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投皇叔,吕布直摇头 第135章 卧龙出渊(下)
霍骁,雪筠二人,随黄月英穿过草庐正堂,来到后堂书房处。
此时的诸葛亮,不过十八九岁年纪,仿若一年轻书生。其身着一袭素色长袍,正跪坐于书案之旁,左手持羽扇,右手持竹简,正一边轻摇羽扇,一边低头仔细研读,当真是一副超然脱俗的隐士模样。
“孔明,你看看是谁前来拜访?”
伴随着掩盖不住的欣喜之意,黄月英开口对夫君说道。
“雪筠姑娘!”诸葛亮见是故人前来,也是欣喜不已。
待诸葛亮放下书简,抬起头来,霍骁这才终于真正得见这位“牵挂已久”的“诸葛丞相”!
只见其面如冠玉,额头宽广,眉如墨画,斜飞入鬓,一双深邃明亮的眼眸,仿若能洞悉世间万物。高挺的鼻梁之下,薄唇微微上扬,带着一抹若有若无的从容浅笑。
此时的孔明,尚是青春年少,举手投足间,却已尽显儒雅风范,即便身居草庐,却自有一身卓然不群之气,“卧龙”之号,可谓实至名归。
但不知为何,此时在霍骁心中挥之不去的,却是那个年老体衰,独自守护季汉,直到人生终点,星落五丈原的诸葛孔明!
“霍骁.......见过孔明先生!”
这跨越千年的相见,让霍骁心中五味杂陈,无数的“意难平”,终究化作一道轻声问候。
诸葛亮微微一笑,拱手回礼,待雪筠为其引见霍骁,又拿出徐庶书信,二人才说出了此行目的,徐州刘皇叔,意欲延请其出山相助!
“我主刘皇叔,与元直军师忙于徐州新政!未及亲自登门拜会,请孔明先生勿要介怀!”
心知三顾茅庐的美谈,恐怕在这个时空无法实现了。霍骁还是诚恳说道:
“袁术僭越称帝,皇叔两次征讨,皆因许都曹操之故,未建全功!如今,我徐州正欲再起大军,讨伐逆贼袁术,将其彻底覆灭,以图上报天子,下抚黎庶。皇叔求贤若渴,得元直军师,雪筠师姐举荐,久慕先生才华!霍骁不自量力,想请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助皇叔匡扶汉室,一统天下!”
“刘皇叔......”诸葛亮心中,顿时浮现出五年前一幕。当年正值曹操为报父仇,率军攻打徐州,屠戮当地军民无数。
彼时孔明年方十四,带着十一岁的亲弟诸葛均,随叔父诸葛玄逃离琅琊,南下避难,正遇曹军烧杀抢掠,屠戮流民。
幸得一支仅有数千人的“义兵”出手相救,他们击退曹军后,对诸葛亮这些流民秋毫无犯,反而分给他们逃难的口粮,将他们引往安全所在。
在逃离徐州,抵达荆州之后,诸葛亮才得知,那支“义军”的三位首领,正是从平原千里迢迢赶来救援徐州的刘玄德,与其义弟关云长,张翼德!
当年的刘玄德,现在的刘皇叔,是否还如当年一般,仁德重义,志在拯救天下?
诸葛亮听闻霍骁所言,却并未正面答复,反而问道:
“皇叔欲讨袁术,自是替天行道,为天子诛除叛逆。然恕亮直言,袁术虽势微,且已成天下公敌!但其在江淮之地经营多年,若临死反扑,困兽犹斗,恐贵军亦要遭受重创!且袁术如今不过癣疥之疾,皇叔尚需提防者,恐怕另有其人!”
霍骁微微皱眉,出言道:
“先生所言,可是那许都曹操?”
