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闲言碎语说梗讲故事 > 第21章 夺命千叟宴

闲言碎语说梗讲故事 第21章 夺命千叟宴

    千叟宴,是满清宫廷大宴,有敬老、贺寿等含义,最早始于康熙。是清宫中的规模最大、与宴者最多的盛大皇家御宴,在整个清代也只举办过四次。

    古人平均寿命比较短,所以老人到了六十岁,往往要特别庆祝一番。

    话说康熙帝六十岁大寿那年,他放眼历朝历代大一统皇帝,竟木有一个人,在位时间能比自己更长久的,于是觉得自己十分牛逼克拉斯。

    礼部官员察言观色,立马送上了热乎乎的马屁,特别作出规定:今年赶上万岁爷六十大寿,普天同庆。从三月初一至月终,所有京官都要整整齐齐的。。。。。。穿官服,打破往年只穿朝服七天的常例。

    康熙帝十分高兴,心说算你们懂事。但是还嫌不热闹,索性布告天下耆老:年65岁以上者,官民不论,均可按时赶到京城参加畅春园的聚宴。

    皇帝请吃饭,这得是多大面子!而且不论贵贱,门槛只有年龄限制。

    这第一次千叟宴,可说是十分成功的。康熙帝在三月二十五、三月二十七日,先后分别宴请了汉、满的老人们,其间十岁以上、二十岁以下的皇子皇孙们,还为前来赴宴的老人们敬酒,分发食物。一派其乐融融、海内升平的景象。

    第二次千叟宴,是康熙帝六十九岁那年,为自己七十岁预办的。但是说来尴尬,他终究没能活到七十岁。妥妥就是一个,立flag的典型。

    第三次千叟宴,是在乾隆五十年。

    等到了第四次千叟宴,也就是嘉庆元年的那场,可是就不大美妙了。要不是因为主办方是皇帝,估计得有不少官司要打。当时不少老人因为赴了这场宴会,而失去了性命,大约这也是以后不再举办千叟宴的原因。

    话说这个事儿,还是和乾隆的好大喜功不无关系。

    各位可能奇怪,不是嘉庆元年的事情吗,怎么怪上乾隆了?

    话说乾隆帝八十五岁那年,已经在位六十年。他为了彰显孝心,不掩盖祖父的光辉,就提前禅位给嘉庆帝。但其实换汤不换药,实际执政人还是乾隆这个糟老头子。

    当时清廷甚至颁发了一条搞笑的规定:全面禁“二胡”。因为这种乐器只有两根弦,粗的那根叫作老弦,细的那根叫作子弦。官员们就把这,和乾隆父子执政联系到一起,认为无论哪一根弦断了,都实在太不吉利的。

    所以虽然是嘉庆元年,但是“主办方责任人”其实还是乾隆这个糟老头子。刚刚禅位才三天的乾隆,又在皇极殿举办了第四次千叟宴,而且把参与的门槛,提高到了七十岁。这次宴会可谓是空前绝后,规模确实超过了前边的几次,而之后。。。。。。也不再举办了。

    当时参与的这个盛会的,可不就不限于国内了。一些番邦附属国,也受到了邀请。然而最考虑不周的是,乾隆好大喜功,为了突出盛世效果,还寻访邀请了全国各地的百岁老人。

    前几次,虽然没有身份高低贵贱的限制,但是多凭自愿。许多路途遥远,身体状况不佳的老人,是不会来凑这个热闹的。

    但是这次可就不一样了,皇帝亲自发来邀请,谁家有几个脑袋,敢于拒绝这“美意”?

    正应了那句话可,古时候车马很慢。。。。。。

    这帮一百多岁的老头子,有路途比较遥远的,提前几个月就从家里出发了。这一路的舟车劳顿,可想而知。

    即使平均寿命达到了74岁的今天,有飞机、有高铁,那些七老八十的老人,往往也有经不起这个折腾的。何况在古时候,舟车颠簸上几个月,还是一百多岁开外的老人呢!

    宴会时间的安排上,也颇为不合理。

    正月初四,北方正是天寒地冻的时节啊!就这种天寒地冻的情况,宴席还摆在露天地呢!古时候那种有限的条件,显而易见不能保证温暖。。。。。。

    伙食倒是不错,有火锅、鹿肉、乌木筋、肉丝烫饭什么的。但是现而今的人都知道:那么多油腻的东西,对老人来说,实在是百害而无一利的。而且在这种寒冷的季节里,又是露天地,即使再好的菜品,冷风一刮,也都得凉得透透的。

    皇子皇孙们为了表示亲民、敬老、一视同仁,无论参与人身份贵贱,都是一轮又一轮的敬酒过来。席间还有冗长的歌舞表演,参与者观赏之后还要即兴赋诗。据统计,竟有三千几百首!虽然没有什么算得上能流传于世的佳品吧。。。。。。

    就这么一番折腾下来,“千叟宴”无异于催命的“鸿门宴”。宴席结束后,就有数位老人随之卧病不起,很快就客死异乡了。

    还有些体质较好、算是坚强一些的,侥幸当时无事,但是强自支撑、一路颠簸返回到家中后,也终于被折腾得油尽灯枯。终于两手一撒,往西方极乐世界去了。

    乾隆帝好大喜功,极爱追求表面繁荣、又铺张浪费。在位期间掏空了国库,使康熙、雍正两朝的积蓄付诸东流。

    如此一场千叟宴,表面看上去风光无限,实则却连累许多老人因此丢了性命。至此千叟宴终于从此休幕,嘉庆元年这一场,也终于成了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