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部落生存记 第60章 大雁
热门推荐:
看见血条的我,选择打爆世界
妻妾同娶:重生后我当场改嫁渣男他爹
分手后,我成了天眼神医
和女主她哥离婚后,我被糙汉宠上天
结婚纪念日,妻子带着白月光回家
谍战1937:开局血洗特高科
天渊
都市之神医下山
太古龙象诀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天气变冷,整天都有成群的大雁路过部落上空,迁往更温暖的南方。
临近小溪的地方,水草茂密,滩涂遍布,是很多向远方迁徙鸟类的中转站,张洪就不止一次看到过几百只一群的大雁降落在这里,又从这里飞往南方。
所谓雁过拔毛,在张洪这里表现的淋漓尽致。
这么多能够飞的食物,怎么能当做视而不见呢?
不过要捕捉大雁没有太多其他的办法,尤其是要抓活的用来人工驯养。大雁没有办法像以往那样用合围的办法来捕捉,因为他们会飞,但也不是没有其他的办法。
“网开一面”,张洪从这个成语中找到了灵感。
第二天,在其他人带着驴子犁地的时候,张洪带着十来个族人,扛着加宽加厚的渔网,还有一根根粗壮的木头,来到这片滩涂。
远远地,发现有外敌入侵的大雁们便呼呼啦啦地起飞了,盘旋在张洪头顶。张洪等人不以为意,来到鸟粪密集的地方,先是在四周竖上几根木料,每根木料长约3米,深深地埋到土里,然后围着这些木料,用渔网围起来,只留一个一人多宽的缺口。
在周围围结实之后,又用一张特制的渔网,罩在顶部,拉紧并与围墙连接,用绳子捆扎结实。为了防止顶部的渔网往下坠,还用几根稍微细一点的麻杆给支了起来。
如此,一个捕捉大雁的陷阱就制作完成了,为了让大雁放心地进入到里面,张洪还从部落里取了一些粟米,从鱼塘里捞了一些小鱼小虾,洒到陷阱里。
这个地方布置完成后,在小溪两岸,又如法炮制了十几个陷阱。
陷阱布置完成,就等着大雁们主动进入了。张洪曾经了解过,大雁可能是人类最早驯化的鸟类,甚至比鸡鸭还要早。而直到看到南飞的大雁,张洪才想起捕捉他们,真是失策。
要说大雁很多人可能不明白为什么要驯化,但后世,驯化后的大雁另一个名字,几乎所有人都熟悉,甚至说是童年阴影,就是鹅。
小时候被奶奶家养的鹅追着屁股咬的经历,让张洪看到这些大雁时,屁股也隐隐作痛。而鹅的体型要比鸡鸭大很多,出肉量更不用提,更别说它身上的鹅绒了。
在后世,一件纯鹅绒的羽绒服动辄就是好几千块,而这种羽绒服的保暖效果要比其他任何的动物毛皮都要好,而且轻便、透气。
在这里,冬天零下几十度的低温,几乎无法外出活动,就是因为没有保暖效果好的材料,有了这些鹅绒,简单处理一下,就能让部落在冬天也能有一定的行动能力。
鹅的喂养也很简单,出于保护幼崽、求偶、领地意识等原因,鹅的战斗力也十分强悍,所以几乎不怕什么小型野兽的侵袭,而且也不容易生病。
大雁是群居性的动物,但在族群里是一夫一妻制,除非配偶意外死亡,否则一对大雁组成的家庭是不会有改变的。
陷阱很好用,当张洪在第二天清晨摸黑赶过来之后,看到几十只大雁在网里乱撞之后,便理解了后世为什么对捕鸟网的禁止那么重了。
很多大雁都被缠在了渔网上,有一些已经一动不动,挣扎的大雁很多都被结实的网绳割破了表皮,整个陷阱弥漫着血腥气,地上到处是大雁的羽毛和血液。
张洪设立陷阱可不是为了要死掉的大雁,连忙让人先解救缠在网上的,甚至不惜把网绳割断。解救下来的大雁,被族人们反折翅膀,用绳子在翅膀中间和双脚上捆紧,扔在一边。而没有缠到网上的大雁,数量不多,大部分都从缺口跑出去了,但即便有跑掉的,经过一整天的忙碌,部落里还是得到了240多只活着的大雁。
