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十六岁,我爱上学习了 第4章 拯救茶餐厅
清晨五点半,巴赫第一号大提琴组曲准时在姜凝耳边响起,她立刻爬起来,披上放在床右侧的羽绒后便麻利地趿着拖鞋去厕所洗漱。南方没有暖气,又是冰到骨子里的湿冷,因此在室内里也要裹得很厚实。
与很多人的习惯不同,姜凝会把喜欢的歌做起床铃声,她不认为这样会磨灭对歌曲的喜爱,反而会因为被自己喜欢的歌从梦乡中叫醒而大大降低起床的痛苦程度。
十分钟后姜凝便收拾好了自己可以开始学习。她给自己寒假计划定的是每天五点四十分开始晨读英语,为了避免犯困,她捧着新概念英语贴在墙根站着朗读,这样又可以学习英语,又可以锻炼自己的体态。
谢愈知的龙凤胎妹妹谢静思从小学芭蕾舞,所有见过她的人都会被她卓绝的仪态所惊艳。想让自己更有气质这个想法在姜凝前世第一次看见谢静思时便深深根植在心中,因此昨天餐厅遇见谢愈知兄妹后她便立刻付诸了行动。
姜凝在手机里缓存了全套的新概念课文听力,一句一句地跟着模仿听力里的语音语调,直至自己觉得大致相似后才开始背诵。
新概念2刚开始的单词对她来说没有什么难度,过了两次便能够基本记住,难的是要将课文一字不落的背下来,并且训练出自己的英式腔调。她前世虽说念了四年的英语专业,但是说起英文来却还是一股中式英语的味道,这也给她在找工作时增添了不少阻力。
至于为什么会选择练习英式发音而不是热情奔放的美式发音,是因为她曾听过谢愈知在某次活动的全英演讲,是一口流利地道的伦敦腔。她那时甚至被迷得当即拿手机录了下来,背着人听了一次又一次。
太久没有进行记忆性学习,哪怕刚开始的课文不算长,到七点半她计划的晨读结束时也只背完了前两课和第三课的单词,姜凝有些懊恼地抓了抓头发。
笔直地站了近一小时后浑身都有些酸痛,姜凝把书放回桌面后做了一会儿拉伸运动,据说每天坚持做拉伸可以让腿型变好看呢!
姜希琴起床后迷迷糊糊准备进厨房给自己和女儿做早餐,走进去发现姜凝穿着黄色围裙拿着锅铲在炒菜,一下便彻底清醒了。
“妈,你这醒得正好。盛两碗粥出去,我这菜也快炒好了。”
直至姜凝把清炒土豆丝和煎溏心蛋端到饭桌,姜希琴还是有些发愣,她这女儿到假期不是不到十点后绝对不起床,哪怕醒了也会赖在床上玩手机的吗?今天这是唱得哪出?
“姜姜,你这是有什么想买的?还是想要去哪里玩?”姜希琴喝了口粥后问道。姜凝今天煮的是瑶柱粥,香味扑鼻,每一粒米都煮得开花绵软,她虽然不常下厨,但在这方面真的很有天赋。
“妈!你怎么这样想你女儿?!我早上起来读书再顺便给我亲爱的妈妈做早饭不行吗?姜女士我告诉你,你这是瞧不起人不给人努力上进是吧,我非得给你看看什么叫做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姜希琴听到后乐开了花,咧着嘴笑了好一会后才道:“好好好,那妈就等着看你怎么证明。”为人父母的,没有一个听到自家孩子要奋发向上会不高兴。
吃完早饭,姜凝回房间准备装几本书,然后今天和妈妈一起去店里看看。总得清楚知道店是什么情况,才能做改造吧。
她准备今天学数学和英语,毕竟文理搭配可以换换脑子,便带了一本英语的五三和数学的教科书及教参。
姜凝昨晚睡前又看了几个学习经验分享的视频,其中一个考上北大的学姐说的一句话让她很是触动和受启发:高一高二时把英语提到140,你高三会很舒服。
确实是这样,在她印象中,到了高三数学还有理综的科目都会发下大量试卷,让大家以刷题的形式查漏补缺,学校安排上分给语文英语的时间就不多。
而且到了高三理科班的氛围都是更愿意学理科,因为是解决一个知识点就可以提一点分的科目,而语文英语是不可能短时间内速成的,所以可以看到不少人偷偷用语文英语的早晚读时间刷理科的卷子。
考虑到自己现在英语本就是所有科目里最优的,她准备先培养出自己的绝对优势科目,像那个学姐说的把英语提到140以上,为高三复习减轻压力,也让自己现在排名可以更好看一些。
“姜姜!你好了没,快点,别磨蹭!”姜希琴在门关处大声催促。
姜凝把笔袋什么的一股脑塞进包赶紧跑过去,姜希琴的耐性不太好,她可不想等会车上听一路的唠叨。
姜希琴的车是现在不多见的手动挡,还是在姜凝小学一年级时买的,这些年来大修了好几次,真皮座椅也满是褶皱。
“妈,这车还不换啊,开这么多年了?”
