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史前部落生存记 > 第46章 返回之时

史前部落生存记 第46章 返回之时

    从张洪那里得到的兑换物资种类之丰富,让各个部落喜出望外。

    这么多天的生活,哪个部落不知道熊部落生产出来的东西好用?

    陶器、陶罐、麻布、藤筐、鸭子、小鸡、皮衣、靴子……众多的东西让大家挑花了眼,直到这时,其他部落才觉得自己得到的收获实在兑换不了太多的东西,但不换又觉得不甘心,这段时间的生活,熊部落的各种产品都很有用,他们是深有体会的,所以不管是熊部落什么产品,无脑购入准没错。

    可惜自己打工赚来的报酬实在太少!

    张洪笑了,巫也笑了,只要他们觉得这些东西对他们有用,想要交换,无论成功不成功,熊部落已经赢了。

    雇佣他们来给熊部落打工,不仅仅只是为了帮助熊部落建设这么简单。

    在张洪看来,部落生产的东西,最终都是要交易出去的,只有交换出去才能产生价值。

    比如陶器,部落里存放着100口陶锅,可有什么用?每天用来煮饭的就那几口,剩下的不光占地方,而且还得好好保存,占用劳动力。

    但为什么熊部落还要偶尔让熊木他们制作一些呢?

    在与各部落的交流中,都知道这些东西的用处,而其他部落也不会制作,这就完全是卖方市场了,熊部落怎么定价,其他部落就得跟着,不跟?那就继续烤肉吧。

    张洪不是这样一个行事霸道的人,也没有把其他部落当做羊毛来使劲薅的想法,但适当地赚取一些差价,弥补一下自己的智慧总是可以的吧。

    而且也不单单为了熊部落自己,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也会让这些生产力极度落后的其他部落,有一些提升。

    别的先不说,用盐腌制的肉干和咸鱼,这些部落的族人回去,都会带上几十条,就相当于之前部落里冬天一个月的消耗啊,甚至一些小部落整个冬天都没有这么多的食物。

    为了打消这些部落没有多少“现金”的疑虑,张洪还表示,你们可以回家拿啊。

    张洪给了他们一个无法拒绝的提议,熊部落将用100头驴子组成两支交易队伍,沿着之前与各部落交易的顺序,前往各个部落,而这些部落的“雇佣军”,安全起见,可以跟随交易队伍一起,回到部落,届时,这些部落可以用七成的价格来兑换交易队伍的物资,可以是用人口、猎物、兽皮、咸鱼等等。

    七成!很多部落的人不明白这个折扣该怎么算,但不乏有聪明人已经知道了,这个优惠的力度有多大,此时还不“买买买”,疯狂地剁手,那还等什么。

    组建交易队伍,除了去跟各个部落做物资交换外,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考虑:制约各个部落交流的,道路通行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而当他们体会到修好的路,提升很多效率的时候,他们会回去讲述修路的重要性;而在熊部落打工的经历,还有各种见闻,也会让他们跟部落的族长和族人讲述熊部落产品的正确用途;

    贸易队跟这些部落的人一起回去,不仅能够让这些人看到部落驴车的通行速度,同时也会集中起来,保护交易队伍不遭受野兽的袭击,毕竟是100头驴子,沿路上的各种猛兽也会经不住诱惑,想来会给部落运输队带来一些麻烦。

    检验道路的通行效率,保护交易队伍的安全,是这次行动的重点。

    张洪又给了带队的熊雨熊欣另外一个任务,就是让他们跟各个部落的族长说明,熊部落可以收兽皮、麻、粟籽、矿石等物品,入冬之前还有2个多月的时间,熊部落会每个月来与这些部落进行一次交易:去的时候卖熊部落的产品,回来的时候收其他部落的原材料,如果交易的时候,没有各部落想要的产品,那熊部落可以在下次交易的时候给带过来,并且会多给一点。

    而其他部落如果想要熊部落的产品,也可以以同样的方式来“赊账”,比如想要陶器,只有麻,而且麻的数量还不够,那可以先赊账,谈好下个月还多少麻,陶器就可以先给你们。

    至于其他的原因,张洪没有细说,这是明年的事情了。在交易队伍交易的过程中,会让他们带着粟米,让各个部落品尝,让他们知道这些随处可见的“草籽”,是多么重要的食物。

    明年春耕以后,张洪将从西向东,一个部落一个部落地拜访他们,让部落与部落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让这些部落作为熊部落劳动力的来源地和原材料的供应地,顺便让这些部落逐渐地从狩猎和采集为主转向以农耕为主。

