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人生 第77章 出院
热门推荐:
重生:坠崖后捡个老头走向巅峰
快穿生子系统,白莲花又美又撩
满门仙风道骨,小师妹嗨到入土
穿越修仙世界,系统说我没用
玄幻:开局吃软饭,出世即儒圣
梦幻山海录
穿成顶级治愈向导,大佬们求贴贴
世子爷,夫人她太凶残了
快穿黑心莲:恶毒女配撩疯了
王元住院期间,原本打算将小于旸送回她自己家,这样一来肖芳能够全心全意地在医院照顾王元,而小于旸也能在自己家跟亲生父母和奶奶妹妹有机会相处。
但实际上,自从小于旸去了医院就不愿再走。有她陪在王元身边,王元心里也高兴。问他被压在底下的时候什么感受?
“呼吸不畅,还能听到小于旸喊爸的声音,喊救命。”每次回想起这件事,虽然王元还总是不指责埋怨,不该从东边去过那座桥,那么陡,本身当天拉的水泥,后车兜比车头要重,在上陡坡牵引中,后兜儿太重造成溜滑,以至于车兜拉着车头一同掉下桥面。
所有人都舒了口气,说是避过一场大难一点不为过。如果当时小于旸没去,如果桥底下有水...生命只有一次,他们也不愿再面对那些没有如果的事。
住院期间,小于旸也一直陪护在医院,家里的猪狗都由婆婆袁氏帮忙喂养。从阿福上了高中、阿瘦出去打工,家里门也关了好些天。
王元出院的时候,娘家人几乎都到了,是肖芳托老二王学请江柱开车过去把王元拉回家的。
江柱和王元俩人关系很是要好,知道王元出事,第二天也是第一时间就去探望了。眼下知道王元出院,需要用车,他也是非常乐意上前帮忙。
让迎接的肖芳很是诧异,江柱不仅体贴地在车兜里放了一层厚厚的草,还在干稻草上铺了一床被子,甚至还带了几张小板凳。
就这样,王元被抬到车上,小于旸和肖芳坐在板凳上,其他去看望的人也是坐在车兜里,在江柱的护送下回到了家。
此时的家里,肖芳的母亲穆氏以及二妹、三妹、四妹、五妹他们都过来了。不仅人过来,还纷纷带了菜,自己带菜,自己做饭,再加上几个妹夫,以及江柱,陪酒的陪酒,吃饭安慰人的安慰人。
“耳朵带回来了不知道放哪!”肖芳从打包的行李里掏出一个塑料袋包着的纱布。
“这咋弄的?不能接吗?”不懂就问的二妹肖青问道。
“是呢,接不上,是直接砸断了。眉毛处也破了,缝了四五针。”现在再来讲肖芳初次看到刚被拉去的王元模样,她回想起来依旧担心害怕。
果然,虽然人出院了,但身上被折断的肋骨,还需要时间修养,右边的耳朵还在缠着纱布,眉间也被纱布包裹着,不难看出这次受伤的严重性。
“你还带回来了吗?”肖青很是困惑,既然接不上了,还要它干嘛呢。“别说,这他自己要带回来的。”听到这儿,肖青没讲话了,这个东西虽然在她看来全无用处,但毕竟是当事人身上的一块肉,虽然不理解,但也表示支持。
“那就放厨房的小窗户那。”肖芳发现了一个适合的地方。这个地方有足够塞的空间,其次不会被随意翻出来,也不会老鼠什么东西找到,而且也淋不到雨。
肖芳毕竟太矮了,拿着纱布包裹外加塑料袋只好搬来椅子踩在上面才放得去。放完她还特意跑去跟王元讲了。王元没吭声,总归是有个去处,总归是没有落下,想到这些便也舒了口气。
一群亲人们围在一起讨论出事当时的事情,本来是王元说给他们来探望的人听,后来被肖芳听去,又复述讲给其他人。
“那你这真是亏了这小妮子。”大家听完整个过程,总结下来最主要的两个观点,一个是王元是福大命大,二个是小妮子是来报恩的。
每次说到这些,肖芳就觉得是有些玄学在里面的。起初她诧异王元为何给自己娘家人那边拉货,为何偏要带上小于旸,直到事情发生,她便得到了答案。
