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部落生存记 第63章 竹子的使用
热门推荐:
看见血条的我,选择打爆世界
妻妾同娶:重生后我当场改嫁渣男他爹
分手后,我成了天眼神医
和女主她哥离婚后,我被糙汉宠上天
结婚纪念日,妻子带着白月光回家
谍战1937:开局血洗特高科
天渊
都市之神医下山
太古龙象诀
有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人,就有夜以继日呕心沥血的人。
在熊部落,吃过晚饭后的族人,夜晚的生活才刚刚开始。
倒不是张洪这个黑心的资本家不讲究,不顾人道主义硬是压榨这些毫无人民觉悟的原始人,而是随着部落的迅速发展,每个族人都感受到,各种工作都做不完。
但是生活要比以前好上很多很多,充足的食物、温暖的房间、宽阔的道路、成片的田地,这不仅仅是只靠白天就能完成的,有些事情,晚上也要把时间利用起来。
部落族人的教育问题一直是张洪主抓的,这些短期内看不到什么成效,但又切切实实地影响着部落的未来。
“勤学似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在充当教室的房间里,张洪正大声地朗诵着黑板上的字,座位上,十几个半大的孩子和十几个年轻的猎手,跟随着张洪的手指,把这些一个个方块般的文字给牢牢记住。
多亏了木匠的付出,教室里有了黑板,也有了长条的桌子和椅子,虽然简陋,但要比以前席地而坐或者找个石头要好上很多。
房间里的油灯也有不少,每个桌子上都有两盏,把整个房间照的很是明亮。
隔壁的房间里,在沙盘里练完写字的族人,正忙着处理一些工坊里的原材料,为白天的工作做一些准备。
除了要学习写字、读字,还要学一些其他的手艺,在各个工坊劳作的族人,更是要继续干到8点多,才能洗漱睡觉。
其他部落只看到熊部落族人吃喝不愁,食物储量丰富,还有着陶器、食盐等各种让人垂涎的东西,但他们从来没有看到,即便是在晚间,熊部落依旧灯火通明,带领着族人们不停地进步。
“今晚表现好的族人们,明天可以加一份韭菜炒鸡蛋,”熊黑将木板上的白色字给擦掉,“接下来,挨个上来默写今天学的字词,熊木,从你先开始。”
熊木一脸坦然,虽然在部落里自己的成绩并不是很好,但也能算是中等偏上,这些字学了两天了,大部分都能记得。
拿起石灰,熊木凭着自己的记忆在木板上将今天要写的字给写出来,“勤学似春起之苗,不见其x,日有所长;x学如x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嗯,熊木还不错,有3个字不会写,好好练习。”熊黑背着双手,将戒尺在手心轻轻地敲打,“好,下一个上来。”
一个教室里30号人,有男有女,在学习的时候都是看起来认认真真的,但一上台,就知道谁光着屁股在游泳了,这帮人里面,大部分都能默写出一大部分的文字,只有三四个不仅只写不到一半,还有很多错字。
“来,你们几个,”熊黑面无表情,将戒尺从手掌心抽出,“伸手,老规矩,倒数五名,每人5下。”
“啪、啪、啪”,戒尺打手心的声音在教室里响着,被打的几个人,被打的龇牙咧嘴,虽然并不是很疼,但当着这么多族人的面,也有点不好意思。
还有两个懵懵懂懂的,来自其他部落的年轻男子,看到同桌的熊部落的女性吃吃地笑着,自己的脸都红到了脖子根,暗暗发誓要好好学习,将来让同桌的她仰慕自己。
在隔壁的房间里,张洪则带着巫、熊祀、熊山等十几个各个工坊的负责人,教他们一些数字、计算方面的知识。
能够在这里学习数学的人,要比普通的族人们更快掌握新的知识,得益于这两年来的文字学习和数字普及,很多族人都能从1数到100,一些简单的加减法也能不借助手指就能算出来。
“大家看,乘法其实可以把它看做是加法,比如六乘五,就可以看成是6个手掌上有多少指头,”张洪指着黑板跟大家普及乘法口诀表,“这些口诀,大家要多学多用,接下来几天,我们一起把这个给掌握了,就能学习下一步的知识了。”
熊巫对数学很是痴迷,自从张洪向他传授了什么阿拉伯数字之后,他便对各种数字很是关注,加上各种加减法,用到清点部落的牲口、计算一根木料的长度……都很有用。
