。

    播种下了希望的种子,总能破土而出,焕发新生。

    虽然一切尚是草创未就,但也已初见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