诸葛亮轻摇羽扇,点头道:
“正是许都曹操!此人托名汉相,实为汉贼!衣带密诏之事,足可见其僭越跋扈,不择手段。刘皇叔欲匡扶汉室,早已与其势同水火!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已得豫,兖,司三州,近日闻其又击败马腾,降服韩遂,再将雍,凉二州大半收入囊中!皇叔仅以一徐州,恐难与其抗衡!况且,徐州乃四战之地,皇叔若仅以此为基业,即便消灭袁术,占据江淮之地,恐亦会长期被曹操压制,陷入守势,再难有其他作为!”
霍骁闻言,心中顿时一惊,孔明当真是不出草庐,而知天下事!
徐州确是四战之地,不过却也是主公当下唯一的基业。要巩固此地,徐庶,陈宫才提出攻打袁术,夺得江淮之地,再与刘表结盟,共拒曹操之策!
至于河北袁绍,虽与主公同为曹操劲敌,但毕竟公孙瓒这层关系在,两家难以彻底互信!况且......袁绍志在中原,若真有一日,其挥师南下,解决完曹操,下一个恐怕就是自家了!
思虑及此,霍骁出言求教:
“先生对天下局势了如指掌!敢问我军当如何破局?还请先生不吝赐教!”
诸葛亮眼中散发出自信的光彩,其不慌不忙,将一张大汉全舆图展现在霍骁面前,手指其中一处地域说道:
“皇叔破局,便在此地!”
霍骁顺着诸葛亮手指看去,心头一惊,脱口道:
“江东?孙家之地?”
霍骁虽也想过南下江东之事,但在其心中,江东孙家擅长防御,甚至......偷家,却唯独对北上中原似乎没多大兴趣。相反,要南下江东,却至少要有一支强力水军部队,这正是自家“短板”。
即便实施徐州新政之后,主公已在广陵等地加紧开办造船厂,但大部分所造仍是商船,交由糜家进行商贸运输。所以南下江东的战略,目前己方还鲜有人提及。
诸葛亮目光炯炯,继续说道:
“正是江东!江东孙家乃袁术旧部,虽在袁术僭越称帝后,便与其撇清干系,但毕竟名不正言不顺!且当年孙策南下江东,为求速胜,杀戮株连甚广,江东世家大族多受其害,孙策执掌江东,可谓名不正言不顺!且其号称江东‘小霸王’,野心勃勃,据闻其亦有北上攻打袁术之意,日后若其北上,必与皇叔为敌!”
霍骁心中一凛,“小霸王”孙策此人,绝非“大魏吴王”孙权可比!其志在天下,并不甘心困于江东一隅。在原本的时空之中,甚至曾意图趁曹袁相争,北上渡江进袭许都,若非其遇刺死于非命,天下局势犹未可知。
如今主公意图消灭袁术,占据江淮,那孙策便不得不防,甚至还需“先下手为强”。
“诸葛丞相”的大局观与战略能力果真了得。
要不是此后,霍骁得知,诸葛亮与荆州世家,乃至荆州官员关系“非比寻常”(其岳父黄承彦家族,便是荆州有名的世家),才收集诸多天下情报,用于兵棋推演(水镜书院的兵家“科目”),恐怕真要以为诸葛亮如传言那般“多智近乎妖”了!
“只要皇叔能说服荆州刘景升,以江夏水军牵制住江东水军,再组建水军,输送兵马,南下奇袭江东腹地,以皇叔之尊,寻求江东各世家大族支持,那孙家未必便能安居江东!一旦孙家覆灭,皇叔便可以江东为基业,以观天下之变,如此大业可成,汉室可兴。”
诸葛亮竟毫不藏私,把自己的谋划和盘托出,霍骁心中顿时明了,卧龙出山,大有机会!
只见霍骁深施一礼,拱手道:
“孔明先生大才,霍骁钦佩不已!先生既有经天纬地之才,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霍骁斗胆,再代我家皇叔,请先生出山相助!”
诸葛亮似有所意动,却在思索片刻之后,依旧说道:
“有徐元直书信在此,又有雪筠姑娘引荐,亮亦听闻皇叔仁义着于四海,乃天下英主。但有徐元直这等大才相助,料皇叔大业得成不远矣!亮年轻德薄,才疏学浅,不堪皇叔大任,请霍将军代为告罪,请皇叔另请高明!”
