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动,这个童养媳不好惹 第270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
热门推荐:
玄鉴仙族
重生78,谁还上大学拿铁饭碗啊?
皇帝绝嗣七年,娇软美人好孕连连
我死遁后,傅少让白月光陪葬了
天命败家子
罚天尺
王爷撑腰,重生王妃嘎嘎乱杀
重生回下山当天,季小姐我会对你负责的!
女帝嫌我功高盖主,转战北魏称王
国家都要败亡了,皇帝号召群臣捐献,以助军饷。
结果怎么样?这位天子只筹集到二十万两。天子老丈人是出了名的巨富,本想让他出个十万两银做个榜样,他只肯出一万两。
天子无奈,只求这位国丈凑个两万两算了。
这老家伙就去找皇后哭诉。皇后看不过去,私下拿了五千两给他,希望她爹再多出五千两也就凑齐了。
然而,让皇帝和皇后都没想到的是,最终这位国丈只出了一万三千两。竟然将皇后偷偷给的五千两银子给扣下两千两。
得嘞!最有钱的国丈都这样,大臣们自然是八仙过海,各使神通。明明都有数十万两身家,却都作戏卖房子卖地的凑银子。
最终国都被攻破,义军从京中大臣家里抄出来七千万两巨银!
想从这些人手里,用什么大义、正道劝他们捐献财货,做梦去吧。
皇帝都不好使,更别说谢承安了。
因此,苏木兰当初写了纸条,破而后立,又加上赵京梓的名字。
按江睿彦理解,她的意思就是让谢承安找到赵京梓,让他重操旧业,扮马贼抄了这些乡绅、地主!
为了尽可能的不牵连无辜,江睿彦早就命林叙将县境内所有大户调查过。凡是为富不仁,劣迹斑斑的都记录在册。
让两人震惊的是,安澜县田地在五百亩以上的共有二百四十二位,这些人中查实没有劣迹的连五分之一都不到。
那些身家过万两的更是没有一个干净!
就是曾经帮助谢承安补足了去岁夏粮的佟员外,也曾经有强买民田的嫌疑。
然而,这些富户的家眷,多数并没有什么罪恶。若真用苏木兰之计,让赵京梓带人祸害一番,又怎能做到不累及无辜?
江睿彦虽精于幕学,但也第一次入官场,更非果决凶人。他见谢承安不忍,便也没再多劝。
江氏见苏木兰有些出神,还以为来苏宅待久了,引起她的疲惫,又说了会闲话便带谢、江二人离去。
江氏既然决定迁居安澜,自然先打发人来买了宅院。早有下人去拾掇屋舍,供江氏入住。
谢承安、江睿彦在县衙有宅院,为了方便办公,也出于安全考虑,便仍住在县衙内。
江氏亲自见过苏木兰,又见过苏家弟妹以及于氏,对这门亲事虽然不见得多满意,倒也觉得尚能接受。
谢承安年纪也不小了,若非他一心举业,早就应该娶亲了。如今进士都考中了,又得了官,再不娶亲也说不过去了。
连带着江睿彦的婚事一起,就成了江氏眼下最为关心的要务。
江氏带两人回到自家宅院,提起婚事,未料两人都委婉推托起来。
江睿彦虽然对那卢兰早就死了心,但毕竟是“初恋”,一时半会儿提不起兴致就去相看娶亲。
谢承安则知道苏木兰本不是这个世界的人,据她说时机一到便会离去。两人原本就没存着嫁娶的念头。
这下江氏就郁闷了,甚至看着眼前关系极为融洽的两兄弟,心中发毛,生起了不好的怀疑。
谢、江二人被江氏狐疑的审视目光,看得俱是心中发虚,赶紧借口衙门里尚有事务处置,一起逃离了。
儿孙自有儿孙福,江氏也不是大家闺秀出身,既然这两兄弟不急,她也只好按下心思,先安排家中赚银子的产业。
时光飞逝,转眼间到了六月份。
果然今春大旱!
之前大家手里还有陈粮,一直盼着春种,等新粮下来便好了。如今陈粮基本吃完了,新粮眼看着是没有了。
各地俱都不安起来。
先是有些存粮不足的乡里,已经在动用社仓存粮。然而竟然爆出了新的消息。
七成以上的社仓存粮,与账目对不上!
