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富独女闪婚魔术师后的非凡生活 第75章 李政道和杨振宁的决裂
热门推荐:
凶兽入侵,我能听见万兽心声!
小南梁和高冷校花女友的日常生活
重生09,最强通信兵
重生星际,她靠3S异能倒反天罡
你说你惹她干嘛?她会算命!
穿书万人迷,十八个男主修罗场
葬神墓
尸兄:获得黑影兵团穿越诸天万界
重生之神族公主美如画
杨刚微笑着握住了白明明的手,“说到李政道就不得不提到杨振宁了,在中国,杨振宁更加被人们所熟知,特别是他在2004年,和翁帆举办了一场婚礼,当时他82岁,而翁帆只有28岁。杨振宁比翁帆的父母大了20多岁,而他最小的孩子也要比翁帆大十几岁。这段跨越年龄的爱情故事震惊了很多人。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县(现肥西县),现在已经快102岁了,再婚也有20年了,这段婚姻已经比很多人的时间长了。”
白明明笑了笑,“是啊,当时媒体争相报道这件事,大家都在谈论。他们的婚姻虽然引起了不少争议,但也显示了杨振宁的浪漫与勇气。”
杨刚点头,“除了这段爱情故事,杨振宁在晚年还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就是再次更改国籍回到中国。他2015年4月1日正式放弃美国国籍,并转入中国国籍回到中国生活并且继续他的科研工作。”
白明明若有所思,“他为什么要改回中国国籍呢?”
杨刚解释道:“杨振宁说过,他始终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尽管在美国取得了很多成就,但他的根在中国。他希望在有生之年能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做更多的贡献。他回到中国后,积极参与教育事业,担任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的教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年科学家。”
在杨刚与白明明的对话中,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向了更加复杂而微妙的层面——李政道与杨振宁之间那段曾让无数人唏嘘的决裂历史。
杨刚轻叹一声,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明明,说起李政道先生,就不能不提他和杨振宁先生之间那段令人感慨的往事。他们曾是亲密无间的合作伙伴,共同创造了科学史上的辉煌篇章,但遗憾的是,最终却走上了决裂的道路。”
1949年-1962年长达14年的时间里,杨振宁和李政道保持了极其密切的合作,两人合作发表了将近40篇文章,其中1956年发表的<question of parity servation in weak Iions>《弱相互作用下宇称守恒的质疑》为两人赢得了1957年诺尔贝物理学奖。
李政道和杨振宁的决裂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不知道别人怎样,反正很多人在读两位当事人文献时,看到这对曾经的好友互相指责甚至攻讦对方时,都会感觉一阵悲伤。两人决裂后,彼此虽然在各自研究方向上又做了不少工作。从论文质量上已经远不如两人合作时期的文章了。
两人最后一次公开隔空吵架的2010年,距离两人决裂已经过去将近半个世纪了:88岁的杨振宁和84岁的李政道仍不依不饶地不肯原谅对方
白明明闻言,目光中充满了好奇与不解:“为什么会这样呢?他们之间的分歧究竟从何而来?”
杨刚沉吟片刻,缓缓说道:“其实,关于他们决裂的具体原因,外界有很多猜测和解读,但真正的原因或许只有他们自己才最清楚。不过,从一些公开的信息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些端倪。”
“最主要的就是关于宇称不守恒的想法是谁先提出来的。李政道称自己是在跟斯坦伯格讨论时想到的,然后告诉了杨。杨振宁则称是在同李讨论过程中突然想到的。
两人各执一词地说是自己执笔了初稿,对方只提供了少量建议。
李政道描述的是杨振宁和李政道对大算过程两人均有贡献,贡献基本大致相等。杨的描述暗含的意思是:大算过程是由自己独立完成的,李的工作只是验证了自己结果的正确性。
虽然可能有人看似是个小问题,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可能触及了个人荣誉和尊严的敏感点。”
