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武:朱与孙,共天下? 第56章 剃发令
热门推荐:
开局领仨老婆,我在大梁搞科技
穿越成黄毛的我决心远离女主
疯批太后娇又毒,摄政王为她折腰
我的三位师尊风华绝代
啥?波特是个女孩!
安史之乱:我为大唐改命
终末的十二神座
极嫣伴苍生笑
末世万人迷:绝世美人成了白月光
在孙稷侠虎视南方之时,北方也正在发生一场巨大的风暴。
清廷入关后,由于是以小族御大国,统治环境非常不稳定,所以允许汉人依旧保持原有的衣冠服饰,即使是在清廷朝堂上,投降满清的汉臣也依旧保持着原有汉服衣冠,大大提升了汉臣们的认同感,上朝时满清金钱鼠尾鞭子站一边,汉臣们就站在另一边,井水不犯河水,保持了一种微妙的平衡。
但是随着一个人的出现,这种微妙的平衡被打破。
此人名为孙之獬,于明朝天启二年考中进士,获授庶吉士一职,随后担任翰林院检讨。
彼时正值宦官魏忠贤当道,孙之獬为求荣华富贵,毅然决定投靠魏忠贤。然而,崇祯皇帝登基后,孙之獬被归入阉党之列,遭到削职为民的处罚。从孙之獬在明朝的履历来看,他显然不是一个正直之士,因此他日后为清朝效力也就不足为奇。
清军入关后,大批明朝旧臣被任用,而孙之獬这样的小人也被清廷重新起复。孙之獬归顺清廷后,因为其善于揣摩上意,且此人无脸无皮、恬不知耻,自然得到了多尔衮的重用,被封为礼部右侍郎,他本人当上侍郎后,得意洋洋,认为自己终于找到了一条康庄大道,于是更加想尽办法讨好新主子。
其实谁都知道,多尔衮重用孙之獬,也只不过是在利用他,而不是真的器重他,毕竟很多时候,上位者有些事情自己不方便出面处置,需要像孙之獬这样的人来出面当黑手套。
孙之獬一心想着如何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权力,为自己谋取更多的利益,他开始将目光盯在了辫子和服饰上面,因为他敏锐的察觉到了多尔衮对汉人的衣冠服饰非常厌恶,特别是头发。
其实早在清朝入关之后,多尔衮便已经颁布过剃发令,但却引发了汉族人民的强烈抵抗和不满情绪,导致这一政策始终未能得到有效执行。
孙之獬在察觉到多尔衮的意图后,将此视为一个向新主子表达忠诚和献媚的绝佳机会。
于是,在九月的一次上朝时,他毅然决然地剃掉头发,蓄起辫子,并换上满族官员的服饰,然而孙之獬却没有想到自己这样的行为贻笑大方。
当孙之獬来到朝堂时,汉族大臣们对他的满人装扮表示不屑,认为他既然已经选择了满族的服饰,就不应再站在汉族大臣之列。
与此同时,满族大臣们也因他的汉人身份而不愿接纳他。这使得孙之獬陷入了极为尴尬的境地,只能孤零零地站在中间,不知该如何自处。
孙之獬当天的行为,成为满朝文武的笑柄。
退朝后,孙之獬越想越气,明明自己是在表忠心,结果却两面不讨好。
孙之獬心想,你们不是要嘲笑我吗,那我就让你们所有人都这副打扮,看你们还笑不笑我。
于是,孙之獬就上了一份奏折,称:\"陛下平定中国,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
多尔衮看后,觉得这个孙之獬真是能来事儿,多尔衮就喜欢这样的臣子,而且他认为孙之獬说得十分有道理。
适逢清廷已经占据了整个北中国,现在的势力已经不是当时刚刚入关时那样的虚弱与不稳定了,经过长达一年的治理,清廷对北中国已经有相当大的控制力度了。
所以,多尔衮再次颁布\"剃发令\",这一次他规定:\"全国官民,京城内外限十日,直隶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发\",同时又喊出了\"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口号。