孔明此时未及弱冠,比原本历史上三顾茅庐的出山时间,已是早了整整八年!
不过在霍骁想来,孔明这等惊才绝艳的绝代军师,完全没必要在这隆中草庐白白蹉跎岁月,若能及早汇聚如他这般天下英杰,主公刘皇叔再兴季汉的梦想,岂非更加顺遂可期?
霍骁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
“孔明先生学识渊博,霍骁远不及先生见识广博。我年少时,却曾听闻一个故事,想与先生探讨一二!”
孔明听出霍骁似乎别有深意,不由轻摇羽扇,微笑道:“亮愿闻其详。”
“在距我大汉西域甚为遥远之地,有过三个国家,其中一最为弱小国度......名为黍国。”
霍骁侃侃而谈,似在述说一个“真实发生过”的故事。不仅诸葛亮,连黄月英,以及霍骁身旁的雪筠,也在静静聆听。
说到黍国国君,为报盟国背叛,义弟惨死之仇,率倾国之兵前往讨伐,却兵败如山倒,几乎葬送一生基业。
最终,其将年幼的太子托付于丞相,留下一句“若太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便在悔恨中离世。
这位丞相感念国君知遇之恩,依旧忠心耿耿,事必躬亲辅助幼主,誓与另外两国抗争到底。
雪筠听到此处,不禁说道:“黍国国君,竟对一臣子如此信任,如此君臣相得,真是古之未有!”
诸葛亮听到此处,已是神色凝重。
待霍骁说到,这位丞相为完成先君夙愿,不顾国力差距,执意“逆天而行”,相继五次北伐,征讨北方敌国,最终屡败屡战,直至天不假年,病逝于第五次北伐征途,举国哀悼。
雪筠,黄月英闻之,俱是伤感不已。
黄月英更忍不住说道:
“这位丞相......虽是天下智者,却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仅为报先君知遇之恩,直至熬尽最后一丝心血,实乃天意弄人,千古憾事!”
诸葛亮依旧不发一语,却似乎早已动容。
等霍骁最后说到,那位丞相的再传弟子,继承其衣钵,官至大将军,亦多次征伐敌国,却一败再败。即便在黍国覆灭之后,大将军依旧安抚故主,让其稍作忍耐。随后自己毅然发动叛乱,意图复国,其不幸事败后,怒喝“我计不成,乃天命也”,携两大灭国仇敌共赴黄泉。
至此,黍国终究走向灭亡,却为后人徒留无数遗憾与“意难平”。
霍骁讲完整个故事,在场诸人皆是沉默不语,雪筠,黄月英二女,眼中似有泪光闪动。
诸葛亮沉吟半晌,却是轻摇羽扇,最终释然笑道:
“黍国君臣,当真是痴儿。天命难违,又岂是人力可改变......不过若易地而处,亮或许也会如那黍国丞相,大将军一般,放手一搏,即便大事未成,当可问心无愧!”
霍骁仿佛等到了意料中的答案,平静说道:
“先生这句问心无愧,想必也是那黍国君臣所感。当今天下大乱,诸侯并起,皇叔虽起于微末,却依旧秉承救世之志,意图践行王道,兴复汉室,如此明主,正如那黍国先君一般。如今大事尚有可为,先生何不与我一道辅佐皇叔,共聚大业,何必日后徒留遗憾!?”
诸葛亮深深看了霍骁一眼,片刻之后仿佛明白了什么,他向霍骁拱手施礼,正色道:
“霍将军所言,如醍醐灌顶,让亮茅塞顿开。既蒙皇叔不弃,亮愿出山相助,为皇叔大业略尽绵薄之力!”
霍骁连忙一把托住诸葛亮双手,大喜道:
“得孔明先生出山相助!皇叔必定喜不自胜,我军大业得成,指日可待!”
此刻,看着诸葛亮睿智的双眼,霍骁心中骤然如释重负,其于心中默念:
“丞相,既然大局未定,尚有致胜良机,那我等便携手一战,共逆天命!”