传闻是这样的,在两人合作的论文中,正常是按作者姓的字母顺序排列,也就是李前杨后,如果不按作者姓的字母顺序排列,那么第二作者的贡献将会被别人认为低于三分之一,而不是贡献均等,所以一般合作都是按照作者姓的第一个字母来排序的。
据李政道回忆,两人当时合作时,杨振宁斤斤计较到令人发狂,比如无论论文的主要贡献者是不是杨,杨总是要求将自己的名字放在前面,理由是因自己年长他四岁等等,让李很不愉快。
而杨振宁的说法是,李政道当时名不见经传,自己一直是以兄长的身份在帮李政道,很多自己写的论文都把李政道带上。有次甚至想把首名给李政道,但杨的妻子杜致礼阻止了他,她觉得“李政道不值得被信任”。
当两人前去斯德哥尔摩领奖时,李政道回忆,杨振宁突然提出授奖时他希望能按年龄顺序在李政道之前受奖,而他夫人杜致礼则想在出席晚宴时让国王作陪,也就是说,在进入晚宴会场时她要走在最前面,杨振宁次之排在第二名,由皇后作陪。李政道对此大为惊讶,不同意这么做。
但是,杨振宁又去求李政道夫人秦惠?。秦惠?对李政道说,假如为这件事闹出笑话,让外国人看不起,太丢脸。这样李才勉强地同意。
现在很多人的想法是:李政道的物理直觉要好一些,杨振宁的数学功底更扎实一些。最初的想法来自李政道,只是李政道无法独立完成这个理论,所以与杨振宁合作,共同完成。
李政道在《解密》一书中提到了1972年回国时携夫人拜访杨振宁父亲杨武之的场景:
武之先生请我去他病床旁,紧紧地将他的手握住我的手,慢慢地一个字、一个字忍痛地向我说,振玉女士(杨振宁妹妹)再全句重复武之先生说的话。武之先生说:“很清楚振宁和你62年破裂的经过,振宁对不起你,请你原谅。”
后来杨振玉否认了,不过当时陪同人员朱永行(1972年至1985年在中国科学院担任外事局副局长)也证实:您的回忆是符合那天实际情况的。由于当时周总理和我们大家都十分关心您和杨振宁先生,所以对您和夫人去探望杨武之先生以及杨武之先生在重病下紧紧握您手说的,是振宁不好,振宁对不起朋友。我们大家都十分感动,印象很深。2006年4月22日至25日,美国物理学会在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举行庆祝不守恒发现50周年的学术会议...(省略)...更有意义的是,宇称不守恒的两位发现人李政道和杨振宁都参加了会议,虽然他们的报告没有安排在同一节会议中。
李政道开始报告前三四分钟,杨振宁和翁帆来到会场,在第一排坐下。(省略李政道做报告的描述)
杨振宁说了一段后,李政道在座位上说道:“你讲的是不对的。”
杨振宁没有理会,接着讲下去,说:1956年底以前,没有人相信宇称可能不守恒,包括我们和吴健雄。 这时,李政道又在座位上说:“只说你自己。你刚才说的是不真实的”。
杨振宁接着公示了一张投影片,是李政道1956年涂写的一张稿纸(省略)李政道再一次在座位上说:“这是我的涂写,我的。与你无关。而你把上面本来有的c,p,t等...都故意掉了”。杨振宁听后就接着出示了下一页,内容正是上面那个意思。于是不做说明便翻了过去。
会场里气氛紧张,鸦雀无声。杨振宁匆忙结束了报告。
李政道的说法:
美国记者写了一篇《宇称问题侧记》来记叙宇称不守恒的发现始末,李政道收到文章的校样后,没作什么修改。可是杨振宁却提出了许多意见。他说,文章里有“某些令人痛苦的地方”, 要和李政道讨论。
杨振宁提出,文章中的某些地方,他希望名字写在李政道之前,另外,他夫人杜致礼的名字也要放在秦惠之前,因为杜致礼年长一岁。第二天,杨振宁到李政道家里提出,凡是文章里提到“李和杨写了……”的地方都要加一个注,说明是出于字母排序的习惯。
对杨振宁的这些要求,李政道觉得太无聊。当天晚上,杨又打来电话,说那些注或许可以不加,但文章里都要写成“杨和李”。李政道极度失望,只好建议他们今后不再合作。据说杨振宁随即变得十分激动,开始哭起来,说他是非常愿意继续合作的。但李政道感到无可奈何。最后他们都同意暂停合作。
奥本海默则对两人因为这些莫名其妙的原因决裂感到失望之极,他尖锐地说,李政道应该不要再做高能物理,而杨振宁应该去看看精神科医生。
杨振宁给吴大猷(是杨振宁与李政道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的恩师)写信说的:
多年来知道吾师极关怀政道与我一九六二年决裂的事,因为我严格遵守「君子交恶,不出恶声」的原则,始终没有向吾师与吴太太谈及详情。
我们成了名以后,政道内心起了恐惧。他自知对parity工作贡献很小,极怕世人会说他其实不应得诺贝尔奖。这种恐惧与他的强烈的竞争心交织在一起,腐蚀了他的人品。
我对政道有没有做过不道德的事呢?有没有做过错误的事呢?