也就是说,账面上粮食还在,但仓库里并没有相应的粮食!
各里报到县衙,谢承安大惊。派出林叙调查了几日才得知了原因——社仓的粮食被卖了!
说起这个还和苏木兰有些关联。
年前苏木兰知道要有天灾,就鼓动谢承安买粮。她自己也拿出了十万两银子买粮。
谢承安因为从大安良寺抄了不少财货,除了上交大部分,县衙也截留了三十万两银子。
有银子,谢承安自然也就有底气买粮。他派人和苏小柏、李凡一道去太湖买了三十万石粮食,最终都储存在大安良寺的粮仓之中。
虽然苏木兰为了避免本地粮价上涨,是去太湖买粮。但有县衙的参与,此举不免就被那些有心人看在眼里。
再加之去岁减产,那些广有田地的乡绅、地主们也预感到大事不妙。再看到县衙都在大量购粮,他们便也出手买粮。
这就造成本地粮价暴涨了一波。原来大米、麦子是八十文一斗,因被大量收购而涨到了二百文一斗。就是杂粮也涨为一百文一斗。
直到谢承安放官仓平抑粮价,才压低了一些。年前稳定在米面一百二十文一斗,杂粮八十文一斗。
可如今普通农户陈粮吃完,新粮眼看着收不上来,粮价忽然再次暴涨。现在米面是二百二十文一斗,杂粮一百一十文一斗!
还未等谢承安反应,又从府中移文得知,这场大旱波及附近二十余府。不光青阳府,也不光安澜县,粮价都在大涨!
粮价涨了,那些看守社仓之人自然就坐不住了。
虽说是民仓交给乡里看管,但普通百姓哪愿意轮流干这个事,大多委托里长乡老等人雇佣些游手好闲之人。
这些人本就不安份,平时还好,眼看着粮价大涨怎能不生出心思来?有的是监守自盗,有的却是串通里长乡老一起倒卖粮食。
明偷的暗抢的,手段不一而足,结果却是大同小异。七成的社仓仅剩下不足三成粮食。
而那另外的三成社仓可不是满仓,是乡里田地薄,本就没什么余粮存储。一粒粮食都没有!
好在谢承安手中有粮,心中便不慌。
直拖到七月中,春夏连旱,夏收绝产,事情越来越严重了。
也正是在此时,邸报传来,天子统率五十万大军北伐!
结果怎么样?这位天子只筹集到二十万两。天子老丈人是出了名的巨富,本想让他出个十万两银做个榜样,他只肯出一万两。
天子无奈,只求这位国丈凑个两万两算了。
这老家伙就去找皇后哭诉。皇后看不过去,私下拿了五千两给他,希望她爹再多出五千两也就凑齐了。
然而,让皇帝和皇后都没想到的是,最终这位国丈只出了一万三千两。竟然将皇后偷偷给的五千两银子给扣下两千两。
得嘞!最有钱的国丈都这样,大臣们自然是八仙过海,各使神通。明明都有数十万两身家,却都作戏卖房子卖地的凑银子。
最终国都被攻破,义军从京中大臣家里抄出来七千万两巨银!
想从这些人手里,用什么大义、正道劝他们捐献财货,做梦去吧。
皇帝都不好使,更别说谢承安了。
因此,苏木兰当初写了纸条,破而后立,又加上赵京梓的名字。
按江睿彦理解,她的意思就是让谢承安找到赵京梓,让他重操旧业,扮马贼抄了这些乡绅、地主!
为了尽可能的不牵连无辜,江睿彦早就命林叙将县境内所有大户调查过。凡是为富不仁,劣迹斑斑的都记录在册。
让两人震惊的是,安澜县田地在五百亩以上的共有二百四十二位,这些人中查实没有劣迹的连五分之一都不到。
那些身家过万两的更是没有一个干净!
就是曾经帮助谢承安补足了去岁夏粮的佟员外,也曾经有强买民田的嫌疑。
然而,这些富户的家眷,多数并没有什么罪恶。若真用苏木兰之计,让赵京梓带人祸害一番,又怎能做到不累及无辜?