清廷的剃发令引发了汉人百姓的极大抵触情绪,从古至今,汉人就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来要求自己,不敢有丝毫损伤。
曹操行军时,踏坏麦田都是以割发代首,可见这头发对于汉人有多多重要。剃发令一出,清廷控制的地域,从北到南处处烽烟。北京的百姓不肯剃发,纷纷外逃。没有逃出去,又不肯剃发的百姓,全部被清军杀害。
剃发令传至山东,山东百姓民意汹汹,范县人梁敏趁机组成义军对抗清军,号榆园军,先后攻克曹州、濮州、定陶、城武四城,并拥立明忠义王,建都曹州为鲁王,改元天正,之后又连克巨野、东明两城,清廷一时大震。
多尔衮急忙调集了山东、直隶两地重兵围攻榆园军,但义军在梁敏、张七、刘绍武的领导下,采取地道战与游击战术,多次粉碎了清军围剿。
他们不仅在榆林内修挖了纵横交错的地道,还在榆林之外\"常穿地道甚远\"。利则出而袭击,\"急则潜行以遁\",\"不明出入,屡败官军\",大打游击战。
山东的清兵来剿,他们就打回直隶开州;直隶清兵来犯,他们又打回山东,在游击战中消灭了大量清兵,争来再度\"日炽\"之盛势。与此同时,胶东人于七和鲁南人王俊也发动了农民起义,清军在鲁地陷入了旷日持久的平乱战争。
除了山东百姓发动起义外,原明朝常州府江阴典史阎应元、陈明遇将江阴清廷官员全部诛杀,并号召江阴百姓组成义军,举旗抗击满清的暴政。
江阴百姓抗清的消息传至常州府以后,清廷常州知府宗灏派兵丁三百人赶来镇压,随后被江阴义民歼灭于秦望山下。
其后江阴军民又多次打退小股清军的进攻,清廷不得已只好调遣凤庐提督刘良佐带兵镇压江阴起义,刘良佐率军赶到江阴后,苦战不下,于是在城下搭建牛皮帐篷,挖掘壕沟,做好了长期作战的准备,江阴士民由此进入了漫长而又惨烈的守城之战。
孙之獬为揣摩上意而捣鼓出来的剃发令,虽然坑害了无数汉人百姓,但也由此引发了无数有血性的汉人组成了义军进行抗争,在一定程度上为南方明军减轻了军事压力,让清廷一时无法南顾,为孙稷侠的“统一”南方提供了宝贵的时机。
清廷入关后,由于是以小族御大国,统治环境非常不稳定,所以允许汉人依旧保持原有的衣冠服饰,即使是在清廷朝堂上,投降满清的汉臣也依旧保持着原有汉服衣冠,大大提升了汉臣们的认同感,上朝时满清金钱鼠尾鞭子站一边,汉臣们就站在另一边,井水不犯河水,保持了一种微妙的平衡。
但是随着一个人的出现,这种微妙的平衡被打破。
此人名为孙之獬,于明朝天启二年考中进士,获授庶吉士一职,随后担任翰林院检讨。
彼时正值宦官魏忠贤当道,孙之獬为求荣华富贵,毅然决定投靠魏忠贤。然而,崇祯皇帝登基后,孙之獬被归入阉党之列,遭到削职为民的处罚。从孙之獬在明朝的履历来看,他显然不是一个正直之士,因此他日后为清朝效力也就不足为奇。
清军入关后,大批明朝旧臣被任用,而孙之獬这样的小人也被清廷重新起复。孙之獬归顺清廷后,因为其善于揣摩上意,且此人无脸无皮、恬不知耻,自然得到了多尔衮的重用,被封为礼部右侍郎,他本人当上侍郎后,得意洋洋,认为自己终于找到了一条康庄大道,于是更加想尽办法讨好新主子。
其实谁都知道,多尔衮重用孙之獬,也只不过是在利用他,而不是真的器重他,毕竟很多时候,上位者有些事情自己不方便出面处置,需要像孙之獬这样的人来出面当黑手套。
孙之獬一心想着如何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权力,为自己谋取更多的利益,他开始将目光盯在了辫子和服饰上面,因为他敏锐的察觉到了多尔衮对汉人的衣冠服饰非常厌恶,特别是头发。
其实早在清朝入关之后,多尔衮便已经颁布过剃发令,但却引发了汉族人民的强烈抵抗和不满情绪,导致这一政策始终未能得到有效执行。