以前姜凝就想让姜希琴换车,但那时不过是因为嫌弃,觉得都烂成这样了自然得换,但她现在非常希望姜希琴换车,是因为她知道,这辆老化的车会给妈妈带来一场不大不小的麻烦。
前世姜希琴曾在高速上抛锚被追尾,很是惊险,因此才痛下决心换的车。出事时她正在读高三,为了不影响她备考,姜希琴甚至是等她高考完才告诉了她换车的真正缘由。
“小孩子就是说得轻易,换车不用钱啊,你到时候读大学不用钱啊?把家底掏光了到时候哭的还不是你。”姜希琴只觉得女儿的想法过于幼稚,想也不想就拒绝了。
姜凝在副驾驶默默叹了口气,也没尝试再次说服姜希琴,总不能告诉她你这车两年后会出事所以不能不换吧。归根到底还是因为钱,家里钱不够做什么事都捉襟见肘。
所以她必须要拯救茶餐厅,让茶餐厅不被网红经济冲击倒,甚至是利用这股潮流让店吸引更多的客人!这么多店只有装修没有味道都能赚钱,她就不信凭借着她后世的眼光不能让妈妈挣得盆满钵满。
与很多人的习惯不同,姜凝会把喜欢的歌做起床铃声,她不认为这样会磨灭对歌曲的喜爱,反而会因为被自己喜欢的歌从梦乡中叫醒而大大降低起床的痛苦程度。
十分钟后姜凝便收拾好了自己可以开始学习。她给自己寒假计划定的是每天五点四十分开始晨读英语,为了避免犯困,她捧着新概念英语贴在墙根站着朗读,这样又可以学习英语,又可以锻炼自己的体态。
谢愈知的龙凤胎妹妹谢静思从小学芭蕾舞,所有见过她的人都会被她卓绝的仪态所惊艳。想让自己更有气质这个想法在姜凝前世第一次看见谢静思时便深深根植在心中,因此昨天餐厅遇见谢愈知兄妹后她便立刻付诸了行动。
姜凝在手机里缓存了全套的新概念课文听力,一句一句地跟着模仿听力里的语音语调,直至自己觉得大致相似后才开始背诵。
新概念2刚开始的单词对她来说没有什么难度,过了两次便能够基本记住,难的是要将课文一字不落的背下来,并且训练出自己的英式腔调。她前世虽说念了四年的英语专业,但是说起英文来却还是一股中式英语的味道,这也给她在找工作时增添了不少阻力。
至于为什么会选择练习英式发音而不是热情奔放的美式发音,是因为她曾听过谢愈知在某次活动的全英演讲,是一口流利地道的伦敦腔。她那时甚至被迷得当即拿手机录了下来,背着人听了一次又一次。
太久没有进行记忆性学习,哪怕刚开始的课文不算长,到七点半她计划的晨读结束时也只背完了前两课和第三课的单词,姜凝有些懊恼地抓了抓头发。
笔直地站了近一小时后浑身都有些酸痛,姜凝把书放回桌面后做了一会儿拉伸运动,据说每天坚持做拉伸可以让腿型变好看呢!