江睿彦虽精于幕学,但也第一次入官场,更非果决凶人。他见谢承安不忍,便也没再多劝。
江氏见苏木兰有些出神,还以为来苏宅待久了,引起她的疲惫,又说了会闲话便带谢、江二人离去。
江氏既然决定迁居安澜,自然先打发人来买了宅院。早有下人去拾掇屋舍,供江氏入住。
谢承安、江睿彦在县衙有宅院,为了方便办公,也出于安全考虑,便仍住在县衙内。
江氏亲自见过苏木兰,又见过苏家弟妹以及于氏,对这门亲事虽然不见得多满意,倒也觉得尚能接受。
谢承安年纪也不小了,若非他一心举业,早就应该娶亲了。如今进士都考中了,又得了官,再不娶亲也说不过去了。
连带着江睿彦的婚事一起,就成了江氏眼下最为关心的要务。
江氏带两人回到自家宅院,提起婚事,未料两人都委婉推托起来。
江睿彦虽然对那卢兰早就死了心,但毕竟是“初恋”,一时半会儿提不起兴致就去相看娶亲。
谢承安则知道苏木兰本不是这个世界的人,据她说时机一到便会离去。两人原本就没存着嫁娶的念头。
这下江氏就郁闷了,甚至看着眼前关系极为融洽的两兄弟,心中发毛,生起了不好的怀疑。
谢、江二人被江氏狐疑的审视目光,看得俱是心中发虚,赶紧借口衙门里尚有事务处置,一起逃离了。
儿孙自有儿孙福,江氏也不是大家闺秀出身,既然这两兄弟不急,她也只好按下心思,先安排家中赚银子的产业。
时光飞逝,转眼间到了六月份。
果然今春大旱!
之前大家手里还有陈粮,一直盼着春种,等新粮下来便好了。如今陈粮基本吃完了,新粮眼看着是没有了。
各地俱都不安起来。
先是有些存粮不足的乡里,已经在动用社仓存粮。然而竟然爆出了新的消息。
七成以上的社仓存粮,与账目对不上!
也就是说,账面上粮食还在,但仓库里并没有相应的粮食!
各里报到县衙,谢承安大惊。派出林叙调查了几日才得知了原因——社仓的粮食被卖了!
说起这个还和苏木兰有些关联。
年前苏木兰知道要有天灾,就鼓动谢承安买粮。她自己也拿出了十万两银子买粮。
谢承安因为从大安良寺抄了不少财货,除了上交大部分,县衙也截留了三十万两银子。
有银子,谢承安自然也就有底气买粮。他派人和苏小柏、李凡一道去太湖买了三十万石粮食,最终都储存在大安良寺的粮仓之中。
虽然苏木兰为了避免本地粮价上涨,是去太湖买粮。但有县衙的参与,此举不免就被那些有心人看在眼里。
再加之去岁减产,那些广有田地的乡绅、地主们也预感到大事不妙。再看到县衙都在大量购粮,他们便也出手买粮。
这就造成本地粮价暴涨了一波。原来大米、麦子是八十文一斗,因被大量收购而涨到了二百文一斗。就是杂粮也涨为一百文一斗。
直到谢承安放官仓平抑粮价,才压低了一些。年前稳定在米面一百二十文一斗,杂粮八十文一斗。
可如今普通农户陈粮吃完,新粮眼看着收不上来,粮价忽然再次暴涨。现在米面是二百二十文一斗,杂粮一百一十文一斗!
还未等谢承安反应,又从府中移文得知,这场大旱波及附近二十余府。不光青阳府,也不光安澜县,粮价都在大涨!
粮价涨了,那些看守社仓之人自然就坐不住了。
虽说是民仓交给乡里看管,但普通百姓哪愿意轮流干这个事,大多委托里长乡老等人雇佣些游手好闲之人。
这些人本就不安份,平时还好,眼看着粮价大涨怎能不生出心思来?有的是监守自盗,有的却是串通里长乡老一起倒卖粮食。
明偷的暗抢的,手段不一而足,结果却是大同小异。七成的社仓仅剩下不足三成粮食。
而那另外的三成社仓可不是满仓,是乡里田地薄,本就没什么余粮存储。一粒粮食都没有!
好在谢承安手中有粮,心中便不慌。
直拖到七月中,春夏连旱,夏收绝产,事情越来越严重了。
也正是在此时,邸报传来,天子统率五十万大军北伐!