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都以为和离后我会青灯古佛,谁知 > 第4章 二嫁之命

都以为和离后我会青灯古佛,谁知 第4章 二嫁之命

    第4章 二嫁之命

    吃完晚饭,苏慎拿起袖子里的帕子擦了擦嘴,目光看向几个儿子和侄子。

    苏家七位郎君,身体皆是一僵。

    苏大郎看了一眼二弟,双方眼睛对视,交换了一个瑟瑟发抖的眼神。

    然后又和三郎、四郎对视了一眼,几人默默放下了手中的碗筷,明明他们已经足够低调了,却还是没能逃过老父亲的注意力。

    五郎、六郎、七郎还小,苏慎虽然也管教他们学业,但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前面几个哥哥身上, 因此虽然紧张,但没有前面四个哥哥那种如丧考妣的沮丧和紧张感。

    “万般为下品,唯有读书高。”

    老太爷乐呵呵地看着一行八人去了前院书房,回头瞥了一眼二儿子苏恒和三儿子苏惟,笑脸拉下来,淡声道:“二郎、三郎,莫要因小失大。”

    苏家祖产就这么多,你再怎么算计,也不过这点东西,如何比得了一个秀才、举人乃至朝廷命官?

    大儿子苏慎不是自私的人,更不是那种看不得兄弟发达的人。

    他能从文风鼎盛、举子才人并出的江州郡里厮杀出来,更能在殿试中打败全国绝大多数秀才举人,获得二甲第二名的好名次,这样的人绝对不缺学识,更不缺心机和肚量。

    老二两个儿子、老三两个儿子,小的那两个还看不大出来,但三郎和四郎明摆着是想往仕途奔一奔,人家一个二甲进士,稍微点拨两句,能抵得上你外行人多少思量?况且你想得多,都不一定能想到点子上。

    家里这点纷纷扰扰,人家不是不知道,他不开口,是因为他把精力都放在了朝堂上,懒得计较。

    但他下头这两个傻儿子要是做得过分了,惹人烦了,人家一口气把你们都丢出去,你能拿他怎么地?

    民不与官斗啊!

    别看正七品的翰林院编修在京城不显,放在江州依然是无数人想要讨好的存在。苏家放在江州的田产铺子主家没怎么管都能平安无事,经营得当,不就是人家看在苏慎的面子?

    老太爷点拨了一句,就懒得开口了。这两个儿子要是能明白过来,管好他们妻子最好,明白不了也无所谓。反正要不了多久,最迟七月,四个孙子就要回祖籍秋闱,两房人也是要跟着回江州的。

    远香近臭,隔得远,没什么矛盾,再想起来,更深的还是儿时的兄弟情义,老大不会不管他们。至少守着田产铺子饿不死。

    老太爷笑呵呵地对着苏虞招了招手,“娇娇儿来,祖父下响出门遛八郎,碰到个有趣的玩意儿,专门留给你的。”

    八郎,是一只鸟,鹦鹉八哥。

    老太爷不管事,唯一的爱好就是养八哥,还专门取了名字,排在苏七郎后头。每天下午他都要拎着鸟笼子出门遛鸟,顺道和这甜水巷的邻居们比比谁的鸟养得更好。

    老太爷的八哥因为会念诗,在一众鸟儿中独占鳌头。

    苏虞跟着老太爷老太太去了他们住的后罩房,门梁下挂着一只桃木做的鸟笼子,鹦鹉八郎站在里头,看到苏虞,兴奋地拍了拍翅膀,豆大的眼珠子紧盯着苏虞,喊了起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美人,美人,美人来了。”

    老太太闻言脸色一变,连声道:“呸呸呸,这诗不好,不好。”她是老太爷夫子的女儿,算是他的师妹,自是识文断字。唐诗三百首也是自幼熟诵的。

    白乐天这诗,写的是唐明皇的杨贵妃。她对杨贵妃没有意见,一个从未见过的古人,能有何意见?她不喜欢的是她的命运。

    不管是二嫁,还是最后命丧马嵬坡,都不吉利。一个女子,被丈夫的父亲强夺,最后又被逼自尽,是多么凄凉悲惨。

    这样凄凉悲惨的命运,不该和他们小丫头沾上一点边。

    他们家娇娇儿就该顺顺利利地嫁给门当户对的人家,做一小户主母,虽没有那么富贵,却能一生平安喜乐。

    老太太呸完,又使劲拍了一下老太爷,怒道:“看你养的好鸟,还说什么会念诗?看它念的什么鬼诗!”