而且,最近他还发现,月亮的圆缺变化,也似乎跟某些数字有一定的关联。
已经入冬了,白天就不用再到野外去寻找猎物或者进行采集,待在温暖的房间里,不管是张洪还是族人,都愉快地享受着这冬日难得的闲适生活。
一般在上午的时候,在大概8点多才起床,洗漱完毕后,吃完饭到9点半,然后带到户外运动一番或者在室内做做伸展操之后,就到各自的工坊里做事情。
那些打猎的好手,也被分散到各个工坊,尤其以铁匠铺为多,因为这些家伙干不来细活,只能去出出苦力,不过对他们来说,倒是乐在其中,能跟其他族人吹牛聊天,谈论张洪给他们讲的故事,还能幻想着明年要打多少猎物、种多少庄稼出来。
张洪带着几个木匠,在木工坊的旁边,正对着一捆碗口粗的毛竹而发愁。
从水部落和羊部落拉回来的近万根竹子,每根都是三四米长、碗口粗,而且还十分笔直,要比同样粗细的松木更加轻便,韧性也更好。竹子号称植物中的钢筋,它韧性超强,竹纤维相当多,在后世,可以用来加工的产品数不胜数。
只不过现在,如何将它用在部落的建设上,倒是一件值得思考的事情。要说部落里实际上能用竹子代替的很多,但就是因为多,这些东西有的是木头做的,有的是用藤条编成的,竹子没有经过处理,要是直接使用,估计很难替代这些木头的器具。
张洪知道,不仅仅是在后世,在华夏古代或者东南亚盛产竹子的国家,竹子能够应用到的场景实在是太多了,建筑上尤其如此,比如建高大建筑需要搭的脚手架、梯子,将竹节打通后用于引水的水管,将竹子每节切割下来,还能当做盛水的容器……总之,有了这些竹子,部落的生产效率也能有不小的进步,而一些竹编产品,更是能改善目前的生活方式。
趁着冬季,做一些竹编产品也不错,张洪的打算就是用竹子,编一些常用的东西,积累经验,也让族人们掌握一项技能,在这个冬季不至于过于无聊。
在做竹编之前,还要将竹子给处理一下,做成竹篾。将竹子的一端用柴刀砍开之后,由于竹子的纤维特性,很容易就能将一整根给分成几十条细细的竹条,根据所需竹编的要求,分为1-5毫米不等的竹条。这时候的竹条叫做篾丝,边缘很是锋利,一不小心就会划伤手部皮肤。
张洪戴了一双厚厚的皮手套,虽然操作起来笨重了不少,但好在可以放心地用力了。
提前让木匠和铁匠们打造了一个处理这些篾丝的工具,通过这个工具产出的竹篾,没有那么多毛刺,边缘也被初步打磨抛光,不用担心被割伤手指。
这个工具制造起来很简单,就是在一个木头架子上,竖直安装两片刀片,刀片之间的间隔可以根据要求,进行调节。刀片前方,还有一根横木,将穿过刀片门的竹篾压住,去掉一些毛刺,使竹篾更加光滑。
将篾丝从两片刀片中间穿过,然后用手将篾丝一点点地从这里穿过来,便得到了一根根宽度相同的竹篾。
这些竹篾还需要通过一块打了很多孔的铁片,铁片上的孔,是圆形,竹篾穿过这些圆孔,会将残存的毛刺去除掉,而且粗细会进一步均匀,这些铁片上的孔,就叫做圆刀。
圆刀可以圆掉篾丝的棱角,让篾丝摸起来圆润光滑而且不伤手,一根竹篾通常要三到四次才能变得光泽和丝滑。
接着还要对这些篾丝进行清洗、晾晒。晾晒之后,便可以进行编织了。
而编织过程中,还需要做很多小的工具,方便编织的进行。
比如竹刀(又名篾刀)、锉刀、刨子等等,还有一些诸如圆规、锯子、卡尺等测量的工具。
经过几天的准备,能用的篾丝,也堆积了不少,接下来就是如何编织以及编什么器具的问题。
这些张洪都没有什么经验,好在部落里用藤条编织各种容器的族人也有一些,尤其是原来树部落的女性,甫一接触到这种柔软坚韧的竹篾,便能按照张洪的要求,编织出一些简单的东西出来。
首先是篮子,熊部落现在运输一些东西,比如鸡蛋什么的,都是用木框或者兽皮包裹,木框很沉重,兽皮又偏软,经常发生鸡蛋在里面互相磕碰导致破碎的情况。而如果用篮子来运送,这些问题就能很好地得到解决。
篮子里,可以穿插进一些小的篾丝,这样鸡蛋就会被固定住,相当于鸡蛋托,减少互相磕碰的情况。
其次是用于晾晒的竹匾,这种竹匾张洪小的时候见过,在冬天的时候,可以将萝卜切成的丝摊开在上面,在阳光下晾晒;而且除了晾晒萝卜丝,还能用于晒一些比如黄豆、粟米这些粮食。