下章预告“张绣降曹”!
此时的诸葛亮,不过十八九岁年纪,仿若一年轻书生。其身着一袭素色长袍,正跪坐于书案之旁,左手持羽扇,右手持竹简,正一边轻摇羽扇,一边低头仔细研读,当真是一副超然脱俗的隐士模样。
“孔明,你看看是谁前来拜访?”
伴随着掩盖不住的欣喜之意,黄月英开口对夫君说道。
“雪筠姑娘!”诸葛亮见是故人前来,也是欣喜不已。
待诸葛亮放下书简,抬起头来,霍骁这才终于真正得见这位“牵挂已久”的“诸葛丞相”!
只见其面如冠玉,额头宽广,眉如墨画,斜飞入鬓,一双深邃明亮的眼眸,仿若能洞悉世间万物。高挺的鼻梁之下,薄唇微微上扬,带着一抹若有若无的从容浅笑。
此时的孔明,尚是青春年少,举手投足间,却已尽显儒雅风范,即便身居草庐,却自有一身卓然不群之气,“卧龙”之号,可谓实至名归。
但不知为何,此时在霍骁心中挥之不去的,却是那个年老体衰,独自守护季汉,直到人生终点,星落五丈原的诸葛孔明!
“霍骁.......见过孔明先生!”
这跨越千年的相见,让霍骁心中五味杂陈,无数的“意难平”,终究化作一道轻声问候。
诸葛亮微微一笑,拱手回礼,待雪筠为其引见霍骁,又拿出徐庶书信,二人才说出了此行目的,徐州刘皇叔,意欲延请其出山相助!
“我主刘皇叔,与元直军师忙于徐州新政!未及亲自登门拜会,请孔明先生勿要介怀!”
心知三顾茅庐的美谈,恐怕在这个时空无法实现了。霍骁还是诚恳说道:
“袁术僭越称帝,皇叔两次征讨,皆因许都曹操之故,未建全功!如今,我徐州正欲再起大军,讨伐逆贼袁术,将其彻底覆灭,以图上报天子,下抚黎庶。皇叔求贤若渴,得元直军师,雪筠师姐举荐,久慕先生才华!霍骁不自量力,想请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助皇叔匡扶汉室,一统天下!”
“刘皇叔......”诸葛亮心中,顿时浮现出五年前一幕。当年正值曹操为报父仇,率军攻打徐州,屠戮当地军民无数。
彼时孔明年方十四,带着十一岁的亲弟诸葛均,随叔父诸葛玄逃离琅琊,南下避难,正遇曹军烧杀抢掠,屠戮流民。
幸得一支仅有数千人的“义兵”出手相救,他们击退曹军后,对诸葛亮这些流民秋毫无犯,反而分给他们逃难的口粮,将他们引往安全所在。
在逃离徐州,抵达荆州之后,诸葛亮才得知,那支“义军”的三位首领,正是从平原千里迢迢赶来救援徐州的刘玄德,与其义弟关云长,张翼德!
当年的刘玄德,现在的刘皇叔,是否还如当年一般,仁德重义,志在拯救天下?
诸葛亮听闻霍骁所言,却并未正面答复,反而问道:
“皇叔欲讨袁术,自是替天行道,为天子诛除叛逆。然恕亮直言,袁术虽势微,且已成天下公敌!但其在江淮之地经营多年,若临死反扑,困兽犹斗,恐贵军亦要遭受重创!且袁术如今不过癣疥之疾,皇叔尚需提防者,恐怕另有其人!”
霍骁微微皱眉,出言道:
“先生所言,可是那许都曹操?”
诸葛亮轻摇羽扇,点头道:
“正是许都曹操!此人托名汉相,实为汉贼!衣带密诏之事,足可见其僭越跋扈,不择手段。刘皇叔欲匡扶汉室,早已与其势同水火!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已得豫,兖,司三州,近日闻其又击败马腾,降服韩遂,再将雍,凉二州大半收入囊中!皇叔仅以一徐州,恐难与其抗衡!况且,徐州乃四战之地,皇叔若仅以此为基业,即便消灭袁术,占据江淮之地,恐亦会长期被曹操压制,陷入守势,再难有其他作为!”
