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直播八卦后,皇帝们都想杀了我 > 第46章 后续3

直播八卦后,皇帝们都想杀了我 第46章 后续3

    王安石看见皇帝这么高兴,虽然不忍心,但还是给皇帝泼一盆冷水:“微臣只是有这个想法,书中记载的情况并不能完全套用在朝廷身上,还需要细细的思量,加以修改才能使用,并不能保证可以达到书中的效果。”

    宋神宗听见了这话,高兴的离家出走了的理智终于回笼,虽然知道了不太可能达到书中的效果,但他还是很高兴的,毕竟这代表了又有一个能够打败金人的方法。

    于是连忙安慰丞相:“丞相既有想法,那便去做吧,朕一定大力支持。”

    看着抗金意愿增加了不少的官家,一些改革派的官员感到十分惊奇,以前的官家虽然支持改革,但总容易受到那些保守派的影响,对改革的支持并不坚定,今天怎么转性子了。

    主张改革的官员对王安石使了个眼色,询问他到底怎么回事儿,王安石也不太清楚官家今天这是怎么了,只好先让改革派的官员稍安勿躁,不要轻举妄动。

    王安石可不清楚宋神宗的想法,宋神宗这是被金人吓破了胆子。这次直播虽然主要集中在明朝和隋朝身上,但在讨论明朝和隋朝之余,也有一些后世之人谈到了宋朝。

    宋神宗可是在后世之人口中听到了后来宋朝遭遇了靖康之耻,竟然有两个皇帝被金人掳了过去,还有大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也被掳到了金人手中,不用脑子想都知道这些被掳走的人会遭遇什么。

    虽然天幕上的后世之人已经说了被掳走的两个皇帝的姓名,宋神宗也知道了这两个被掳走的皇帝之中没有他,但宋神宗还是很害怕。

    万一有一天金人提前打了过来怎么办,他要是也被掳到了金人手里,恐怕会连死都不如,更别提有什么生后名了,没有被钉在耻辱柱上都是一件幸事。

    但这些他是不会跟自己的丞相说的,毕竟这也太丢脸了。

    所以宋神宗现在只希望王安石能够好好的改革,提高宋朝的军事力量,免得哪一天他被金人掳走了。

    主战派的人虽然不知道官家这是怎么了,但看准时机把对手搞下去这件事,他们还是会的。于是趁机踢下去了一大批主和派的人,其中就有着名的墙头草,千古大文豪苏轼。

    苏轼这人呢也十分奇怪,在历史上,他总是被一贬再贬,总能得罪当时的主权者。

    比如王安石掌权时,改革派占上风,他一个劲儿的在王安石面前说他的政策不好,王安石也很看不惯他,总是被他气的牙痒痒,因此被那些希望改革的人搞了下去,贬得远远儿的。

    但等到王安石下台的时候,他也不安分。按理来说,看见把自己贬下来的人失了势,苏轼应该很高兴才对,但苏轼又看不惯保守派把王安石的政策全部都废除了,因此用一个劲儿的上书要恢复王安石的政策,还大骂保守派。

    保守派一看气惨了,我还以为你是友军呢,你之前不是在骂王安石吗?现在怎么又来骂我了,难不成现在你是王安石的那一派的人?那我不得把你搞下去,免得来妨碍我们的行动,万一哪一天官家要是又想起了王安石怎么办。

    于是就这样,苏轼又被当初保他的保守派给踢了下去,这一次他被贬得更远了。

    到最后苏轼居然被贬到了海南那里,这对于苏轼来说,可真是一件十分悲伤的事。

    不过如果苏轼没有被贬这么多次,恐怕他在历史上也不会有这么大的名声,毕竟没有经历相当多的磨难,又怎么能写的出那样旷达的诗句呢?