至于死掉和重伤的,张洪也没有浪费,用绳子捆住双脚,挑在木棍上,一个人挑上几只,就可以往部落赶过去。
因为最近熊部落经常跟其他部落交换活着的鸡鸭,长途运送中,张洪让人用藤条和树枝编了一个个方形的笼子,每个笼子高50厘米,长1.2米宽60厘米,挤一挤可以放上十几只鸡。
现在,部落里所有的笼子都被张洪喊人送了过来,每个笼子都装着七八只大雁,在装之前,还用才发明的剪刀把一些羽毛给剪掉,防止他们飞走。
折腾到日落西山,这200多只大雁才运送完毕,而完好的陷阱也几乎没有一个留了下来,都被踩成了平地。张洪想了想,需要给这块栖息地一个休养的时间,便将木桩上的渔网全部拆了下来,只保留木桩,准备隔两天再来抓一些大雁。
为了让这些大雁有个地方待,巫连忙安排留在族中的人,按照张洪的要求,靠着围墙内侧,搭建了一个棚子。
棚子全部用高约4米的木棍作为外墙,底部深挖50厘米,木棍与木棍中间,还用钉子钉死,连在一起,两根中间最大只有5厘米的空隙。而顶部,因为将所有的大雁羽毛都剪掉了,并不担心他们飞走,便只用简单的办法搭了一个顶,防止夜间降雨。在靠近围墙的一侧,还放了一堆堆的粟杆,让这些大雁有个休息的地方。
整个部落行动起来,忙到月明星稀,才堪堪将这些大雁给安置起来。突遭变故的大雁们还没有适应这里的环境,一个个拥挤在一起,远离大门,小心地盯着出于好奇而围在栅栏外面的族人。
在巫搭棚子的时候,张洪带着几个粗壮的妇女和专职厨师熊火熊灶,将死掉、重伤的大雁给处理出来。
先是割断喉咙进行放血,虽然死掉了,但时间并不长,大雁身体里的血液还没有凝固,放下来的血,用陶碗接着,每只大雁接了有两碗左右,便端到一边,等待血液凝固。
放过血之后的大雁,则用剪刀从肛门处沿着腹部中间剪开,露出内脏,用手掏进去,将心肝肠子等全部掏出来,除了肝脏和一些未成形的大雁蛋外,剩下的全部集中起来,等到天明的时候扔到池塘里喂鱼。
去除内脏后,将大雁放到大盆里,用烧开的热水一瓢一瓢地淋在身上,确保每个部位都被烫到,等盆里的水满了后泡在里面。
等水冷却下来后,羽毛就好拔了很多,就跟杀鸡一样,族人们熟练地将羽毛给薅光,得到了一具具处理好的光溜溜的大雁肉。
死掉的大雁比活着的还要多,可能是去的太晚的缘故,还有就是带的人太少了,张洪有些懊恼,要是昨天上午布设陷阱,下午就去收网,虽然抓到的大雁会少一些,但死掉的绝对不会这么多,今天活捉的估计也要翻倍。
后悔归后悔,死掉的也没有办法复活,就让族人们先尝尝这种比鸡鸭更美味的东西,剩下的可以腌制,当做食物储备起来。
安排几个人将十几只大雁切块、放到锅中小火慢炖后,安排族中经常腌肉的妇女,取盐出来,也将洗净晾干的大雁给腌制了起来。
这些大雁体重都很重,在2.5-5公斤范围内,去掉内脏和羽毛,也有1.5-3.5公斤的肉类产出。
鹅肉的味道非常不错,很多以鹅肉为原料的菜肴,深受后世人们的喜爱,比如铁锅炖大鹅、红烧鹅肉、蒸咸鹅等等,今晚,张洪就准备让族人们也尝一尝铁锅炖大鹅的味道。
忙碌到现在,族中所有人都没有吃饭,也幸好是熊部落,族人们都知道族长重视的事情,都会给部落带来很多好处,才坚定地跟张洪一起劳作。除了几个很小的小孩,连丫丫他们这些孩子,都跟在他们父母身边,力所能及地干一些拔毛、端碗的工作。
锅中传来的肉香飘荡在整个居住区,不时地,族人们的肚子里就响起咕咕的声音,而每当这时,忙碌的人们就会向发出声音的族人投以善意的目光和笑意,在篝火的映照下,也看不出来脸上已经是通红一片了。