霍骁闻言,心中顿时一惊,孔明当真是不出草庐,而知天下事!
徐州确是四战之地,不过却也是主公当下唯一的基业。要巩固此地,徐庶,陈宫才提出攻打袁术,夺得江淮之地,再与刘表结盟,共拒曹操之策!
至于河北袁绍,虽与主公同为曹操劲敌,但毕竟公孙瓒这层关系在,两家难以彻底互信!况且......袁绍志在中原,若真有一日,其挥师南下,解决完曹操,下一个恐怕就是自家了!
思虑及此,霍骁出言求教:
“先生对天下局势了如指掌!敢问我军当如何破局?还请先生不吝赐教!”
诸葛亮眼中散发出自信的光彩,其不慌不忙,将一张大汉全舆图展现在霍骁面前,手指其中一处地域说道:
“皇叔破局,便在此地!”
霍骁顺着诸葛亮手指看去,心头一惊,脱口道:
“江东?孙家之地?”
霍骁虽也想过南下江东之事,但在其心中,江东孙家擅长防御,甚至......偷家,却唯独对北上中原似乎没多大兴趣。相反,要南下江东,却至少要有一支强力水军部队,这正是自家“短板”。
即便实施徐州新政之后,主公已在广陵等地加紧开办造船厂,但大部分所造仍是商船,交由糜家进行商贸运输。所以南下江东的战略,目前己方还鲜有人提及。
诸葛亮目光炯炯,继续说道:
“正是江东!江东孙家乃袁术旧部,虽在袁术僭越称帝后,便与其撇清干系,但毕竟名不正言不顺!且当年孙策南下江东,为求速胜,杀戮株连甚广,江东世家大族多受其害,孙策执掌江东,可谓名不正言不顺!且其号称江东‘小霸王’,野心勃勃,据闻其亦有北上攻打袁术之意,日后若其北上,必与皇叔为敌!”
霍骁心中一凛,“小霸王”孙策此人,绝非“大魏吴王”孙权可比!其志在天下,并不甘心困于江东一隅。在原本的时空之中,甚至曾意图趁曹袁相争,北上渡江进袭许都,若非其遇刺死于非命,天下局势犹未可知。
如今主公意图消灭袁术,占据江淮,那孙策便不得不防,甚至还需“先下手为强”。
“诸葛丞相”的大局观与战略能力果真了得。
要不是此后,霍骁得知,诸葛亮与荆州世家,乃至荆州官员关系“非比寻常”(其岳父黄承彦家族,便是荆州有名的世家),才收集诸多天下情报,用于兵棋推演(水镜书院的兵家“科目”),恐怕真要以为诸葛亮如传言那般“多智近乎妖”了!
“只要皇叔能说服荆州刘景升,以江夏水军牵制住江东水军,再组建水军,输送兵马,南下奇袭江东腹地,以皇叔之尊,寻求江东各世家大族支持,那孙家未必便能安居江东!一旦孙家覆灭,皇叔便可以江东为基业,以观天下之变,如此大业可成,汉室可兴。”
诸葛亮竟毫不藏私,把自己的谋划和盘托出,霍骁心中顿时明了,卧龙出山,大有机会!
只见霍骁深施一礼,拱手道:
“孔明先生大才,霍骁钦佩不已!先生既有经天纬地之才,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霍骁斗胆,再代我家皇叔,请先生出山相助!”
诸葛亮似有所意动,却在思索片刻之后,依旧说道:
“有徐元直书信在此,又有雪筠姑娘引荐,亮亦听闻皇叔仁义着于四海,乃天下英主。但有徐元直这等大才相助,料皇叔大业得成不远矣!亮年轻德薄,才疏学浅,不堪皇叔大任,请霍将军代为告罪,请皇叔另请高明!”
