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民国,从工业开始崛起 第152章 国际收购联合体,大坑
“他不想上街乞讨,所以没有想法。”
了解了详情,盛爱怡更是恨铁不成钢。
说话也毫不客气。
就不明白,这么大一个窟窿,之前盛承泽怎么就意识不到问题所在?!
最可气的是,外面一点风声都没有,这明显不对劲儿。
盛承泽好面子,不会对外讲借款的事儿,她清楚。
但东瀛人这么大手笔,也是藏着掖着,明显就是不怀好意。
真是被人卖了,还在替人数钱!
不过这话虽然难听,这时候盛老四却没不敢再开口。
风华特种钢的事儿,是他最后寄托的一点翻盘希望。
之前也确实联系过范中旭。
只是并没有谈论过技术转让的事情。
现在林易自承股东身份,有点出了问题的关键。
算是把他最后的一点希望,都给覆灭了。
事情没转机,他唯一能依靠的,就是盛爱怡出面给他摆平麻烦。
这个时候是真的不敢多嘴一句。
至于说打官司争家产这事儿……先不说能不能打赢,时间上他就拖不起。
这么大一笔借款,每天的利息就能要人命。
林易见他默不作声,像是霜打的茄子一样,这才开口:“如果盛先生没别的想法,那这事儿就好办。”
说着,林易仔细询问起来。
从汉冶萍几家厂矿的股权构成,再到各个股东彼此间的合作条款。
以及近两个亿借款的大致用途。
能想到的,都仔细做了询问。
这次盛老四没在端着,一股脑交代了一个清楚。
认真说起来,这事儿的根子,还要往前追溯二十多年。
当时汉阳铁厂连年亏损,从朝廷官办,改制成了官督商办。
盛杏荪投入巨资,一举成了汉阳铁厂的最大股东。
然后就是大刀阔斧的改革。
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技术引进。
而引进的技术,正是东瀛三井制铁提供的。
一笔钱,外加技术。
三井制铁一举拿到了汉阳铁厂百分之二十五的股份。
而当时签署的协议,除了入股之外,还有各种优先权以及管理权。
生产销售,全部掌握在了东瀛人的手里。
又正好赶上了第一次欧战。
汉阳铁厂也因此一度兴盛,产能一扩再扩。
盛家之后又投资了大冶铁厂,连带着汉阳铁厂大冶铁矿以及萍乡煤矿,成立了汉冶萍公司。
年产量一度达到生铁十八万吨,钢四万吨。
只是欧战结束之后,出口市场快速萎靡。
而华夏国内也是征战不断,各种建设严重滞后,导致内需不振。
再加上大冶铁矿的矿石,品位不高。
以及冶炼技术的老旧,很快就转入了亏损。
关炉减产,裁员等等一通降本连招下来,依旧是入不敷出。
然后就是技改。
鉴于之前的优先权,还有现实状况,只能继续引进东瀛技术。
这些年断断续续,一直在投入。
但结束迭代是一方面。
欧洲钢铁产能的快速恢复,让国际市场价连续下挫是另一个方面。
两厢夹击之下,一笔接一笔投进去的钱,根本翻不起什么浪花来。
“这是祖业,父亲当年付诸了大量心血,我身为人子,总不能就眼睁睁的看着这份产业,彻底败在我手上吧?”
说着,盛老四一脸委屈的看了一眼盛爱怡。
这么些年了,谁知道自己的不容易?
尽管借的那些钱,他也挥霍了一些,但毕竟只是少数。
还不到十分之一。
盛爱怡这时也不好说什么,只能看着林易问道:“怎么办?”
“当然是卖股权了。”
林易笑了一声:“不过呢,不能按现在的价格卖。”
“不说整个汉冶萍,单单就是两座铁厂的规模,只要准确估价,再算上产能拉满之后的溢价,就足够把这个窟窿填平。”
“可是负责管理的是东瀛人,他们又拿着各种优先权。”
“现在不说汉阳铁厂,大冶铁厂也都是半死不活。”
“要是让东瀛人估价,他们怎么可能给溢价?”
盛爱怡一脸愁容。
就单单一个优先权,上一次欧战的时候,虽然汉冶萍也赚了钱,但利润的大头却落在了东瀛人的手里。
现在又涉及到了股权这样的根本,他们怎么可能吃亏?