    苏轼的遭遇暂且不提,毕竟有了天幕之后,苏轼的人生轨迹能否同以前一样还未可知。

    而另一边的汉朝也同样得到了这本书,同样也看到了朱元璋的骚操作,跟宋朝有王安石相似,汉武帝也有一个优秀的搞经济的大臣,他就是桑弘羊。

    桑弘羊对于明朝各种经济制度还是很感兴趣的,毕竟他有一个花钱十分大手大脚的皇帝需要供养,每次看到空的能跑马的国库,桑弘羊心里就泪流满面。

    他想经过了一千多年的沉淀,明朝的经济制度应该会比汉朝完善很多,毕竟汉朝之前并没有大统一的王朝,秦朝存在时间又太短,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那有了这本书后,岂不是可以借鉴借鉴明朝的经济制度。

    但桑弘羊怎么都想不到,会有朱元璋这样的一点都不懂经济的人来插手经济大事。

    先是发放大量的宝钞来代替铜钱交易,但宝钞只印不回收,导致宝钞快速贬值,无法代替钱币。

    又是不好好研究宝钞的印刷技术,导致大量的伪币进入市场,百姓根本分不清楚宝钞的真假,宝钞被进一步贬值。

    甚至这宝钞还十分的易损坏,而损坏了的宝钞官府和民间又不认同,朝廷收税都只能收实物而不收宝钞,那这宝钞与废纸何异。

    大量的宝钞进入市场,却没有与之相对应的等价的金银作为交换,宝钞实际上变成了废纸一张。

    而朱元璋对此做了什么呢?他看见一贯的宝钞只能买到一百文宝钞的东西,选择的不是回收宝钞,而是大量加印宝钞,印的越多越好。

    桑弘羊认为朱元璋应该是觉得,既然一贯宝钞买不到那么多东西,那我就用十贯的宝钞去买吧。

    作为一个以后能支撑汉武帝庞大的军费支出的经济能臣,桑弘羊完全不理解朱元璋的做法,甚至在桑弘羊看来,明朝能在这种奇葩的经济制度下支撑两百多年,已经是非常能耐的事了。

    就这样,明朝的经济居然没有被朱元璋的宝钞制度搞垮,也没有民众因为这些宝钞不再值钱而发生动乱,已经是万幸了。

    天幕所卖的书,只要能抢到,一般都不会只买一本,于是在一旁的刘彻也拿着一本《明朝政策浅析》在看。但刘彻主要偏重看那些内阁制度和蕃王制度,还没有看到有关经济的那一部分。

    所以刘彻看见桑弘羊拿起书看着看着,眉头就越来越紧锁,脸上还露出十分惊讶的表情,对于他所看的内容感到有十分有兴趣,便问道:“爱卿这是看到了什么?脸色怎得如此难看。”

    桑弘羊听到后,连忙控制住自己的表情,然后对汉武帝行了一礼,说:“陛下,臣是看见明朝的经济制度,才感到非常惊讶!”

    汉武帝来了兴趣,之前天幕上的后世之人并没有对明朝的经济制度做什么点评,汉武帝还以为明朝的经济制度很先进呢,连忙问桑弘羊:“可是经济制度非常先进?有没有我大汉能用得到的?能不能为国库赚更多的钱?”

    一连几个问题马上问下来,桑弘羊被问了个措手不及,他连忙对汉武帝说:“陛下!我大汉绝对不能用明朝的经济制度!”生怕自己一个没注意到,自家陛下就去学习了那明朝的奇葩经济制度。

    汉武帝刘彻看到桑弘羊这个反应,也是明白了这明朝的经济制度可能有点问题,但他还是很想知道这个经济制度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能把喜怒不行于色的桑弘羊逼成这个样子,于是对桑弘羊使了个眼色,叫他细细道来。

    桑弘羊看见汉武帝的颜色,憋了半天的气,犹犹豫豫的,还是对汉武帝说了:“陛下,这明朝的经济制度其实没有太大的问题,甚至因为距离我们有千年之久,他的经济制度其实是比我们成熟很多的。但那明朝的皇帝朱元璋弄出了一个宝钞制度,有很大的问题。”

    然后桑弘羊就向刘彻细细的解释了一下什么是宝钞制度。听见了朱元璋的操作,汉武帝也是感到十分的迷惑。就算像他这种不太懂经济的皇帝也应该知道,钱币是要能够买物品才被称为钱币的,一张印刷的花花绿绿的破纸能有什么用。