她一边把小于旸抱起来亲,一边在过年期间给家里大小神都供奉了个遍。
“小于旸呢?”不知道是谁问了句,奶奶穆氏吓得赶紧跑房里一看,她正在王元的房间里,趴在床头跟他讲话。
“在她爸那屋。”穆氏已经习惯了自家孙女喊女婿爸,虽然说不是亲生的,但胜似亲生。如果王元对孩子不好,孩子也不会跟他那么亲。
“当天她站在一边看见她爸翻下去了,就哭着喊人,这才让人听见,紧急救援。”对于小于旸的事,肖芳丝毫不吝啬地去夸她的机智和勇敢。
“是哩!她爸被送医院去了,她在俺家,她亲妈抱都不让抱,一直说要去爸爸,第二天肖安不是赶紧把她送了过去嘛!”母亲穆氏开始补充后面的细节。
众人纷纷感慨不已。
反正从那之后,肖安没有说把孩子要回去,而王元和肖芳也没再主动把孩子送过去。选择的答案很明显,最后的结果也一样。
小于旸留在了王元家,是孩子自己的选择,也是肖安和申霞的选择。
“这孩子以后咋喊呢?”三妹追问。
“就按她亲妈那边喊,她喜欢喊肖安叫小爸,申霞叫小妈,王元喊爸,肖芳喊妈。穆氏还是喊奶奶,那些姑姑们也是正常喊姑姑。”肖芳看了眼母亲穆氏,笑笑回答。
其实当时如果不是因为肖芳嫁得远,这孩子可能送到二妹家了,或者三妹家。不管是哪家都是自己亲弟弟的孩子,对他们而言,孩子在哪都是他们肖家人。
“怎么样都行,不管喊啥都是自家孩子。”二妹肖青接话,都是自家姐妹,不说两家话,她甚是理解孩子目前对他们的称谓。对此小于旸对他们的称呼也就此定了下来。
随着称呼定下来,王元和肖芳的心也放下来了。一个不说要,一个不说送,谁都心知肚明,说到女儿,肖安隔年便生了一个,眼下这个大女儿在大姐的照顾下,倒也生得灵巧,虽然有些不注意细节,但孩子也是健健康康。
王元出院第二天,村里比较熟的几户都过来慰问。
让肖芳夫妻俩没想到的是,老刘也过来了。人不仅过来了还带了三十个鸡蛋,说让给王元吃补补。
看着鸡蛋夫妻俩自然是明白的,当初找人给孩子安排工作,老刘说不上话,全是王元主张。两个孩子在那边工作倒也顺利,隔三差五打电话回来,老刘也都放心。
除此以外,老刘还告诉了肖芳一个好消息。
“村书记说阿红和你家于旸可以去申请领一块田。”老刘像是传达消息一般跟肖芳夫妻俩讲道。
“那咱这还没上户口怎么弄呢?”肖芳担心,既然说给分块田,那指定是要先上户口,如果上户口,那就属于超生状态。指定会被罚款。”肖芳把自己的顾虑说了出来。
“不是,我问过了,村书记说可以给两个妮子分块田,他们不罚。”听到这肖芳和王元倒是觉得很划算。
待老刘走后,夫妻俩还在盘算,这分块地都有一亩处,不要白不要。第二天老刘和肖芳便结伴而行,去了村里办这个事。
肖芳一直以为自己占了便宜,至于孩子的户口,既然分田不讲究这些,她倒也没有顾虑。后来才知道这事这么顺利,则是因为老刘过去闹了一场。
原来当初村里按人头分田时,家里有儿子的都要给他们未来的媳妇也分上一块。比如,肖芳家两个儿子,在不算小于旸他们家四口人,本来应该分四块田,两个儿子额外加两块田。
但按村里村书记的说法,他们村里生两个儿子的太多户了,如果这样分下来,田不够分不说,也容易到处闹矛盾。本着眼下也只有老刘一个人在闹,且在他闹的时候,有提到王元家,村书记,便定了说给他们两家外来女一人一块田,算是息事宁人。
后来为了录入系统,两家小孩还是要上户口。让他们没反应过来的是,分田是一回事,上户口还是要被罚钱,原因就是他们两家都已经有两个孩子了,又有一个孩子,就是属于超生范畴。