    很多时候张洪是没有办法,不得不待在部落里。虽然他前世工作是去户外探险,但去的都不是什么有危险的地方,本身来说还算是比较宅的,而且经过探险遇难,这一世更加谨慎。但有些事情你不去实地查看,你就不知道这其中可能蕴含的机会。

    沿途的地形地貌如何?有什么矿产?还有没有其他部落的存在?他们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这些问题,即使是部落里学习文字最多的巫,也没有办法准确地向他描述他想要知道的事情。

    对外探索,很有必要。

    现有的部落,共有人口约2000人,18个部落有大有小。百分之九十的食物都是从狩猎和采集中得来的,剩下的,则是各种途径获得,所占用的人口,至少是占族中一半的青壮年,就算如此,食物也是很紧缺。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张洪将逐渐改变周围部落的食物来源途径,将六成的人口用于农业,食物来源从农业中获得至少百分之六十。

    而到了那个时候,就会形成一个以熊部落为核心的“部落联盟”,并通过这些部落不断地向外进行扩散,从而影响着周围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而不断壮大。

    在各部族帮忙开垦荒地的时候,张洪则跟熊木、树杈等人研究着水磨和水碓。

    水碓的原理很简单,结构也不复杂,就是利用杠杆原理。而水碓的工作原理分为两个部分:动力和舂捣。

    动力部分通过在储能的一端,木头上开上一个特殊的水槽,在水边引入水流注入后,这一端会因为重力下降,将安置着舂捣设备的另一端高高抬起,然后到一定的高度,水槽中的水将会被排出水槽,而另一端的舂捣设备,则在重力的影响下,砸向舂臼中的粟米,而溪水又开始重新注入水槽。这种装置还能加装止停功能,只要断水或者在一端支上一根木头,便能进行停止,供族人收集舂好的粟米。

    如此往复,由水流代替人工舂米,实现了原始的自动化。

    虽然在单位时间里,这种舂米的办法没有人工舂的快,但胜在这是不需要耗费人力的装置,而且效率不足,可以提高数量啊,一部水碓不行,那5部呢?10部呢?门口的小溪,有一些落差比较大的地方,是可以安装不少水碓的,只要有几个族人在那边看着,定时收集粟米、添加粟子就可以了。甚至这些工作,老人妇女都能胜任。

    而石磨则稍微复杂一些,主要是对石材的打磨。

    石磨是由两块石头组成的,两块石头中间是用来碾碎食物或者其他东西的地方,而上下两块石头,要再石头面的中间位置,钻出一个孔,两个孔对齐,用木头作为轴承,上面的石头还要在石面上再钻出一个孔,作为添料口。石头与石头的结合面,还要划上一些条纹,用于增加摩擦力,同时也让食物碾的更碎。

    部落里今年还播种了大概50亩的菽,也就是黄豆,黄豆的产量不算低,也有个30多公斤每亩,50亩地收了有3000斤。

    这些黄豆,能够用的地方很多,制作豆腐、豆浆、豆干……味道非常鲜美,哪个中国人从小到大没吃过大豆或大豆制品呢?

    虽然石磨的原理很简单,但石头开采、雕刻很是麻烦,简单的水碓倒是很快就做好了。

    一块平整过的、铺满石头和煤渣的水碓坊用了两天的时间就搭建好了。

    几条长长的大水槽用木架支在岸边,互相连接,离地面约2米,大部分与河岸平行,来自上游的溪水通过饮水的木槽流入几个水槽。水槽上,每隔半米,就安放着一部水碓,由水槽上提前开好的缺口流入水碓储水处,水量渐渐增加,将处在停止状态的舂捣装置抬起,熊果迅速从装满粟的缸里舀出一碗,放到窠臼中,随着水量达到最大,储水处的水迅速流走,另一端重重地落下,带动舂捣装置砸向窠臼。而水碓不用的时候,可以将水槽与小溪的连接处断开,或者在水碓横杆的下方支上一根木棍,这样水槽中就不会有水了。

    窠臼都是由石头做成,是几个石匠带领着族人一点点地从石头上敲出来的,每个窠臼深约15厘米,直径10厘米,底部为半圆形,而舂捣装置顶端也是半圆形。

    在舂捣装置抬起的过程中,熊果用粟杆扎成的小扫把,迅速地将被舂出来洒在窠臼外的粟米给收集起来,重新放到窠臼中。

    经过一百多下的冲击后,熊果用一根木头插到窠臼前方的小坑里,等水碓舂捣装置这端抬起后,迅速把木头支在水碓上,然后把窠臼里面的粟米、麸皮、谷壳等扫到木框中,再舀一碗粟到窠臼中,取下支上的木头,让水碓重新工作。