等所有人都忙完后,张洪便安排大家都到食堂里坐下,为了照明还取出了十几盏油灯点亮,食堂里等待着吃饭的族人们有的在向旁人讲着今天捉大雁的故事,有的在小声地开着玩笑,还有的则聚精会神地听熊奇他们捕猎的趣事……
直到油灯又添加了一些油之后,锅中的大雁才炖好。添加了葱姜蒜和香菇干的鹅肉,香气浓郁,只闻闻就让部分族人们流下口水,迫切地想尝一尝族长都推崇备至的大雁肉是什么味道。陶盆中还有不少凝固的大雁血,柔软又坚韧,在盆中闪着微光。
食堂里现在有十几条长桌,每桌可以坐下十个人,通常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坐的。现在到了开饭的时间,每桌被端上了一大盆的鹅肉,另外还有现煮好的喷香的粟米饭,每人一大碗。很多小孩子已经开始伸手往锅里抓,被父母给制止了。
张洪拿起筷子,夹碎一小块大雁血,吹了吹放到嘴中,熊火的厨艺越来越好了,大雁血混合着调料的香味,入口有嚼劲,又夹起一块鹅肉,鹅皮煮的十分筋道,鹅肉也煮的入味,用牙齿咬下一条肌肉纤维,慢慢地咀嚼着。
看到族长开动,其他小队长们也不客气,连忙拿起筷子吃了起来,而队长们都开动了,其他的族人也不再等待,纷纷夹着盆里的肉、血,大快朵颐起来。
“唔……好烫”
“嘶,真好吃,比鸡肉好吃多了”
“熊火的手艺可以啊,回头你跟他学学,每次煮出来的饭都碎乎乎的”
“滚,你不吃有的是人吃”
“哎哎,那个大雁腿给我留着……”
“你吃这么快干什么,哎?别夹我碗里的啊……”
这顿晚餐很快在大家风卷残云般的吃相下结束了,但关于大雁在部落中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在后世的淠河上游佛子岭水库附近,张洪父亲年轻的时候,几乎每年冬天都会跟着一个老板到山里去杀鹅,除了给一些工钱之外,还会将这些外地老板不要的鹅头、鹅掌给带回来。因为小时候家贫,张洪最期盼的,就是父亲能够从山里回来,给他带上一些鹅头鹅掌,跟泡发的黄豆放在锅里煮,煮的又咸又香,一下能吃好几碗饭。
这些鹅头都是成麻袋给带回来的,一般父亲会留下一半,剩下的给周围的邻居送过去。小的时候,张洪很不解,为什么这么好吃的鹅头,那些老板不要呢?
后来父亲跟着舅舅做鹅毛生意,处理鹅毛的时候,张洪才从舅舅那里听说,这些鹅毛都是要出口到俄罗斯的,一只7、8斤重的大鹅,身上最多产不到一两的鹅绒,而这点鹅绒,就比一整只鹅的鹅肉值钱。
部落里抓到的大雁,绒毛也有一些,上百只的大雁,只取到了不到5斤的鹅绒,不过其他羽毛倒是挺多的。
这些羽毛也不是说没有用处,大一点的翎毛可以用来绑在箭支后面,小一点、软一点的切碎后,塞到衣服夹层里,也能代替一些绒毛,当做保暖的材料。后世的一些便宜的羽绒服,就是用这些羽毛作为里面的填充物。
除了羽毛之外,鹅身上也是有很多优点的,比如抵抗力强,不容易生病。这一点在大规模养殖的时候很是重要;其次是肉质紧实,吃起来十分爽口,腌制过后也有一番风味;还有就是生长周期虽然长了一些,但个体体重要比鸡鸭都大。
吃了一顿炖鹅肉之后,部落里的人,看天上飞过的鸟,都在想着如何把它们给弄下来,尝尝好不好吃。
还真有不少人实践,用弓箭去射大雁,只不过毫无收获罢了。
天气变冷,整天都有成群的大雁路过部落上空,迁往更温暖的南方。
临近小溪的地方,水草茂密,滩涂遍布,是很多向远方迁徙鸟类的中转站,张洪就不止一次看到过几百只一群的大雁降落在这里,又从这里飞往南方。
所谓雁过拔毛,在张洪这里表现的淋漓尽致。
这么多能够飞的食物,怎么能当做视而不见呢?