关于前者︰没有。绝对没有。我们决裂以前,我可以向父亲报告的是一九四六至一九六二年十六年间我从来没有做过任何对不起政道的事。今天我可以向吾师报告的是一九六二年以来二十七年间我仍然保持了这个纪录。关于后者︰我做过大错事︰如果一九五六年parity文章我写了以后,把作者签为Yang and Lee,就不会发生后来的悲剧。
白明明笑了笑,“是啊,当时媒体争相报道这件事,大家都在谈论。他们的婚姻虽然引起了不少争议,但也显示了杨振宁的浪漫与勇气。”
杨刚点头,“除了这段爱情故事,杨振宁在晚年还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就是再次更改国籍回到中国。他2015年4月1日正式放弃美国国籍,并转入中国国籍回到中国生活并且继续他的科研工作。”
白明明若有所思,“他为什么要改回中国国籍呢?”
杨刚解释道:“杨振宁说过,他始终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尽管在美国取得了很多成就,但他的根在中国。他希望在有生之年能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做更多的贡献。他回到中国后,积极参与教育事业,担任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的教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年科学家。”
在杨刚与白明明的对话中,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向了更加复杂而微妙的层面——李政道与杨振宁之间那段曾让无数人唏嘘的决裂历史。
杨刚轻叹一声,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明明,说起李政道先生,就不能不提他和杨振宁先生之间那段令人感慨的往事。他们曾是亲密无间的合作伙伴,共同创造了科学史上的辉煌篇章,但遗憾的是,最终却走上了决裂的道路。”
1949年-1962年长达14年的时间里,杨振宁和李政道保持了极其密切的合作,两人合作发表了将近40篇文章,其中1956年发表的<question of parity servation in weak Iions>《弱相互作用下宇称守恒的质疑》为两人赢得了1957年诺尔贝物理学奖。
李政道和杨振宁的决裂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不知道别人怎样,反正很多人在读两位当事人文献时,看到这对曾经的好友互相指责甚至攻讦对方时,都会感觉一阵悲伤。两人决裂后,彼此虽然在各自研究方向上又做了不少工作。从论文质量上已经远不如两人合作时期的文章了。
两人最后一次公开隔空吵架的2010年,距离两人决裂已经过去将近半个世纪了:88岁的杨振宁和84岁的李政道仍不依不饶地不肯原谅对方
白明明闻言,目光中充满了好奇与不解:“为什么会这样呢?他们之间的分歧究竟从何而来?”
杨刚沉吟片刻,缓缓说道:“其实,关于他们决裂的具体原因,外界有很多猜测和解读,但真正的原因或许只有他们自己才最清楚。不过,从一些公开的信息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些端倪。”
“最主要的就是关于宇称不守恒的想法是谁先提出来的。李政道称自己是在跟斯坦伯格讨论时想到的,然后告诉了杨。杨振宁则称是在同李讨论过程中突然想到的。
两人各执一词地说是自己执笔了初稿,对方只提供了少量建议。
李政道描述的是杨振宁和李政道对大算过程两人均有贡献,贡献基本大致相等。杨的描述暗含的意思是:大算过程是由自己独立完成的,李的工作只是验证了自己结果的正确性。
虽然可能有人看似是个小问题,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可能触及了个人荣誉和尊严的敏感点。”
传闻是这样的,在两人合作的论文中,正常是按作者姓的字母顺序排列,也就是李前杨后,如果不按作者姓的字母顺序排列,那么第二作者的贡献将会被别人认为低于三分之一,而不是贡献均等,所以一般合作都是按照作者姓的第一个字母来排序的。
据李政道回忆,两人当时合作时,杨振宁斤斤计较到令人发狂,比如无论论文的主要贡献者是不是杨,杨总是要求将自己的名字放在前面,理由是因自己年长他四岁等等,让李很不愉快。