对于罚款,要么现金,要么就是农作物抵扣。好在王元出门开车,到处跑也赚了些钱,老老实实交了200块钱,而老刘则拉了几袋麦作等价抵扣。至此,两个孩子的户口也落在他们各家的户口本上。
给小于旸办户口的时候肖芳不在,她和王元都以为去上个户口就可以了,没想到还是被罚款了。王元交罚款时倒是主动,只是回到家跟肖芳讲了这件事后,她直接暴怒。
还嚷嚷着要找书记算账,尽管她都暴躁地跳起来,破口大骂了,还是王元即使被牵连还是跟肖芳为书记正名。
“人家都说了,你这上户口不管小孩多大,只要去上都是要被罚的,这跟书记没关系,人家书记只是说不罚你钱,还给你分田,这咋不好呢?”王元有些气急败坏地解释。
听王元这么说,肖芳倒才安静下来。
“你别说交200块钱了,你去看看老刘,他是没交钱,但人两口子拉了满满一车麦,还要拉过去,他老婆还一瘸一拐的,多麻烦。”王元开始讲述事实。
肖芳自然明白王元的话外之意,一个是家里三个孩子,本就超生,且不管孩子多大,只要去上户口,总是会被罚款,这个是跑不掉的,更何况,不要几年孩子就要上小学了,上了小学就要上户口。
二个是,交钱是最省事的一种。不然他没时间去交,只能肖芳拉着驾车,带着孩子,还要一袋袋扛着麦子搬来搬去,费事不说还费劲。
就这件事无疑王元是最清醒、最理智又最有决断力的那个人。对此,肖芳也不是不明事理,便也作罢。
钱也交了,终于是不用再东躲西藏的了,这样的日子度过了之后,肖芳反而觉得一身轻松。就这件事,肖芳总结出来的经验是:有钱才能办好事儿。
这句话确实如此。
如果当初有钱,弟弟肖安应该也不会怕被罚款,而把孩子送到自己家。如果有钱,大儿子也不会委屈巴巴地跟自己吵生活费少,自己还跑出去兼职。如果有钱,自己也不用守着五亩地起早贪黑风吹日晒在田里折腾。
有钱才是人活着的一口气,这是肖芳的信仰,她也在她自己对钱的认知中赚着这份钱。不仅如此,还各种精打细算安排着辛苦赚来的每一分钱。
她爱财如命,散钱惜命。
解释下来就是她爱钱的同时会选择把钱攥在手里,把踏实留在心里。
他的吝啬会直接反馈在对钱的把控上,对家里人花钱的控制上。这对王元而言,没有任何影响,只是说在日常的抽烟喝酒的开销上,总是不免被啰嗦几句外,其他大的开销基本上也是俩人商量好才付诸行动。
但是肖芳的这种控制对家里的三个孩子而言,却是种“不幸”。
阿瘦似乎不大介意妈妈的抠搜,但对女孩子的小于旸而言,影响不小。
毕竟孩子总是会长大,有些事也会在认识这个世界开始。
一年后,某个秋高气爽的下午,王元正坐在板凳上使劲揉戳之前受过伤的眼皮。
“爸爸我什么时候能去上学呀?”小于旸询问。今天早上她看见村里比她大的孩子都背着书包去一个能上学的地方。
“快了,明年就可以了。”王元没停下揉戳的手,边回复。
“明年是什么时候?我想要书包。”王元诧异,这孩子竟然还知道书包。
“明年你开学了我就给你买个新书包,好不好?”王元停下,双手合并放在膝盖前,一脸宠溺的看着小于旸天真的提问。
孩子大了,脸上还是有些红印,夹杂着浅褐色的斑点。并不讲究这些的王元和肖芳夫妻俩并没在意。总觉得孩子还是太小,还没张开,张开了那么红印和斑点自然就掉了。
只是他们没意识到,后来等小于旸意识到的时候,斑点已经布满了整个小脸颊。而这些也是在上了四年级之后,小于旸才发现的。
对于童年,她依旧记得初上幼儿园时,爸爸如约给自己买了一个hello kitty的红色小书包,一直陪伴她整个幼儿园时光。
但实际上,自从小于旸去了医院就不愿再走。有她陪在王元身边,王元心里也高兴。问他被压在底下的时候什么感受?