不过要捕捉大雁没有太多其他的办法,尤其是要抓活的用来人工驯养。大雁没有办法像以往那样用合围的办法来捕捉,因为他们会飞,但也不是没有其他的办法。
“网开一面”,张洪从这个成语中找到了灵感。
第二天,在其他人带着驴子犁地的时候,张洪带着十来个族人,扛着加宽加厚的渔网,还有一根根粗壮的木头,来到这片滩涂。
远远地,发现有外敌入侵的大雁们便呼呼啦啦地起飞了,盘旋在张洪头顶。张洪等人不以为意,来到鸟粪密集的地方,先是在四周竖上几根木料,每根木料长约3米,深深地埋到土里,然后围着这些木料,用渔网围起来,只留一个一人多宽的缺口。
在周围围结实之后,又用一张特制的渔网,罩在顶部,拉紧并与围墙连接,用绳子捆扎结实。为了防止顶部的渔网往下坠,还用几根稍微细一点的麻杆给支了起来。
如此,一个捕捉大雁的陷阱就制作完成了,为了让大雁放心地进入到里面,张洪还从部落里取了一些粟米,从鱼塘里捞了一些小鱼小虾,洒到陷阱里。
这个地方布置完成后,在小溪两岸,又如法炮制了十几个陷阱。
陷阱布置完成,就等着大雁们主动进入了。张洪曾经了解过,大雁可能是人类最早驯化的鸟类,甚至比鸡鸭还要早。而直到看到南飞的大雁,张洪才想起捕捉他们,真是失策。
要说大雁很多人可能不明白为什么要驯化,但后世,驯化后的大雁另一个名字,几乎所有人都熟悉,甚至说是童年阴影,就是鹅。
小时候被奶奶家养的鹅追着屁股咬的经历,让张洪看到这些大雁时,屁股也隐隐作痛。而鹅的体型要比鸡鸭大很多,出肉量更不用提,更别说它身上的鹅绒了。
在后世,一件纯鹅绒的羽绒服动辄就是好几千块,而这种羽绒服的保暖效果要比其他任何的动物毛皮都要好,而且轻便、透气。
在这里,冬天零下几十度的低温,几乎无法外出活动,就是因为没有保暖效果好的材料,有了这些鹅绒,简单处理一下,就能让部落在冬天也能有一定的行动能力。
鹅的喂养也很简单,出于保护幼崽、求偶、领地意识等原因,鹅的战斗力也十分强悍,所以几乎不怕什么小型野兽的侵袭,而且也不容易生病。
大雁是群居性的动物,但在族群里是一夫一妻制,除非配偶意外死亡,否则一对大雁组成的家庭是不会有改变的。
陷阱很好用,当张洪在第二天清晨摸黑赶过来之后,看到几十只大雁在网里乱撞之后,便理解了后世为什么对捕鸟网的禁止那么重了。
很多大雁都被缠在了渔网上,有一些已经一动不动,挣扎的大雁很多都被结实的网绳割破了表皮,整个陷阱弥漫着血腥气,地上到处是大雁的羽毛和血液。
张洪设立陷阱可不是为了要死掉的大雁,连忙让人先解救缠在网上的,甚至不惜把网绳割断。解救下来的大雁,被族人们反折翅膀,用绳子在翅膀中间和双脚上捆紧,扔在一边。而没有缠到网上的大雁,数量不多,大部分都从缺口跑出去了,但即便有跑掉的,经过一整天的忙碌,部落里还是得到了240多只活着的大雁。
至于死掉和重伤的,张洪也没有浪费,用绳子捆住双脚,挑在木棍上,一个人挑上几只,就可以往部落赶过去。
因为最近熊部落经常跟其他部落交换活着的鸡鸭,长途运送中,张洪让人用藤条和树枝编了一个个方形的笼子,每个笼子高50厘米,长1.2米宽60厘米,挤一挤可以放上十几只鸡。
现在,部落里所有的笼子都被张洪喊人送了过来,每个笼子都装着七八只大雁,在装之前,还用才发明的剪刀把一些羽毛给剪掉,防止他们飞走。
