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部落生存记 第123章 粮仓
“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熊洪离开部落一个月后,在收割完油菜籽后,另外一个问题就暴露了出来。
丰收在即,一个月后收获粟,在解决完收割脱粒之后,还需要再想办法解决这些收获后的粮食,储存的问题。
去年秋天收获的粟,其实是分为两个部分来储存的:一个是粟籽,没有脱粒前,存放在谷仓中;另外一部分,用水碓或者人工舂捣脱壳后,存放在陶缸中,方便族人取用做饭。
但绝大部分的粟,都是没有脱壳的。
水碓很好用,但大部分时间都得用在破碎铁矿石上面,而且去年粟米收获的并不算多,族人们不能无限制地食用,只能隔一天吃上一顿。
去年紧急修建的十座谷仓,因为风吹日晒,外加原本使用的材料就是紧急情况下找到的,使用寿命并不算太长,现在已经有两座谷仓底部的支撑木头腐朽了。
今年要存储,肯定要换一处新的粮仓。
根据去年60公斤每亩的亩产量来预测,今年8000多亩粟田,最少可以收获到48万公斤。就算折合成体积,大约9600石接近一万石。这么多的粟,要是用去年只能存放100石粟籽的“第一代”谷仓,需要至少100个,而要新建这么多的谷仓,不仅时间、材料上完全来不及,甚至连放置的地方一时半会都找不到那么大的。
熊巫不是没考虑过在地上挖坑进行存储,而且之前也跟熊洪讨论过,挖地坑存储相比较是最省事,也是存储最多的方式。
但熊部落周围地形并不算太高,而且往下挖上几米,就会渗水,一个晚上水就能铺满坑底。
而要是把坑壁周围给夯实、用火烧结实,再围上石灰石、干草或者其他填充物来防潮的话,这样虽然能避免泥土中的水汽侵入粟籽,但修建地坑的劳动力成本又太高,时间也是个问题。
思来想去,还是得存储在房间里,就像去年的谷仓一样,但要求要更加高一些:底部还是要进行架空,而且还要方便取出和存入,毕竟这快百万斤的粟籽,要是按照去年一筐一筐的运送方式,不知道什么时间才能给搞好。
好在熊洪走之前跟他提了不止一个办法,有种被称为“干栏式粮仓”的建造方式,让熊巫等人觉得,这个办法或许可行。
事实上,中国古代对于粮食的存储极为重视,以农立国的思想,粮食的生产和储备都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因素,历代统治者对于农时安排和农业生产都十分重视。
我国古代储藏粮食的建筑有地下和地上之分,地下的建筑为窖,地面上的则为仓。但是修建地窖存粮已经被排除掉,那么能够修建的,只能在地面上进行建筑了。
“干栏式粮仓”其实在中国南方用的更多,不过熊部落所在的区域,降水量虽然不多,但周围的河流、小溪等水网较多,地下水也很丰富,比较适合用这种建筑方式。
“大家看,这个是我们准备修建的粮仓草图,”在熊洪的传授和指导下,熊木、熊山等“原始技术工人”对尺子、圆规等绘图工具掌握的很快,基本上可以画出符合要求的建筑图形出来,再加上熊黑——这个经常作为老师的族人,画草图对他们来说并不复杂。
“我们准备在围墙的南边,就是原来堆放草料和养鸡的地方,平整出一大块空地,大概长50米,宽10米,这里需要把底下的土给夯实,然后在上面建筑。”熊黑对着熊巫和石雪等人侃侃而谈,“四周用砖砌好,墙体大概40厘米厚,在这个里面,每隔一定距离,就需要砌一根高度在50厘米的砖柱,用来作为粮仓上层的支撑柱。”
“砌完后的粮仓内部,南北长约45米,东西宽8米,在这个建筑里面,中间留2米宽的过道,两边各修建3米宽、3米长的廒间,作为储存粮食的具体地点。”
“并且为了充分利用这里的空间,我们的粮仓高度有近5米高,分为上下两层,底部架空50厘米,第一层二米五,第二层二米二,上通往上层需要在南北两个门口外侧,各修建一条坡道,供运输的板车进出。”
“这样一来,整个粮仓,上下会有廒间60个,每个廒间里面,大概能有18立方米的储存空间,就是升的空间。储存粟最多能到公斤,大约360石。”
“那就是说,如果60个廒间全部用上的话,我们能存放至少石的粮食?!”熊二看了看兽皮上画着的规规整整的图案,对这个储存数量很是怀疑,上课的时候他可没有好好听课的习惯,对于这种算术上面的,他更是嫌麻烦。
“没错,如果全部用上的话,可能还会存更多的粮食。”熊黑跟熊木互相看了一眼,确认道。
“但是今年我们收获下来的,估计不也是只有9600多石么?”石雪有些不解,“就算有个石,那还剩下一半的空房子啊,这些是不是有点太浪费了?”