“呼吸不畅,还能听到小于旸喊爸的声音,喊救命。”每次回想起这件事,虽然王元还总是不指责埋怨,不该从东边去过那座桥,那么陡,本身当天拉的水泥,后车兜比车头要重,在上陡坡牵引中,后兜儿太重造成溜滑,以至于车兜拉着车头一同掉下桥面。
所有人都舒了口气,说是避过一场大难一点不为过。如果当时小于旸没去,如果桥底下有水...生命只有一次,他们也不愿再面对那些没有如果的事。
住院期间,小于旸也一直陪护在医院,家里的猪狗都由婆婆袁氏帮忙喂养。从阿福上了高中、阿瘦出去打工,家里门也关了好些天。
王元出院的时候,娘家人几乎都到了,是肖芳托老二王学请江柱开车过去把王元拉回家的。
江柱和王元俩人关系很是要好,知道王元出事,第二天也是第一时间就去探望了。眼下知道王元出院,需要用车,他也是非常乐意上前帮忙。
让迎接的肖芳很是诧异,江柱不仅体贴地在车兜里放了一层厚厚的草,还在干稻草上铺了一床被子,甚至还带了几张小板凳。
就这样,王元被抬到车上,小于旸和肖芳坐在板凳上,其他去看望的人也是坐在车兜里,在江柱的护送下回到了家。
此时的家里,肖芳的母亲穆氏以及二妹、三妹、四妹、五妹他们都过来了。不仅人过来,还纷纷带了菜,自己带菜,自己做饭,再加上几个妹夫,以及江柱,陪酒的陪酒,吃饭安慰人的安慰人。
“耳朵带回来了不知道放哪!”肖芳从打包的行李里掏出一个塑料袋包着的纱布。
“这咋弄的?不能接吗?”不懂就问的二妹肖青问道。
“是呢,接不上,是直接砸断了。眉毛处也破了,缝了四五针。”现在再来讲肖芳初次看到刚被拉去的王元模样,她回想起来依旧担心害怕。
果然,虽然人出院了,但身上被折断的肋骨,还需要时间修养,右边的耳朵还在缠着纱布,眉间也被纱布包裹着,不难看出这次受伤的严重性。
“你还带回来了吗?”肖青很是困惑,既然接不上了,还要它干嘛呢。“别说,这他自己要带回来的。”听到这儿,肖青没讲话了,这个东西虽然在她看来全无用处,但毕竟是当事人身上的一块肉,虽然不理解,但也表示支持。
“那就放厨房的小窗户那。”肖芳发现了一个适合的地方。这个地方有足够塞的空间,其次不会被随意翻出来,也不会老鼠什么东西找到,而且也淋不到雨。
肖芳毕竟太矮了,拿着纱布包裹外加塑料袋只好搬来椅子踩在上面才放得去。放完她还特意跑去跟王元讲了。王元没吭声,总归是有个去处,总归是没有落下,想到这些便也舒了口气。
一群亲人们围在一起讨论出事当时的事情,本来是王元说给他们来探望的人听,后来被肖芳听去,又复述讲给其他人。
“那你这真是亏了这小妮子。”大家听完整个过程,总结下来最主要的两个观点,一个是王元是福大命大,二个是小妮子是来报恩的。
每次说到这些,肖芳就觉得是有些玄学在里面的。起初她诧异王元为何给自己娘家人那边拉货,为何偏要带上小于旸,直到事情发生,她便得到了答案。
她一边把小于旸抱起来亲,一边在过年期间给家里大小神都供奉了个遍。
“小于旸呢?”不知道是谁问了句,奶奶穆氏吓得赶紧跑房里一看,她正在王元的房间里,趴在床头跟他讲话。
“在她爸那屋。”穆氏已经习惯了自家孙女喊女婿爸,虽然说不是亲生的,但胜似亲生。如果王元对孩子不好,孩子也不会跟他那么亲。
“当天她站在一边看见她爸翻下去了,就哭着喊人,这才让人听见,紧急救援。”对于小于旸的事,肖芳丝毫不吝啬地去夸她的机智和勇敢。
