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都以为和离后我会青灯古佛,谁知 > 第44章 国库空虚

都以为和离后我会青灯古佛,谁知 第44章 国库空虚

    多在哪儿?

    朝廷派下去挑选宫女的花鸟使要不要给一(亿)点点辛苦费?路上路费要不要钱?伙食费从哪儿来?总之,花钱的地方多着呢!

    军费和官员俸禄是必须给的,军饷不给很容易引起军队哗变。至于官员俸禄,你不给试试?不给,得罪的可就是整个大熙朝的官宦群体。

    得罪一个人不可怕,得罪一个派系的人也不可怕,可怕的是周围除了你自己,全是你的敌人。他还想安安分分在户部尚书这个位置上做到老,不想莫名其妙获罪,被人踩下去。

    还有皇室那边,皇帝要钱,你敢不给吗?

    皇帝勤俭爱民,皇室花费和前两者比起来就是个零头。皇帝奢靡无度,他一人的花费抵得上前两者所有。

    前任户部尚书为什么敢贪赈灾钱,真以为那些钱都进他自己口袋了?

    他还没那么大的本事。还不是先帝时亏空太大,寅吃卯粮,户部的亏空实在太大,他怕遭清算,这才想方设法从各种地方捞钱。

    不过他死得也不冤,他自己肯定也贪了不少就是。

    也幸好当今陛下性子和先帝截然相反,经过三年休养生息,户部这才能截留下这么点钱。

    但这点钱也不够啊。

    刘兆年为这五百万的差额愁得头发都白了,现在还要让他拿出一笔钱来支援鄂州,他从哪儿变钱啊。

    阁老梅文正道:“我记得往年赋税收入都在六千三百万到六千八百万缗钱之间,今年的军费和官员俸禄还没有发放,怎么会只有四千万两白银?”

    刘兆年的脸皱成了苦瓜,道:“陛下登基后大赦天下,下旨减轻赋税,这田税收入本就少了。去年豫州涝灾,免税三年,赋税收入又少了一份。还有今年鄂州大旱。”

    其实这些都还在其次,赋税减少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土地兼并,隐田隐户增多。

    百姓为了逃避赋税,将田地、人户隐在富户名下,钱粮进了富户口袋里,朝廷能收上来的税收自然就少了。

    这原因刘兆年清楚,在场的所有人包括皇帝都清楚,不过谁也没有一个好的解决办法。

    这事轻易不能动,动了就和不发官员俸禄是一样的道理,涉及的利益集团太大了,包括刘兆年,甚至皇帝自己,都是既得利益者。

    皇帝想了想道:“军费和官员俸禄不能不发,但鄂州的灾情同样不能放任不管。

    这样,年中先发一半的军饷和俸禄,剩下的等收了夏税和秋税再发放下去。内阁先拟个折子,将这件事通知下去。”

    六月只发一半军饷和俸禄,那户部就还能剩下一千七百五十万两白银,拿来赈灾是足够了。

    不过还是得商量出一个章程来,不能随便乱用,毕竟现在用掉的钱,都是预支的下半年的赋税,万一到时候又发生点别的灾难……

    刘兆年想着,呸呸两声,童言无忌,大吉大利。下半年、明年、后年,不,他担任户部尚书期间,大熙朝可千万要平平安安,无病无灾。

    有了钱,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安排了。

    皇帝看向梅文正和刘兆年,道:“赈灾之事刻不容缓。梅阁老、刘卿,你们受累些。今晚就在宫里休息,阁老你带人拟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救灾策略。

    至于刘卿,你让户部的官员根据鄂州的人户数目,统计出鄂州赈灾大致需要的钱粮数目。明日早朝时给我。”

    皇帝说完,又看向冯进忠:“通知卫知舟,让他调五百禁军精英出来,时刻待命。”

    “对了,让御膳房多准备一些点心饭食呈上来,方便诸位大人饿了时吃。”

    “是。”冯进忠点头应下,招来两个小内侍将皇帝的旨意交代下去。

    然后又耐心吩咐:“梅阁老年纪大了,让厨房准备一些软和好消化的食物。刘大人喜欢吃羊汤泡饭,李大人爱吃肉夹馍……再让茶水间多煮些醒神的茶汤端上来。”

    崇德殿内灯火通明,除了内阁、户部的官员过来,翰林院学士也被叫进了宫。

    翰林院主要负责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为皇室成员侍读,担任科举考官等。民间有“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说法,可见翰林院的重要性。

    赈灾之事,必然要调动许多人力物力,自然需要翰林院学士来帮忙起草诏书。

    除此之外,状元周邑、榜眼韩褚还有探花何嘉作为这届的新科进士、新上任的翰林院官员,也被叫进了宫。拟写诏书自是用不着他们,他们三是作为实习生来增长经验的。

    周邑是第一次看到这个皇朝的官员们是如何运作的。

    内阁和户部的官员分列两队,前者各抒己见,争执起来面红耳赤。后者拿着账本和户籍本,手中算盘啪嗒响个不停。

    皇帝坐在正中,并不轻易发表意见,也没有离开去休息。

    偶然众位大臣吵得太过,皇帝还会出面调停。看着时间还让内侍们送来茶水点心,提醒他们吃点东西补充体力。

    总之,就挺和谐的。

    但,也挺奇怪的。

    要知道去年豫州之事后,朝堂上闹得多僵啊。

    文官们一招接着一招,又是游行,又是万民书,恨不得把皇帝钉死在暴君的耻辱柱上。最后倒是皇帝棋高一招,利用百姓舆论反将一军。

    双方闹得你死我活,有种要老死不相往来的架势。

    可今天一看好像又不是如此。皇帝还挺体贴的,叫这些大人来皇宫上夜班,还会让人给他们提供饭食茶水,并且他甚至还记得这些大人们的身体状况和喜好。

    这么一看,或可称一句君臣相得?

    只是他就真的不记恨这些完全不给他面子的官员们吗?

    一群人吵到丑时,才定下大致的章程。五更三点还要上朝,众人干脆在殿内歇下,到点去上朝。

    周邑斜靠在椅背上,想到了身在后宫的未婚妻和妹妹,迷迷糊糊睡了过去。只觉得刚睡下没多久,殿内就陆陆续续有人起身的动静。

    周邑彻底清醒时,殿内的人已经很少了。品阶高的大人们早就离开了,剩下的都是六品以下的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