“我们觉得并不算是浪费,”熊山瓮声瓮气地回复,“今年粟田的长势,我们也去看过,前两天还在几个地方分别用尺子量了一下粟穗的长度,平均下来,要比去年还要长1-1.5厘米。而且这些田地上面的管理都挺好,杂草不多,各种动物的破坏也少,收成肯定是要比我们预想的要多一些。”
“可就算多一些,那剩下的厫间怎么办?”
“我们除了粟籽,还有油菜籽、黄豆这些粮食啊,”熊黑站起来说,“别忘了,前段时间收下来的油菜籽,现在还放在房间和草棚里堆着呢,再不想办法给转移到合适的地方,很快就要发芽了。”
“还有一件事不知道你们考虑到了没有,”熊木此时和熊黑、熊山站在一块,“我们帮助其他部落开垦土地,教他们种植,也是要收一些粟籽回来的。按照约定的数量,是一半的收成。他们今年第一年种植,可能收成不是太好,但总量摆在那里,有个快6000亩,按照50公斤一亩的数量,也能收获个30万公斤,我们收一半,就有15万,大约3000石,这部分也要算在粮仓里,至少也要8到9个廒间。”
熊巫、石雪和熊槐等人反应了过来,是啊,要是按照这个算法,那这座粮仓的规模差不多算是合适的。因为除了存放粟籽等农作物的收成,一些蔬菜干、蘑菇等也要存放在这里,甚至一些肉干,也得放在这里存起来。
并且这个粮仓可不是一次性的,今年用来储存粮食,明年依旧可以储存,这几十万斤的粟米,可不是现在这点人和牲口就能吃完的,那到明年秋收,这些空余的厫间,就又能装满粟米了。
去年的谷仓,让族人们初步学习到,储粮环境如果潮热,就很容易生虫变质,其中有一座谷仓,可能是因为防水没有做好,里面的粟都有些发霉了,除了用来喂鸡,族人们根本没有办法食用。
因此今年要建造的粮仓,墙体较厚,在厫间里面的墙壁、地上还用晒干粟杆编成的草垫铺好,防止受潮。
厫间只开设较少的仓口、门窗,以此增加密封隔潮性能。另外,粮食收仓后会有一个后熟期,需要伴随呼吸作用才能完成,因此还要在粮仓上设置气孔和天窗,利于粮仓内通风散热,调节温湿度,保障粮食不易发霉或生虫。
所以在整个粮仓的中间,还修了一条2米宽的过道,上面就是二楼,将南北方向两个门都打开后,可以用来通风。每个廒间面向过道的方向,会在离底部50厘米的地方向外开一道小门,粮食存储的时候,会用一块高1.5米的木板挡住门,防止粮食溢出来,这样廒间里面就能形成一个3米长3米宽2米高的粮食堆。
此外,老鼠也会使粮食受到侵害,这个时代还没有猫这种动物传到这里来,所以在防鼠上,只能依靠人工定期巡查,而且熊巫还计划着抓一些黄鼠狼过来,实现熊洪所说的“动物防治”。因此这个粮仓上,在支撑仓房的柱顶还安装有防鼠作用的挡板装置。
“而且还有一个情况可能也会发生,”经过这段时间的风吹日晒,熊黑脸色似乎更黑了,“今年其他部落,每个部落都种植了粟米和黄豆,他们自己本身的存储能力很是值得怀疑,基本上是没有这样的条件和技术去存储粮食。”
“你的意思是?”熊巫似乎明白了过来,盯着熊黑。
“嗯,他们收获的粮食,很有可能在留够过冬的之后,剩下的也放在我们部落存储,我不止一次听到其他族人在讨论这个问题。”
“嗯,的确是个大问题,光是运输就够人头疼的了,”熊木捏了捏有些酸涩的眼角,“每个部落差不多都有个200石的粟,这些要是让他们直接堆到山洞里,很快就会发芽变质,太过浪费。我想有这样想法的部落不止一个两个,他们的族长也会想到这个问题的。”
“对,不用再过多讨论这个问题了,就按照你们的想法和计划,快点把这个粮仓给修建起来吧,我们真没多少时间了。”熊巫最终定下了计划,“要用多少人,多少材料,你们讨论好,给我,我来安排人手。”
“好的,基本上的材料都是齐全的,只不过需要尽快运送到这里来。”
当天下午,从部落周围的各个地方,就源源不断地运来生石灰、碎石子、砖瓦、木材等材料,并且临时让一些青壮扛起大锤,以及一些夯土的工具一起带来。