“是哩!她爸被送医院去了,她在俺家,她亲妈抱都不让抱,一直说要去爸爸,第二天肖安不是赶紧把她送了过去嘛!”母亲穆氏开始补充后面的细节。
众人纷纷感慨不已。
反正从那之后,肖安没有说把孩子要回去,而王元和肖芳也没再主动把孩子送过去。选择的答案很明显,最后的结果也一样。
小于旸留在了王元家,是孩子自己的选择,也是肖安和申霞的选择。
“这孩子以后咋喊呢?”三妹追问。
“就按她亲妈那边喊,她喜欢喊肖安叫小爸,申霞叫小妈,王元喊爸,肖芳喊妈。穆氏还是喊奶奶,那些姑姑们也是正常喊姑姑。”肖芳看了眼母亲穆氏,笑笑回答。
其实当时如果不是因为肖芳嫁得远,这孩子可能送到二妹家了,或者三妹家。不管是哪家都是自己亲弟弟的孩子,对他们而言,孩子在哪都是他们肖家人。
“怎么样都行,不管喊啥都是自家孩子。”二妹肖青接话,都是自家姐妹,不说两家话,她甚是理解孩子目前对他们的称谓。对此小于旸对他们的称呼也就此定了下来。
随着称呼定下来,王元和肖芳的心也放下来了。一个不说要,一个不说送,谁都心知肚明,说到女儿,肖安隔年便生了一个,眼下这个大女儿在大姐的照顾下,倒也生得灵巧,虽然有些不注意细节,但孩子也是健健康康。
王元出院第二天,村里比较熟的几户都过来慰问。
让肖芳夫妻俩没想到的是,老刘也过来了。人不仅过来了还带了三十个鸡蛋,说让给王元吃补补。
看着鸡蛋夫妻俩自然是明白的,当初找人给孩子安排工作,老刘说不上话,全是王元主张。两个孩子在那边工作倒也顺利,隔三差五打电话回来,老刘也都放心。
除此以外,老刘还告诉了肖芳一个好消息。
“村书记说阿红和你家于旸可以去申请领一块田。”老刘像是传达消息一般跟肖芳夫妻俩讲道。
“那咱这还没上户口怎么弄呢?”肖芳担心,既然说给分块田,那指定是要先上户口,如果上户口,那就属于超生状态。指定会被罚款。”肖芳把自己的顾虑说了出来。
“不是,我问过了,村书记说可以给两个妮子分块田,他们不罚。”听到这肖芳和王元倒是觉得很划算。
待老刘走后,夫妻俩还在盘算,这分块地都有一亩处,不要白不要。第二天老刘和肖芳便结伴而行,去了村里办这个事。
肖芳一直以为自己占了便宜,至于孩子的户口,既然分田不讲究这些,她倒也没有顾虑。后来才知道这事这么顺利,则是因为老刘过去闹了一场。
原来当初村里按人头分田时,家里有儿子的都要给他们未来的媳妇也分上一块。比如,肖芳家两个儿子,在不算小于旸他们家四口人,本来应该分四块田,两个儿子额外加两块田。
但按村里村书记的说法,他们村里生两个儿子的太多户了,如果这样分下来,田不够分不说,也容易到处闹矛盾。本着眼下也只有老刘一个人在闹,且在他闹的时候,有提到王元家,村书记,便定了说给他们两家外来女一人一块田,算是息事宁人。
后来为了录入系统,两家小孩还是要上户口。让他们没反应过来的是,分田是一回事,上户口还是要被罚钱,原因就是他们两家都已经有两个孩子了,又有一个孩子,就是属于超生范畴。
对于罚款,要么现金,要么就是农作物抵扣。好在王元出门开车,到处跑也赚了些钱,老老实实交了200块钱,而老刘则拉了几袋麦作等价抵扣。至此,两个孩子的户口也落在他们各家的户口本上。