折腾到日落西山,这200多只大雁才运送完毕,而完好的陷阱也几乎没有一个留了下来,都被踩成了平地。张洪想了想,需要给这块栖息地一个休养的时间,便将木桩上的渔网全部拆了下来,只保留木桩,准备隔两天再来抓一些大雁。
为了让这些大雁有个地方待,巫连忙安排留在族中的人,按照张洪的要求,靠着围墙内侧,搭建了一个棚子。
棚子全部用高约4米的木棍作为外墙,底部深挖50厘米,木棍与木棍中间,还用钉子钉死,连在一起,两根中间最大只有5厘米的空隙。而顶部,因为将所有的大雁羽毛都剪掉了,并不担心他们飞走,便只用简单的办法搭了一个顶,防止夜间降雨。在靠近围墙的一侧,还放了一堆堆的粟杆,让这些大雁有个休息的地方。
整个部落行动起来,忙到月明星稀,才堪堪将这些大雁给安置起来。突遭变故的大雁们还没有适应这里的环境,一个个拥挤在一起,远离大门,小心地盯着出于好奇而围在栅栏外面的族人。
在巫搭棚子的时候,张洪带着几个粗壮的妇女和专职厨师熊火熊灶,将死掉、重伤的大雁给处理出来。
先是割断喉咙进行放血,虽然死掉了,但时间并不长,大雁身体里的血液还没有凝固,放下来的血,用陶碗接着,每只大雁接了有两碗左右,便端到一边,等待血液凝固。
放过血之后的大雁,则用剪刀从肛门处沿着腹部中间剪开,露出内脏,用手掏进去,将心肝肠子等全部掏出来,除了肝脏和一些未成形的大雁蛋外,剩下的全部集中起来,等到天明的时候扔到池塘里喂鱼。
去除内脏后,将大雁放到大盆里,用烧开的热水一瓢一瓢地淋在身上,确保每个部位都被烫到,等盆里的水满了后泡在里面。
等水冷却下来后,羽毛就好拔了很多,就跟杀鸡一样,族人们熟练地将羽毛给薅光,得到了一具具处理好的光溜溜的大雁肉。
死掉的大雁比活着的还要多,可能是去的太晚的缘故,还有就是带的人太少了,张洪有些懊恼,要是昨天上午布设陷阱,下午就去收网,虽然抓到的大雁会少一些,但死掉的绝对不会这么多,今天活捉的估计也要翻倍。
后悔归后悔,死掉的也没有办法复活,就让族人们先尝尝这种比鸡鸭更美味的东西,剩下的可以腌制,当做食物储备起来。
安排几个人将十几只大雁切块、放到锅中小火慢炖后,安排族中经常腌肉的妇女,取盐出来,也将洗净晾干的大雁给腌制了起来。
这些大雁体重都很重,在2.5-5公斤范围内,去掉内脏和羽毛,也有1.5-3.5公斤的肉类产出。
鹅肉的味道非常不错,很多以鹅肉为原料的菜肴,深受后世人们的喜爱,比如铁锅炖大鹅、红烧鹅肉、蒸咸鹅等等,今晚,张洪就准备让族人们也尝一尝铁锅炖大鹅的味道。
忙碌到现在,族中所有人都没有吃饭,也幸好是熊部落,族人们都知道族长重视的事情,都会给部落带来很多好处,才坚定地跟张洪一起劳作。除了几个很小的小孩,连丫丫他们这些孩子,都跟在他们父母身边,力所能及地干一些拔毛、端碗的工作。
锅中传来的肉香飘荡在整个居住区,不时地,族人们的肚子里就响起咕咕的声音,而每当这时,忙碌的人们就会向发出声音的族人投以善意的目光和笑意,在篝火的映照下,也看不出来脸上已经是通红一片了。
等所有人都忙完后,张洪便安排大家都到食堂里坐下,为了照明还取出了十几盏油灯点亮,食堂里等待着吃饭的族人们有的在向旁人讲着今天捉大雁的故事,有的在小声地开着玩笑,还有的则聚精会神地听熊奇他们捕猎的趣事……