孔明此时未及弱冠,比原本历史上三顾茅庐的出山时间,已是早了整整八年!
不过在霍骁想来,孔明这等惊才绝艳的绝代军师,完全没必要在这隆中草庐白白蹉跎岁月,若能及早汇聚如他这般天下英杰,主公刘皇叔再兴季汉的梦想,岂非更加顺遂可期?
霍骁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
“孔明先生学识渊博,霍骁远不及先生见识广博。我年少时,却曾听闻一个故事,想与先生探讨一二!”
孔明听出霍骁似乎别有深意,不由轻摇羽扇,微笑道:“亮愿闻其详。”
“在距我大汉西域甚为遥远之地,有过三个国家,其中一最为弱小国度......名为黍国。”
霍骁侃侃而谈,似在述说一个“真实发生过”的故事。不仅诸葛亮,连黄月英,以及霍骁身旁的雪筠,也在静静聆听。
说到黍国国君,为报盟国背叛,义弟惨死之仇,率倾国之兵前往讨伐,却兵败如山倒,几乎葬送一生基业。
最终,其将年幼的太子托付于丞相,留下一句“若太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便在悔恨中离世。
这位丞相感念国君知遇之恩,依旧忠心耿耿,事必躬亲辅助幼主,誓与另外两国抗争到底。
雪筠听到此处,不禁说道:“黍国国君,竟对一臣子如此信任,如此君臣相得,真是古之未有!”
诸葛亮听到此处,已是神色凝重。
待霍骁说到,这位丞相为完成先君夙愿,不顾国力差距,执意“逆天而行”,相继五次北伐,征讨北方敌国,最终屡败屡战,直至天不假年,病逝于第五次北伐征途,举国哀悼。
雪筠,黄月英闻之,俱是伤感不已。
黄月英更忍不住说道:
“这位丞相......虽是天下智者,却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仅为报先君知遇之恩,直至熬尽最后一丝心血,实乃天意弄人,千古憾事!”
诸葛亮依旧不发一语,却似乎早已动容。
等霍骁最后说到,那位丞相的再传弟子,继承其衣钵,官至大将军,亦多次征伐敌国,却一败再败。即便在黍国覆灭之后,大将军依旧安抚故主,让其稍作忍耐。随后自己毅然发动叛乱,意图复国,其不幸事败后,怒喝“我计不成,乃天命也”,携两大灭国仇敌共赴黄泉。
至此,黍国终究走向灭亡,却为后人徒留无数遗憾与“意难平”。
霍骁讲完整个故事,在场诸人皆是沉默不语,雪筠,黄月英二女,眼中似有泪光闪动。
诸葛亮沉吟半晌,却是轻摇羽扇,最终释然笑道:
“黍国君臣,当真是痴儿。天命难违,又岂是人力可改变......不过若易地而处,亮或许也会如那黍国丞相,大将军一般,放手一搏,即便大事未成,当可问心无愧!”
霍骁仿佛等到了意料中的答案,平静说道:
“先生这句问心无愧,想必也是那黍国君臣所感。当今天下大乱,诸侯并起,皇叔虽起于微末,却依旧秉承救世之志,意图践行王道,兴复汉室,如此明主,正如那黍国先君一般。如今大事尚有可为,先生何不与我一道辅佐皇叔,共聚大业,何必日后徒留遗憾!?”
诸葛亮深深看了霍骁一眼,片刻之后仿佛明白了什么,他向霍骁拱手施礼,正色道:
“霍将军所言,如醍醐灌顶,让亮茅塞顿开。既蒙皇叔不弃,亮愿出山相助,为皇叔大业略尽绵薄之力!”
霍骁连忙一把托住诸葛亮双手,大喜道:
“得孔明先生出山相助!皇叔必定喜不自胜,我军大业得成,指日可待!”
此刻,看着诸葛亮睿智的双眼,霍骁心中骤然如释重负,其于心中默念:
“丞相,既然大局未定,尚有致胜良机,那我等便携手一战,共逆天命!”
下章预告“张绣降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