    而且这个钱币流入市场后还不会回收,那岂不是天下的钱会越变越多,如果真的有那么简单的话,他打匈奴的军费也就不需要那么努力的去挣了。

    刘彻很疑惑,刘彻很是不解,刘彻最后下令让大臣们牢记明朝的宝钞制度的教训,以免未来会犯同样的错误。

    虽然明朝的宝钞制度很是奇葩,但不得不说这本《明朝政策浅析》还是很有用的,无论是汉武帝还是秦始皇,甚至只要是稍微有一点能力的皇帝都从中得到了一些东西,比如对贪官污吏的惩罚。

    甚至秦始皇和汉武帝这样,对自己的手下掌控欲较强的皇帝对锦衣卫那是情有独钟。

    秦始皇这一生遭遇的刺杀数不胜数,虽然他才刚刚统一六国,还没有如同历史上那样到处巡游,却也已经遭到了许多次的刺杀,对于锦衣卫这样的人,秦始皇觉得用来当刺探情报再合适不过了,无论是贪官污吏还是六国余孽,锦衣卫都十分的专业对口。

    而对于汉武帝刘彻而言,自己国土上那些藩王、诸侯就是压在他胸前的一根刺,时不时就会蹦跶两下,跳出来找自己的存在感,若是有了锦衣卫这样的存在,那他把自己的手伸进藩王诸侯的府里,不就轻松简单的多了吗?要是能掌握诸侯王的大量情报,还怕他们能做什么妖吗?

    “更何况还有推恩令这个大杀器啊!”汉武帝刘彻捏着《明朝政策浅析》这本书送的插页内容,眼睛里闪过几丝幽暗的光芒,上面是后世的史学家对明朝政策的一些附言,只见精美的插页上写着“推恩令”这几个字。

    看来汉武帝刘彻会比历史上更早的完成推恩令这个壮举。不知道那些在刘彻底线上蹦跶的诸侯王,准备好迎接推恩令了吗?

    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因为时空传送会有时差,所以天幕下的老百姓并没有在七天以后看到直播,但他们也不在意,毕竟天幕就在天上好好的挂着,他们觉得总有一天直播还会继续开启的。

    不仅仅是老百姓,那些帝王将相也是这么觉得的。但他们的任务就更加的繁重了,之前的《母猪的产后护理》和《如何科学的养猪》因为时间的推长,已经初步见到了成效,第一批按照科学方法养出来的猪已经快长大了。

    老百姓看着比以前肥硕了许多的猪,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不少老百姓甚至直接跪在地上,面朝着天幕,嘴里不住的念着“神仙保佑” 。

    看来即使是知道了那是后世之人,而非神仙,但他们朴素的心理也依旧觉得,能让他们吃得更好的人就是活神仙。

    而一些头脑比较灵活的老百姓,已经看到了天幕的出现带来的机遇。

    奉仙镇一位普通的农户家里,妻子正在火灶边做着一家人的饭菜,刚刚从田里劳作回来的相公正逗着自家八岁的儿子玩儿。

    不一会儿妻子来喊:“要吃饭了,别玩儿了!”

    很快 一家人齐坐在饭桌上,正吃着饭时,农夫开口说道:“我准备把咱们儿子送到村上的学堂里去,不求他能学多少,认得几个字儿就好!”

    妻子看了一眼自家的相公,连忙问他:“怎么突然说起了这个,咱们就是普通的农人,送去学堂要花好多钱的,学成了也不一定有用,花那钱干什么?你还不如把他带到田里去,多教教他怎么好好种田。”

    听见自己母亲的话,刚以为自己能够上学的儿子眼睛突然暗淡了下去,他知道自己家的情况,家里要供他学习是很艰难的,尽管他非常喜欢学习。

    而这个农夫却不肯妥协,他坚定的说:“你们看天幕出来以后,咱们老百姓的日子都好过了不少,现在那劁猪的匠人都供不应求,待遇好着呢!以后天幕肯定还是要出现的,指不定就有个机会,咱们儿子头脑也聪明,如果能认字,一定会有更多的机会。”

    他又接着说道:“我自己是不成的了,但咱们儿子还小,还可以学。送他去学堂 也就是这几年勒一勒裤腰带的事,若是将儿子真的有出息,那我们家可就发达了。”

    本来想劝自己儿子的老母亲和老父亲听见儿子的这番话,劝说的话到了嘴边又说不出来了。

    一家子人连饭都不想吃了,就坐在桌子面前思考,最后还是家里的奶奶一拍桌子,说:“那就送孩子去上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