    老太爷也奇怪:“这蠢鸟,我可从来没教过它这诗!”都不知道哪儿学来的,还这么不合时宜地卖弄。

    苏虞失笑,“阿爷,您可真是善变。这八哥爱的时候喊八郎,讨嫌了就叫蠢鸟。”想当初他要给只鸟叫苏八郎,家里几个兄弟不知道反抗了多少回。

    被孙女打趣了,老太爷也不生气,乐呵呵道:“谁让这鸟犯蠢呢!”

    苏虞扑哧地笑。

    老太爷有些不好意思,想象苏虞幼时那样牵着她的手进屋,却又突然反应过来孙女已经大了,都到了该出嫁的时候。

    女大避父,祖父也是一样的。

    虽说遗憾,但也只能虚虚拍了拍苏虞的肩膀。

    “放心吧,这蠢鸟说话没有一句算数的。走,进屋,看看阿爷给你买的小玩意儿。”

    苏虞跟着老两口进了屋子,就见老太爷小心翼翼地从床头的木架子上拿出一个宝盒。他双手捧着宝盒,小心翼翼地走到苏虞面前,满眼期待地看着苏虞。

    老太太道:“娇娇儿快打开,让我也看看这宝盒里装的是什么玩意儿。要知道这盒子从老头子抱回来到现在都不让人看,就等着你来开箱呢!”

    苏虞搓了搓手,有些期待地看着盒子。

    这么慎重,老爷子给她买了什么好东西呢?珍珠、珊瑚、玳瑁,还是翡翠和田玉啊?

    她伸出手,小心翼翼地打开盒子,就看到一堆防摔丝绸布片里,托着一个宝蓝色莲花形的玻璃托盏。

    苏虞差点挂不住脸上期待的笑容。

    这枚莲花托盏确实很漂亮,通体半透明状,浓郁的蓝,颜色饱满又干净,仿若一朵盛开的蓝莲花。

    确实是美,很美,非常美……

    但说得再多再好,也抵不了它是玻璃的事实!

    “……”苏虞沉默了。嗯,是她欣赏不来的美。

    老太爷期待地看着苏虞,激动道:“娇娇儿,这莲花玻璃托盏好看吧?”

    “我当时一眼就相中了,娇娇儿你夏天爱吃冰雪元子,普通碗装肯定没有这个莲花盏好看。你不是常说美食当要色香味俱全吗?用它装,肯定好吃又好看。”

    苏虞:“……所以,祖父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买了这个玻璃托盏?”

    这东西,放在现在这个时代,很贵的吧?起码……价值千金?

    苏虞不知道,因为她从来不关注玻璃。

    还有啊,她要吃个甜品,拿什么碗不能装啊?

    官窑哥窑汝窑,定窑钧窑磁州窑,建窑耀州景德镇窑……,放到后世哪个不是古董。拿着古董吃饭的滋味谁知道?何必非要用这个用烂了的玻璃?

    当然,这枚玻璃莲花托盏放到后世也是古董,可她就是欣赏不来。

    尤其想到她前世拼夕夕十只九块九包邮的玻璃碗,颜色比这正,碗形比这好看,苏虞就觉得心疼,疼得无以复加。

    她脸都差点扭曲了,但考虑到这是老爷子的一份心意。她还是努力挤出笑容,装作很惊喜很开心的模样:“阿爷,我很喜欢,这碗……这盏,很好看。”

    实在不行,回头家里缺钱了就把它卖了。

    老太爷哈哈大笑:“果然,我就知道娇娇儿喜欢。所以那西洋商人一来,刚把盏摆出来,我就定下了。”

    苏虞:“……”

    强忍着心痛问道:“阿爷,这盏您花了多少银子买的?”

    老太爷道:“很便宜,才八百两。”

    才八百两!

    苏虞差点就放声尖叫了。

    老太爷继续道:“本来那西洋商人开价都开到了一千两,我和他讨价还价,论了快一个时辰,嘴皮子都快磨破了,终于给我还到了八百两。是不是很便宜?”

    苏虞:“……”有气无力地回道:“是,确实很便宜。”还知道还价,也算是很好了。

    不过——苏虞打起精神,“祖父您以后可别买了。太贵了,我怕您的小金库都要掏没了。”

    老太爷一摆手:“没事儿,祖父再攒就是。”

    破案了,原来老爷子是真的掏空了小金库。难怪,她就说呢,老爷子最不喜欢和人扯皮的了,怎么会为了两百两银子和人家扯两小时。

    原来是只拿得出八百两银子。

    苏虞现在都不知道是该气还是该笑了。

    她眼睛转了转,俏皮道:“阿爷买这盏,是不是因为您想吃冰雪元子了?”冰雪元子,其实是用黄豆或者绿豆以及冰凉粉做的夏日消暑小点心。

    老太爷嘿嘿笑两声。

    祖孙俩交换了一个尽在不言中的眼神。

    一旁的老太太满脸黑线:“老爷子你是不是忘了?刚饭桌上你还让娇娇儿好好养养皮肤备嫁,现在又让她做饭?”