姜希琴起床后迷迷糊糊准备进厨房给自己和女儿做早餐,走进去发现姜凝穿着黄色围裙拿着锅铲在炒菜,一下便彻底清醒了。
“妈,你这醒得正好。盛两碗粥出去,我这菜也快炒好了。”
直至姜凝把清炒土豆丝和煎溏心蛋端到饭桌,姜希琴还是有些发愣,她这女儿到假期不是不到十点后绝对不起床,哪怕醒了也会赖在床上玩手机的吗?今天这是唱得哪出?
“姜姜,你这是有什么想买的?还是想要去哪里玩?”姜希琴喝了口粥后问道。姜凝今天煮的是瑶柱粥,香味扑鼻,每一粒米都煮得开花绵软,她虽然不常下厨,但在这方面真的很有天赋。
“妈!你怎么这样想你女儿?!我早上起来读书再顺便给我亲爱的妈妈做早饭不行吗?姜女士我告诉你,你这是瞧不起人不给人努力上进是吧,我非得给你看看什么叫做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姜希琴听到后乐开了花,咧着嘴笑了好一会后才道:“好好好,那妈就等着看你怎么证明。”为人父母的,没有一个听到自家孩子要奋发向上会不高兴。
吃完早饭,姜凝回房间准备装几本书,然后今天和妈妈一起去店里看看。总得清楚知道店是什么情况,才能做改造吧。
她准备今天学数学和英语,毕竟文理搭配可以换换脑子,便带了一本英语的五三和数学的教科书及教参。
姜凝昨晚睡前又看了几个学习经验分享的视频,其中一个考上北大的学姐说的一句话让她很是触动和受启发:高一高二时把英语提到140,你高三会很舒服。
确实是这样,在她印象中,到了高三数学还有理综的科目都会发下大量试卷,让大家以刷题的形式查漏补缺,学校安排上分给语文英语的时间就不多。
而且到了高三理科班的氛围都是更愿意学理科,因为是解决一个知识点就可以提一点分的科目,而语文英语是不可能短时间内速成的,所以可以看到不少人偷偷用语文英语的早晚读时间刷理科的卷子。
考虑到自己现在英语本就是所有科目里最优的,她准备先培养出自己的绝对优势科目,像那个学姐说的把英语提到140以上,为高三复习减轻压力,也让自己现在排名可以更好看一些。
“姜姜!你好了没,快点,别磨蹭!”姜希琴在门关处大声催促。
姜凝把笔袋什么的一股脑塞进包赶紧跑过去,姜希琴的耐性不太好,她可不想等会车上听一路的唠叨。
姜希琴的车是现在不多见的手动挡,还是在姜凝小学一年级时买的,这些年来大修了好几次,真皮座椅也满是褶皱。
“妈,这车还不换啊,开这么多年了?”
以前姜凝就想让姜希琴换车,但那时不过是因为嫌弃,觉得都烂成这样了自然得换,但她现在非常希望姜希琴换车,是因为她知道,这辆老化的车会给妈妈带来一场不大不小的麻烦。
前世姜希琴曾在高速上抛锚被追尾,很是惊险,因此才痛下决心换的车。出事时她正在读高三,为了不影响她备考,姜希琴甚至是等她高考完才告诉了她换车的真正缘由。
“小孩子就是说得轻易,换车不用钱啊,你到时候读大学不用钱啊?把家底掏光了到时候哭的还不是你。”姜希琴只觉得女儿的想法过于幼稚,想也不想就拒绝了。
姜凝在副驾驶默默叹了口气,也没尝试再次说服姜希琴,总不能告诉她你这车两年后会出事所以不能不换吧。归根到底还是因为钱,家里钱不够做什么事都捉襟见肘。
所以她必须要拯救茶餐厅,让茶餐厅不被网红经济冲击倒,甚至是利用这股潮流让店吸引更多的客人!这么多店只有装修没有味道都能赚钱,她就不信凭借着她后世的眼光不能让妈妈挣得盆满钵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