“这种事儿怎么可能让他们估价?”
“当然,我们也不行,国府那一关就过不去。”
“现在他们可受不住东瀛人的威胁。”
林易呵呵笑着:“所以想要破局,只能借力打力,依靠西方人。”
“优先权只是优先权,自古做生意都是价高者得。”
“只要西方人插手,估价就能抬起来。”
听着林易这么说,盛老四反倒是摇起了头:“林老弟,三井制铁在东瀛很有影响力的。”
“到时候东瀛政府肯定会出面,这不是那些寻常的外商,能随便插手的事情。”
“再者,西方人也不蠢,不可能替咱们抬轿子。”
“简单,那就找不寻常的外商。”
有罗希尔家族在,攒一个国际收购联合体,他还是有把握的。
就问几个列强结盟,东瀛人是敢动还是感动?
“至于溢价,当然不会太高,但我们最终目的,本来就只是要把这笔账填平。”
“汉冶萍两厂一矿的控股权,还是值这个价的。”
“两厂两矿吧?还有铁路公司。”
盛老四提醒了一句。
“铁矿不卖……也不对,铁矿和铁路公司的股份我要了,会给盛先生一个满意的价格。”
攒这么大一个局,他总得拿点好处吧?
渠县的钢厂已经建成。
但主要用来冶炼特种钢,生产武器。
下一步他的汽车厂投产,那就需要普通钢材。
所以在川省再建一座铁厂势在必行。
而且为了省事,他计划直接入股刘元甫在平都铁厂。
到时候扩大规模就好。
大冶铁矿这种成熟的矿场,正好把原料这一环补上。
主打一个效率。
甚至这件事儿最好的结果,就是两座铁厂依旧落入东瀛人手里。
到时候他把铁矿石一断,看看东瀛人怎么应对!
直接关停,那就是严重亏损。
可如果再从别的地方运铁矿石来,成本这一块虽然不至于要命,但绝对肉疼。
尤其是这些年两厂冶炼的生铁,大部分都销往了东瀛。
原料市场销售市场都不挨边,这么一座大坑,掉进去可是能要半条命的……
了解了详情,盛爱怡更是恨铁不成钢。
说话也毫不客气。
就不明白,这么大一个窟窿,之前盛承泽怎么就意识不到问题所在?!
最可气的是,外面一点风声都没有,这明显不对劲儿。
盛承泽好面子,不会对外讲借款的事儿,她清楚。
但东瀛人这么大手笔,也是藏着掖着,明显就是不怀好意。
真是被人卖了,还在替人数钱!
不过这话虽然难听,这时候盛老四却没不敢再开口。
风华特种钢的事儿,是他最后寄托的一点翻盘希望。
之前也确实联系过范中旭。
只是并没有谈论过技术转让的事情。
现在林易自承股东身份,有点出了问题的关键。
算是把他最后的一点希望,都给覆灭了。
事情没转机,他唯一能依靠的,就是盛爱怡出面给他摆平麻烦。
这个时候是真的不敢多嘴一句。
至于说打官司争家产这事儿……先不说能不能打赢,时间上他就拖不起。
这么大一笔借款,每天的利息就能要人命。
林易见他默不作声,像是霜打的茄子一样,这才开口:“如果盛先生没别的想法,那这事儿就好办。”
说着,林易仔细询问起来。
从汉冶萍几家厂矿的股权构成,再到各个股东彼此间的合作条款。
以及近两个亿借款的大致用途。
能想到的,都仔细做了询问。
这次盛老四没在端着,一股脑交代了一个清楚。
认真说起来,这事儿的根子,还要往前追溯二十多年。
当时汉阳铁厂连年亏损,从朝廷官办,改制成了官督商办。
盛杏荪投入巨资,一举成了汉阳铁厂的最大股东。
然后就是大刀阔斧的改革。
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技术引进。
而引进的技术,正是东瀛三井制铁提供的。
一笔钱,外加技术。
三井制铁一举拿到了汉阳铁厂百分之二十五的股份。
而当时签署的协议,除了入股之外,还有各种优先权以及管理权。
生产销售,全部掌握在了东瀛人的手里。
又正好赶上了第一次欧战。
汉阳铁厂也因此一度兴盛,产能一扩再扩。
盛家之后又投资了大冶铁厂,连带着汉阳铁厂大冶铁矿以及萍乡煤矿,成立了汉冶萍公司。
年产量一度达到生铁十八万吨,钢四万吨。
只是欧战结束之后,出口市场快速萎靡。
而华夏国内也是征战不断,各种建设严重滞后,导致内需不振。
再加上大冶铁矿的矿石,品位不高。
以及冶炼技术的老旧,很快就转入了亏损。
关炉减产,裁员等等一通降本连招下来,依旧是入不敷出。
然后就是技改。
鉴于之前的优先权,还有现实状况,只能继续引进东瀛技术。
这些年断断续续,一直在投入。
但结束迭代是一方面。
欧洲钢铁产能的快速恢复,让国际市场价连续下挫是另一个方面。
两厢夹击之下,一笔接一笔投进去的钱,根本翻不起什么浪花来。
“这是祖业,父亲当年付诸了大量心血,我身为人子,总不能就眼睁睁的看着这份产业,彻底败在我手上吧?”