    老太爷回过神:“是了,娇娇儿还是别做了。”

    苏虞忙道:“点心而已,哪里就耽误我养皮肤了。再说了,阿爷刚激起了我的馋意,现在不让做来吃,多残忍啊。”

    苏虞把脑袋歪靠在老太太肩膀上,蹭了蹭,撒娇。

    “大母,就做一次啦,影响不了什么的。”

    老太太无奈,又非常得意孙女的亲近。抚着她蹭乱的鬓角,笑道:“好了,别撒娇了。你爱做就做,不过别自己动手,让厨娘做也是一样的。”

    “行行,我晓得了。”苏虞也不是非要自己亲手做,有专业人士帮忙,她何不乐得自在?

    这边,祖孙三人其乐融融。

    苏家另外三个地方气氛便算不上融洽得了。

    东西厢房还好,夫唱妇随,虽然孙氏和郝氏心有不满,但丈夫做了决定,她们也只能跟随。况且她们也指望着儿子能在大伯的指导下顺利考中进士,授官获爵,自然也不敢太过得罪了苏慎。

    至于前院书房,此时的氛围可真算不上好。

    苏慎看完儿子们以及两个侄子写的策论文章后,原本就算不上好看的脸色是一步一步黑到了谷底。

    “苏明遂、苏明时、苏明思、苏明磊,你们四个写的策论,自己看过吗?你们觉得乡试时这样的文章,学政看到能录取吗?”

    苏家发家是一步一个脚印,但也可以说是较为顺遂,一代更比一代好。

    苏老太爷的父亲读了十几年的书,却没有考中功名,便果断放弃,攒钱供养儿子。

    老太爷考中了秀才,虽然没有中举,不能授官,但给家里免了田税,还坐馆收徒,积攒家业。让苏慎没有后顾之忧地专注于学业,才有他三年游学三年沉淀的积累,才有他而立之年的一鸣惊人。

    但是苏家的气运仿佛全都集中在了苏慎一人身上,他膝下三个儿子,两个弟弟也各有两个儿子,后头三个还小,暂且不说,前面四个,苏慎是真看不出什么惊才之气。

    不管是儿子还是侄子,苏家要有一个人能顶上,就算不是他亲生儿子,苏慎也会用尽全力托举他上去。

    然而——对上对面四个低垂下的脑袋,苏慎深吸口气,勉强安慰自己。还算有救,起码有自知之明,知道写得烂。若是烂而不自知,那是真的无可救药了。

    半晌,他叹口气,颓然道:“这次秋闱,你们四个……就当是去长长见识。我估摸着你们即便是下场,也拿不到什么名次。

    考完你们也不必赶回来,我有个同期在白鹿洞书院为院长,我给他写封推荐信,之后你们四个就老老实实在书院苦读。

    读两年书,之后我会安排你们游学,增长见识。届时,再细说。”

    苏慎说完,摆了摆手,放过了四人。

    “父亲(伯父),儿子(侄子)告退。”四人齐声告退,没想到父亲(伯父)这么轻易地就放过了他们,松了一口气的同时又非常压抑。

    他们四人还真不是什么读书的料,起码不像苏慎那么聪明善读。

    四个大的走后,苏慎才看向三个小的,他没抱什么希望。

    接过五郎苏明定写的文章看了看,虽然没什么亮点,但也中规中矩。在他这个年龄算是不错。苏慎夸了两句。

    接着是小儿子苏明言写的策论,原本只是随意瞥上两眼,苏慎看着看着,原本挺直的脊背却坐得更直了些。

    他看向苏明言,有些惊讶:“这是你自己写的?”

    苏明言点头又摇头:“不全是,有一些是阿姐的指导,还有一些是我自己的思考。”苏明言写的策论,主题就是这次陛下斩杀户部侍郎的褒与贬。

    他根据苏虞的指点,然后加入自己的思考,将之写成了一篇文章。

    苏慎更惊讶:“你阿姐?”

    “是的。”苏明言将苏虞与他说的话复述了一遍,然后道:“我觉得阿姐说得很有道理。”

    苏慎陷入沉思。

    “阿爹。”苏明言有些忐忑,下午和阿姐聊完,他接着又去找了何嘉学长,但对方却认为他是叛徒,背叛了他读书人的身份。

    苏明言觉得对方说得不对,但又不知道该如何辩驳。

    苏慎看着幼子,笑了笑:“六郎,民间有句话叫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你可曾听过?”