而杨振宁的说法是,李政道当时名不见经传,自己一直是以兄长的身份在帮李政道,很多自己写的论文都把李政道带上。有次甚至想把首名给李政道,但杨的妻子杜致礼阻止了他,她觉得“李政道不值得被信任”。
当两人前去斯德哥尔摩领奖时,李政道回忆,杨振宁突然提出授奖时他希望能按年龄顺序在李政道之前受奖,而他夫人杜致礼则想在出席晚宴时让国王作陪,也就是说,在进入晚宴会场时她要走在最前面,杨振宁次之排在第二名,由皇后作陪。李政道对此大为惊讶,不同意这么做。
但是,杨振宁又去求李政道夫人秦惠?。秦惠?对李政道说,假如为这件事闹出笑话,让外国人看不起,太丢脸。这样李才勉强地同意。
现在很多人的想法是:李政道的物理直觉要好一些,杨振宁的数学功底更扎实一些。最初的想法来自李政道,只是李政道无法独立完成这个理论,所以与杨振宁合作,共同完成。
李政道在《解密》一书中提到了1972年回国时携夫人拜访杨振宁父亲杨武之的场景:
武之先生请我去他病床旁,紧紧地将他的手握住我的手,慢慢地一个字、一个字忍痛地向我说,振玉女士(杨振宁妹妹)再全句重复武之先生说的话。武之先生说:“很清楚振宁和你62年破裂的经过,振宁对不起你,请你原谅。”
后来杨振玉否认了,不过当时陪同人员朱永行(1972年至1985年在中国科学院担任外事局副局长)也证实:您的回忆是符合那天实际情况的。由于当时周总理和我们大家都十分关心您和杨振宁先生,所以对您和夫人去探望杨武之先生以及杨武之先生在重病下紧紧握您手说的,是振宁不好,振宁对不起朋友。我们大家都十分感动,印象很深。2006年4月22日至25日,美国物理学会在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举行庆祝不守恒发现50周年的学术会议...(省略)...更有意义的是,宇称不守恒的两位发现人李政道和杨振宁都参加了会议,虽然他们的报告没有安排在同一节会议中。
李政道开始报告前三四分钟,杨振宁和翁帆来到会场,在第一排坐下。(省略李政道做报告的描述)
杨振宁说了一段后,李政道在座位上说道:“你讲的是不对的。”
杨振宁没有理会,接着讲下去,说:1956年底以前,没有人相信宇称可能不守恒,包括我们和吴健雄。 这时,李政道又在座位上说:“只说你自己。你刚才说的是不真实的”。
杨振宁接着公示了一张投影片,是李政道1956年涂写的一张稿纸(省略)李政道再一次在座位上说:“这是我的涂写,我的。与你无关。而你把上面本来有的c,p,t等...都故意掉了”。杨振宁听后就接着出示了下一页,内容正是上面那个意思。于是不做说明便翻了过去。
会场里气氛紧张,鸦雀无声。杨振宁匆忙结束了报告。
李政道的说法:
美国记者写了一篇《宇称问题侧记》来记叙宇称不守恒的发现始末,李政道收到文章的校样后,没作什么修改。可是杨振宁却提出了许多意见。他说,文章里有“某些令人痛苦的地方”, 要和李政道讨论。
杨振宁提出,文章中的某些地方,他希望名字写在李政道之前,另外,他夫人杜致礼的名字也要放在秦惠之前,因为杜致礼年长一岁。第二天,杨振宁到李政道家里提出,凡是文章里提到“李和杨写了……”的地方都要加一个注,说明是出于字母排序的习惯。
对杨振宁的这些要求,李政道觉得太无聊。当天晚上,杨又打来电话,说那些注或许可以不加,但文章里都要写成“杨和李”。李政道极度失望,只好建议他们今后不再合作。据说杨振宁随即变得十分激动,开始哭起来,说他是非常愿意继续合作的。但李政道感到无可奈何。最后他们都同意暂停合作。
奥本海默则对两人因为这些莫名其妙的原因决裂感到失望之极,他尖锐地说,李政道应该不要再做高能物理,而杨振宁应该去看看精神科医生。
杨振宁给吴大猷(是杨振宁与李政道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的恩师)写信说的:
多年来知道吾师极关怀政道与我一九六二年决裂的事,因为我严格遵守「君子交恶,不出恶声」的原则,始终没有向吾师与吴太太谈及详情。
我们成了名以后,政道内心起了恐惧。他自知对parity工作贡献很小,极怕世人会说他其实不应得诺贝尔奖。这种恐惧与他的强烈的竞争心交织在一起,腐蚀了他的人品。
我对政道有没有做过不道德的事呢?有没有做过错误的事呢?
关于前者︰没有。绝对没有。我们决裂以前,我可以向父亲报告的是一九四六至一九六二年十六年间我从来没有做过任何对不起政道的事。今天我可以向吾师报告的是一九六二年以来二十七年间我仍然保持了这个纪录。关于后者︰我做过大错事︰如果一九五六年parity文章我写了以后,把作者签为Yang and Lee,就不会发生后来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