然后就是一些竹箱、竹席这些东西,反正根据需要,会安排族人进行编织的。
有了这些竹子,除了用于编织竹器被破开,还剩下很多长长的竹竿。而张洪,想到原始的复合弓,就有一种材料包含了竹片。
在熊部落,吃过晚饭后的族人,夜晚的生活才刚刚开始。
倒不是张洪这个黑心的资本家不讲究,不顾人道主义硬是压榨这些毫无人民觉悟的原始人,而是随着部落的迅速发展,每个族人都感受到,各种工作都做不完。
但是生活要比以前好上很多很多,充足的食物、温暖的房间、宽阔的道路、成片的田地,这不仅仅是只靠白天就能完成的,有些事情,晚上也要把时间利用起来。
部落族人的教育问题一直是张洪主抓的,这些短期内看不到什么成效,但又切切实实地影响着部落的未来。
“勤学似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在充当教室的房间里,张洪正大声地朗诵着黑板上的字,座位上,十几个半大的孩子和十几个年轻的猎手,跟随着张洪的手指,把这些一个个方块般的文字给牢牢记住。
多亏了木匠的付出,教室里有了黑板,也有了长条的桌子和椅子,虽然简陋,但要比以前席地而坐或者找个石头要好上很多。
房间里的油灯也有不少,每个桌子上都有两盏,把整个房间照的很是明亮。
隔壁的房间里,在沙盘里练完写字的族人,正忙着处理一些工坊里的原材料,为白天的工作做一些准备。
除了要学习写字、读字,还要学一些其他的手艺,在各个工坊劳作的族人,更是要继续干到8点多,才能洗漱睡觉。
其他部落只看到熊部落族人吃喝不愁,食物储量丰富,还有着陶器、食盐等各种让人垂涎的东西,但他们从来没有看到,即便是在晚间,熊部落依旧灯火通明,带领着族人们不停地进步。
“今晚表现好的族人们,明天可以加一份韭菜炒鸡蛋,”熊黑将木板上的白色字给擦掉,“接下来,挨个上来默写今天学的字词,熊木,从你先开始。”
熊木一脸坦然,虽然在部落里自己的成绩并不是很好,但也能算是中等偏上,这些字学了两天了,大部分都能记得。
拿起石灰,熊木凭着自己的记忆在木板上将今天要写的字给写出来,“勤学似春起之苗,不见其x,日有所长;x学如x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嗯,熊木还不错,有3个字不会写,好好练习。”熊黑背着双手,将戒尺在手心轻轻地敲打,“好,下一个上来。”
一个教室里30号人,有男有女,在学习的时候都是看起来认认真真的,但一上台,就知道谁光着屁股在游泳了,这帮人里面,大部分都能默写出一大部分的文字,只有三四个不仅只写不到一半,还有很多错字。
“来,你们几个,”熊黑面无表情,将戒尺从手掌心抽出,“伸手,老规矩,倒数五名,每人5下。”
“啪、啪、啪”,戒尺打手心的声音在教室里响着,被打的几个人,被打的龇牙咧嘴,虽然并不是很疼,但当着这么多族人的面,也有点不好意思。
还有两个懵懵懂懂的,来自其他部落的年轻男子,看到同桌的熊部落的女性吃吃地笑着,自己的脸都红到了脖子根,暗暗发誓要好好学习,将来让同桌的她仰慕自己。
在隔壁的房间里,张洪则带着巫、熊祀、熊山等十几个各个工坊的负责人,教他们一些数字、计算方面的知识。
能够在这里学习数学的人,要比普通的族人们更快掌握新的知识,得益于这两年来的文字学习和数字普及,很多族人都能从1数到100,一些简单的加减法也能不借助手指就能算出来。
“大家看,乘法其实可以把它看做是加法,比如六乘五,就可以看成是6个手掌上有多少指头,”张洪指着黑板跟大家普及乘法口诀表,“这些口诀,大家要多学多用,接下来几天,我们一起把这个给掌握了,就能学习下一步的知识了。”
熊巫对数学很是痴迷,自从张洪向他传授了什么阿拉伯数字之后,他便对各种数字很是关注,加上各种加减法,用到清点部落的牲口、计算一根木料的长度……都很有用。
而且,最近他还发现,月亮的圆缺变化,也似乎跟某些数字有一定的关联。
已经入冬了,白天就不用再到野外去寻找猎物或者进行采集,待在温暖的房间里,不管是张洪还是族人,都愉快地享受着这冬日难得的闲适生活。
