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杏坛一笑 > 第56章 此妖却识得菩提祖师

杏坛一笑 第56章 此妖却识得菩提祖师

    若是要问《西游记》哪位人物角色最为神秘,答案恐怕非菩提祖师莫属。的确,菩提祖师身为孙悟空的启蒙老师,吴承恩留给他的笔墨屈指可数,但菩提祖师仍给读者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结合全篇《西游记》来看,玉帝、如来都不知晓菩提祖师的存在,但仍有一妖却识得菩提祖师。一、跳出三界之外的菩提祖师《西游记》共有100回,菩提祖师出现在原着的第一回和第二回。然而,随着孙悟空走下方寸山,菩提祖师就彻底消失在读者们的视线之中,就算孙悟空大闹天宫、西天取经、灵山成佛,仍见不到菩提祖师的踪影。正因为如此,菩提祖师成了西游世界里最为神秘莫测的人物,他精通释儒道,却甘愿隐居在方寸山当一个“山村教师”。而且通过玉帝和如来的说法来看,他们二人都不知晓菩提祖师的存在。先看如来,那时孙悟空大闹天宫打进了玉帝的通明殿,如来则在玉帝的派遣下赶赴了第一现场。不过,拥有慧眼能够洞悉三界的如来却并不知道孙悟空的师承来历,于是如来不断打听关于孙悟空的一切。在降服了孙悟空之后,如来又在灵山说了一句“西牛无上真”。然而菩提祖师的方寸山坐落于西牛贺洲,在祖师门下修行的弟子尚有二三十人,而出师的徒弟更是不计其数。

    再看玉帝。当东海龙王、十殿阎王用一纸御状将孙悟空告上天庭之时,玉帝却说“不知这几年在何方修炼成仙,降龙伏虎,强销死籍也”。这样看来,菩提祖师的的确确跳出了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强如玉帝、如来这样的大能者都无法捕捉到菩提祖师的踪影,可西游世界里却有这么一位妖怪识得菩提祖师。

    二、识得菩提祖师的妖怪那时唐僧的西天取经队路走了一半,孙悟空却因不听唐僧劝阻杀了凡人继而爆发了激烈的争吵。唐僧盛怒之下再一次将孙悟空赶出队伍,最终被六耳猕猴趁虚而入,从而有了棒打唐僧、抢走通关文牒的后续剧情。由于六耳猕猴的样貌、法术、神通、神兵都和孙悟空如出一辙,因此当两个孙悟空来到南海、天庭、地府之时,就连观音、玉帝、地藏王都无法辨别真假。原来两个孙悟空都会72变、都会驾驭筋斗云、都惧怕紧箍咒、都手持金箍棒、都知道取经前后所发生之事。为了揪出幕后真凶,一行人拉拉扯扯去了西天灵山,最终在如来慧眼的扫描之下发现了一个孙悟空乃六耳猕猴所化。在如来抛出钵盂将“孙悟空”压住之后,另一个孙悟空操起金箍棒,于一个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当场打死了钵盂下的“孙悟空”。

    对着六耳猕猴的惨死,这一场闹剧就此落下了帷幕,孙悟空、唐僧也在观音菩萨的调解下冰释前嫌,取经众人再次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地奔赴西天。话说回来, 如果六耳猕猴执意要跟孙悟空前往方寸山找菩提祖师的话,菩提祖师能否辨别真假?笔者认为,菩提祖师的法术远胜如来佛祖,如来都能辨别真假,祖师更是手到擒来。看到这里,有的读者会问了,六耳猕猴知道菩提祖师这号人物么?答案是肯定的,此妖必定识得菩提祖师,不信你看看此妖的真身是谁?三、妖怪的真身前面提到,两个一模一样的孙悟空推推搡搡来到了雷音寺,让如来替他们主持公道。如来是这么给出结论的:“六耳猕猴,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此四猴者,不入十类之种,不达两间之名。我观假悟空乃六耳猕猴也。此猴若立一处,能知千里外之事,凡人说话,亦能知之,故此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与真悟空同象同音者,六耳猕猴也。”

    尽管如来貌似处理好了真假孙悟空这一事件,但问题也跟着接踵而至。正如如来所说的那样,六耳猕日后善聆听,能知过去与未来,那他必定预料得到自己惨死雷音寺的结局。既然这样,六耳猕猴又何必跟着孙悟空前去灵山送死?

    其次,两个孙悟空刚抵达灵山脚下之时,如来转过头来,意味深长地对诸菩萨说了一句话,吴承恩是这么写的,如来即离宝座,对大众道:“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竞斗而来也。”大众举目看之,果是两个行者,吆天喝地,打至雷音胜境。注意看,如来明明说“二心竞斗来也”。这里说的“二心”是谁,自然指的是两个孙悟空。加之如来前面的那一句“惧是一心”,足以证明两个孙悟空原先是“一心”,只不过出于一些原因,这才有了后来的“二心争斗”。看到这里,一些读者或许已经知道了六耳猕猴的真身是谁,他正是孙悟空用毫毛所变。如此解读的话,就能解释假孙悟空为何拥有与孙悟空如出一辙的法术、神通和神兵。好比孙悟空在取经路上就多次拔了毫毛变出了许多孙悟空,这些猴子也和孙悟空一模一样,也手握金箍棒、头戴紧箍圈。只不过如来洞察人心,他若说出六耳猕猴乃孙悟空毫毛所变的话,孙悟空要承担“棒打唐僧”的罪恶,如此一来,随着孙悟空离队,取经队伍必是寸步难行、名存实亡了。

    于是如来借着“六耳猕猴”给了孙悟空一个台阶下,加之如来又凑在孙悟空耳边说了一句“汝亦坐莲台”,算是提前给了孙悟空一个承诺。孙悟空身为灵明石猴,自然明白如来的诚意,于是顺水推舟,打死了六耳猕猴替唐僧报了仇,算是给这一场闹剧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综上,《西游记》看似通俗易懂,实则在字里行间里蕴藏了极其深刻的内涵。通过这一部名着,读者们也能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对于人情世故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