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走司马懿的路,让司马懿无路可走 > 第544章 国战逼近

走司马懿的路,让司马懿无路可走 第544章 国战逼近

    华夏五年五月。

    刘备领益州近六百万百姓归顺。

    备因功免此前假币之罪,并允其为自由民。

    王垕并未对其行动有任何限制。

    此后,王垕主持临时长老院会议,准备正式建国。

    在长老会议之前,首先要确立国名、国旗与首都。

    国名王垕早有初定,这次只是长老会正式通过,为华夏共和国。

    至于国旗,实则此时之人并无概念,也从未出现过国旗。

    至于为何没有国旗,是因华夏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不屑于与周边小国进行区分,因此没有国旗。?

    直到清末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才在西方压力之下设计了自己的国旗。

    清朝末年确定的第一面国旗,乃黄龙旗,用于官船与外交场合。

    ?中华民国成立后使用的国旗为五色旗,象征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

    ?1928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的正式国旗为青天白日满地红旗,象征自由、平等、博爱。

    ?直至建国后的五星红旗。

    其他人不知道,王垕却知,国旗乃重中之重。

    而此时,摆在其面前的,有数十种设计方案。

    经过讨论之后,确定了一面群星拱卫一条龙的旗帜。

    根据诸葛瑾的解释,龙代表的乃是华夏故土,群星则代表海外各邦。

    王垕对此进行了认可,便定此旗。

    既然建国,那国都就是一个首要问题。

    王垕再次提出方案,立五地为都城,其中一处为政治都城,四处经济都城。

    首先乃政治都城,这又有四地候选,分别为洛阳、东牟、金陵、江都。

    洛阳乃此前旧都,中原腹地,王垕将其列入侯选之列。

    赵义道:

    “东牟为主公起始之地,加上流动人口,目前有口300余万,全国重要工业,科研,大学,皆在此地,在下建议,便以东牟为都。”

    王垕道:

    “所谓起始之地,仅仅具有纪念意义,然选择都城,却不可以此为依据。

    今我华夏国土东至南美,西至马达加斯加,且人口以每年30%左右递增,东牟无论从经济圈,还是交通圈考虑,皆不适合作为都城。

    更有一点,诸位可曾发现一个问题,自建安年间,我刚至东牟起,至去年,十年间,东牟冬日温度渐低,恐怕下降了一度左右。

    这导致北渤海冰层一年比一年厚,且冰冻时间越发延长。

    如今我国土面积广大,人口稀少,经济与政治重心,当南移最为稳妥。”

    说到经济和气候,诸葛瑾最有发言权。

    “主公所言不错,若综合考虑,在下以为,当以江都、金陵最为合适。

    若以地理位置考虑,江都居南北之中,距离东牟经济圈,犀牛城经济圈,江夏经济圈皆最近。

    且其位置又靠近长江口,海运、河运、皆最佳。又因其处于邗沟之口,漕运天也最为便利。

    而万一他国突袭,江都不曾靠海,有一定战略纵深,危险系数亦不高。

    虽金陵亦差距不大,二者选一,我建议选江都。”

    诸葛瑾说的有理有据,作为两届首席执政官,对于经济发展形势,自然有着深刻理解。

    王垕默默点着头,表示颇为认可。

    “子瑜之言,切入重点,诸位是否还有其他意见?”

    众人经诸葛瑾这么一分析,也纷纷点头表示了认可。

    王垕见此,当下便做了决断。

    “既然如此,那便以江都为华夏共和国都城,定名中都,别名扬州。”

    “喏!”

    这种事,还是王垕一言而决。

    “都城既定,但中都并无优良海港,那便以东牟为军事陪都,更名北都。

    至于其他三大经济都城,则暂时以南倭郡的东都城,马六甲海峡的南都为其二。

    如今,埃及一分为二,既然占领了亚历山大城,那便以其为西都,至少移民三十万至此。”

    “移民三十万?”

    诸葛瑾也没料到,西都竟然会定这么远,而且移民30万,可并非易事。

    “主公!移民30万,工程浩大,当移何处之民?”

    “河西走廊!”

    “啊?”

    众人一愣。

    很快就反应过来。

    是该真正统一了。

    “我明年欲发兵六十万攻贵霜帝国,将其国剿灭。”

    虽然众人早就从王垕的只言片语之中,知其报此前之仇,对贵霜帝国发起国战,但没想到会这么快。

    这一日终究还是来了。

    “我欲兵分两路,自海、陆各出兵三十万灭贵霜。

    然大凉与贵霜狼狈为奸,且大凉乃帝制余孽,屡次挑衅,必须剿灭。

    正好陆路,需经河西走廊至西域,经西域往贵霜,可顺手将大凉国亦清除。

    子瑜,此时才五月,距离明年有七个月时间,当准备足够物资,年底之前,许昌至长安火车必须开通,可有问题?”

    “主公!我已然征工六万修筑此铁轨。然铁轨要穿越秦岭,抵达关中,沿途多山,要在年底之前开通,至少还需十万人。”

    听到是人的问题,王垕立刻放下心来。

    “蜀中兵马二十余万,可将其全部抽调,工钱按照一级兵军饷待遇,想必将士们当乐意。”

    诸葛瑾道:

    “然蜀中将士,有少部分曾乃士族豪强家兵部曲,万一有人煽动,恐酿成大祸。”

    “此事易解决,你可命诸葛亮为关中执政总督,庞统为总督从事,定无需担心此事。”

    “喏!”

    其实诸葛瑾自然想到了这一招,但诸葛亮毕竟是他弟,若是主动举荐,恐落人口舌,所以他只能等着其他人来说。

    他却没想到王垕会亲自提出。

    这更省去了不少麻烦。

    安排好后勤之事,王垕又看向众人,目光停留在一个人身上。

    此人正是郭嘉。

    “此番国战,兵分两路。第一路,由国防长高顺,总参谋将军周瑜统领,自恒河口登陆。

    这第二路,则由我亲自统帅,奉孝!你暂放下内阁职事,入我军为总参谋。”

    郭嘉自不会推辞,欣然应了下来。

    王垕又看向荀彧。

    “文若!南路军物资军需,皆调往锡兰郡,自有人调度。

    我所领北路军,军需皆会送至长安,那时后勤调度,便交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