施工时,先是把一些大块的石头从地面上移走,然后端起铁锹,把这里给弄平整。随后在上面撒上一层黄土,用力夯实,用牛拉着石磙子来回碾压。压实压紧后,再撒上一些石灰作为吸水的材料,随后又铺上一层碎石子,再次压实。
在平整土地的同时,周围按照已经画好的线,来开挖地基了。
熊部落对于建造建筑的地基还是有些经验的,这座粮仓比较高大,地基的深度也就深一些,而且每隔一定的距离,还用黏土、石灰和沙子混合物,填充到作为支撑的柱子模板里,里面还有一根根长长的竹片,作为加强筋。
砌到1.5米高之后,就得搭脚手架了。
用竹子搭建的架子底部,被牢牢埋在地里,上面每隔一截距离和高度,还用坚实的渔网作为围挡,防止族人掉下来。在重视安全的基础上,熊巫才会准许熊山等人的建设。
毕竟现在任何一个人口都是宝贵的,而且熊洪宁可让一些工作停下或者变慢,也不愿意做给族人的安全带来威胁的事情,这个原则也让其他人坚持和学习了下来。
“在上面慢一点,一定小心。”
有着充足的原材料和人力,再加上熊巫每天至少往这边跑2趟,这座占地面积300多平的建筑只花了十天的时间,就到了封顶的阶段。这座粮仓的仓顶采用了中间高,两边低的“人”字形布局,四面出檐,房檐向外突出约1米,这样能够有效起到防雨的作用。
为了方便房顶的维修及冬日清扫积雪,在这座粮仓的外侧,还设置了几个空中平台,由楼梯相连接,房顶破损或者积雪过厚时,可以直接爬上平台进行处理,不需要族人站在5米多高的梯子上小心地进行维护了。
熊洪离开部落一个月后,在收割完油菜籽后,另外一个问题就暴露了出来。
丰收在即,一个月后收获粟,在解决完收割脱粒之后,还需要再想办法解决这些收获后的粮食,储存的问题。
去年秋天收获的粟,其实是分为两个部分来储存的:一个是粟籽,没有脱粒前,存放在谷仓中;另外一部分,用水碓或者人工舂捣脱壳后,存放在陶缸中,方便族人取用做饭。
但绝大部分的粟,都是没有脱壳的。
水碓很好用,但大部分时间都得用在破碎铁矿石上面,而且去年粟米收获的并不算多,族人们不能无限制地食用,只能隔一天吃上一顿。
去年紧急修建的十座谷仓,因为风吹日晒,外加原本使用的材料就是紧急情况下找到的,使用寿命并不算太长,现在已经有两座谷仓底部的支撑木头腐朽了。
今年要存储,肯定要换一处新的粮仓。
根据去年60公斤每亩的亩产量来预测,今年8000多亩粟田,最少可以收获到48万公斤。就算折合成体积,大约9600石接近一万石。这么多的粟,要是用去年只能存放100石粟籽的“第一代”谷仓,需要至少100个,而要新建这么多的谷仓,不仅时间、材料上完全来不及,甚至连放置的地方一时半会都找不到那么大的。
熊巫不是没考虑过在地上挖坑进行存储,而且之前也跟熊洪讨论过,挖地坑存储相比较是最省事,也是存储最多的方式。
但熊部落周围地形并不算太高,而且往下挖上几米,就会渗水,一个晚上水就能铺满坑底。
而要是把坑壁周围给夯实、用火烧结实,再围上石灰石、干草或者其他填充物来防潮的话,这样虽然能避免泥土中的水汽侵入粟籽,但修建地坑的劳动力成本又太高,时间也是个问题。
思来想去,还是得存储在房间里,就像去年的谷仓一样,但要求要更加高一些:底部还是要进行架空,而且还要方便取出和存入,毕竟这快百万斤的粟籽,要是按照去年一筐一筐的运送方式,不知道什么时间才能给搞好。
好在熊洪走之前跟他提了不止一个办法,有种被称为“干栏式粮仓”的建造方式,让熊巫等人觉得,这个办法或许可行。
事实上,中国古代对于粮食的存储极为重视,以农立国的思想,粮食的生产和储备都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因素,历代统治者对于农时安排和农业生产都十分重视。