一般在上午的时候,在大概8点多才起床,洗漱完毕后,吃完饭到9点半,然后带到户外运动一番或者在室内做做伸展操之后,就到各自的工坊里做事情。
那些打猎的好手,也被分散到各个工坊,尤其以铁匠铺为多,因为这些家伙干不来细活,只能去出出苦力,不过对他们来说,倒是乐在其中,能跟其他族人吹牛聊天,谈论张洪给他们讲的故事,还能幻想着明年要打多少猎物、种多少庄稼出来。
张洪带着几个木匠,在木工坊的旁边,正对着一捆碗口粗的毛竹而发愁。
从水部落和羊部落拉回来的近万根竹子,每根都是三四米长、碗口粗,而且还十分笔直,要比同样粗细的松木更加轻便,韧性也更好。竹子号称植物中的钢筋,它韧性超强,竹纤维相当多,在后世,可以用来加工的产品数不胜数。
只不过现在,如何将它用在部落的建设上,倒是一件值得思考的事情。要说部落里实际上能用竹子代替的很多,但就是因为多,这些东西有的是木头做的,有的是用藤条编成的,竹子没有经过处理,要是直接使用,估计很难替代这些木头的器具。
张洪知道,不仅仅是在后世,在华夏古代或者东南亚盛产竹子的国家,竹子能够应用到的场景实在是太多了,建筑上尤其如此,比如建高大建筑需要搭的脚手架、梯子,将竹节打通后用于引水的水管,将竹子每节切割下来,还能当做盛水的容器……总之,有了这些竹子,部落的生产效率也能有不小的进步,而一些竹编产品,更是能改善目前的生活方式。
趁着冬季,做一些竹编产品也不错,张洪的打算就是用竹子,编一些常用的东西,积累经验,也让族人们掌握一项技能,在这个冬季不至于过于无聊。
在做竹编之前,还要将竹子给处理一下,做成竹篾。将竹子的一端用柴刀砍开之后,由于竹子的纤维特性,很容易就能将一整根给分成几十条细细的竹条,根据所需竹编的要求,分为1-5毫米不等的竹条。这时候的竹条叫做篾丝,边缘很是锋利,一不小心就会划伤手部皮肤。
张洪戴了一双厚厚的皮手套,虽然操作起来笨重了不少,但好在可以放心地用力了。
提前让木匠和铁匠们打造了一个处理这些篾丝的工具,通过这个工具产出的竹篾,没有那么多毛刺,边缘也被初步打磨抛光,不用担心被割伤手指。
这个工具制造起来很简单,就是在一个木头架子上,竖直安装两片刀片,刀片之间的间隔可以根据要求,进行调节。刀片前方,还有一根横木,将穿过刀片门的竹篾压住,去掉一些毛刺,使竹篾更加光滑。
将篾丝从两片刀片中间穿过,然后用手将篾丝一点点地从这里穿过来,便得到了一根根宽度相同的竹篾。
这些竹篾还需要通过一块打了很多孔的铁片,铁片上的孔,是圆形,竹篾穿过这些圆孔,会将残存的毛刺去除掉,而且粗细会进一步均匀,这些铁片上的孔,就叫做圆刀。
圆刀可以圆掉篾丝的棱角,让篾丝摸起来圆润光滑而且不伤手,一根竹篾通常要三到四次才能变得光泽和丝滑。
接着还要对这些篾丝进行清洗、晾晒。晾晒之后,便可以进行编织了。
而编织过程中,还需要做很多小的工具,方便编织的进行。
比如竹刀(又名篾刀)、锉刀、刨子等等,还有一些诸如圆规、锯子、卡尺等测量的工具。
经过几天的准备,能用的篾丝,也堆积了不少,接下来就是如何编织以及编什么器具的问题。
这些张洪都没有什么经验,好在部落里用藤条编织各种容器的族人也有一些,尤其是原来树部落的女性,甫一接触到这种柔软坚韧的竹篾,便能按照张洪的要求,编织出一些简单的东西出来。
首先是篮子,熊部落现在运输一些东西,比如鸡蛋什么的,都是用木框或者兽皮包裹,木框很沉重,兽皮又偏软,经常发生鸡蛋在里面互相磕碰导致破碎的情况。而如果用篮子来运送,这些问题就能很好地得到解决。
篮子里,可以穿插进一些小的篾丝,这样鸡蛋就会被固定住,相当于鸡蛋托,减少互相磕碰的情况。
其次是用于晾晒的竹匾,这种竹匾张洪小的时候见过,在冬天的时候,可以将萝卜切成的丝摊开在上面,在阳光下晾晒;而且除了晾晒萝卜丝,还能用于晒一些比如黄豆、粟米这些粮食。
然后就是一些竹箱、竹席这些东西,反正根据需要,会安排族人进行编织的。
有了这些竹子,除了用于编织竹器被破开,还剩下很多长长的竹竿。而张洪,想到原始的复合弓,就有一种材料包含了竹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