给小于旸办户口的时候肖芳不在,她和王元都以为去上个户口就可以了,没想到还是被罚款了。王元交罚款时倒是主动,只是回到家跟肖芳讲了这件事后,她直接暴怒。
还嚷嚷着要找书记算账,尽管她都暴躁地跳起来,破口大骂了,还是王元即使被牵连还是跟肖芳为书记正名。
“人家都说了,你这上户口不管小孩多大,只要去上都是要被罚的,这跟书记没关系,人家书记只是说不罚你钱,还给你分田,这咋不好呢?”王元有些气急败坏地解释。
听王元这么说,肖芳倒才安静下来。
“你别说交200块钱了,你去看看老刘,他是没交钱,但人两口子拉了满满一车麦,还要拉过去,他老婆还一瘸一拐的,多麻烦。”王元开始讲述事实。
肖芳自然明白王元的话外之意,一个是家里三个孩子,本就超生,且不管孩子多大,只要去上户口,总是会被罚款,这个是跑不掉的,更何况,不要几年孩子就要上小学了,上了小学就要上户口。
二个是,交钱是最省事的一种。不然他没时间去交,只能肖芳拉着驾车,带着孩子,还要一袋袋扛着麦子搬来搬去,费事不说还费劲。
就这件事无疑王元是最清醒、最理智又最有决断力的那个人。对此,肖芳也不是不明事理,便也作罢。
钱也交了,终于是不用再东躲西藏的了,这样的日子度过了之后,肖芳反而觉得一身轻松。就这件事,肖芳总结出来的经验是:有钱才能办好事儿。
这句话确实如此。
如果当初有钱,弟弟肖安应该也不会怕被罚款,而把孩子送到自己家。如果有钱,大儿子也不会委屈巴巴地跟自己吵生活费少,自己还跑出去兼职。如果有钱,自己也不用守着五亩地起早贪黑风吹日晒在田里折腾。
有钱才是人活着的一口气,这是肖芳的信仰,她也在她自己对钱的认知中赚着这份钱。不仅如此,还各种精打细算安排着辛苦赚来的每一分钱。
她爱财如命,散钱惜命。
解释下来就是她爱钱的同时会选择把钱攥在手里,把踏实留在心里。
他的吝啬会直接反馈在对钱的把控上,对家里人花钱的控制上。这对王元而言,没有任何影响,只是说在日常的抽烟喝酒的开销上,总是不免被啰嗦几句外,其他大的开销基本上也是俩人商量好才付诸行动。
但是肖芳的这种控制对家里的三个孩子而言,却是种“不幸”。
阿瘦似乎不大介意妈妈的抠搜,但对女孩子的小于旸而言,影响不小。
毕竟孩子总是会长大,有些事也会在认识这个世界开始。
一年后,某个秋高气爽的下午,王元正坐在板凳上使劲揉戳之前受过伤的眼皮。
“爸爸我什么时候能去上学呀?”小于旸询问。今天早上她看见村里比她大的孩子都背着书包去一个能上学的地方。
“快了,明年就可以了。”王元没停下揉戳的手,边回复。
“明年是什么时候?我想要书包。”王元诧异,这孩子竟然还知道书包。
“明年你开学了我就给你买个新书包,好不好?”王元停下,双手合并放在膝盖前,一脸宠溺的看着小于旸天真的提问。
孩子大了,脸上还是有些红印,夹杂着浅褐色的斑点。并不讲究这些的王元和肖芳夫妻俩并没在意。总觉得孩子还是太小,还没张开,张开了那么红印和斑点自然就掉了。
只是他们没意识到,后来等小于旸意识到的时候,斑点已经布满了整个小脸颊。而这些也是在上了四年级之后,小于旸才发现的。
对于童年,她依旧记得初上幼儿园时,爸爸如约给自己买了一个hello kitty的红色小书包,一直陪伴她整个幼儿园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