直到油灯又添加了一些油之后,锅中的大雁才炖好。添加了葱姜蒜和香菇干的鹅肉,香气浓郁,只闻闻就让部分族人们流下口水,迫切地想尝一尝族长都推崇备至的大雁肉是什么味道。陶盆中还有不少凝固的大雁血,柔软又坚韧,在盆中闪着微光。
食堂里现在有十几条长桌,每桌可以坐下十个人,通常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坐的。现在到了开饭的时间,每桌被端上了一大盆的鹅肉,另外还有现煮好的喷香的粟米饭,每人一大碗。很多小孩子已经开始伸手往锅里抓,被父母给制止了。
张洪拿起筷子,夹碎一小块大雁血,吹了吹放到嘴中,熊火的厨艺越来越好了,大雁血混合着调料的香味,入口有嚼劲,又夹起一块鹅肉,鹅皮煮的十分筋道,鹅肉也煮的入味,用牙齿咬下一条肌肉纤维,慢慢地咀嚼着。
看到族长开动,其他小队长们也不客气,连忙拿起筷子吃了起来,而队长们都开动了,其他的族人也不再等待,纷纷夹着盆里的肉、血,大快朵颐起来。
“唔……好烫”
“嘶,真好吃,比鸡肉好吃多了”
“熊火的手艺可以啊,回头你跟他学学,每次煮出来的饭都碎乎乎的”
“滚,你不吃有的是人吃”
“哎哎,那个大雁腿给我留着……”
“你吃这么快干什么,哎?别夹我碗里的啊……”
这顿晚餐很快在大家风卷残云般的吃相下结束了,但关于大雁在部落中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在后世的淠河上游佛子岭水库附近,张洪父亲年轻的时候,几乎每年冬天都会跟着一个老板到山里去杀鹅,除了给一些工钱之外,还会将这些外地老板不要的鹅头、鹅掌给带回来。因为小时候家贫,张洪最期盼的,就是父亲能够从山里回来,给他带上一些鹅头鹅掌,跟泡发的黄豆放在锅里煮,煮的又咸又香,一下能吃好几碗饭。
这些鹅头都是成麻袋给带回来的,一般父亲会留下一半,剩下的给周围的邻居送过去。小的时候,张洪很不解,为什么这么好吃的鹅头,那些老板不要呢?
后来父亲跟着舅舅做鹅毛生意,处理鹅毛的时候,张洪才从舅舅那里听说,这些鹅毛都是要出口到俄罗斯的,一只7、8斤重的大鹅,身上最多产不到一两的鹅绒,而这点鹅绒,就比一整只鹅的鹅肉值钱。
部落里抓到的大雁,绒毛也有一些,上百只的大雁,只取到了不到5斤的鹅绒,不过其他羽毛倒是挺多的。
这些羽毛也不是说没有用处,大一点的翎毛可以用来绑在箭支后面,小一点、软一点的切碎后,塞到衣服夹层里,也能代替一些绒毛,当做保暖的材料。后世的一些便宜的羽绒服,就是用这些羽毛作为里面的填充物。
除了羽毛之外,鹅身上也是有很多优点的,比如抵抗力强,不容易生病。这一点在大规模养殖的时候很是重要;其次是肉质紧实,吃起来十分爽口,腌制过后也有一番风味;还有就是生长周期虽然长了一些,但个体体重要比鸡鸭都大。
吃了一顿炖鹅肉之后,部落里的人,看天上飞过的鸟,都在想着如何把它们给弄下来,尝尝好不好吃。
还真有不少人实践,用弓箭去射大雁,只不过毫无收获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