孙之獬在察觉到多尔衮的意图后,将此视为一个向新主子表达忠诚和献媚的绝佳机会。
于是,在九月的一次上朝时,他毅然决然地剃掉头发,蓄起辫子,并换上满族官员的服饰,然而孙之獬却没有想到自己这样的行为贻笑大方。
当孙之獬来到朝堂时,汉族大臣们对他的满人装扮表示不屑,认为他既然已经选择了满族的服饰,就不应再站在汉族大臣之列。
与此同时,满族大臣们也因他的汉人身份而不愿接纳他。这使得孙之獬陷入了极为尴尬的境地,只能孤零零地站在中间,不知该如何自处。
孙之獬当天的行为,成为满朝文武的笑柄。
退朝后,孙之獬越想越气,明明自己是在表忠心,结果却两面不讨好。
孙之獬心想,你们不是要嘲笑我吗,那我就让你们所有人都这副打扮,看你们还笑不笑我。
于是,孙之獬就上了一份奏折,称:\"陛下平定中国,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
多尔衮看后,觉得这个孙之獬真是能来事儿,多尔衮就喜欢这样的臣子,而且他认为孙之獬说得十分有道理。
适逢清廷已经占据了整个北中国,现在的势力已经不是当时刚刚入关时那样的虚弱与不稳定了,经过长达一年的治理,清廷对北中国已经有相当大的控制力度了。
所以,多尔衮再次颁布\"剃发令\",这一次他规定:\"全国官民,京城内外限十日,直隶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发\",同时又喊出了\"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口号。
清廷的剃发令引发了汉人百姓的极大抵触情绪,从古至今,汉人就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来要求自己,不敢有丝毫损伤。
曹操行军时,踏坏麦田都是以割发代首,可见这头发对于汉人有多多重要。剃发令一出,清廷控制的地域,从北到南处处烽烟。北京的百姓不肯剃发,纷纷外逃。没有逃出去,又不肯剃发的百姓,全部被清军杀害。
剃发令传至山东,山东百姓民意汹汹,范县人梁敏趁机组成义军对抗清军,号榆园军,先后攻克曹州、濮州、定陶、城武四城,并拥立明忠义王,建都曹州为鲁王,改元天正,之后又连克巨野、东明两城,清廷一时大震。
多尔衮急忙调集了山东、直隶两地重兵围攻榆园军,但义军在梁敏、张七、刘绍武的领导下,采取地道战与游击战术,多次粉碎了清军围剿。
他们不仅在榆林内修挖了纵横交错的地道,还在榆林之外\"常穿地道甚远\"。利则出而袭击,\"急则潜行以遁\",\"不明出入,屡败官军\",大打游击战。
山东的清兵来剿,他们就打回直隶开州;直隶清兵来犯,他们又打回山东,在游击战中消灭了大量清兵,争来再度\"日炽\"之盛势。与此同时,胶东人于七和鲁南人王俊也发动了农民起义,清军在鲁地陷入了旷日持久的平乱战争。
除了山东百姓发动起义外,原明朝常州府江阴典史阎应元、陈明遇将江阴清廷官员全部诛杀,并号召江阴百姓组成义军,举旗抗击满清的暴政。
江阴百姓抗清的消息传至常州府以后,清廷常州知府宗灏派兵丁三百人赶来镇压,随后被江阴义民歼灭于秦望山下。
其后江阴军民又多次打退小股清军的进攻,清廷不得已只好调遣凤庐提督刘良佐带兵镇压江阴起义,刘良佐率军赶到江阴后,苦战不下,于是在城下搭建牛皮帐篷,挖掘壕沟,做好了长期作战的准备,江阴士民由此进入了漫长而又惨烈的守城之战。
孙之獬为揣摩上意而捣鼓出来的剃发令,虽然坑害了无数汉人百姓,但也由此引发了无数有血性的汉人组成了义军进行抗争,在一定程度上为南方明军减轻了军事压力,让清廷一时无法南顾,为孙稷侠的“统一”南方提供了宝贵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