    苏明言点了点头:“阿爹我知道。”

    “那你可知道这句话的意思?”

    “意思是不管是学文也好,学武也好,最终目的都是贡献给皇帝,出仕为官。”

    苏慎点头:“对,没错。不管是武士学武,还是文人读书,最终目的都是当官。这句话有些功利,却是事实。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跻身上层,才能改变自己以及家族的命运。”

    他看着幼子,目光灼灼,“但更重要的是,官员是辅佐皇帝治理天下的人。为官者要替朝廷出力,要为百姓着想。六郎你要记住,莫要让权欲淹没本心。”

    苏明言陷入沉思,随即道:“阿爹,那你赞同我的观点吗?”

    苏慎笑了笑:“我赞不赞同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是如何想的,能否坚持。如果你身边所有人都反对,你还能坚持己见吗?”

    苏明言不知道。

    他又问道:“那阿爹,现在该怎么办?”皇帝要如何破除万民书的危机,该如何挽回滥杀的名声呢?

    苏慎摆了摆手:“你自己去想。”

    苏明言出了书房,正准备回房,就见苏虞拿着玻璃托盏从祖父母屋里出来。

    苏明言下意识觉得阿姐一定会有解决的法子。

    他找到苏虞,拽了拽她的衣袖,简单说了前因后果,才问道:“阿姐,你一定有办法对吗?”

    苏虞沉思了一会儿,才道:“小六,破局的法子很多。”

    “最简单的法子,一力破万法,直接用武力镇压。但这样也会留下后遗症,会在人心里留下阴影和畏惧。用这种法子需要承担极大的压力,来应对势弱时敌人猛烈的反扑。”

    苏明言:“那还有没有更好的法子?”

    “要找到更好的法子,阿言,你要弄明白一个关键,这件事里当真只有皇帝和文官们的博弈吗?”

    苏明言狐疑:“不是吗?”

    “不止。”苏虞摇头,她指了指天,又指了指地面,“这件事里还存在一个更庞大,看似卑微却无比强大坚韧的第三人。然而所有人下意识便会忽略的人。”

    苏明言想了想,还是没想通。他拉住苏虞的手,撒撒娇:“阿姐,别卖关子了,你直接告诉我吧。这个破局的第三人到底是谁啊。”

    苏虞摇头,点了点苏明言的脑壳:“不行,好好动动你的小脑瓜,你会知道的。如果想不出来,就把这件事从头梳理一遍,从源头开始,一遍不行再来一遍,你一定会明白的。”

    苏明言回到房间,想了许久,也没有看明白阿姐说的第三人。他把这件事整个经过找出来,看了一遍又一遍。

    三月,黄河决堤,豫州大涝,沿河数百万百姓受灾。

    ……六月,有百姓敲响登闻鼓,击鼓喊冤……

    “六月,有百姓敲响登闻鼓,击鼓鸣冤……”苏明言念着念着,突然反应过来。他一跃而起,冲向苏虞居住的东耳房,扬声喊道:“阿姐,我明白了。我知道你说的那个庞大卑微却无比强大坚韧的第三人是谁了。”

    苏虞刚洗了个头,擦着头发出来,问道:“想明白了?”

    苏明言点头,带着点傲娇问道:“阿姐,你说的是百姓对吗?破局的关键是百姓。”

    苏虞点头,笑了笑:“没错。”她拍了拍苏明言的肩膀:“小六,百姓从不愚昧,是非对错,百姓心中自有论断。他们沉默不言,只是因为这个世界从来没给他们发声的机会。”

    苏明言点头:“阿姐,我知道了,我知道该如何破局了。”

    苏明言跑回房间,将他的策论补全,接着又去书房找到父亲。

    苏慎看完,忍不住大笑:“吾儿聪慧。”或许苏家下一辈的领头之人会是这个幼子。

    苏明言有些不好意思,摸了摸后脑勺:“阿爹,是阿姐提醒我要从百姓身上破局。”想明白破局的关键点,再找到具体的解决办法就很容易了。

    苏慎闻言,不免万分可惜:“吾儿若为男子,苏家后继有人也。”

    将小儿子送走后,苏慎眼里露出一丝疲态。

    这段时日,皇帝与文官之间的矛盾争执是越来越大了,文官们拧成一股绳,想要在这场博弈中占据上风。

    武将们早就看不惯文官如此超然的地位,也在其中搅风搅雨。整个朝堂都弥漫着硝烟,就连他们翰林院都被波及进去。

    苏慎不想站队,身为翰林院编修,他只想好好编书。不过他平日表现木讷,又没什么背景,暂时倒也没人来拉拢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