说着,盛老四一脸委屈的看了一眼盛爱怡。
这么些年了,谁知道自己的不容易?
尽管借的那些钱,他也挥霍了一些,但毕竟只是少数。
还不到十分之一。
盛爱怡这时也不好说什么,只能看着林易问道:“怎么办?”
“当然是卖股权了。”
林易笑了一声:“不过呢,不能按现在的价格卖。”
“不说整个汉冶萍,单单就是两座铁厂的规模,只要准确估价,再算上产能拉满之后的溢价,就足够把这个窟窿填平。”
“可是负责管理的是东瀛人,他们又拿着各种优先权。”
“现在不说汉阳铁厂,大冶铁厂也都是半死不活。”
“要是让东瀛人估价,他们怎么可能给溢价?”
盛爱怡一脸愁容。
就单单一个优先权,上一次欧战的时候,虽然汉冶萍也赚了钱,但利润的大头却落在了东瀛人的手里。
现在又涉及到了股权这样的根本,他们怎么可能吃亏?
“这种事儿怎么可能让他们估价?”
“当然,我们也不行,国府那一关就过不去。”
“现在他们可受不住东瀛人的威胁。”
林易呵呵笑着:“所以想要破局,只能借力打力,依靠西方人。”
“优先权只是优先权,自古做生意都是价高者得。”
“只要西方人插手,估价就能抬起来。”
听着林易这么说,盛老四反倒是摇起了头:“林老弟,三井制铁在东瀛很有影响力的。”
“到时候东瀛政府肯定会出面,这不是那些寻常的外商,能随便插手的事情。”
“再者,西方人也不蠢,不可能替咱们抬轿子。”
“简单,那就找不寻常的外商。”
有罗希尔家族在,攒一个国际收购联合体,他还是有把握的。
就问几个列强结盟,东瀛人是敢动还是感动?
“至于溢价,当然不会太高,但我们最终目的,本来就只是要把这笔账填平。”
“汉冶萍两厂一矿的控股权,还是值这个价的。”
“两厂两矿吧?还有铁路公司。”
盛老四提醒了一句。
“铁矿不卖……也不对,铁矿和铁路公司的股份我要了,会给盛先生一个满意的价格。”
攒这么大一个局,他总得拿点好处吧?
渠县的钢厂已经建成。
但主要用来冶炼特种钢,生产武器。
下一步他的汽车厂投产,那就需要普通钢材。
所以在川省再建一座铁厂势在必行。
而且为了省事,他计划直接入股刘元甫在平都铁厂。
到时候扩大规模就好。
大冶铁矿这种成熟的矿场,正好把原料这一环补上。
主打一个效率。
甚至这件事儿最好的结果,就是两座铁厂依旧落入东瀛人手里。
到时候他把铁矿石一断,看看东瀛人怎么应对!
直接关停,那就是严重亏损。
可如果再从别的地方运铁矿石来,成本这一块虽然不至于要命,但绝对肉疼。
尤其是这些年两厂冶炼的生铁,大部分都销往了东瀛。
原料市场销售市场都不挨边,这么一座大坑,掉进去可是能要半条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