    木筐中的粟,杂质很多,用筛子晒过一次后,麸皮和谷壳与粟米分离,熊果将干净的粟米放到陶罐中,接着去收集下一个水碓中的粟米。

    张洪和巫参观了熊果舂米的全过程,默默地算了一下时间。根据现在的水流量,水碓的一次上下需要花费6秒的时间,一分钟就是10次,而大概舂120次左右,舂出的米最好,太多则浪费时间,也会将粟米捣烂太多,而次数太少,则部分粟米没有脱壳,需要重新舂。也就是说,一小时能够完整地舂上5次,每次能舂半斤,一个小时能舂两斤半粟,得到1斤6两的粟米和7两的杂质。

    前期这里有20个水碓,一个小时能产出粟米32斤,上午4个小时来计,大概能舂出128斤的粟米,足够族人食用,而且水碓只要水量充足,可以全天候工作,就算一天10个小时,能舂出300斤的粟米,够部落两天的食用量了。

    熊果一个人可以轻松地照顾4-5个水碓,也就是需要5-6人,就能很好地完成舂米的工作。而且为了让族人在刮风下雨的时候也能在这里舂米,还特意在这里建了一个房间,将水流引入房间,通过木槽,可以在下面布置更多的水碓。

    在吃过粟米饭后,大家对粟米的喜爱达到了顶峰。

    不同于肉类和蔬菜,这种不腻、饱腹感很强的食物,很快就得到了众人的喜爱。

    但是想要吃到喷香的粟米饭,有的时候需要等很久。

    而有了水碓,效率就提升了很多。

    这里很快就成为部落又一个重要的工坊,从早到晚,都是水碓上下起伏的“咚咚”声和水流的哗哗声,被张洪陈为磨坊的地方,设置了40台水碓,每日可处理粟1000余斤,得到粟米660多斤,这些处理好的粟米,会被放到陶罐里储存起来,供食用时直接取用。

    剩下来的麸皮、谷壳等,会被撒到鸡圈或者猪窝里,让这些牲口来挑挑拣拣,美餐一顿。

    时间一点点地流逝,很快,就到了要分别的时刻。

    在出发的前一晚上,张洪代表熊部落向这些远道而来的部落表示了感谢,而很多部落的人经过这段时间的相处,也对熊部落产生了别样的情绪,如今要离开这里返回自己的部落,还有些舍不得。

    要不是有着队长的看着,说不定有些部落的族人,会要求一直待在熊部落,或者加入熊部落吧。

    这个时代还没有家族的概念,但是等级还是有的,比如石灰,在这里就是一个部落的队长,相当于是石岩这个族长的权威。

    所以即便是张洪很想将人要过来,那也得有充分的理由。

    各个部落的事情,由各个部落自己解决吧。

    当张洪在欢送晚会上说了每个月会有一次交易时,这些人失落的心情才恢复过来,一个月而已,也不算太久。

    晚会上最吸引人的就是熊部落首次给他们尝的粟米饭,煮好的粟米饭很是粘稠,混合着肉块、蔬菜、蘑菇的香气,入口软糯,要比在部落里吃的烤肉口感要好上千百倍,就像当初刚刚吃陶罐煮的肉的感觉。石灰不顾碗里的粟米饭还烫着,用筷子大口大口地吃着,对了,这段时间,他们也学会了使用筷子,这要比直接用手拿要方便很多,也不用担心烫着手。

    品尝过粟米饭味道后,第二天一早,熊部落用熬的金黄的小米粥作为送行,小米粥加鸡蛋,吃的肚圆的各族猎手,在熊部落贸易队的带领下,依依不舍地分成两队,一队从南门出发,前往西面,一队从东门出发,去往东方。

    部落里一下子空了下来,往常热闹的景象,现在也沉寂了下来。

    日子总要继续过下去的,张洪很快便收起了伤感这种情绪,秋日之前,需要尽可能地准备好来年春天的春耕工作。

    首先是开荒,这些天又陆陆续续地开了500多亩的荒地,但离张洪的预期还差很多。明年,至少要种植3000亩的粟,这样才能收获足够族人一整年消耗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