我国古代储藏粮食的建筑有地下和地上之分,地下的建筑为窖,地面上的则为仓。但是修建地窖存粮已经被排除掉,那么能够修建的,只能在地面上进行建筑了。
“干栏式粮仓”其实在中国南方用的更多,不过熊部落所在的区域,降水量虽然不多,但周围的河流、小溪等水网较多,地下水也很丰富,比较适合用这种建筑方式。
“大家看,这个是我们准备修建的粮仓草图,”在熊洪的传授和指导下,熊木、熊山等“原始技术工人”对尺子、圆规等绘图工具掌握的很快,基本上可以画出符合要求的建筑图形出来,再加上熊黑——这个经常作为老师的族人,画草图对他们来说并不复杂。
“我们准备在围墙的南边,就是原来堆放草料和养鸡的地方,平整出一大块空地,大概长50米,宽10米,这里需要把底下的土给夯实,然后在上面建筑。”熊黑对着熊巫和石雪等人侃侃而谈,“四周用砖砌好,墙体大概40厘米厚,在这个里面,每隔一定距离,就需要砌一根高度在50厘米的砖柱,用来作为粮仓上层的支撑柱。”
“砌完后的粮仓内部,南北长约45米,东西宽8米,在这个建筑里面,中间留2米宽的过道,两边各修建3米宽、3米长的廒间,作为储存粮食的具体地点。”
“并且为了充分利用这里的空间,我们的粮仓高度有近5米高,分为上下两层,底部架空50厘米,第一层二米五,第二层二米二,上通往上层需要在南北两个门口外侧,各修建一条坡道,供运输的板车进出。”
“这样一来,整个粮仓,上下会有廒间60个,每个廒间里面,大概能有18立方米的储存空间,就是升的空间。储存粟最多能到公斤,大约360石。”
“那就是说,如果60个廒间全部用上的话,我们能存放至少石的粮食?!”熊二看了看兽皮上画着的规规整整的图案,对这个储存数量很是怀疑,上课的时候他可没有好好听课的习惯,对于这种算术上面的,他更是嫌麻烦。
“没错,如果全部用上的话,可能还会存更多的粮食。”熊黑跟熊木互相看了一眼,确认道。
“但是今年我们收获下来的,估计不也是只有9600多石么?”石雪有些不解,“就算有个石,那还剩下一半的空房子啊,这些是不是有点太浪费了?”
“我们觉得并不算是浪费,”熊山瓮声瓮气地回复,“今年粟田的长势,我们也去看过,前两天还在几个地方分别用尺子量了一下粟穗的长度,平均下来,要比去年还要长1-1.5厘米。而且这些田地上面的管理都挺好,杂草不多,各种动物的破坏也少,收成肯定是要比我们预想的要多一些。”
“可就算多一些,那剩下的厫间怎么办?”
“我们除了粟籽,还有油菜籽、黄豆这些粮食啊,”熊黑站起来说,“别忘了,前段时间收下来的油菜籽,现在还放在房间和草棚里堆着呢,再不想办法给转移到合适的地方,很快就要发芽了。”
“还有一件事不知道你们考虑到了没有,”熊木此时和熊黑、熊山站在一块,“我们帮助其他部落开垦土地,教他们种植,也是要收一些粟籽回来的。按照约定的数量,是一半的收成。他们今年第一年种植,可能收成不是太好,但总量摆在那里,有个快6000亩,按照50公斤一亩的数量,也能收获个30万公斤,我们收一半,就有15万,大约3000石,这部分也要算在粮仓里,至少也要8到9个廒间。”
熊巫、石雪和熊槐等人反应了过来,是啊,要是按照这个算法,那这座粮仓的规模差不多算是合适的。因为除了存放粟籽等农作物的收成,一些蔬菜干、蘑菇等也要存放在这里,甚至一些肉干,也得放在这里存起来。
并且这个粮仓可不是一次性的,今年用来储存粮食,明年依旧可以储存,这几十万斤的粟米,可不是现在这点人和牲口就能吃完的,那到明年秋收,这些空余的厫间,就又能装满粟米了。
去年的谷仓,让族人们初步学习到,储粮环境如果潮热,就很容易生虫变质,其中有一座谷仓,可能是因为防水没有做好,里面的粟都有些发霉了,除了用来喂鸡,族人们根本没有办法食用。
因此今年要建造的粮仓,墙体较厚,在厫间里面的墙壁、地上还用晒干粟杆编成的草垫铺好,防止受潮。
厫间只开设较少的仓口、门窗,以此增加密封隔潮性能。另外,粮食收仓后会有一个后熟期,需要伴随呼吸作用才能完成,因此还要在粮仓上设置气孔和天窗,利于粮仓内通风散热,调节温湿度,保障粮食不易发霉或生虫。
所以在整个粮仓的中间,还修了一条2米宽的过道,上面就是二楼,将南北方向两个门都打开后,可以用来通风。每个廒间面向过道的方向,会在离底部50厘米的地方向外开一道小门,粮食存储的时候,会用一块高1.5米的木板挡住门,防止粮食溢出来,这样廒间里面就能形成一个3米长3米宽2米高的粮食堆。
此外,老鼠也会使粮食受到侵害,这个时代还没有猫这种动物传到这里来,所以在防鼠上,只能依靠人工定期巡查,而且熊巫还计划着抓一些黄鼠狼过来,实现熊洪所说的“动物防治”。因此这个粮仓上,在支撑仓房的柱顶还安装有防鼠作用的挡板装置。
“而且还有一个情况可能也会发生,”经过这段时间的风吹日晒,熊黑脸色似乎更黑了,“今年其他部落,每个部落都种植了粟米和黄豆,他们自己本身的存储能力很是值得怀疑,基本上是没有这样的条件和技术去存储粮食。”
“你的意思是?”熊巫似乎明白了过来,盯着熊黑。
“嗯,他们收获的粮食,很有可能在留够过冬的之后,剩下的也放在我们部落存储,我不止一次听到其他族人在讨论这个问题。”
“嗯,的确是个大问题,光是运输就够人头疼的了,”熊木捏了捏有些酸涩的眼角,“每个部落差不多都有个200石的粟,这些要是让他们直接堆到山洞里,很快就会发芽变质,太过浪费。我想有这样想法的部落不止一个两个,他们的族长也会想到这个问题的。”
“对,不用再过多讨论这个问题了,就按照你们的想法和计划,快点把这个粮仓给修建起来吧,我们真没多少时间了。”熊巫最终定下了计划,“要用多少人,多少材料,你们讨论好,给我,我来安排人手。”
“好的,基本上的材料都是齐全的,只不过需要尽快运送到这里来。”
当天下午,从部落周围的各个地方,就源源不断地运来生石灰、碎石子、砖瓦、木材等材料,并且临时让一些青壮扛起大锤,以及一些夯土的工具一起带来。
施工时,先是把一些大块的石头从地面上移走,然后端起铁锹,把这里给弄平整。随后在上面撒上一层黄土,用力夯实,用牛拉着石磙子来回碾压。压实压紧后,再撒上一些石灰作为吸水的材料,随后又铺上一层碎石子,再次压实。
在平整土地的同时,周围按照已经画好的线,来开挖地基了。
熊部落对于建造建筑的地基还是有些经验的,这座粮仓比较高大,地基的深度也就深一些,而且每隔一定的距离,还用黏土、石灰和沙子混合物,填充到作为支撑的柱子模板里,里面还有一根根长长的竹片,作为加强筋。
砌到1.5米高之后,就得搭脚手架了。
用竹子搭建的架子底部,被牢牢埋在地里,上面每隔一截距离和高度,还用坚实的渔网作为围挡,防止族人掉下来。在重视安全的基础上,熊巫才会准许熊山等人的建设。
毕竟现在任何一个人口都是宝贵的,而且熊洪宁可让一些工作停下或者变慢,也不愿意做给族人的安全带来威胁的事情,这个原则也让其他人坚持和学习了下来。
“在上面慢一点,一定小心。”
有着充足的原材料和人力,再加上熊巫每天至少往这边跑2趟,这座占地面积300多平的建筑只花了十天的时间,就到了封顶的阶段。这座粮仓的仓顶采用了中间高,两边低的“人”字形布局,四面出檐,房檐向外突出约1米,这样能够有效起到防雨的作用。
为了方便房顶的维修及冬日清扫积雪,在这座粮仓的外侧,还设置了几个空中平台,由楼梯相连接,房顶破损或者积雪过厚时,可以直接爬上平台进行处理,不需要族人站在5米多高的梯子上小心地进行维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